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韓琳琳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搜集與實地調(diào)研,探尋南京禪茶文化意蘊,為禪茶文化在當代佛教名山的茶文化旅游開發(fā)提供借鑒,樹立南京古城的優(yōu)雅形象。
關鍵詞:文旅融合;禪茶;茶文化
南京佛教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包括名山、名茶、名泉、古跡、茶禮、茶詩、茶文等在內(nèi)的系列禪茶文化遺產(chǎn)。“天下名山僧占多”,從地理環(huán)境角度看,南京山環(huán)水繞,又集兩河三湖,適宜修建佛寺。江南第一座寺廟—建初寺,即由東吳大帝孫權于公元247年在南京建成。
南京自孫吳建城至今,有三條主要山脈,一條是北部幕府山至獅子山,沿長江南岸向西延,有著名的軍事要塞石頭城;中部山脈由鐘山延伸向西,經(jīng)北極閣,繼而深入城中心,西接鼓樓崗、五臺山、清涼山等,直到“石頭虎踞”的峭壁處,古代城墻、寺廟、山莊、園林等多依次而建;南部雨花臺丘陵,青龍山、方山、牛首山至祖堂山一線,是古代游覽勝地,佛寺亦多。山因寺勝,寺依山建,相得益彰。
南京諸山,高度適宜,游者易至,往往一山多寺,甚至寺寺相連,最終形成了山中有寺、寺必有茶、寺中有泉、僧必善茗的地理文化格局,這種格局為南京禪茶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渥條件。
一、南京禪茶文化遺產(chǎn)
(一)南京歷史名茶
1.棲霞寺茶
棲霞寺位于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huán)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fā)源地。棲霞山原名攝山,因山上盛產(chǎn)野參、當歸等中草藥,有滋養(yǎng)攝生功效,故名攝山。六朝時葛玄、葛洪曾至山中采藥。唐代鑒真法師曾專程來棲霞寺祈愿。除棲霞寺外、尚有棲霞寺舍利塔、千佛崖石窟等古建遺跡。《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記載,棲霞寺內(nèi)舍利塔建于隋文帝仁壽年間,棲霞寺則于清末毀于戰(zhàn)火,如今寺廟為1919年重建。
唐代陸羽曾專程到南京棲霞山飲茶品泉,皇甫冉作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明代李日華《六研齋二筆》卷二:“攝山棲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經(jīng)人剪植者。唐陸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詩送之……”既是生于榛莽,無人種植管理,應為野茶。陳邦賢《棲霞新志》:“山中產(chǎn)茶不多,名女兒紅,味甚淡。另《六合縣志》載:“品茶者,從來鑒賞,必推虎丘第一,以其色白,香同嬰兒肉,此真絕妙論也,次則屈指棲霞山,蓋即虎丘所傳匡廬之種而移植之者。”
這幾則材料說明棲霞寺茶坪初期產(chǎn)野茶,產(chǎn)量少,品質(zhì)亦不高,寺僧常以此茶待客,清朝從虎丘引進茶種后,棲霞寺產(chǎn)茶品質(zhì)僅次于虎丘。棲霞山現(xiàn)仍存唐人手書“試茶亭”“白乳泉”等歷史遺跡。
2.鐘山云霧茶
紫金山又稱鐘山,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所在地。《初學記》卷八引《丹陽記》注:“蔣子文為秣陵尉,自言已將死,當為神,后為賊所殺,故吏忽見子文乘白馬,如平生,孫權發(fā)使封子文而為都中侯,立廟鐘山,因改為蔣山?!弊辖鹕饺逑噙B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集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被譽為“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
