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黃益倩 童曉清 章小艷 束龍 鄭培奮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的腸道炎性疾病,其全球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發(fā)病機制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免疫反應失調、環(huán)境因素等[1]。近年來,低可發(fā)酵寡聚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FODMAP)飲食在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中的應用研究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2]。FODMAP是指人體難吸收的一些短鏈碳水化合物,研究表明,這些短鏈碳水化合物在小腸內不容易被吸收,但在結腸中卻高度發(fā)酵而產(chǎn)氣,進而導致腹脹和腹瀉等癥狀加劇[3]。國外臨床研究也證實,低FODMAP飲食能有效改善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腹痛、腹脹等胃腸道癥狀[4]。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低FODMAP飲食輔助藥物治療能明顯改善UC大鼠輔助T細胞(Th)1和Th2細胞比例,降低轉化生長因子-β1和叉頭框蛋白3陽性表達[5]。然而,關于低FODMAP飲食是否與UC大鼠促炎因子表達相關,目前國內尚鮮見文獻報道。為此,本研究擬探討低FODMAP飲食對UC大鼠TNF-α和IL-17表達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實驗動物 選擇清潔級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體重(200±10)g,購自浙江省實驗動物中心,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YXK(浙)2019-0002。飼養(yǎng)條件:光照12 h,溫度(20.0±2.0)℃,環(huán)境相對濕度 40%~70%,自由飲水、進食,定期更換墊料。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IL-17抗體購自博奧森公司(批號:bs-2140R-50 μl,規(guī)格:50 μl);TNF-α 抗體購自江萊生物公司(批號:JL13202,規(guī)格:96 T);三硝基苯磺酸(TNBS)購自深圳市文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R089840,規(guī)格:25 g/瓶);美沙拉嗪緩釋顆粒購自法國愛的發(fā)制藥公司(批號:H2010006,規(guī)格:1.0 g/粒);蘇木精(批號:714094)、伊紅(批號:BA4099)均購自德國BASO公司;HE試劑盒購自美國Richard-Allan Scientific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批號:P8020,規(guī)格:1 g)、PBS(批號:P1010-2L,規(guī)格:2 L)均購自北京索萊寶公司;正置顯微鏡購自日本Olympus公司(型號:CX41)。
1.3 動物分組及造模 40只大鼠進行適應性喂養(yǎng)7 d后,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高FODMAP組、低FODMAP組、模型組和空白對照組,每組10只。除空白對照組外,參照Murano等[6]的造模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腸法(5%TNBS+50%乙醇,按照 1∶1的比例配成灌腸液)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前禁食不禁水24 h,用大鼠灌胃針輕緩從肛門插入,深度約6 cm,推入灌腸液(100 mg/kg TNBS),推入后立即提尾倒立1 min后放回籠中自然蘇醒,并常規(guī)飼養(yǎng)。
1.4 干預方法 大鼠造模后第4天,開始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高FODMAP組大鼠給予定制的高FODMAP鼠糧,包括黃豆、小麥和黑麥制品、魚粉、芒果、杏仁面和麥芽糖醇;低FODMAP組大鼠給予定制的低FODMAP鼠糧,包括大米、小米、燕麥、玉米、土豆、白菜和葡萄糖;模型組和空白對照組喂養(yǎng)飼料均為清潔級鼠糧,包括小麥、玉米、麩皮、豆柏和酵母粉等;上述鼠糧均參照文獻[5]配制。高FODMAP組和低FODMAP組均予美沙拉嗪緩釋顆粒灌胃治療(美沙拉嗪顆粒配制成25.0 g/L 溶液,每次 0.02 ml/g,1次/d);模型組和空白對照組均予等量0.9%氯化鈉溶液灌胃;干預治療療程為14 d。末次給藥24 h后,大鼠先吸入過量乙醚,再采用摘眼球法取血,離心后取血清備用,處死后迅速切取遠端結腸腸管,沿縱軸切開選取潰瘍最明顯處病變腸段取材,若無潰瘍則選取紅腫糜爛較明顯處病變腸段取材,并分為3份待檢。
1.5 觀察指標
1.5.1 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評分 干預過程中觀察各組大鼠每日體質量變化、糞便性狀(是否成形)、便血等情況,計算出大鼠DAI評分。DAI評分=體質量下降分數(shù)+糞便性狀分數(shù)+便血分數(shù)。DAI評分標準如下:無體質量下降、大便性狀正常、無便血記0分;體質量下降1%~5%記1分;體質量下降>5%~10%、半稀便、大便隱血(+)記2分;體質量下降>10%~15%記3分;體質量下降>15%、稀便、肉眼血便記4分[7]。
