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陳晉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普外科,江蘇海安226600
胃癌是我國老年人群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和預后差等特點。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研究[1]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0%~20%,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故準確評估患者的預后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至關重要。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6 是1 種多功能細胞因子,已被證實廣泛參與機體腫瘤免疫應答和炎癥反應[2];IL-6 水平還與多種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浸潤、轉移有關[3]。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是胃蛋白酶前體,主要有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能夠反應胃黏膜的功能狀態(tài)。1 項包含1 520 例胃癌患者及27 723 例對照的薈萃分析[4]結果表明, PG-Ⅰ聯(lián)合PG-Ⅰ/Ⅱ比值篩查胃癌的敏感性、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分別為70%、79%及3.3,而PG 在胃癌患者預后評估中的價值尚不明確。本研究擬探索血清IL-6 聯(lián)合胃蛋白酶原Ⅰ/Ⅱ在老年胃癌患者預后評估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收治的101 例外科手術治療的老年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5 例,女性46 例;年齡范圍60 ~78歲,平均年齡為(68.3 ±5.1)歲。研究期間共計確診胃癌患者142 例,其中41 例患者未行手術治療。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60 歲;(2)所有患者胃癌經病理診斷明確;(3)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以上全部標準的病例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為胃癌復發(fā);(2)患者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和感染等合并癥;(3)患者資料不全,無法分析;(4)患者預期壽命低于3個月;(5)患者未行手術治療或一般狀況差,手術風險極大。具有上述任意1 項標準的病例不納入本研究。
1.2.1 臨床和病理資料 從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分化程度以及腫瘤TNM 分期指標。
1.2.2 IL-6 及PGⅠ/Ⅱ檢測 患者手術前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進行IL-6 和PGⅠ/Ⅱ檢測。IL-6 檢測方法為電化學發(fā)光發(fā), PGⅠ/Ⅱ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均按照說明書進行。
1.2.3 患者治療及預后評估 所有納入的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術,必要時予以術后輔助化療(TNM分期為Ⅱ級或以上)。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起點為確診,隨訪終點為全因死亡。當患者出現(xiàn)隨訪終點時即退出隨訪隊列,隨訪截止時間為2021年6月。若患者至隨訪截至日期仍未出現(xiàn)終點事件則為刪失數據。
1.2.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構建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以明確IL-6、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鑒別患者預后的最佳切割值、曲線下面積(AUC)、敏感性和特異性。Youden 指數(敏感性+ 特異性-1)最大值所對應的切割值即為最佳切割值。使用Kaplan- Meier 曲線明確患者生存率與生存時間的關系,以Log-tank 檢驗進行2 組間生存率的比較。使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明確影響胃癌患者總生存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ROC 曲線提示,IL-6、 PG-Ⅰ及PG-Ⅰ/Ⅱ比值可鑒別患者的預后結局,而PG-Ⅱ無法鑒別預后結局。見圖1 和表1。
表1 IL-6、 PG-Ⅰ、 PG-Ⅱ及PG-Ⅰ/Ⅱ比值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結局的鑒別能力
圖1 IL-6、 PG-Ⅰ、 PG-Ⅱ及PG-Ⅰ/Ⅱ比值鑒別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結局的ROC 曲線
同IL-6 ≤10. 23 pg/mL 組患者相比,IL-6 >10.23 pg/mL組患者腫瘤細胞分化更差、TNM 分期Ⅲ期比例明顯升高。類似地,同PG-Ⅰ>30.65 μg/L 組相比,PG-Ⅰ≤30.65 μg/L 組患者TNM 分期更高。見表2。
表2 不同IL-6、 PG-Ⅰ及PG-Ⅰ/Ⅱ比值水平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比較
所納入患者的中位隨訪期為31 個月(四分位區(qū)間23.5-43 個),其中52 例(51. 49%)達隨訪終點。Kaplan- Meier 曲線提示,IL-6 >10.23 pg/mL 組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短于IL-6≤10.23 pg/mL 組患者(28 個月vs47 個月,P<0.001); PG-Ⅰ≤30.65 μg/L 組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短于PG-Ⅰ>30.65 μg/L 組患者(34 個月vs49 個月,P=0.008); PG-Ⅰ/Ⅱ≤2.44 組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短于PG-Ⅰ/Ⅱ>2. 44 組患者(29 個月vs56 個月,P=0.02)。見圖2。
