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金琴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讓學生走出淺層次閱讀的誤區(qū),是教師需要努力破解的難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整合多種閱讀資源,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文字信息的獲取能力,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在文本閱讀中尋找生發(fā)點、聯結點、拓展點,并以此為教學抓手,有效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在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在多方比較中發(fā)現深入探究的線索
教學中,作為閱讀對象的課文是以整體呈現的,可學生在閱讀時是從字到詞語再到句子最后到段落,一部分一部分持續(xù)進行的,所看到的都是個體,又容易停留在一些表層的文字理解上。在教學中,突破這一難點不是靠一招一式就能夠奏效,而需要教師引導,讓學生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讀出文字蘊含的內容,并根據具體的文本內容和表達,通過鏈接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料,采用多方比較的方法,抓住文本出現的差異點進行分析、綜合,這樣才能發(fā)現深入文本的切入點或者線索,進而順利地走進文本深處,在對課文所承載的橫向和縱向的相關語文要素的探究中探明文本深刻的含義,獲知文本表達的秘妙。
如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的語言簡單明了,學生一讀就懂,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也不難理解。但學生對課文中的表達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認為時代發(fā)展了,像桃子、石榴、蘋果一樣追求外表也沒有錯,這樣糾結、矛盾的理解顯然是學生沒有深入文本進行閱讀的結果。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的表達來讓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根據鐵罐與陶罐在課文中交替表現的情形和最后的結果來與本課中的母親、父親及花生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學生經過討論交流,總結出:在《陶罐和鐵罐》中,陶罐先前的強勢后來消失了;在《落花生》中,前面的課文重點寫母親與花生,后來母親也不見了。教師及時進行追問:“母親后來是不是也消失了呢?如果不是,她又在哪兒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通過比較發(fā)現:《落花生》不同于《陶罐和鐵罐》,母親與父親在文本前后是此起彼伏的情形,也就是或隱或顯的狀態(tài);課文開始,種花生、收花生、建議過收獲節(jié)、做花生食品等,母親都是主角,父親是隱在幕后不見的,是母親提議的“過收獲節(jié)嘗花生”把父親從幕后引上了前臺;而在接下來的議論花生中,父親成了主角,母親則漸漸退到幕后。教師適時提示學生,母親看上去沒有出現在文字中,但母親的形象和精神其實一直都在現場,那是什么呢?當學生意識到母親就是落花生一樣的人時,教室里出現了心領神會、豁然開朗的表達:“原來是這樣??!”至此,學生不僅明白了作者寫落花生的用意,是要像母親一樣做樸實有用的人,還懂得了在課文里寫桃子、石榴、蘋果外表好看僅僅是打比方、做比較用的表達手法,與生活中的個性追求無關。
二、在資源整合中深化文本內涵的理解
進入信息時代,閱讀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互聯網+”的模式下,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對文本關鍵內容理解上的困惑,搜集相關的網絡信息資料,并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形成對關鍵內容理解上的深度補充,以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與障礙,進而讓學生獲得全新的認識。
如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文兩次寫了“鳥的天堂”。第二次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樹上無數的鳥兒在自由自在地生活,有的唱歌,有的飛舞,感嘆那真是鳥的天堂。但作者第一次傍晚的時候到鳥的天堂,只看到了一棵大榕樹,大榕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雖然聽說樹上有許多鳥,可是一群人把船泊在了樹下,卻沒有看見一只鳥,難免讓人對“鳥的天堂”產生疑惑。一位教師為解開學生的這一疑惑,從網上下載了關于鳥的天堂傍晚時候群鳥歸巢的視頻進行播放,學生發(fā)現傍晚時分,鳥兒一群群地從四面八方陸續(xù)回到“鳥的天堂”來,那此起彼伏的鳴叫呼喚,那追逐躲閃不肯停歇的勁頭,那互相梳理羽毛的溫馨畫面……絲毫不亞于作者描寫的在早晨看到的迷人的情景。學生雖然解開了鳥的天堂傍晚有沒有鳥的疑惑,但新的問題跟著就出現了:既然鳥的天堂傍晚時分同樣有許多鳥,那作者為什么看不見一只鳥?或者他為什么寫沒有鳥呢?對此,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解釋,而是先引導學生回憶一些描寫夜色下鳥兒受驚的表達,“月出驚山鳥”“月落烏啼霜滿天”,說明鳥兒盡管在夜里是睡在枝頭,但往往附近有什么響動,它們就會被嚇得飛走。然后提示學生圍繞“天堂”再次進入文本去探尋,學生找到課文中的說法是“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進而體會到鳥兒之所以傍晚時候歸巢后能夠安心休息,不用擔心任何打擾和侵害,就是因為長期以來從沒有發(fā)生過危險的事情,即使有人來到大榕樹下,也可以真正做到“人來鳥不驚”。鳥兒能夠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當然是置身在天堂了。這就是作者一行人來到大榕樹下沒有看到鳥也沒有驚動鳥的表達用意所在——鳥兒的絕對安心就是生活在天堂的最好證明。這樣就徹底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寫大榕樹是鳥的天堂了,從而進入了深度閱讀。
三、在融通生活中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閱讀教學向深度發(fā)展,一方面表現在對文本內涵方面的深刻理解,一方面還在于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需要教師在把握文本中出現的知識聯結點時,有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分析,開展探究,借助適宜的拓展遷移來引發(fā)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如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文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多次寫到父親借姑爹的小船送“我”上學以節(jié)省住客棧的錢和路費,船來船往中,“我”的感受也不斷變化,在一次次敘述中寫出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意,也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懷念以及對父親的濃濃謝意。對于學生來說,母親才是慈愛的,而父親常常是威嚴的,因此理解課文中的父親就需要教師抓住文本中出現的一些細節(jié),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分析與探究。如課文中寫到父親帶“我”到兩年一度的廟會上,看到好吃的只能忍著,為了節(jié)省錢供“我”上學,只吃從家里帶的涼粽子,之后父親特地給“我”買了碗熱豆腐腦,自己卻舍不得吃。這樣的狀況難以出現在現在的家庭生活里,但類似的情形生活中卻不少見。教師在此可以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自己的父親有沒有類似的情形,你當時有沒有什么感受,現在通過理解課文中父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又從中感受到什么新的情感?這樣的啟發(fā)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回想起自己與父親之間發(fā)生的類似的故事,并且學會用作者理解父親的角度來理解父親對自己的愛意所在。教師要求學生把這樣的體會批注在課文中相應的內容邊,在小組中進行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感悟父愛如山又無言的獨特的表現形式,還要注意內化文本中這一表現形式的語言表達,并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從而無形之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獲得了提升。
閱讀教學要從文本表面走向文本深處,需要教師精心選擇文本中的聯結點、差異點、動情點等,引領學生沉入文本中品讀、揣摩,在多方比較中發(fā)現深入探究的線索,在資源整合中深化文本內涵的理解,在融通生活中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向著閱讀深處漫溯?!?/p>
(作者單位:江蘇射陽縣紅旗路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
395950033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