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迪厄將資本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三類,農村家庭資本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作為學校教師,可以通過與家庭間的合作,指導家長努力擴大經濟資本,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物質基礎;主動提升文化資本,積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蘊;不斷優(yōu)化社會資本,筑牢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關系網絡。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資本;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1-0037-05
【作者簡介】汪義貴,池州學院(安徽池州,247000)藝術與教育學院講師,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教育科學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特殊青少年群體。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年齡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1]。民政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2]。面對這樣一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群體,一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規(guī)章來保護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3],另一方面,來自不同時期的文獻分析發(fā)現,“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狀況令人堪憂”[4]。
筆者最近學習了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這本書,嘗試引入資本理論來分析其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這是一種新的范式和視角,為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一、家庭資本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布迪厄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資本是其社會實踐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5]303。布迪厄把資本定義為行動者的社會實踐工具,只有在場域的關系中,一種資本才能存在并發(fā)揮作用[6]60。在每個場域中都存在著資本競爭,資本決定著這個場域的地位和權力的變化,每個場域都是一個斗爭的地方[7]。布迪厄將資本分為三類: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8]。以往研究表明,兒童的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問題解決、性格、態(tài)度、行為等會受到家庭資本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是一種直接的影響,而是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產生的間接的影響。
1.家庭經濟資本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布迪厄認為,經濟資本可以直接轉化為貨幣,通俗點說也就是金錢,當然也可以轉化為一些產權形式,它包含了我們平常所說的物質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5]307。經濟資本是所有其他類型資本的根源,其他類型的資本,只有在掩蓋了家庭經濟資本是其根源這一事實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自己特有的效應[6]60。農民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后,不得不外出務工多掙錢,努力提升家庭經濟資本[9]。
首先,家庭經濟資本通過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為了生存和提高經濟收入,父母將子女留在農村來到大城市進行務工,將務工掙到的金錢用于支付家庭的日常開支和子孫教育等。交齊相關的學習費用、購買一定數量的學習必需物品之后,那些能夠用來開發(fā)子女智力、拓寬子女視野的書籍、玩具、電子設備等幾乎不可能出現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這是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更重要的是,在經濟比較拮據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時間顧及孩子的學習,甚至不能保證子女完成學業(yè)。
其次,家庭經濟資本通過選擇優(yōu)勢的教育資源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研究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會顯著影響子女的教育獲得,而且這種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在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等階段,家庭經濟狀況越好,子女就越容易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學區(qū)房”、校外補課便是最好的例證,而經濟匱乏的農村留守家庭則無能為力。優(yōu)勢的教育資源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提升學業(yè)成就,縮小與農村非留守兒童以及城市兒童的差距,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村留守兒童融入社會的積極性,降低其自卑、孤僻等負性心理,而父母也可以依據子女的這種積極發(fā)展,對其進行更加有利的家庭教育。
2.家庭文化資本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即身體化的文化資本、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資本。身體化的形式表現為持久存在于行動者心智和肉體的性情傾向,如個體所擁有的語言風格、審美能力、教養(yǎng)方式等;客觀化的形式指的是文化產品,如書籍、圖畫、工具、字典、古董和機器等;制度化的形式是制度所認可的各種文化場域的資格、文化水平和文憑。[5]313農民大多來自落后、貧困地區(qū),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資本欠缺。但是,傳統(tǒng)農村地區(qū)實際上非常重視文化資本。