1.5.2 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 各組大鼠取1份結腸組織標本,觀察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改變,并參照下列標準進行評分:無損傷為0分;黏膜充血為1分;潰瘍面積<受損面積的25%為2分;潰瘍面積=受損面積的25%~50%為3分;潰瘍面積>受損面積的50%為 4 分[8]。
1.5.3 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學評分 取1份結腸組織標本用甲醛溶液固定24 h,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大鼠結腸黏膜組織損傷情況。100倍視野下隨機選擇8處進行評分并取均值,參照病理損傷評分系統(tǒng)。0分為正常腸黏膜;1分為缺少1/3隱窩;2分為缺少2/3隱窩;3分為固有層被單層上皮細胞覆蓋和較少的炎癥細胞浸潤;4分為炎癥細胞數(shù)量增多并有炎癥細胞明顯浸潤。
1.5.4 結腸黏膜及血清TNF-α、IL-17水平檢測 取1份結腸組織標本,用載玻片輕刮去結腸黏膜表面黏液,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干凈,再使用載玻片刮取結腸黏膜組織,剪取約200 mg,冰上剪碎,再加入2 ml預冷的PBS,用勻漿器制成勻漿,4℃,12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80℃冰箱保存。大鼠結腸黏膜及血清TNF-α、IL-17水平檢測采用ELISA法,所有過程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用純化的大鼠TNF-α、IL-17抗體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體,往包被單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大鼠TNF-α、IL-17,再與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TNF-α、IL-17抗體結合,形成抗體-抗原-酶標抗體復合物,經(jīng)過徹底洗滌后加底物3,3',5,5'-四甲基聯(lián)苯胺(TMB)顯色。TMB在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轉化成藍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轉化成最終的黃色。顏色的深淺和樣品中的TNF-α、IL-17水平呈正相關。用酶標儀在450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OD)值,通過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大鼠TNF-α、IL-17水平。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組大鼠一般情況比較 建模前,40只SD大鼠毛色光潤,進食正常,反應靈活,大便呈顆粒狀,無稀便及膿血便;而在建模后的第4天,除空白對照組大鼠外,其余大鼠均相繼出現(xiàn)體質量下降,并且伴有黏液便、血便、倦怠懶動、活動減少、反應遲鈍、毛發(fā)凌亂、拱背、飲食飲水減少等現(xiàn)象,提示造模成功。造模過程各組大鼠無死亡。
2.2 4組大鼠干預階段DAI評分比較 高FODMAP組、低FODMAP組和模型組大鼠DAI評分均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模型組相比,低FODMAP組大鼠在干預的第7和14天時,DAI評分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高FODMAP組大鼠則在干預的第14天時,DAI評分出現(xiàn)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低FODMAP組相比,高FODMAP組大鼠在干預的第7、14天時DAI評分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4組大鼠干預階段DAI評分比較(分)
2.3 4組大鼠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比較 高FODMAP組和模型組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均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模型組比較,高FODMAP組和低FODMAP組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低FODMAP組相比,高FODMAP組大鼠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低FODMAP組與空白對照組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大鼠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比較(分)
2.4 4組大鼠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學評分比較 高FODMAP組、低FODMAP組和模型組組織病理學評分均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模型組比較,高FODMAP組和低FODMAP組組織病理學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所示(a:空白對照組;b:模型組;c:低FODMAP組;d:高FODMAP組;HE染色,×100)
