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安雯,劉玉璽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心臟康復病區(qū),河南鄭州 45000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治療主要以迅速恢復冠狀動脈血供為主,通過恢復心肌血液循環(huán),改善臨床癥狀,但治療后疾病復發(fā)風險仍較高,預后較差[1]。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降低患者復發(fā)風險。有研究指出[2],運動訓練可有效增強心肌細胞活性,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主要指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反復、多次的高強度運動,同時每次高強度運動間隔1個低強度運動或休息的間歇期[3]。HIIT每次運動時間短,且每次運動間歇期可減輕運動帶來的不適癥狀,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具有一定安全性[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短間隔HIIT在ACS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收集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ACS患者臨床資料,將2018年5月~2019年5月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45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9年6月~2020年5月采用短間隔HIIT的45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6~73歲,平均年齡(64.57±4.29)歲;體重指數(shù)19.8~26.7kg/m2,平均(23.31±1.68)kg/m2。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12±4.36)歲;體重指數(shù)20.1~26.9kg/m2,平均(23.47±1.72)kg/m2。對比兩組基線資料(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5]中ACS診斷標準;②均為ST段抬高型ACS患者;③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近2個月內(nèi)行非心臟手術;②患有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高血壓控制不佳;③合并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④肌肉骨骼異常。
兩組均行介入治療,并于術后進行康復鍛煉。
1.3.1 對照組 術后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術后1~3d,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肢體拉伸運動,2次/d,5~10min/次;術后3~4d,可進行下床活動和床邊運動,所有患者在運動初始,運動強度要低,3次/w,后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調(diào)整訓練強度,循序漸進,注意訓練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確保50次/min≤心率≤120次/min,若患者干預期間出院,囑咐患者在家中進行基礎的有氧運動鍛煉,如慢跑、騎自行車及打太極等,堅持鍛煉12w。
1.3.2 觀察組 采用短間隔HIIT:醫(y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HIIT方法及目的,通過心率貯備(heart rate reserve,HRR)占比計算運動靶心率,確定運動強度,其中HRR%=(最大心率+靜息心率)×運動強度占比,最大心率=220-年齡,運動靶心率=HRR%+靜息心率。進行有氧運動跑步運動,訓練前5min進行35%運動強度的熱身運動,熱身運動結束后保持100%~120%運動強度進行緩慢加速跑,10s~1min/次,間歇運動保持50%運動強度進行原地踏步,1min/次,反復進行5個循環(huán),1次/d,2~3次/周,需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調(diào)整運動頻次,訓練結束后,進行40%運動強度的放松運動,5min/次。訓練過程中通過遙測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患者動態(tài)心電圖,若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訓練。若患者干預期間出院,則讓患者攜帶運動手環(huán)或指導視頻回到家中繼續(xù)訓練,由家人輔助監(jiān)督,持續(xù)鍛煉12w。
(1)心功能:于干預前、干預12w后采用超聲診斷儀(東芝醫(yī)療系統(tǒng)有限公司,型號:SSA-770A)對兩組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輸出量進行檢測。(2)6min步行試驗(6minute walk test,6MWT)[6]:干預4w、12w后對兩組6MWT進行對比,指導患者在平坦、筆直的30m長的運動場所行走,以自身所能承受的最快速度,6min后評估患者行走距離。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內(nèi)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干預前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輸出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12w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輸出量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w后兩組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對比()
表1 兩組心功能對比()
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左心室舒張末內(nèi)徑 (mm)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輸出量/(L/min)干預前 觀察組 56.85±4.18 46.87±3.39 4.78±0.64對照組 56.26±4.51 47.14±3.40 4.57±0.62干預后 觀察組 50.37±3.29* 59.24±5.23* 6.81±0.81*對照組 51.64±3.18* 52.12±5.36* 5.02±0.75*
觀察組干預4w、12w后6MWT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6MWT距離對比(,m)
表2 兩組6MWT距離對比(,m)
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組別 干預4周后 干預12周后觀察組 153.65±26.31* 289.25±37.19*對照組 129.67±25.71 232.11±34.25
ACS以冠脈斑塊不穩(wěn)定為病理基礎,引發(fā)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病死率較高。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溶栓、介入治療,疏通阻塞血管,恢復心肌供血,但ACS病理基礎仍未改變,只能在短期內(nèi)改善臨床癥狀,患者仍有極大可能發(fā)生動脈再狹窄[7]。心臟康復主要通過對患者生活、運動行為的干預控制病情發(fā)展,規(guī)避危險因素,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因此,心臟康復訓練對ACS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HIIT是一種在主動或被動恢復階段,進行短暫高強度運動的訓練模式,其在提高機體有氧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w后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心輸出量高于對照組,可見短間隔HIIT可提高ACS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及心輸出量,改善心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HIIT通過高強度訓練和間歇運動交替,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和周圍血管張力,增強心室心顫閾值,預防猝死;同時,HIIT可促進游離Ca2+釋放,在鈣離子介導下,游離Ca2+進入細胞內(nèi),對心肌細胞收縮產(chǎn)生刺激性,有效增加心肌射血量、循環(huán)血容量,提高心室射血分數(shù);另一方面,HIIT可促進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增強心臟每搏出量,促進心肌收縮、舒張速率[8,9]。
ACS患者由于心臟功能受損,導致其運動耐力降低,日常生活、工作受限,因此,增強患者運動耐力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4w、12w后6MWT值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短間隔HIIT可增強患者運動耐力。分析其原因在于,HIIT可增強患者機體骨骼肌功能,增加線粒體生物合成,提高心理體內(nèi)檸檬酸合成酶水平,進而提高線粒體內(nèi)細胞色素C氧化酶水平,促進轉錄因子A升高,增加肌糖原、骨骼肌細胞葡萄糖運載體4蛋白含量,提高機體運動耐量[10]。此外,本研究雖證實HIIT對心臟功能具有改善作用,這主要因HIIT有間歇期緩解患者的疲憊和不適感,但任何形式的運動訓練均有一定風險,因此,醫(yī)護人員在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時,需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及潛在風險,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及急救措施,并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科學指導其進行運動訓練,確?;颊甙踩?。
綜上所述,短間隔HIIT可改善ACS患者心功能,增強患者運動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