清人宋芬著《蟲鳴漫錄》云:“鐘山之巔產(chǎn)茶,恒在云霧中,其境亦人跡罕至。……故每年所得甚少,極珍貴?!睋?jù)說春日云霧朦朧時摘取,茶葉泡于盞內(nèi),自分三層,起云霧之狀。日出霧散時再采,便無此奇觀。清末民初張通之曾撰《白門食譜》:“山中產(chǎn)茶曰云霧。今不易得。聞昔人以此茶,取山中一勺泉之水,拾山上之松球,煮而食之,舌本生津,任何茶不能及也?!边@幾則材料說明鐘山云霧茶以寺僧采之者為上乘,云霧茶佐以鐘山泉水,滋味最佳?!妒锥贾尽份d民國18年(1929年)曾在中山陵園區(qū)內(nèi)開始經(jīng)營茶圃,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曾采摘試制新茶數(shù)斤,據(jù)說其味、色均不遜龍井。今鐘山尚有中山陵茶廠,專制鐘山雨花茶,并結合景區(qū)花卉研制梅花紅茶、桂花紅茶等,但鐘山云霧茶今已不聞。
3.牛首山天闕茶
牛首山雙峰突起,東晉王導譽之曰“天闕”,唐改名“天闕山”,佛教牛頭禪創(chuàng)于此?!督鹆暧[古》曰:“遙望兩峰爭高,如牛角然?!鄙街車懈袘?、兜率巖、文殊洞、辟支洞等佛教文化遺產(chǎn)。明初大臣胡廣隨皇帝游覽牛首山后,作《從游詩》云:“曉從鳳輦出龍關,偶筑牛首其躋扳。南唐古寺留碑在,西竺高僧振錫還。百丈崖龕過鳥雀,半空鐘鼓隔人間。暫游已覺塵緣息,到此方知佛窟閑?!?/p>
唐代陸羽《茶經(jīng)·八之七》記載,茶在“江寧縣生傲山”,周靖民先生考證傲山在南京江寧區(qū)西南。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卷八十六《食貨志》載:“江寧天闕山茶,香色俱絕。城內(nèi)清涼山茶,上元東鄉(xiāng)攝山茶,味皆香甘?!蓖问辏?874年)《上江兩縣志》卷七載:“鐘山、攝山、天闕俱產(chǎn)茶?!惫饩w戊申(1908年)《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又說:“牛首、棲霞二山皆產(chǎn)茶,生于山頂,以云霧名。寺僧采之以供貴客,非盡人所能得。”民國《首都志》載:“中華門外三十里有牛首山,又名天闊山,產(chǎn)茶,色香俱絕,名天闊茶?!迸c明人盛時泰《牛首山志》所記相符。闕山即今江寧牛首山。牛首山所產(chǎn)天闕茶在明清民國時期堪稱佳品,茶香湯色俱絕。
(二)南京歷史名水
1.永寧寺永寧泉
南京在明代尚有30多處泉水。明初,周暉與大書畫家泰仲交攜佳茗,遍訪南京城外“泉之可烹者”,取其佳者24處匯成“金陵泉品”,包括雞鳴寺雞鳴泉、雨花臺甘露泉、幕府山崇化寺梅花水、靜海寺獅子泉、牛首山龍王泉、方山八卦泉、祁澤寺龍泉、棲霞山白乳泉等。這些名泉大多數(shù)都在寺院中。僧人采茶、制茶、飲茶,佐以清泉,以之禮佛、參禪、待客。
南朝梁武帝時期,高僧云光法師常在高座寺設壇講經(jīng),落花如雨,化作石子,遂稱雨花臺。明、清兩代,“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雨花臺在晉代建有永寧寺,寺中有永寧泉。南宋詩人陸游被任命為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縣)通判,路過建康游永寧寺,因永寧泉泉水清冽,色味俱絕,大加贊賞,稱之為“二泉”,后稱“江南第二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一米,清冽甘美,色味俱絕。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旁有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建筑為木構,白蟻常年侵蝕,已成危房。隨著雨花臺風景區(qū)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為彰顯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臺風景區(qū)將二泉茶社翻修一新。
2.靈谷寺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由朱元璋引入鐘山南麓靈谷寺內(nèi),“自有此山,即有此水。梁天監(jiān)中始得名”。宋代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引《天圣記》云:“鐘山之陽,有泉曰‘八功德’?!卑斯Φ录础耙磺?、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八蠲疴”(卷十九第二冊),八功德水水質(zhì)凈澈甘冷,清香綿柔,泡茶極佳,“自梁以來,嘗取給御府。寺僧云:‘飲之可以愈疾’”(卷十七第二冊)。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史館蕭公始在井上建亭,并用石板8塊立于泉眼成井。清代時,泉水因戰(zhàn)亂而涸絕?!独m(xù)金陵瑣事》云:“今寺有池無水。”民國建譚延闿墓時,特在池邊加石欄,池中鑲龍頭兩只,一只出水,一只進水,并疏通泉流,池水終年不竭。八功德水之美備見史載,亦流傳下許多詠贊的詩文。
