【摘 要】體育課堂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練方式都是為了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通過“視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展開“驅動”達成學習目標,兩者結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從而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視覺驅動;微視頻;電教融合;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2-0064-04
【作者簡介】張宜玲,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210008)教師,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電教融合開始走進傳統(tǒng)體育課堂,廣大教師正在探索與實踐“互聯(lián)網+體育”教育的新模式。
一、問題追溯:傳統(tǒng)體育課堂的弊端
一次假期過后的體育課堂上,授課內容為體操前滾翻,單元系列課程之后的考核顯示,學生達成率不高,易犯錯誤重復出現(xiàn)。于是,筆者讓學生針對自己的考核成績進行反饋,并得出以下結論。
(一)重教學輕練習:教與學比例失調
“我們根本沒時間練,練習的時間太少了?!薄拔艺驹谧詈?,看不到老師的動作,所以總感覺動作不對?!眱擅麑W生的反饋說明:教師教學時間長但示范時間短,無法讓學生形成表象記憶;學生學習時間長但學練時間短,無法形成肌肉記憶。教師要在40分鐘課堂中完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重復學練過程,就要注意教與學之間的比例。
(二)重課堂輕課后:課堂之后無體育
“老師只示范了一遍,我根本記不住動作?!薄拔壹倨谔焯煸诩揖毩?,我姐還給我考核呢。”兩名學生反饋的情況屬于動作技術形成規(guī)律的范疇。剛學會的動作正處于初步掌握階段,如果沒有長時間的鞏固形成肌肉記憶,不僅會出現(xiàn)動作變形,還會出現(xiàn)動作遺忘的現(xiàn)象。
二、意義叩問:視覺驅動下的價值探索
視覺驅動最初被提及是在計算機、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機器人遇到一定障礙時,通過攝像頭拍攝的視覺信息反饋到核心處理器,最后再反饋到控制每一個肢體的線路,從而使其躲避相應的障礙。[1]攝像頭相當于人的視覺,核心處理器相當于人的大腦,控制線路相當于人體連接肌肉骨骼的神經系統(tǒng)。視覺驅動原理也可以應用于小學體育教學。
(一)我想學:視覺驅動激發(fā)能動性
小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對概念的理解需要依靠直觀形象的幫助,[2]學生觀察清晰鮮明、生動有趣的技術動作有利于激發(fā)運動興趣。隨時隨地、重復多次的觀看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記憶表象,還可以通過動作之間的對比進行自我糾正,產生“我想學”的能動性。
(二)我要學:視覺驅動提升學習力
視覺驅動首要的傳遞媒介為多媒體,學生通過多媒體中的圖片、視頻等進行學習,從“課前預習”視頻中初步學到知識,從“微課”視頻中學會知識,從“糾錯集”視頻中對比糾正自我認知,逐步養(yǎng)成“我要學”的學習力。
(三)我會學:反饋助推持續(xù)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學會學習的工具便是評價。評價可以是對學生、對動作的評價,幫助學生更新概念;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幫助學生提升持續(xù)學習動力;可以是教師的總體評價或者過程評價,幫助學生全面而詳細地了解自身情況。評價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展示的形式對學生的動作不斷進行覓優(yōu)評價,還可以通過學生展示的視頻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評價。短而精的視頻評價與文字評價相結合,促使學生不斷更新已有的動作概念,學生一旦學會學習,便有了持續(xù)學習的動力,逐步促成“我會學”的持續(xù)力。
三、深度探索:視覺驅動下的實踐策略
(一)看見:最直觀的指導
由于低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正處于認知初期,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動作時,往往是由以下主要原因導致:在概念認知上,對動作的技術出現(xiàn)理解偏差;在自我認知上,沒有意識到錯誤的發(fā)生;在身體認知上,學生身體素質具有差異性,自身控制小肌肉群的能力較弱。
1.教學視頻隨時學。
在短短40分鐘的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往往面對全班學生進行集體示范和指導,無法有針對性地指導每一個學生,加之教師的示范次數(shù)有限,學生學習時無法快速掌握動作技能中的重點,便會出現(xiàn)對動作技術的理解偏差。
比如,筆者將跳繩的技術動作拍成教學視頻,將國家體測項目拍成鍛煉視頻,通過文字提醒、動作慢放等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對技術動作進行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視頻動作對標找差,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
2.記憶表象具象化。
任何技術動作的形成都要經過泛化過程、分化過程、鞏固過程,最后達到自動化程度。[3]學生在初步學習動作技術時,通過視覺在大腦中形成初步的運動表象,這是轉化為肢體動作的關鍵,但此時的運動表象過于模糊,只是一個輪廓,需要學生多次反復觀看并仔細觀察,對動作的細小變化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動作表象。比如在隊列隊形的學習中,學生反復觀看隊列隊形的口令視頻,加強對動作技術的記憶;通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學生逐步掌握動作技術。
(二)看見:最有效的學練
1.易犯錯誤有跡尋。
有的學生在進行技能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易犯錯誤;也有學生在課堂練習時技術動作正確,下次練習時卻出現(xiàn)動作變形,導致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動作錯誤產生滯后。
“久會而成習,久合而成慣,久應而成習慣思維?!卞e誤動作一旦形成,教師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學生很快便會形成錯誤的習慣思維,繼而形成錯誤動作。糾錯視頻有效解決了教師無法當面對學生進行指導的問題,學生通過糾錯視頻初步進行自我認知,找到錯誤點,嘗試糾錯,之后教師再進行糾正,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動弱項專項練。
