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王秋蓉
冬奧會可持續(xù)性咨詢和建議委員會碳管理工作組組長周劍
北京冬奧會是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舉辦的首個大型國際賽事,并以高水準、高標準、高要求的方式實現了“碳中和”,開創(chuàng)了冬奧會低碳管理新高度。
2月9日,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組委舉行例行新聞發(fā)布會宣布:“根據目前核算,北京冬奧會將實現全部‘碳中和’目標?!?/p>
籌辦7年,從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到低碳辦公,中國兌現承諾,成功交付一屆實現碳中和的冬奧會,這一成就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低碳轉型的決心和能力,也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冬奧會是如何實現“碳中和”的?2022年1月28日,北京冬奧組委發(fā)布了《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報告(賽前)》(以下簡稱《報告》),系統(tǒng)展示了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的相關工作情況。這也是在2019年6月23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落地執(zhí)行后提交的第一份答卷。
清華大學能源環(huán)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教授,北京冬奧會可持續(xù)性咨詢和建議委員會碳管理工作組組長周劍作為北京冬奧會的“碳設計師”,全程參與了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設計、落地實施和低碳管理成果報告發(fā)布,對于冬奧會“碳中和”從提出到實現的歷程非常熟悉。為此,本刊記者對周劍進行了專訪,深度解讀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密碼”及其帶來的啟示和影響。
Q |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導刊
A | 周劍
全新嘗試,彰顯中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能力
Q: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肯定,這是否代表了未來奧運會低碳辦奧的趨勢?
A:縱觀時間軸線,歷屆奧運會呈現出的就是一種越來越進步的趨勢,北京冬奧會也將在往屆奧運會的基礎上繼續(xù)實現突破。這種發(fā)展趨勢取決于兩方面的國際進程。其一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以下簡稱“國際奧委會”)自身的理念發(fā)展。從2014年在《奧林匹克2020議程》中將可持續(xù)性列為議程三大支柱之一,到2020年宣布從2030年起所有奧運會都要實現“氣候中性”,國際奧委會在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等方面對奧運會申辦國的要求持續(xù)強化。
其二是氣候變化議題自身也有相應進程。以前《京都協定書》等國際公約更多是對發(fā)達國家提出要求,而到《巴黎協定》時期則更加強調合作以共同推動全球進程。此外,除了對締約方提出要求,《巴黎協定》還積極促進城市、區(qū)域、企業(yè)、行業(yè)等非締約方發(fā)揮作用,就這一點而言,奧運會恰好也是一個可以推動這一層級行動的平臺。
Q: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向國際社會傳遞了哪些信號?
A:北京冬奧會是中國提出“雙碳”愿景后,首次嘗試“碳中和”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這在國際上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國的“言必行、行必果”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發(fā)展中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決心和能力,二是目前國際奧委會對碳中和奧運會的方法學更多停留在碳足跡核算上,在碳減排、碳抵消等環(huán)節(jié)仍然缺乏第三方評價機制,北京冬奧會在這些方面的具體實踐,為國際奧委會以及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Q:從北京冬奧會提出低碳辦奧到提出辦一屆碳中和的冬奧會,再到兌現承諾,是怎樣的一個決策過程?您認為是怎樣的背景因素促成了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A:我們提出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并不是一個很突兀的決定,這與中國國內低碳發(fā)展形勢變化密不可分。其一是自“十三五”以來中國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國內低碳發(fā)展氛圍在逐步增強;其二是國內在碳中和方面的能力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從碳交易試點到現在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從清單編制到推動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各部門、各行業(yè)在技術上和能力上都不斷提升;其三是2020年中國正式宣布“雙碳”目標,以及隨后啟動的從上而下的“1+N”政策體系的建設,這些都為北京冬奧會提出低碳管理目標并實現碳中和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正因為如此,北京冬奧會自然也會根據國內形勢的變化提出更具有雄心的低碳管理目標。不過,這其中也有擔心,實現碳中和確實具有很大挑戰(zhàn),往屆冬奧會并沒有提供現成的經驗和模板。從2019年發(fā)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寫明要采取碳減排和碳中和措施來實現北京冬奧會的低碳目標,到2021年宣布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將實現碳排放的全部中和,我們克服了挑戰(zhàn)、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突破,這也是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fā)揮引領作用的具體體現。
“含金量”最高,樹立冬奧會低碳管理典范
Q:往屆奧運會也把碳中和作為目標,比如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曾宣布是首個達到“碳中和”標準的冬奧會,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把“力爭實現碳中和”作為其辦會目標。作為北京冬奧會的“低碳設計師”,您如何評價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成果?
