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諸虹
【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在當前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教師從自身經驗或教材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沒有清晰的目標意識,評價形式化。筆者結合逆向設計原理,采用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三第七單元為例,具體闡述了主題意義引領下單元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策略,促進英語核心素養(yǎng)落地。
【關鍵詞】主題意義 單元整體教學 教學評一體化 評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促進英語學習,改善英語教學,完善課程設計,監(jiān)控學業(yè)質量。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是指在單元設計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任務三者的一致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評價與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施。
一、有效設計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的指導原則
教學評一體化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教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教學評價的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綜合性、形成性等特點,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評價的融合統(tǒng)一。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中,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依據(jù)逆向設計原理,確保教學評目標一致、清晰明確、可評可測
根據(jù)美國教育家威金斯和麥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逆向教學設計指的是先確定預期結果,再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最后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設計范式。這種設計讓教師以目標為引領整合資源、整體設計,推動目標設計可評可測。
2. 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
在提升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方面,羅娜·厄爾(Lorna M. Earl)提出“作為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as Learning),提出評價過程本身就是學生不斷學習的過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評價自己并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其關鍵在于實現(xiàn)了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學生參與式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形式。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寬松的氛圍,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將評價最終目的指向改進自己的學習,同時為學生提供評價標準、工具以及評價反饋。
二、案例解析
在本案例中,筆者根據(jù)逆向設計理論,首先基于學情明確單元整體學習目標,再將其拆分為若干個具有邏輯性、遞進性的小單元學習目標。隨后設計評價方式及評價標準,最后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學習證據(jù)的收集和學習效果的及時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擴大學生參與,充分發(fā)揮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
本案例取材于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三第七單元。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中的藝術,主要包括對繪畫、戲劇、音樂等領域的代表作品和人物,京劇藝術,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和繪畫藝術的發(fā)展等的介紹,涵蓋來自不同文化的視覺、聽覺藝術。根據(jù)前期調研,學生對世界偉大的藝術作品及藝術家了解較少,無法對藝術作品進行有條理、有結構的介紹?;诖?,筆者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設定為:
①通過了解藝術的類型和演變,形成對什么是藝術以及藝術的價值的理解;
②通過了解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分析藝術家的品質;
③能夠綜合運用事實信息、表達結構和藝術專業(yè)詞匯介紹中西方藝術作品,通過遷移介紹中國繪畫作品,展示民族文化自信。
筆者將閱讀和視聽兩篇多模態(tài)文本進行關聯(lián)分析與整合利用,設計了4課時的小單元教學。語篇在內容上聚焦藝術作品介紹和賞析,從概述到細節(jié)刻畫,形成關聯(lián);語言上均涉及藝術專業(yè)詞匯、表達技巧(擬人、設問、引用),以及名詞性從句的運用。第一課時的閱讀語篇是三段短文,介紹了三幅偉大的西方繪畫作品的基本信息、創(chuàng)作背景及社會評價等。第二課時聚焦上述語篇中名詞性從句的運用。第三課時viewing workshop是兩段知識輸入型介紹視頻,分別介紹了兩幅著名的西方油畫的特點和藝術技巧。第四課時為綜合輸出,學生借助網絡查閱齊白石相關作品的信息,通過小組合作,遷移運用本單元所學的介紹方式和表達技巧,介紹一幅齊白石的作品。學習小單元目標如下:
①學習理解:通過填寫筆記、思維導圖、回答問題等途徑,獲取、梳理多模態(tài)語篇中關于畫作的基本信息(作者、創(chuàng)作時間、創(chuàng)作背景、畫面描述、社會評價等)、藝術特點以及語言表達形式(名詞性從句)與技巧(設問、引用);
②應用實踐:通過結合所獲取的事實性信息,合理運用藝術類專業(yè)詞匯、表達形式與技巧,對畫作進行規(guī)范流暢的介紹,展示對藝術作品的鑒賞;
③遷移創(chuàng)新:通過綜合運用事實性信息、表達結構和藝術專業(yè)詞匯,遷移介紹中國繪畫作品,展示民族文化自信。
1. 單元目標1中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1)思維導圖—可視化呈現(xiàn)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
第一課時的閱讀理解評價任務為“通過觀察思維導圖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及使用連線、箭頭等形式呈現(xiàn)信息間的正確關系和結構,檢測學生對這一目標的達成度”。用這種具體的、可視化的目標和活動保持目標、活動、評價任務的一致性。
在繪制思維導圖前,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確定評價標準。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學校畫廊招募導游的情境,讓學生預測導游講解詞應涵蓋的內容,包括the appearance of the painting、authors backgrou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nting等。通過匯總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形成對閱讀內容的預設和期待,并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檢驗。同時,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教師提出的要求是“ please follow your logic and use phrases instead of complete sentences”,即規(guī)定了繪制的邏輯和詞語表述。(見表1)
在明確的評價標準的指導下,在活動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全班學生對兩名同學在黑板上畫的思維導圖進行有的放矢地評價和修改。
(2)恰當運用“自我對話”提升學生的自評意識
