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盈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習作是任何階段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水平體現(xiàn),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但同時習作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言語建構過程。學生習作能力的逐步提升不僅需要自身的內(nèi)部行為,也需要依靠外部條件的支撐與幫扶。習作支架的構建是習作教學中的重要扶手,教師應該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難度成階梯狀遞進,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寫作。因此,可以通過搭建習作支架,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縷清思路。支架能夠助力學生順勢滿足學習需求,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也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自我、表達自我的工具[1]。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熱情,還能在有限的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依據(jù)支架的功能標準,可將其分為活動性支架、程序性支架、概念性支架、策略性支架等等,但搭建支架也不應盲從,而應當基于學情與教材,針對學生發(fā)展的身心特點,構建學生在習作生成過程中的有效橋梁。
教師在給學生構建支架時,它的最終目的是拆除支架后,學生仍舊能夠自如習作,還能更加得心應手地習作。習作支架不等于教師包辦一切,而是讓學生借助習作支架自主探索、有所體會,最終能夠實現(xiàn)獨立攀登,掌握策略,不能讓學生的習作水平停留在原地[2]。其次,支架的構建得有針對性和方向性,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習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和疑惑,并根據(jù)這些問題和疑惑搭建支架。
回到《漫畫的啟示》的習作教學,本課需要學生結合畫面展開聯(lián)想,既要寫清楚事情的過程,又要寫明從中得到的啟示。有部分同學很難將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式運用到實際當中,容易出現(xiàn)有口難言的狀況。為此,任課老師依據(jù)教學難點,根據(jù)學生慣常思維過程、習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分解復雜的習作任務,通過為學生適時搭建各種類型的習作支架:活動性支架、策略性支架、范例性支架等等,來支持學生的習作表達,以達到預期的習作教學目標。
習作支架有各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習作支架有不同的功能與運用方式。只有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闹Ъ?,才能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時進行,從而適時降低寫作的難度[3]。圍繞《漫畫的啟示》,按照習作支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本文主要從活動支架、策略支架、范例支架三方面進行闡述。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具有情境性和實踐性的活動,有層次地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同時豐富和充實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支架,以線索串聯(lián)整體的結構布局,推進習作表達活動。
任課老師在《漫畫的啟示》教學中,一共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以這三個學習活動作為主線串聯(lián)整個課堂。活動一是把觀察到的事物說清楚,把握畫面中的人、物、題目和提示語?;顒佣前芽吹降膶懴聛?,寫出漫畫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手段既體現(xiàn)了文本故事的一般表達,又適時地展開介入性的指導,能夠把漫畫的畫面與題目、提示語有機地結合起來。活動三是把思考的寫下來,在交流及個性化的思考以后,把自己的思考作為漫畫的啟示。通過三個學習活動支架,串聯(lián)起整體的課堂架構,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習作的邏輯,助力有序行文。
習作的表達與生成之間的橋梁也可以是一個個的策略支架。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說好漫畫,寫好漫畫,策略支架可以進行一定預設,但也需要教師隨機產(chǎn)生并運用策略,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習作指導常常會呈現(xiàn)及時性、開放性,這更加考驗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與能力,教師能否做到恰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任課老師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以學習活動為階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運用策略支架進行言語實踐,在與同伴表達和閱讀資料中,自然而然地獲得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2.1 聚焦單元習作,落實橫向鏈接