表3 4組大鼠結腸黏膜組織病理學評分比較(分)
2.5 4組大鼠結腸黏膜和血清TNF-α、IL-17水平比較 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高FODMAP組、低FODMAP組和模型組結腸黏膜和血清TNF-α、IL-17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模型組相比,高FODMAP組和低FODMAP組TNF-α、IL-17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低FODMAP組相比,高FODMAP組結腸黏膜TNF-α、IL-17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4組大鼠結腸黏膜和血清TNF-α、IL-17水平比較(pg/ml)
UC是一種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的結直腸炎癥性疾病。目前臨床對UC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且患者病情容易反復,病程較長。因此,臨床的治療目標是誘導并維持臨床緩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發(fā)癥,從而改善患者生命質量[9]。臨床上治療UC的藥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硫嘌呤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與此同時,飲食作為輔助手段作用于UC的臨床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10]。因此,本研究采用TNBS灌腸法建立UC大鼠模型,主要觀察低FODMAP飲食對UC大鼠TNF-α和IL-17表達的影響。
隨著我國IBS發(fā)病率的不斷上升,F(xiàn)ODMAP飲食的相關研究也日益引起學者關注。2016年的一項臨床研究表明,高達86%的IBS患者在采用低FODMAP飲食時癥狀有所緩解[11]。而刊出在Gastroenterology雜志上的一項最新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顯示,為期4周的低FODMAP飲食對于管理靜止期IBD患者的持續(xù)腸道癥狀是安全和有效的[12]。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同常規(guī)飼料喂養(yǎng)UC大鼠相比,低FODMAP組大鼠的DAI評分、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結腸黏膜和血清TNF-α、IL-17水平更低。這一結果說明了低FODMAP飲食聯(lián)合美沙拉嗪能夠明顯降低UC大鼠結腸黏膜相關炎性因子的表達,有助于接受藥物治療的UC大鼠快速恢復。低FODMAP飲食的作用機制可能是:(1)低FODMAP飲食減少了結腸氣體的產(chǎn)生,避免結腸因氣體產(chǎn)生而膨脹,引起腹部不適,Sloan等[13]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發(fā)現(xiàn),低FODMAP飲食可顯著減少氫氣的產(chǎn)生,改變菌群組成,但對結腸容積無顯著影響;(2)低FODMAP飲食可以降低內臟的敏感性,張靈等[14]研究報道,低FODMAP飲食減少了人體難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例如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能誘導內臟超敏反應。
IL-17是CD4+效應T細胞亞群Th17細胞和CD8+效應性T細胞亞群Tc17細胞分泌的一種促炎癥細胞因子,它能夠刺激多種細胞分泌 TNF-α、IL-1β、IL-6、IFN-γ等多種促炎因子,誘導腸道的炎癥反應[15]。腸道炎癥狀態(tài)時,初始CD4+T細胞在IL-23等前炎癥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可促進T細胞分化為Th17細胞,并誘導分泌 IL-17。既往研究結果表明,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子與UC發(fā)病密切相關,并與UC的疾病活動呈正相關,且抗TNF-α單克隆抗體目前已用于UC的臨床治療[16]。本研究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結腸黏膜TNF-α和IL-17水平較空白對照組均明顯上升。而在低FODMAP飲食聯(lián)合美沙拉嗪干預后,炎癥因子水平均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這可能是與低FODMAP飲食增加調節(jié)性T細胞產(chǎn)生[17]、減輕炎癥反應、促進腸道黏膜修復有關。此外,研究表明,低 FODMAP飲食也可通過抑制NF-κB免疫炎癥信號通路、加強腸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而發(fā)揮其抗炎作用,最終達到治療UC的作用[18]。
綜上所述,低FODMAP飲食聯(lián)合美沙拉嗪能明顯降低UC大鼠DAI及結腸黏膜大體形態(tài)損傷評分,改善了炎癥因子TNF-α和IL-17水平,為低FODMAP飲食在UC的臨床應用提供實驗與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