首先,家庭文化資本通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父母深知家庭擁有的文化資本總量越多,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就越要注重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以及注重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的影響,子女的學習機會因此變得更多,學習成績也會更加出色,子女的學術成功率也會變得越來越高,這也是造成階級和階層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感受到城市中教育的氛圍、懂得高學歷的人更容易成功后,他們開始轉變教養(yǎng)方式,逐漸重視對子女的文化教育。但同時,對于有的農村留守家庭來說,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很少有機會對子女進行耳濡目染的教養(yǎng),這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又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家庭文化資本通過家庭藏書量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資本的標志之一是家庭藏書量,它對子女的教育和學習成績提升也有正向預測作用,家庭藏書量越多,子女的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家庭教育就會越成功,這一點在很多國家都得到驗證。同時,家庭擁有文化資本的多寡,與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社會地位獲得也存在著密切關系。但是,限于經濟壓力,農村留守家庭父母很少會為子女購買課外書籍,尤其那些昂貴的書籍,家中的學習資料多以學校發(fā)放的書籍為主,這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知識的學習、視野的開闊等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家庭文化資本通過父母文化水平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由于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其自身文化資本十分欠缺,他們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彌補家庭中文化資本欠缺的這樣一種事實,外出務工便是其中方法之一。他們離開農村到城市去參加技能培訓、進行學歷深造獲取相應教育文憑。經過長時期的影響,進城務工除了增加了經濟資本之外,在客觀上的確還增加了他們的閱歷和文化,形成了與城市生活比較一致的價值觀、相適應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相似的社會行為模式。作為父母文化資本之一的文化水平,可以通過相關的親子互動傳遞給子女,從而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即使平時放假了也會因為上班很辛苦想多休息以及考慮到回家一趟成本的原因選擇放棄回家,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的現實,也就談不上與子女進行一系列的親子互動了。
3.家庭社會資本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社會或群體所具有的現實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它主要由確定社會或群體成員身份的關系網絡所構成[5]322。通俗地說,社會資本是一種被持續(xù)的社會網絡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或財富,這種社會網絡只存在于實踐狀態(tài),以物質或符號交換的方式存在[5]322。這種社會網絡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但它們都是在短時間內或很長時間內可以直接使用的社會關系,并通過社會體制被制度化[5]322。農民所積累起來的家庭社會資本,對子女的教育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家庭社會資本通過父母的社會關系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社會關系是社會資本的重要表現之一,農村地區(qū)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特征和其自身的封閉性,使得農民的社會網絡呈現出同質性、封閉性、單一性的特征,導致了其社會資本的單一和匱乏。同時,由于場域的變化,他們不僅被正規(guī)的農村組織排斥在外,而且無法享受組織內部的社會資源,這使得農民的社會資本變得不足。在農村留守家庭中,由于家庭社會資本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父母在與自己的子女長期分離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良好溝通交流的機制,父母由于整日埋頭干活,忽略了與子女溝通的重要性,子女由于缺少父愛與母愛,變得與父母格格不入。同時,父母限于自己農民工這種身份,害怕與學校的教師進行聯系,與教師的溝通屈指可數,甚至有的父母一次也沒有與教師交流過自己子女的學習問題,這都無益于對子女進行針對性教育。
其次,家庭社會資本通過與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融合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個人社會資本的多少取決于其有多少財富、有多少文化以及個人社交影響力的大小。由于家庭經濟資本的增加,農民在農村場域的地位也得到了重新分配,家庭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也顯著增多。對于農民而言,只有將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經濟資本相結合,并使兩者的質和量達到顯著水平,他們的社會地位才能在社會中變得穩(wěn)固,并且同時能獲得較高的社會聲譽。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家庭實際上的現實狀況是,農民經濟資本貧乏、文化資本欠缺,導致其社會資本也變得不足,整體而言,這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不利。
再次,家庭社會資本通過父母的社會地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中提及中國鄉(xiāng)村是一個熟人組成的社會,它有別于城市的社會形態(tài),鄉(xiāng)村中的個體通過熟人關系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關系網絡,個體的社會地位在這張網絡中得到彰顯[10]。個體的教育獲得與其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會階層特征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家庭的社會地位對子女教育機會的達成有推動或制約作用。在獲得社會地位的過程中,農村留守家庭處于劣勢地位,他們可以調動的社會關系或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他們總是處于社會的底層。因此,農村留守家庭,擁有的社會資本十分不足,可以直接使用的社會關系也十分匱乏,難以支撐孩子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路徑探索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歷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作為學校教師,可以通過與家庭間的合作,指導家長努力擴大經濟資本,增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物質基礎;主動提升文化資本,積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文化底蘊;不斷優(yōu)化社會資本,筑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關系網絡。