A:從報告披露的詳細情況而言,北京冬奧會是實打實地實現碳中和,“含金量”最高,核算的溫室氣體種類最全面、時間尺度最長,為今后冬奧會低碳管理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經驗。
對于歷屆奧運會到底是否實現碳中和,目前國際上并沒有完全一致的認定標準。從碳中和范圍來看,國際上有兩種統(tǒng)計方式,一種是將相對基準線多出來的碳排放進行中和就算實現了碳中和,這種范圍選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有很大的變化區(qū)間;另一種是對絕對排放量進行碳中和,北京冬奧會選擇的正是這一種。
從排放源類別的選擇來看,往屆奧運會大多比較常規(guī)地計算范圍一、范圍二的碳排放,北京冬奧會則覆蓋了籌辦和運行過程、場館和交通設施以及觀眾共三大項、200種子類別的排放源,這樣可以保證北京冬奧會的溫室氣體核算數據更加準確,從而獲得更全面、真實的活動水平數據,并制定更合理的排放因子。
從時間邊界來看,歷屆奧運會的碳中和范圍所覆蓋的時間段也不同,有的采用17天原則,也就是有比賽的時間段,有的采用60天原則,也就是從奧運會開幕到閉幕的時間段。北京冬奧會采用的時間范圍是從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分賽前籌備、賽時運行和賽后拆除3個階段,時間跨度是最完整的。
從碳抵消形式來看,碳抵消量分為當前既有的和未來將產生的,比如東京奧運會采用的是未來6年才會產生的碳抵消量,而北京冬奧會的碳抵消量都是實際發(fā)生的,我們在選擇林業(yè)碳匯產品的時候“只用現貨、不用期貨”,都是2014年到2021年底就已經實現的碳匯量。
Q:判斷能否實現碳中和的前提是找到準確的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量。我們在《報告》中看到,2018年估算的北京冬奧會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6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1年這一數字調整為130.6萬噸。在確定基準線的過程中都有哪些難點?如何解決?
A:北京冬奧會在進行碳核算時,對范圍三排放的預估是一個難點,因為范圍三涉及整個供應鏈以及所消耗物料隱含的碳排放。以場館建設排放為例,2016年開始著手制定方案時,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就是所有奧運會場館的建設方案都還沒確認。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奧運會一般是根據建設投資金額來折算碳排放量的,但是這種方式很難做到準確衡量,也因為涉及到匯率、資金的時間價值等問題在國際上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們決定用實物量來估算,但由于當時的場館建筑方案沒出來,所以在進行初始基準線排放量核算時嘗試用建筑面積作為活動水平的表征指標,對北京幾個冰上場館的能耗情況進行調研,以此估算場館從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碳排放。當然,在實際排放量核算時,隨著場館建設方案明確并完成了建設過程,我們對初始基準線排放量核算方法學進行了改進,選擇用建設過程中的實際物料消耗和能耗作為活動水平的表征指標,這樣可以進一步反映實際的排放水平。
另一個難題就是排放因子的標準采用。在制定基準線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國際上的碳中和方法學保持一致性,但考慮到每個區(qū)域在能源氣候、可再生資源稟賦的差異,又必須要保留適度靈活性??紤]到國際奧委會采用的排放因子標準是以經合組織國家數據庫為依據,不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在和國際奧委會討論后,我們對排放因子進行了本地化處理,比如中國境內的活動就優(yōu)先采用中國的國家標準或者北京的地方標準,沒有國內適用標準時則采用國際奧委會的標準。
Q:隨著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的推進,這些數據都進行了哪些修訂?
A:目前各項實際活動水平的數據已經有了更新,因此我們對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量進行了修訂。例如,場館建設方面已經全部采用實際的物料消耗和能耗作為活動水平的表征指標來核算,然后參照國際慣例對初始基準線排放量進行修訂。再如,延慶賽區(qū)交通聯絡線新增的11座橋梁對應的約15.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主媒體中心及五棵松冰球訓練館等場館建設方案變更導致新增的約4.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等都被納入到修訂后的基準線排放量。為解決冬奧會實際活動水平的監(jiān)測問題,我們與北京冬奧組委可持續(xù)處協商,根據北京冬奧會業(yè)務活動特點,打造監(jiān)測體系并設計了一整套表格工具去進行統(tǒng)計,對后續(xù)實際排放量的計算相比初始基準線排放量會更加準確地反映實際排放量。
Q:中國企業(yè)在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中做出了積極貢獻。您怎么評價中國企業(yè)在其中體現的價值?