統(tǒng)編教材的各部分內(nèi)容是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教師除了要縱向了解教材的編寫規(guī)律,找準習作起點外,還需落實橫向的課文鏈接。教材各單元明確指出閱讀和表達兩個維度的語文要素,閱讀與表達同時并舉,合力架構整個單元的語文學習能力空間。前期閱讀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能為言語表達構建橋梁,指向言語建構,為習作提供思維和方法的支撐。
《漫畫的啟示》需要學生根據(jù)漫畫寫出自己的想法,其核心就是把漫畫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語言文字,本質(zhì)也就是對學生言語思維的表達性學習,這可以與同單元的閱讀課文緊密聯(lián)系。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風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閃現(xiàn),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這實則又要求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語言思維的力量。在課堂導入部分,任課老師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從單元的目錄引入關聯(lián),以舊知引入學習任務,對單元的閱讀課文做出關照。在課堂的小結部分,老師也是引用了同單元的課文《童年的發(fā)現(xiàn)》、《手指》,體會漫畫帶來的啟示,實現(xiàn)了前后知識的鏈接,包括引用的范文也是出自同一個單元。任課老師將習作要求與本單元閱讀要素緊密相連,讓學生運用品讀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從閱讀走向學習表達,并把握住了單元整體性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加深學生對風趣的語言的特點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表達,觸發(fā)具象化的語文作文實踐。
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曾說:“不只是為了寫好文章,更是為了思維訓練?!苯處煴仨殞W會理解編者意圖,做好橫向鏈接,搭好閱讀與習作之間的支架,這才能將閱讀經(jīng)驗與能力逐步轉化為表達訓練策略,合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與語言發(fā)展。
2.2 通過問題支架,縷清習作思路
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針對于問題的設計和回答預設,同樣需要提前進行設計與準備。通過師生互動引出相應的習作目的,通過問題支架引起孩子的積極思考和共鳴,讓其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通過相應的習作技巧表達內(nèi)心的豐富情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寫作的構思誠然就是師生一問一答中的具象化體現(xiàn)。
任課老師就特別善于提出問題,她步步引導學生讀懂漫畫,體會漫畫背后的啟示。她先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著觀察漫畫,向學生提出一個主問題,“從畫面中,你能夠發(fā)現(xiàn)什么呢?”引導學生注意畫面中的各個要素。任課老師順勢出示了教材中的第一幅漫畫,這幅漫畫的特點是畫面加文字。在此期間教師滲透策略性知識,告訴學生看漫畫有兩種方法,一是看畫面,二是看文字。再讓學生進一步挖掘要素之間的關系,“小樹苗,鏟子和正在滴水的水壺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總結整理學生的回答,由學生自主得出觀察漫畫、讀懂漫畫的要點,懂得說清楚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有了第一幅圖由淺入深的問題支架建構,第二幅圖中教師的提問和引導語相對減少了,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表達,把漫畫內(nèi)容看懂說清楚。當學生對漫畫已經(jīng)有了淺層的認知之后,任課老師進一步發(fā)問,“你怎么知道啄木鳥失業(yè)了呢?”觸發(fā)學生想象的翅膀,并為之后習作的修改完善做了鋪墊。最后,老師再總結漫畫的啟示,“這幅漫畫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啟示呢?”引導學生可以從結合漫畫,聯(lián)系事實,聯(lián)系題目等多方面進行解讀,但又要避免偏離漫畫主題。
事實上,任課老師每次的問題預設都是具有目的性的,這是為了引導學生說清楚、寫清楚,根據(jù)說的和寫的,結合自己的思考,進一步與漫畫對話。任課老師的問題支架搭建基于學生的基本情況,由易到難,整體的問題創(chuàng)設很有層次性和整體性。
2.3 通過比較支架,確定選材方向
語言差異,對比學生作品。任課老師在教學中對比了兩位學生第一次習作的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作文選材當中的不同之處,自然而然地,學生就能夠感受到加入心理描寫、想象的作文會更加出彩,也學習了心理描寫的寫法,能把漫畫內(nèi)容寫得更加生動。學生探究通過比較理解習作技巧,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導作用,課堂要點是由學生自主生成的。
主題類似,對比寓言故事。任課老師將漫畫與守株待兔的故事進行比較,聯(lián)系學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漫畫的啟示,學生能夠從中直觀地感受到,圖片中的主人公存在著共通的特性:不勞而獲,渴望坐享其成,從而深化了學生對漫畫的思考,同時,寓言故事也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探尋。
