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唐偉
(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90)
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業(yè)也同時快速發(fā)展,相伴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1/3以上。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26 億t。但我國在建筑垃圾處理方面的技術體系還不是很成熟,我國采用粗放的人工分揀方式,回收再利用率還很低,并且處理效率遠遠趕不上建筑垃圾產生的速度,以至于出現垃圾圍城的現象。從資源化利用來看,我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足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1],處理方式仍處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階段。大量的建筑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huán)境。從另一方面看,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潛力很大。
如何將建筑垃圾進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提高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率,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契合國家的節(jié)能減排和綠色發(fā)展的目標,是政府部門和建筑企業(yè)需要共同探索研究的難題。
本文以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填海工程(簡稱香港三跑工程)為例,簡要闡述了在環(huán)保要求極為嚴格的香港地區(qū),政府部門為提升公眾填料資源化所提供的政策法規(guī)保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在香港特區(qū)政府指導下,業(yè)主香港機場管理局和建筑承建商開展公眾填料的來源調研、篩分后再利用等工作。實踐證明通過政府部門和建筑企業(yè)的積極協(xié)作,既能解決公眾填料的處理及二次利用問題,又能極大地提升基建工程的施工進度,最終實現政府、企業(yè)與環(huán)境保護多贏的目標。本文為政府部門和建筑企業(yè)優(yōu)化處理建筑垃圾方法提供了參考方向,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內地所述的“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它廢棄物。對這些材料需進行相應的處理,才能達到理想的工程項目建設目的。
香港地區(qū)所述的“建筑廢物”意指任何物質或物體因建筑工程而產生,不管是否經過處理或貯存,而最終被棄置。工地平整、掘土、樓宇建筑、裝修、翻新、拆卸及道路等工程所產生的剩余物料,統(tǒng)稱建筑廢物。從定義上看,香港地區(qū)所述的“建筑廢物”與內地所述的“建筑垃圾”類似。香港地區(qū)建筑廢物管理流程見圖1。
圖1 建筑廢物管理流程圖Fig.1 Management flow chart for construction waste
建筑廢物中有九成以上是惰性物料,即一般所說的“公眾填料”?!肮娞盍稀笔菑慕ㄖ?、挖掘、裝修、拆卸及道路工程中產生。因公眾填料是由巖石、混凝土、瀝青、瓦礫、磚塊、碎石及泥土等組成,故適宜再用于填?;虻乇P平整工程。
香港特區(qū)政府設置若干個公共填料存儲庫,與政府合約承包商制訂推行廢物管理計劃,以執(zhí)行即場篩選分類工作及實施運載記錄制度,確保公眾填料運送至適當接收地點/設施處理,以接收業(yè)界未能實時再用的公眾填料,并暫時儲存在填料庫內。填料庫內會設立拆建物料分類設施,把混合的拆建物料加以分類及壓碎體積過大的物料。
在香港地區(qū)具備條件的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招標文件要求承包商需承擔一定數量公眾填料的施工量。如香港三跑工程的招標文件中明確要求承包商應從屯門第38 區(qū)填料庫和將軍澳第137 區(qū)填料庫消化處理1000 萬m3(或2000 萬t)的公眾填料進行回填施工。
綜合上述信息,香港特區(qū)政府對公眾填料的收集、處理、再利用等環(huán)節(jié)均有較為成熟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管理方法及明確的管控要求,為香港地區(qū)公眾填料資源化率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在香港三跑工程中,公眾填料的施工主要包括公眾填料的申請審批,填料庫內的運輸、篩分、裝駁,海上運輸,施工現場處理等環(huán)節(jié)。公眾填料的申請及施工流程圖見圖2。
圖2 公眾填料的申請及施工流程圖Fig.2 Flow chart of public fill appl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公眾填料的申請審批手續(xù)包括項目注冊登記、收集公眾填料之前的確認等。相關項目或授權人員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交工程項目登記表和公眾填料訂購表格,在得到土木工程署相關管理部門確認批準后,相關項目即可以開始公眾填料的收集工作。