A:北京冬奧會三大碳抵消措施之一就是發(fā)動合作伙伴積極參與。中國石油、三峽集團和國家電網三家企業(yè)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官方合作伙伴,都在進行低碳轉型,且提出了中長期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助力冬奧會實現碳中和上都有非常強的意愿。這三家企業(yè)每家為北京冬奧會自愿贊助了經過認證簽發(fā)的國家核證自愿碳減排量(CCER)、核證減排量(CER)等抵消產品,其中,三峽集團把國內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fā)成CER產品并贊助20萬噸,中國石油和國家電網捐贈的是20萬噸CCER產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企業(yè)贊助北京冬奧會的CCER產品可以與國際對標,這是本屆冬奧會在碳中和方面的一個特色,向世界證明了我國CCER體系能夠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優(yōu)質碳抵消產品。
意義重大,為區(qū)域發(fā)展貢獻 “雙碳”的路徑和模式
Q: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對于中國自身的“雙碳”目標有哪些實質性貢獻?
A:中國的“雙碳”愿景促進了北京冬奧會的碳中和實踐,北京冬奧會也將為國家未來在碳中和方面的政策制定和技術部署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比如,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這在奧運歷史上還屬首次,在國內也是一次重大的模式創(chuàng)新。
為什么這么說呢?國家層面的碳中和戰(zhàn)略有四大方面,一是在消費側,要求工業(yè)、建筑、交通三個終端消費部門逐漸提高電氣化比例,用電能替代常規(guī)化石能源;二是在供應側,電力部門需要轉型,未來用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或者開發(fā)“煤+CCUS”的應用模式;三是在傳輸側,電力輸送環(huán)節(jié)要解決可持續(xù)能源不均衡的問題,把綠電高效輸送到高需求的區(qū)域,幫助這些區(qū)域降低碳排放;四是在交易側,通過將綠電交易機制和技術政策配套打包,幫助更多區(qū)域走向碳中和。
北京冬奧會正是落實這一戰(zhàn)略的成功示范:張北的柔性直流電網為冬奧會實現了高比例的綠電供應、穩(wěn)定的傳輸以及終端的電氣化,也有效促進了綠電交易機制的建設??梢哉f,北京冬奧會實際上是做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典型性的試驗,證明了這幾條路線同步推動碳中和的可行性,為我國各部門、各行業(yè)開展碳中和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啟發(fā)。
Q:北京冬奧會帶來了豐富的低碳遺產,您認為未來應如何進一步發(fā)揮其作用?
A:北京冬奧會將留下很多高價值的低碳遺產。一方面是物質類的遺產傳承,比如首鋼滑雪大跳臺就是把生態(tài)文明和工業(yè)文明相結合的成功案例,為鋼鐵制造遺址向創(chuàng)意園方向轉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再比如奧運場館的凈零能耗示范,三個賽區(qū)實現的凈零面積達到了5萬平方米。這些物質遺產不能辦完冬奧會就停下來,未來肯定要考慮其應用的技術怎么才能進一步融入到城市區(qū)域的轉型中去。
另一方面是非物質遺產,這則涉及到我們未來怎么去建立碳中和方法學、指南、標準等,結合北京冬奧會的經驗,把大型活動的碳排放核算和碳減排體系向地方標準、國家標準轉化,一些試點的政策也可以考慮如何轉化成區(qū)域政策、國家政策。
此外,北京冬奧會還帶來了兩個重要啟發(fā)。其一是建立完整體系的重要性。北京冬奧會推動了碳中和體系建設的精細化發(fā)展,未來這個體系如何向行業(yè)、企業(yè)、大型活動進行轉化,值得思考。其二是城市碳中和與活動碳中和之間需要建立合作的思路,碳中和目標光靠冬奧組委是沒辦法完成的,是在北京市、張家口以及更多利益相關方的協調合作下才能實現,未來需要以北京冬奧會的經驗為基礎推動更大層面的合作,共同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37725003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