“自我對話”起源于臨床心理學,是指以自言自語的方式進行心理調節(jié)。在語言學習中借用這一概念,讓學生用自述的形式檢測自己對文本的掌握程度、監(jiān)控內化程度。在第一課時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轉述畫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畫作與描述畫作的語言,內化本課所學,同時評價自己能否運用相關詞匯和語言進行邏輯順暢的表達。這一步驟介于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既是知識內化活動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又是語言輸出的準備階段,既是評價活動又是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自我表達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及時糾正,為下一步作為“畫廊導游”介紹畫作的情境化輸出任務做鋪墊。學生作為“自我對話”的評價主體,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意識地檢測和評價,成為學習的實施者和評價者,形成自主監(jiān)控學習過程的意識。
2. 單元目標2中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1)巧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由于藝術領域比較抽象,學生對世界名畫知之甚少,筆者在第一課時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學校畫廊招募導游的情境,拉近學生與名畫的距離。教師進而提問 :“What makes a good guide?”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制訂了包括信息完整程度、語言表達、表情動作等方面的“好導游”的多維評價標準。情境化評價活動打破了傳統(tǒng)評價活動的課堂場景,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熱情。師生共同參與標準制訂的過程自然真實,使標準易于被學生接受。通過介紹名畫,學生積累了藝術知識和語言表達,提升了知識運用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通過“用英語做事情” 理解了學習該單元的價值所在。
在第三課時中,學生錄制視頻并上傳至短視頻平臺的輸出活動設計靈感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生活的了解和觀察。目前短視頻平臺成為日常分享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部分學生甚至有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因此,該課堂輸出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情境化的評價真實自然。
(2)以多樣化評價活動促進學習發(fā)展
在評價方式方面,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有助于發(fā)揮雙方合力。量化評價客觀規(guī)范、高效、精確,而質性評價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反饋功能。在第一課時的“導游解說詞”的評價標準設計中既有定量的打分,又有定性的評語,兼顧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與發(fā)展性。在評價過程中,學生更加明確了評價標準和學習目標,通過互評發(fā)現(xiàn)同伴的問題并予以糾正,同時通過同伴的表達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通過互評互學真正實現(xiàn)以評促學。
3. 單元目標3中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單元目標三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齊白石的作品《蝦》《白菜》《雛雞》《荷律群魚》中選擇一幅,自主查找作品相關信息,并綜合小單元所學,對作品進行2~3分鐘的口頭介紹。在評價任務的設計上,學生根據(jù)所選擇的作品,結合自主查找的畫作信息,遷移介紹齊白石作品,并進行全班量化評價。介紹需要涵蓋重點信息,能夠合理使用藝術專業(yè)詞匯、設問等語言表達技巧和名詞性從句,表達清晰流暢。
在學習目標引領下,小單元課例的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均設有評價任務,成為教師收集學習效果的證據(jù)。評價標準層層遞進,旨在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協(xié)同發(fā)展。第一課時的“自我對話”部分的評價標準聚焦于表達邏輯、語言和內容三個方面,而下一個活動“導游解說”在評價標準中增加了清晰流暢度、詞匯豐富度以及觀眾吸引度。第二課時為主題意義下的語法復習,在輸出的評價標準中增加了名詞性從句的正確運用,從句子豐富性方面拓寬了評價維度。第三課時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增加了設問、引用的表達技巧的使用,使評價更加多元。而第四課時的綜合實踐課的評價標準則是將以上標準遷移至新的情境中加以創(chuàng)新運用。
三、主題意義下單元整體教學中的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效果
在單元整體教學評一體化實踐中,教師改變了對評價的認識,提升了單元教學材料的整合能力和教學能力,通過單元學習目標有效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當教學不只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是深入主題意義后,學生才有真正的觸動。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而單元整體型輸出任務能夠有效評價學生的單元學習效果,從而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此外,教師通過將多種形式的評價活動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評價的內驅力。
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學評一體化是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與學情的結合點,制訂出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符合邏輯的整合性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碎片化現(xiàn)象。同時,在進行教學活動前需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最好是師生共同制訂、共同執(zhí)行,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和實施需要教師長期堅持,才能產生一定效果,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L. W,KRATHWOHL D. 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Group,2000:61.
[2]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Beyond the blackbox [R] .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9:26.
[3]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10 principles[R].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2:44.
[4] EARL L.M.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 in Ontario [J].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5(1):45-55.
[5] TYLE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67.
[6] WIGGINS G,MCTIHGE 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M].New York: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5:22.
[7] 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4-6.
[8] 李寶榮.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英語學習,2020(3):41-45.
[9] 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91.
[10] 王少非 等.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33.
[11] 王薔,李亮.推動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5):114-120.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77.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