圖2 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與IL-6 (A)、PG-Ⅰ(B)和PG-Ⅰ/Ⅱ比值的Kaplan- Meier 曲線
單因素分析提示,患者腫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IL-6、PG-Ⅰ及PG-Ⅰ/Ⅱ比值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腫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IL-6及PG-Ⅰ/Ⅱ比值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
國內橫斷面調查[5]發(fā)現(xiàn),2019年我國老年胃癌患者死亡人數占所有胃癌患者的77.47%。因此,準確地評估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提示,胃癌患者術前IL-6 水平及PG-Ⅰ/Ⅱ比值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3 影響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單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歸分析結果
IL-6 由212 個氨基酸組成的細胞因子,體內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T 細胞、B 細胞和內皮細胞等均可分泌IL-6[6]。IL-6 通過與其受體相結合傳導信號并發(fā)揮一定的生物學功能?,F(xiàn)已明確,IL-6 的功能包括促進T 和B 細胞成熟和分化、促進巨噬細胞分化以及刺激腫瘤細胞增長等。近期有研究證實,胃癌細胞中IL-6 表達明顯上調[7]。Wu 等[8]研究表明,胃癌間質成纖維細胞可分泌IL-6 并促進胃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和遠處轉移。在本研究中,IL-6 明顯升高患者腫瘤分化越差、TNM 分期較高,表明IL-6 是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與本研究類似,Ashizawa 等[9]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血清IL-6 水平與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肝臟轉移有關。徐法東等[10]發(fā)現(xiàn),胃癌組織IL-6 高表達患者遠隔轉移率及復發(fā)率均顯著高于IL-6 低表達患者。
胃蛋白酶原屬于無活性的前體物質,分為PG-Ⅰ和PG-Ⅱ,前者主要由胃主細胞及胃底腺頸黏液細胞分泌產生,而PG-Ⅱ主要由幽門腺及Burnner 腺產生。當胃黏膜萎縮時, PG-Ⅰ水平降低明顯,而PG-Ⅱ水平變化較小。既往有大量研究表明, PG-Ⅰ水平和PG-Ⅰ/Ⅱ比值有助于胃癌的無創(chuàng)性篩查[11-12]。包含15 項研究的薈萃分析[13]發(fā)現(xiàn),血清胃蛋白酶原用于亞洲地區(qū)胃癌高危人群篩查的效能為0. 74。Chiang 等[14]對1 682 例有胃蛋白酶原檢測結果的人群進行長達16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 PG-Ⅰ/Ⅱ<3 是提示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這與本研究中PG-Ⅰ/Ⅱ比值是影響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的結論相一致。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PG-Ⅰ/Ⅱ的最佳切割值與既往文獻不同,這可能與研究納入人群不同有關。戴兵[15]發(fā)現(xiàn)PG-Ⅰ低是接受化學治療的晚期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韋娜等[16]利用胃蛋白酶原對胃癌患者手術后2年的預后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死亡組患者的PG-Ⅰ較存活組明顯下降,而PG-Ⅱ則明顯升高。本研究中, PG-Ⅱ無法用于鑒別患者的預后,表明PG-Ⅱ對于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的預后評估作用有限。實際上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前后PG-Ⅰ及PG-Ⅰ/Ⅱ比值的變化情況還對胃癌術后復發(fā)和轉移具有預判價值[17]。這些研究均佐證PG-Ⅰ/Ⅱ對胃癌患者的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幫助。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幾點不足與缺陷:首先,本研究設計為回顧性分析,容易產生偏移而影響結論;其次,IL-6 及胃蛋白酶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機體炎癥反應、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再次,本研究并未考慮所有可能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因素。例如,未探討不同的治療模式對患者生存率的影響。最后,IL-6 及胃蛋白酶原影響患者預后的具體分子機制仍有待探索。這些有待今后的研究改進。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胃癌患者術前血清IL-6及胃蛋白酶原水平與其預后的關系,發(fā)現(xiàn)IL-6 及PG-Ⅰ/Ⅱ是影響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故而術前檢測IL-6 及PG-Ⅰ/Ⅱ比值有助于判斷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