結合生活,開展啟示探討。任課老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尋找、聯(lián)想生活中類似漫畫里不勞而獲的人,鍛煉學生的思維、觀察、表達能力,貼近生活的事例會更有說服力,教師由漫畫的啟示,順理成章地聯(lián)想到身邊的人或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化。
作文的評價和修改是習作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就非常強調(diào)仿寫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不必唱高調(diào)輕視模仿,古今藝術家,據(jù)我所知,沒有一個不經(jīng)過模仿的階段的。”可見,要幫助學生迅速搭建寫作框架,可以從對范文的分析、模仿開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鏈接一些范文,為學生提供評改的支架,借助名家名篇,充分運用范文的示范功能,達到欣賞模仿啟發(fā)的作用。在備課過程中精心選擇一些在寫作思路方面比較典型的優(yōu)秀文章,并把這些文章的表達思路抽離出來,讓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行文思路[4]。
任課老師以教材中的課文為范,這也體現(xiàn)了單元整體下的一種很好的思路。由老師選取本單元內(nèi)具象目標較為一致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閱讀體驗,再與自己的表達想象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學生表達習作[5]。任課老師在《漫畫的啟示》一課中,主要聯(lián)系了兩篇教材的課文:通過《童年的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代入景物的請境,增添心理描寫,以擬人化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故事也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通過豐子愷的《手指》,學生能夠學會運用擬人、比喻、夸張的手法,使得習作語言更加輕松幽默。不僅如此,老師出示范例結果的時機也很重要,在學生自主書寫完畢后,任課老師再出示課文語段,自主學習后的對接形成了一種科學的聯(lián)系,它能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上進行修改美化,更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特點。
在習作教學中,對習作的反饋,構建全面的評價支架非常必要。評價不僅僅包括對學生寫作結果的評判和考量,還有對習作教學整一過程的評價。根據(jù)不同的評價主體,本文將其分為學生自評和教師他評兩大角度。
在觀察漫畫、開展習作練習之后,任課老師均設置了學生自主評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調(diào)動學生資源,使得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言語實踐運用的討論中來。例如,在鏈接閱讀,寫好漫畫這一教學板塊,教師對比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尋找其中不一樣的地方,搭建自評支架,讓學生自主評價,得出自己的反思與思考。這樣的神來一筆,既通過比較,突出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又是由學生自主生成的,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
在交流漫畫內(nèi)容的過程中,任課老師會借機進行指導和點評,展開個性化、富有針對性的理答過程。《漫畫的啟示》一課中,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時,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觀察漫畫的方法:寫清楚時間、人物、事件,體會畫面人物的神態(tài)與動作,寫出心理描寫并把句子寫有趣等等。一些習作策略的概述都是在教師評價、師生互動中潤物細無聲地逐步展現(xiàn)的,學生自然而然能夠學有所得。[6]教師指導學生習作的過程中,評價標準除字跡清楚、語句通順、標點符號用準確等常規(guī)要求外,教師也必須著眼于作文內(nèi)容本身,針對學生不同主體開展個性化的評價。哪些地方的表達很精彩,哪些地方有進步的空間,哪些地方仍需修改,并詳細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師評語適應了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也讓學生更加清晰明確地了解作文的優(yōu)化路徑,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從習作目標的精準預測,再到基于內(nèi)容解讀和目標預設的教學板塊,任課老師呈現(xiàn)出了完整的活動支架、策略支架、范例支架,體現(xiàn)了習作指導內(nèi)容結構化的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應具備整體意識,立足整個單元,用好習作支架,進行有全局意識的教學設計。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精準落實語文要素,使課堂“提質(zhì)增效”,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習作教學雖然是有難度的,但卻也是有章可循的,這依靠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找準訓練生長點,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可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搭設不同梯度的支架,有序有力地指導學生逐步達成有話可寫、有話樂寫、有話會寫的教育目標,讓學生真切看到言語實踐的魅力,讓表達與交流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