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提供第四條路徑選擇:用廣義產權機制減碳》。針對人類面臨的最大長期威脅——環(huán)境危機,就如何切實減碳以促進綠色發(fā)展,講一下自己的理論觀點。
一、第四條路徑選擇:問題的提出
我在2009年出了一本專著——《廣義產權論》。針對多年來產權多集中于物權、債權、股權等“狹義產權”層面,書中提出,產權應該拓展到“廣義”層面。今天我們探討減碳問題,可以把《廣義產權論》作為其中一條供思考的路徑。
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減碳或者綠色發(fā)展路線,有三條:一是通過技術手段來減碳;二是通過產業(yè)結構調整來減碳;三是通過政府規(guī)制來減碳。其中,政府規(guī)制路線人們更熟悉,如開征環(huán)境稅、環(huán)境巡視組,以及強制性的拉閘限電等。
我現在提供的是第四條路線,即用“廣義產權”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jié)。
1978年底三中全會一開過,我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研究。老一輩經濟學家谷書堂老師告訴我——“改革就是要給每個人身上安馬達”,對我思想影響較深。
國內的生態(tài)問題主要是:“天”,污染比較嚴重;“地”,資源耗費過度;“人”,環(huán)境人權淡薄。針對此,在拙著《廣義產權論》出版兩年后,我發(fā)表了論文《天地人產權論》(《上海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17期轉載),進而提出“天地人生命共同體”的理論,旨在為這一生命共同體“立命”(《廣義產權論:為天地人共同體立命的探索》發(fā)表在《上海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
2021年4月,中國領導人在世界氣候領導人峰會提出一個新的理念,叫做“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比“人類命運共同體”范圍更廣闊、內涵更豐富,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個“天地人生命共同體”(或叫做“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調節(jié)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上個月(即2021年11月)在世界氣候大會上,就在中美關系最緊張時,一個轉機出現了,11月10日在英國格拉斯哥,中美兩個大國終于坐下來,簽定了關于應對氣候問題的聯合聲明,事情有了轉機。
拙著《廣義產權論》及其隨之提出的“天地人生命共同體”,是否能為“碳達峰”“碳中和”及綠色行動提供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呢?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二、《廣義產權論》三大要義:新路徑的理論奧秘
《廣義產權論》這本書43萬字,核心是三大要義,九個字:“廣領域,多權能,四聯動?!?/p>
第一要義——“廣領域”,廣到天、地、人
——首先是廣到“天”,即環(huán)境產權。在探討《廣義產權論》過程中,我曾在2004年先寫了一篇論文叫《論環(huán)境產權》,當時有關同志說“天上哪里有產權?你別異想天開”。我的看法是,天上“碳”(以及“甲烷”等)的排放權問題,長期以來確實不是商品,也沒有產權關系,但自《京都議定書》簽訂后,由于各國要分攤碳排放指標,此領域就產生新變化、新情況。沒有指標時是一種格局,有了指標后,我們的認識也要跟著變化。
“碳”——從非商品向商品轉變,從非資產向資產轉變,從非產權關系向有產權關系轉變,這是我們討論“碳達峰”“碳中和”的理論支撐。因為它是一個商品,因為它是資產的一部分,因為它有產權關系,所以我們想要用產權機制來調節(jié)它。該補償的補償,該賠償的賠償,這是利益關系,也是產權關系。
運用“天”上的環(huán)境產權機制,說到底,一是要協(xié)調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者與環(huán)境受益者二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二是從負向的角度,調節(jié)環(huán)境的損害者與環(huán)境受損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我從人本經濟學角度研究的結果: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更是“環(huán)境人權”。既然是環(huán)境人權,那么,在這個環(huán)境變遷中受了損失的,就應該相應得到補償;作為另一方,導致環(huán)境人權受到損失,即對環(huán)境有意或無意的損害者,就要做出相應的補償。同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者與環(huán)境受益者二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也是這個邏輯。
產權關系就是研究這個問題,研究環(huán)境的“補償”和“賠償”問題?;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應該得到“補償”(回報),誰創(chuàng)造,誰得益;反過來說,誰損壞,誰賠償。這就是我說的看不見的手——用“產權機制”來調節(jié)。
——其次是廣到“地”,就是資源產權。注意,每種資源都有產權。人類有多種自然資源。最近國務院向人大匯報,人大同志提出匯報的資源種類還不夠,例如“太陽能也是重要資源”等。現在正在拓展研究。減碳涉及的重要方面,第一是環(huán)境,環(huán)境要保護;第二就是資源,資源要節(jié)約(而自然資源的節(jié)約,也是應對氣候和環(huán)境危機的重要方面);此外,還有不可忽視的是人本,人本價值要創(chuàng)造。
——最后“壓軸”是廣到“人”,就是“人本產權”,主要有四大類產權:一是勞動力產權;二是知識產權(側重于基礎層面);三是技術產權(側重于應用層面);四是管理產權(涉及企業(yè)家)。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完善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意見》,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七大要素,其中四個屬于人本產權?,F在有文件說賦予人本產權,我認為“賦予”二字值得研究,人本產權是人自身的內在屬性,不是別人“賦予”的。
以上“廣領域”即廣到天、地、人,是“廣義產權論”的第一要義。
第二要義——“多權能”
我在《廣義產權論》里指出:“產權絕不僅僅是‘一朵花’,它應該是‘一束花’,是一個產權體系”——“以所有權為基礎的各種行為性權利的總合”(見上書,第7頁)它包括所有權(本源的),以及法人財產權、支配權、經營權、管理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讓渡權等等多種權能。朋友們要重視“用益物權”這個概念。前些年,我曾應邀到臺灣訪問,他們讓我講“海洋的用益物權”問題。
“多權能”,這是“廣義產權論”的第二要義。
第三要義—— “四聯動”
“四聯動”即四個產權制度聯動,包括產權界定制度、產權配置制度、產權交易制度、產權保護制度。我結合廣義產權機制減碳的實際運作,闡述一下“四聯動”。
三、用產權機制減碳的四根制度性支柱:實際運作
(一)產權的界定制度