1.努力擴大經濟資本,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物質基礎
第一,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無論是政策方面的支持,還是財政方面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建設過程中,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以減少農村留守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支出,緩解其經濟壓力。第二,各地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家庭外出務工人員就業(yè)技能方面的培訓與指導,使其能夠勝任相關工作崗位,獲取較大的經濟收入,以改善其家庭經濟資本貧乏的現狀,從而縮小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家庭、城市家庭之間的經濟差距以及縮小因經濟資本貧乏導致的區(qū)域間、城鄉(xiāng)間兒童教育發(fā)展的差距。第三,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建設過程中,要想徹底地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做到“標本兼治”,除了要增加心理關懷、日常陪伴和情感溝通之外,真正要做到的是發(fā)展壯大農村產業(yè),激活農村活力,引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返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留在子女身邊工作,不斷擴大經濟收入,增強其經濟資本。第四,農村留守家庭需要不斷增加家庭教育的支出和投資,教育支出和投資是提高對子女教育經濟支持的一種重要體現,一方面可以優(yōu)化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子女學業(yè)成績、個性心理的良性發(fā)展,進而進一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妥善解決。
2.主動提升文化資本,積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蘊
第一,學??梢岳镁W絡家長課堂的形式,給予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接受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對他們進行家庭教育知識學習的指導和幫扶。第二,教師應主動聯系家長,與家長密切合作,在與家長的合作溝通過程中言傳身教,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同時也可以給家長推薦一些有利于提高學識和教育觀念的書籍、讀物,通過閱讀不斷提升其文化資本。第三,教師也可以指導家長通過參加成人考試提升學歷或考取專業(yè)證書提高自己的教育文化水平。第四,教師可以引導農村留守家庭父母重視家庭文化建設,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外部學習資源,比如可以買些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來讀,陪孩子參觀藝術館、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抽時間帶著孩子去戶外玩耍或外地旅游,以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潛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他們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自覺,有效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早期健康發(fā)展。
3.不斷優(yōu)化社會資本,筑牢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關系網絡
第一,學??梢蚤_設熱線電話、視頻網絡會議,實現與家長的不定期溝通,家長也要主動聯系學校和教師,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不斷優(yōu)化家庭社會資本,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第二,無論是在日常的學校生活,還是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yè)自信與學業(yè)情緒,進而影響其學業(yè)成就。第三,學校應注重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同伴交流的機會,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同伴關系。學??梢酝ㄟ^開設體育類、藝術類以及其他課外活動等多種多樣的課程,鼓勵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增強他們的同伴關系。第四,鼓勵有條件的退休教師加入到“雙減”課后服務中來,為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課后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時,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一時難以獲得解答增添力量,從而提升他們的學業(yè)成就。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解讀[J].中國民政,2016(6):41-42.
[2]民政部.圖表: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數據[EB/OL].[2018-09-01].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3]吳霓.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政策、實踐與對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5):59-68.
[4]周春芳,蘇群,張立冬.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人力資本質量研究[J].江海學刊,2021(3):109-114.
[5]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6]宮留記.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J].理論探討,2008(6):57-60.
[7]洪巖璧,趙延東.從資本到慣習:中國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階層分化[J].社會學研究,2014,29(4):73-93+243.
[8]崔思凝.慣習、資本與場域:布迪厄實踐理論及其對中國公共政策過程研究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7(9):22-27.
[9]楊春華.“無形文化資本”與農村家庭社會地位的獲得:基于對農村調查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4(8):87-92.
[10]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