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蕾
小說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其中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逼真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深刻的主題思想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在小說教學中曾進行了多方探索,發(fā)現(xiàn)采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教小說最吸引學生,教學效果也最為明顯。所謂深入,是指教師在備課時仔細鉆研教材,了解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以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等;所謂淺出,指教師要把教學計劃通過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簡單有效地呈現(xiàn)給學生。筆者結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具體談談深入淺出的教學策略。
一、依據(jù)課標,立足文本,明確教學內容
課標在第三學段提出了閱讀敘事性作品的具體要求。小說的情節(jié)較為完整,屬于敘事性作品,因此,制訂的教學目標就應該與課標提出的要求相一致。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應立足文本,研讀教材,讀懂文本,確定在教學時該教些什么,學生應學會什么以及要達到的教學效果。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共有27個自然段,篇幅相對較長。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段落結構、人物語言、寫作特色等多角度進行研讀,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有很多。如梳理清楚小說中的人物關系,桑娜和漁夫是夫妻,西蒙是他們的鄰居;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桑娜和漁夫主動收養(yǎng)鄰居家兩個孤兒的故事;提取細膩生動的環(huán)境描寫,勾勒出桑娜一家的艱苦生活;聚焦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讀懂桑娜善良的品質;探索漁夫與桑娜的對話,感受漁夫的善良品質;找出關鍵詞句,領悟作者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等。教師深入鉆研教材以后,對如何把小說的精華之處教給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對教學過程有了整體規(guī)劃。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抓住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環(huán)境描寫來體會桑娜和漁夫的心理活動。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制訂為:根據(jù)提供的語境,從桑娜的心理活動中感知人物品質。
明確教學內容以后,教師就能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立足文本準確地制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不僅要讀懂讀好課文,還要關注課文的內涵,力求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學情,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方案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習狀態(tài)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教師要以學定教。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還要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惑,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確保實施的教學活動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教學《窮人》一課之前,教師先設計一份“預習作業(yè)單”,提示學生在預習時要思考幾個問題: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過“窮”字,為什么小說要以“窮人”為題目?能不能換用文中的主人公“桑娜”或者用主要事件“桑娜夫婦撫養(yǎng)孤兒”作為題目?讀了課文之后,哪些句子最能引起你的注意?找出來讀一讀,并在書上做批注。在預習過程中,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學習效果就會提高很多。上課之前教師要批改學生的“預習作業(yè)單”,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迅速調整教案。如從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較多學生對桑娜的心理活動比較疑惑:桑娜發(fā)現(xiàn)西蒙死了,就自作主張地把兩個孤兒抱回家,是不是一種沖動的行為?后來又不停地思來想去,一會兒擔心這個一會兒擔心那個,是不是在后悔呢?家里這么窮,再添兩個小孩兒,以后的生活該怎么過下去?根據(jù)學生的狀況,教師把教學重點調整為:理解桑娜的心理描寫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心理描寫為突破口來明白作者把課文的題目確定為“窮人”的原因。
教師在上課前制訂的教案是一種預設,真正實施的時候可能會與學生的真實狀況存在差距,作業(yè)預習單的設置為教師接下來“淺淺地教”提供了依據(jù),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后能夠更加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計劃。
三、反復朗讀,自主感悟,體會人物思想
備課的深入是為了教學的淺出,讓學生明明白白地感悟、體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朗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重點引導,在感悟中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窮人》一文中關于桑娜的心理描寫主要有四處:一是想丈夫捕魚的艱辛,二是想寡婦西蒙生活的困難,三是想抱回兩個孤兒后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四是想怎么向丈夫說明收養(yǎng)孩子的舉動。反復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能使學生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如第9自然段中描寫桑娜抱回孩子以后的心理活動就多處用了省略號。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這段話,先把句子中的省略號改成逗號,讓學生讀一讀,再出示原文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桑娜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漁夫回家后和桑娜的對話也很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桑娜擔心丈夫因為家里經(jīng)濟條件差,可能會不同意收養(yǎng)孤兒,所以一開始和漁夫說話的語氣是支支吾吾的,朗讀的時候要讀出她心里的擔憂。漁夫回到家,一連串的話語都是用了感嘆號,可以感受到漁夫那副憨厚的樣子,當他聽說西蒙死了,幾乎是搶在桑娜的想法之前就說要把孤兒抱回來,足見漁夫的心地和桑娜一樣善良。學生在自由朗讀對話以后,再采用小組表演的形式進行朗讀,就很容易體會到漁夫和桑娜都是心靈高尚的人。
教師讓學生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和體驗,就會與文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從而逐步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質,并且輕松地習得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四、前后勾連,深入體會,理解主題思想
小說大多是圍繞一根主要線索進行描寫的。在教學時,教師就要抓住這根線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在前后勾連中深入文本,在細細體會中“淺淺地出”,理解作者這樣遣詞造句的真正目的。
課文以“窮人”作題目,是因為文中的人物很窮嗎?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后,感受到主人公的生活的確很窮。如第1自然段中的“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從這個“破”字中可以看出漁夫使用的漁具不太堅固,而桑娜還舍不得扔掉,要把“破帆”給修補好。從第2自然段中“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非常窘迫,若漁夫不出去打魚,他們就沒有第二天的生活來源。從桑娜“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以看出桑娜家的收入很低。從“孩子們沒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真是捉襟見肘。第7自然段中寫西蒙家的條件更為糟糕,睡的是稻草鋪,兩個孩子身上蓋的是舊衣服,腳上包的是舊頭巾。還有學生從課文最后的插圖中發(fā)現(xiàn),桑娜家的帳子上全是補丁,足見他們的生活真的是太窮了。教師再次提出問題:“他們真的就窮得一無所有了嗎?”學生經(jīng)過討論交流后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窮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很差,但是精神上一點也不窮。桑娜為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活,一天到晚操勞個不停,她的心中有愛,愛著家里的每一個人;漁夫不顧生命危險出去打魚,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西蒙即使知道自己要死了,也要在臨死之前把舊衣服蓋在孩子身上;桑娜和漁夫明知再撫養(yǎng)兩個孤兒會給自己的生活加重負擔,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撫養(yǎng)孤兒的重擔……從這些可以看出這些窮人一點兒也不窮,他們的精神是富有的。
通過關聯(lián)課文中的前后詞句,學生對小說的主題有了深刻的體會,明白了作者把題目定為“窮人”的原因,同時也學會了抓取關鍵詞句來讀懂小說的方法。
在小說教學中,“深入”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做到統(tǒng)籌安排,“淺出”則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以很大的熱情投入到小說的學習中。可見“深入淺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用好這種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率?!?/p>
(作者單位:江蘇濱??h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
32485003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