對于可界定、可計量的資源或環(huán)境“特定價值部分”的產權到底是誰的,一定要界定清楚。我們現在討論的資源環(huán)境領域,有些方面產權界定不清楚。要按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統(tǒng)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jiān)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包括“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以切實解決 “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資產產權”的界定不清問題。
(二)產權的配置制度
突出解決環(huán)境和資源產權(利益)的配置格局和配比結構問題,特別是空間布局問題(涉及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與地方關系)。
要貫徹中央提出的“建立空間規(guī)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開發(fā)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切實做到“優(yōu)化資源配置、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三)產權交易制度
研究“碳達峰”、“碳中和”,就要突出解決資源環(huán)境領域“兩償”問題,即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tài)的“價值補償”制度。這里面的要點:一是堅持使用資源付費,誰使用資源誰就要付費,不能無償使用。另一個是誰污染環(huán)境,誰破壞生態(tài)誰要付費。也是從經濟角度、市場角度、產權角度,堅持受益(或受損)補償的原則。
應完善對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的生態(tài)補償機制,推動地區(qū)間建立橫向生態(tài)補償制度,還有縱向補償制度。要發(fā)展環(huán)保市場,推行節(jié)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機制,建立市場化的機制,把排放權等都納入產權交易的行列。
(四)產權的保護制度
突出解決各類產權受損和保護不力的問題。應改革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jiān)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huán)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huán)境監(jiān)管和行政執(zhí)法。對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包括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碳達峰”相對易,“碳中和”相對難,但前景廣闊
我個人研究這些年,感覺到從產權角度來保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多。2030年“碳達峰” 與“碳中和”比較,相對容易一點,但2060年實現“碳中和”,則很難。
破解“碳中和”難題這四條線中,產權這條線我認為是最薄弱的,但是前景很廣闊。據有關部門測算,2060年實現“碳中和”大約需要136萬億元的投資,這里面政府投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需要社會資本來投入。另有人估計碳交易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3000億元。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產權交易體系,其中湖北(在武漢)環(huán)境產權交易所搞得比較好,我實地考察過,深圳朋友不妨看一看。
由于時間所限,我就講這些,供參考。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導;本文依據常修澤教授2021年12月5日在深圳馬洪基金會“高質量發(fā)展與智庫建設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整理而成)
附:2021年常修澤教授學術研究十點留痕
一、1月,《常修澤學術自傳》正式面市,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出版社反映:作為中國改革40年40余部經濟學家自傳之一,上市后成為“暢銷書”。當月,常修澤教授應邀講述“治學道路與科研方法論”。年內,學界出現《實踐先行與理論創(chuàng)新》(《觀察與思考》雜志)等相關研究“作者學術探索歷程”的論文。
二、4月,凝結常修澤教授四十年東北實地調研及理論探索心血的《中國東北轉型通論》(37萬字)作為國家重點出版項目,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轉載該書《前言》,并發(fā)表評論文章,稱此為“一項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成果”。愛思想、學習俱樂部兩家媒體邀其作專題報告。
三、11月,實錄三十七年親歷新老莫干山會議及常修澤教授言論的專著《改革論道莫干山》(30萬字)定稿,被莫干山研究院列入“莫干山研究叢書”,已向出版社交稿。
四、7月6日,常修澤教授的長文《何日再續(xù)改革緣?——“改革師者”高尚全先生祭》在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理論版發(fā)表。7月8日(追悼會前一天)國家發(fā)改委經濟研究所刊出《常修澤教授發(fā)文紀念高尚全先生》。該祭文被鳳凰新聞、愛思想等多家媒體轉載。
五、9月,應第五屆國際展望大會(新加坡)的邀請,常修澤教授作《全要素國際合作與人本要素產權》視頻報告。經評選,該報告獲國際展望聯合會頒發(fā)的“金馬燈創(chuàng)新獎”。《中國日報》及其他亞洲媒體報道。
六、9月,常修澤教授應邀出席廈門第21屆"國際投資洽談會”,作《廣義產權論與構建天地人生命共同體》學術報告,《中國企業(yè)報》全文刊發(fā)。
七、10月,常修澤教授在京參加《經濟研究》高層論壇,作《中國申請加入CPTPP后的鋪墊性改革》報告,愛思想、鳳凰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
八、10月,常修澤教授探討“東北新突破”的學術論文《新發(fā)展階段東北振興路徑探討》(1.8萬字)在《學術前沿》雜志發(fā)表,《人民智庫》、中國改革論壇網等轉載。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將該文上報國家發(fā)改委。
九、10月底至11月初,常修澤教授在中改院舉辦的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海南)作專題發(fā)言,提出中國改革的短板在于“要素市場化滯后”(特別是“人本要素改革滯后”); 會上以《人本體制論》為支撐,強調國家自立自強的根基在于“每個人的自立自強”,引起與會者共鳴。
十、12月上旬,應南開深圳校友會和馬洪基金會的邀請,常修澤教授在深圳分別作了《說變論衡:國際國內大勢四點分析》和《提供第四條路徑選擇》的學術報告。馬洪基金會、莫干山研究院等率先刊發(fā)。
394250058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