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批注式閱讀,即在閱讀的時候把自己的讀書感想、疑難問題等閱讀感受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這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每個人的閱讀能力不同,對于同一個詞語、同一句話,理解程度都會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同樣的文字,由于不同的心境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注式閱讀能力,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批注的方法進行閱讀,在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那么,批注式閱讀的指導怎么在教學中完成呢?我以《牛和鵝》一文為例,談談在實踐中常使用的三個策略。
一、展示批注范例,感知批注形式
課文中以“學習伙伴”的角色呈現了許多批注式閱讀的范例,教學時可以選取課文中的批注范例,結合其他的關于批注形式的圖片制作成一段微課視頻,用多媒體呈現出來,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什么是批注式閱讀,如何進行批注,初步感知批注在閱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牛和鵝》一課時,學生發(fā)現本文內容的排版方式和以前學的課文不一樣了,到底是哪里不一樣了呢?通過將前后課文進行仔細對照,就會發(fā)現在文本的一側都留有空欄,空欄里只有稀疏的幾行字,字體比課文中的字體要小一些,顏色也不同,每一處的字數都不是很多,所寫的內容都與課文有關,有的是對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有的是閱讀課文的體會……在學生熱烈的交流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放大課文中的批注范例,趁勢揭示了批注的概念: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批注和注解,作用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容,這樣的讀書方法就叫批注。然后給學生播放一段與批注式閱讀相關的微課,讓學生直觀感受批注的更多形式。如批注時采用的圈點符號應該固定:在生僻字、多音字、易錯字上標注拼音,在關鍵詞的下面標上著重號,在有疑惑的地方打上“?”,在段落的中心句下面畫上“? ? ? ? ? ”,畫出段落內部層次用“│”,畫出文章結構段落用“‖”,用阿拉伯數字標出自然段的序號,用“一、二、三……”標出結構段序號等,這樣使自己再次閱讀批注過的文章時就能看明白各種符號的意思。所批注內容的位置一般寫在靠近書頁的那邊就近空白處,只要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就行。如果批注的時間不是在同一個階段,則可以采用不同顏色的筆,便于自己進行前后對比,提高閱讀感悟能力。還列舉一些名家在閱讀書籍以后留下的批注痕跡,如毛澤東就喜歡在閱讀的書本上寫批注,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出示毛澤東閱讀的書稿,學生就可以直觀地感知批注式閱讀帶來的好處。
四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批注式閱讀,會對這樣的閱讀方式感到非常好奇,同時又覺得無從下手。課文中批注范例展示以及微課的播放,讓學生非常直觀地了解到了寫批注的方式,對如何書寫批注有了具體的印象,內心也就產生了想要寫批注的愿望。
二、分析批注內容,了解批注角度
雖然批注式閱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但是四年級學生對批注的內容到底該寫些什么、怎么寫還不太知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批注范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哪些角度給閱讀的內容寫批注,從所舉的范例中悟出寫批注的方法和思路。
《牛和鵝》一文中共有五處批注,教學時,讓學生帶著“‘學習伙伴’為什么會寫這樣的批注”“我是不是也和‘學習伙伴’有同樣的想法”等問題去讀一讀這些批注,閱讀完以后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學習心得。例如,第一處批注“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是針對課文第1自然段的內容而提出的疑問,這是批注的一種角度——于無疑處生疑。課文里原本沒有這樣的疑問,但是閱讀的時候如果開動腦筋,發(fā)現了課文所寫的事例與自己思維存在著相悖之處:“牛為什么怕人?鵝為什么不怕人?”這樣就可以大膽質疑,在旁邊寫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第二處批注是針對第6自然段中“我”被老公鵝連追帶啄的狼狽狀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所寫的,這段描寫非常真實細膩,“學習伙伴”是從寫法的角度對“我”的驚慌失措的表現進行的批注。隨著課文敘事的展開,學生發(fā)現第1自然段中“大家都說”的內容是不正確的,因而理解了第三處批注的內容是通過思考,將閱讀內容進行前后對比而得到的新的感受,是從“對課文內容體會較深”的角度所寫的批注。第四處批注是對老公鵝“狼狽”的一摔所寫的,這個“摔”字使鵝在金奎叔的手里顯得軟弱而可笑,使“我掛著淚笑”,“我”的神態(tài)與動作顯現出痛快的心情。這也是從“對課文內容的體會”的角度所寫的批注。第五處的批注是針對第13自然段中“我”在金奎叔的鼓勵下不再怕鵝的想法而得到的啟示,很顯然,這是從“讀后感”的角度進行的批注。
利用課文中列舉的批注范例進行分析思考,學生就會掌握四個不同的批注角度。當然,批注的角度還不止這些,如閱讀課文時產生的想象、對文中人物的評價、順著作者的思路給課文進行補白等等,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再向學生介紹。
三、自主練習批注,交流批注體驗
在學生明確了可以從不同角度寫批注的方法之后,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像書中的“學習伙伴”那樣自主練習,對課文中有閱讀感受的內容進行批注。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漸摸索出寫批注的經驗后再互相交流切磋,取長補短,不斷豐富閱讀感受。
《牛和鵝》一文比較長,學生在書上的空白處都做了多處批注,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習題二的要求,讓學生重點交流“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所作的批注。如第6自然段的第三句話描寫了“我”被老公鵝咬住衣襟的場景,請學生大聲讀一讀這句話,然后說說自己朗讀這句話時覺得是否順暢。很多學生都覺得不好讀,因為這里有三個表示聲音的詞“啪嗒啪嗒”“嘎嘎”“嘎嘎”。教師追問:“那這些詞可不可以刪掉呢?”學生再讀課文以后一致認為不可以,這些表示聲音的詞不但不能去掉,還應該把這個聲音讀得大一點,突出老公鵝一邊大聲叫著一邊追來把“我”嚇哭的兇猛場景。教師請學生再次大聲朗讀這個句子,然后交流自己對這個句子所寫的批注。有的學生寫的是“啪嗒啪嗒的聲音表面上是在描寫老公鵝,實際上是在突出‘我’當時的害怕心理”;有的學生寫的是“老公鵝的聲音中似乎透出一股怒火,讓‘我’膽戰(zhàn)心驚”;有的學生寫的是“老公鵝心高氣傲,真兇狠啊”;有的學生寫的是“老公鵝真是作威作福,‘我’可是可憐巴巴”;有的學生寫的是“老公鵝真可恨,我恨不得踢它一腳”……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只老公鵝”??!再如交流對習題三提出的關于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批注時,有的學生是從字面意思上進行思考,所寫的批注是“因為在金奎叔的幫助下,‘我’才改變了對牛和鵝的態(tài)度,我不再欺牛怕鵝,所以一直記著他的話”;有的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進行批注,“因為小時候‘我’受到老公鵝的攻擊,所以才會對如何與動物相處有了深層的思考”;有的學生則對整個句子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所寫的批注是“金奎叔的話語里包含著‘不要仗勢欺人,也不要欺負弱小’的道理,‘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才會一直記著他的話”。
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所寫的批注也各不相同。在學生交流各自的批注時,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在互相學習中得到啟發(fā)。交流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讀課文,讀讀批注,學生就會又有新的收獲,用不同的色筆再次在書上寫下批注。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會學生采用批注式閱讀的方式去鉆研文本,就能使每一個學生都產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主動投入到閱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從而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學會了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更是一種閱讀能力的獲得。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這種能力將會比課文中獲取的知識更有意義,更能創(chuàng)造出成績?!?/p>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康平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
396950033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