在香港土木工程署(CEDD)公眾填料的管理策略中,要求產生公眾填料的承建商需對材料進行初步處理,確保進入填料庫的材料不得含有木材、紙張、塑料、有毒物質等廢料,為公眾填料的二次利用提供了初步的質量保障。
除了政府部門對進入填料庫的公眾填料質量有所要求外,各承建商亦需根據施工合約要求對公眾填料進行篩分等二次處理后再使用。
香港三跑工程對公眾填料的材料要求如下:
1) 含泥量不超過20%。
2) 不得含有:①尺寸超過250 mm 的物料;②易受體積變化影響的物料,包括海泥、液限超過65%或塑性指數超過35%的泥土、膨脹黏土及濕陷性土;③泥炭、植被、木材、有機物、已腐爛物質或瀝青;④危險品或有毒物質;⑤易燃燒的材料和金屬、碎石、塑料及合成材料。
香港三跑工程承建商在填料庫區(qū)的碼頭建造了適應性的篩分處理設備,以滿足合約規(guī)定[2-6]。
填料庫內的運輸及篩分流程為①公眾填料裝車→②運輸至篩分設備→③材料一次篩分→④材料二次篩分→⑤皮帶機運輸→⑥駁船裝駁。
公眾填料在填料庫內的運輸作業(yè)過程中,土木工程署制定了相關措施進行嚴格監(jiān)管。主要措施為:
1) 卸貨汽車車主必須向填料管理部申請傾卸泥土執(zhí)照,獲批后才可在其轄下的公眾填料接收設施傾卸公眾填料。
2) 每輛持有有效傾卸執(zhí)照的卸貨汽車應持有指定填料庫的公眾填料訂購表格,以備核查。
3) 卸貨司機遵照填料庫現場人員的指示作業(yè)。
4) 填料庫現場人員對公眾填料收集情況進行記錄。
香港三跑工程所使用的公眾填料主要來自屯門第38 區(qū)填料庫和將軍澳第137 區(qū)填料庫,距香港三跑工程運距分別約5 km 和43 km。
運輸途徑為海上運輸,運輸方式主要為拖輪拖帶非自航駁船運輸和自航駁船運輸,公眾填料從屯門第38 區(qū)填料庫和將軍澳第137 區(qū)填料庫運輸至施工現場單程耗時分別約1.0 h 和6.5 h。
香港三跑工程主要將公眾填料投放在砂墊層~-1.0 m 和-1.0~+3.0 m 兩項分層回填的施工工序中。砂墊層至-1.0 m 回填公眾填料主要采用開底駁施工工藝,-1.0~+3.0 m 回填主要采用陸域設備推填施工工藝。主要施工流程見圖3。
圖3 公眾填料在施工現場的利用流程圖Fig.3 Flow chart of public fill utilization at construction site
香港三跑工程組織公眾填料施工設備投入情況見表1。2018-06—2020-06 共施工公眾填料950萬m3,占回填總量的15%,月施工最大強度約74 萬m3/月,創(chuàng)造了香港地區(qū)公眾填料單月施工量的記錄,公眾填料的順利施工有效緩解了現場施工壓力,為實現香港三跑工程工期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公眾填料施工強度圖見圖4。
圖4 公眾填料施工強度圖Fig.4 Construction strength of public fill
表1 公眾填料施工設備投入情況表Table 1 Equipment on public fill construction
據統(tǒng)計分析,香港三跑工程公眾填料在篩分處理后,有效使用率達到80%~90%,為資源節(jié)約及環(huán)境保護貢獻了力量。
通過闡述公眾填料在香港地區(qū)基建工程中的資源化利用實例,筆者對加強內地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1) 加強和完善關于建筑垃圾管理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提高各城市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重視程度。關注點應涉及建筑垃圾的循壞利用,而非僅關注建筑垃圾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及其對市容市貌帶來的影響。
2) 加強統(tǒng)一規(guī)劃,明確主責部門,將建筑垃圾資源化納入政府公共建設材料名錄,加大補貼力度;加強政府與建設單位及建筑企業(yè)的合作,通過稅收等優(yōu)惠政策吸引企業(yè)和社會資本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yè),提高相關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規(guī)劃、設計、施工、運輸、拆除等單位積極參與,進一步加快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創(chuàng)新。組織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努力拓寬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和渠道。
綜上所述,香港地區(qū)對公眾填料的管控模式是切實可行的。通過政府部門提供堅實的政策法規(guī)保障,建筑企業(yè)合規(guī)地、積極地配合政府部門開展公眾填料的收集及施工作業(yè),最終可實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并提升基建項目的施工進度,達到了政企雙贏的目標。
建筑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黃金資源”,內地建筑垃圾的處理使用可借鑒香港地區(qū)公眾填料的管控模式,著力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努力踐行國家綠色發(fā)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