學生原本的身體素質是有差異的,因此學生的運動成績也會出現(xiàn)偏差。比如通過線上指導,學生已經能完成一分鐘跳繩任務,但一分鐘跳繩的后半段時間卻出現(xiàn)無力、失誤等現(xiàn)象,這往往是因為學生的耐力較差。再比如坐位體前屈成績無法提高,這往往是因為學生的柔韌性較差。因此,筆者針對速度、力量、柔韌、協(xié)調、耐力五大身體素質,分別編排出五種不同的專題練習視頻,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弱項跟著視頻每天進行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技能,還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三)看見:最真實的評價
評價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掌握運動技能,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但傳統(tǒng)課堂中的評價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往往會使用集體評價或者總結性評價,無法顧及全體學生。
1.有針對性的個體評價。
每一個學生都渴望獲得教師的評價,好的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中無法實現(xiàn)的學生個體評價可以在線下完成。比如,筆者每天都會在班級群內集體反饋體育課情況,之后對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進行個別反饋,對上課積極的學生進行表揚性評價,對進步明顯的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對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學困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對調皮搗蛋的學生進行提醒式評價。有針對性的個體評價能夠較好地指向學生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快速了解問題根源;[4]激勵性的個體評價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助推學生運動的持續(xù)力。
2.社交性學生互評。
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往往體現(xiàn)在學練中。學生對動作技能的學習正處于初始階段,主要以個體感受為主,無法使用已有的認知對同伴做出相應評價。當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對動作技能有了自我認知,便可以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對同伴進行評價。
比如,筆者使用“小打卡”小程序建立體育交流社區(qū),學生在線上可以對同學的動作進行評價,在線下可以約上小伙伴一起進行練習。評價的社交屬性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作技能,還能增進同伴之間的友誼。
麥克斯白(Macceby)的親子關系三階段模式指出,兒童在6~12歲屬于共同控制階段,[5]此階段學生的人際交往逐漸豐富起來,與同伴的交往也明顯增多。教師在此階段應注重學生之間的社交屬性,通過學習的運動項目,建立情感聯(lián)系;通過同伴之間的友好競爭、親密合作,達到共同提升的效果。
3.激勵性覓優(yōu)評價。
每一個學生都有值得關注的閃光點,教師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引導,相信學生都可以獲得最好的自我發(fā)展。
比如,史同學在體育學習上有些感統(tǒng)失調,當其他同學跳繩水平逐漸提高時,史同學還是無法跳過第一下,于是出現(xiàn)了不想跳繩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和家長及時進行溝通,共同努力解決史同學的跳繩難題。家長每天將史同學的跳繩情況進行視頻反饋,筆者每天從各種角度表揚史同學,之后史同學在課堂上特別認真地練習,努力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終于連續(xù)100個沒有出現(xiàn)斷繩。在最后的測試中,史同學跳了109個。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自我的評價和同學的評價往往依賴于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教師對學生正確的鼓勵和贊賞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使他們愿意為了保持和得到新的滿足而進一步付出努力,從而不斷地激發(fā)學習積極性,促進持續(xù)發(fā)展。
4.全面性過程評價。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最終成績只是評價中的一種,教師不僅要注重總結性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6]比如,在坐位體前屈的測試中,筆者無法對每一個進步明顯的學生進行表揚,但在線下可以將初始成績和測試成績進行對比,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對學生的進步逐一進行過程性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進步帶來的喜悅。
過程性評價的“過程”是相對于“結果”而言的,具有導向性。過程性評價不是只關注過程而不關注結果的評價,更不是單純地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而是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fā)展的過程以做出更全面的評價。
視覺是一種工具,驅動著師生的大腦進而產生行動。在日益更新的信息化時代,教學方式的迭代、教學手段的變化、學練方式的更新,使每一項運動技術都可以具象化,每一個評價都可以數(shù)據(jù)化,每一個學生都能由“看見”到“完成”。多媒體技術、大屏幕顯示技術的日益完善以及各種電教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形成獨具特色的“互聯(lián)網+體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雁鳴,曾華,杜大權.機器人行走運動軟件設計[J].電腦開發(fā)與應用,2012(5):46-47.
[2]瑪麗亞·哈迪曼.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M].楊志,王培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82.
[3]王占琪.體育教學與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的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3):60-62.
[4]楊峰,馬冬花.基于教師評價的視角談面向學生個體評價的實踐策略[J].運動,2017(4):111-112.
[5]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7.
3450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