南京禪茶歷經(jīng)千年,歷史名茶、名泉多已不傳,但名山、禪寺、古跡、茶禮、茶詩、茶文尚多,深入挖掘南京禪茶文化系列遺產(chǎn)、整合文旅資源,對樹立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競爭力,推進文化旅游開發(fā)等均具有積極意義。
二、南京禪茶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
(一)從復蘇走向興起
南京佛寺雖在歷史上焚毀雖多,但遺跡仍不少,且秉承原址修建的原則,較少遷址,文化附加值極高。南京在歷史上有“佛都”之譽。唐人撰《南史》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chǎn)豐沃?!鼻宕赌铣驴肌份d:“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蹦暇┓鹚略跉v代天災人禍中焚毀較多,但目前遺存可考者亦不少。如六朝紫竹林禪寺、定林寺、幽棲寺、高座寺、鳳游寺、達摩洞、棲霞寺、祈澤寺、弘覺寺、光宅寺、定山寺、永慶寺、梵天禪寺、云居寺、花山玉泉寺……隋唐宋元的惠濟寺、半山寺、龍泉寺、天界寺、上國安寺、清涼寺、彰教寺……明清的靈谷寺、雞鳴寺、大報恩寺、泰山寺、鷲峰寺、毗盧寺、金光禪寺、兜率寺等。
21世紀初,南京在原址上重建了明成祖朱棣皇家寺廟大報恩寺,開始深挖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佛都”城市形象。重建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佛頂骨舍利,移奉于牛首山佛頂寺,使牛首山作為佛教名山的地位日益凸顯。在這種背景下,南京禪茶文化從復蘇走向興盛。
(二)“禪茶一味”的真意
無論是在文獻記載中,還是在現(xiàn)實中,南京本地都不盛產(chǎn)茶。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茶品》云:“金陵舊無茶樹,惟攝山之棲霞寺、牛首山之弘覺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數(shù)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薦客。然炒法不如吳中,味多辛而辣,點之似椒湯,故不勝也?!笨梢娔暇┳怨疟惴遣枞~盛產(chǎn)地。1999年,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與江蘇省茶葉學會聯(lián)合舉辦了為期兩周的“中國古代茶文獻與江蘇名茶展”,介紹了江蘇眾多名茶,包括碧螺春、雨花茶、無錫毫茶、茅山青峰、金山翠芽、金壇雀舌、陽羨雪蓮、南山壽眉、荊溪云片、二泉銀毫、太湖翠竹、水西翠柏、綠揚春等15種,但沒有一種產(chǎn)自南京。
南京制茶廠聯(lián)合南京禪院,嘗試研制禪茶,如棲霞寺和紫金茶廠用“雨花茶”共同研制“佛都禪茶”,牛首山茶廠亦產(chǎn)仙闕茶,雖然寺僧也參與采茶,卻始終沒有形成熱潮,也沒有打響品牌。但南京禪茶文脈卻歷經(jīng)千年而不斷,既得益于寺依山建、山因寺勝的佛教文化,也得益于“禪茶一味”的真諦。南京禪茶所用之茶無論貴賤、不拘產(chǎn)地、不講究固定程式。頗有《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小參一》所云“脫卻情塵意想,放教身心,空勞勞地,于一切時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的禪心。這種沒有區(qū)別心的態(tài)度,反而充滿了禪意,也可見佛都千年文脈之影響。南京在茶文化上的開放性,也說明南京是一個包容度很高的城市。
(三)跨界、跨地域融合發(fā)展
南京禪茶由佛寺首倡,但濃郁的文化氛圍也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禪茶的喜愛和關注,禪院和社會公眾有意識地尋找當代禪茶跨界、跨地域的融合發(fā)展路徑。如牛首山禪院舉辦的“牛首煙嵐禪茶迎春會”,邀請金陵刻經(jīng)處國家級非遺大師、第六代刻板傳人馬萌青,融合禪茶品飲、雕版刻繪佛像與經(jīng)文,與民眾共享禪悅。
又如禪茶茶具開發(fā),貼金滎經(jīng)砂器即是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和滎經(jīng)黑砂兩大非遺項目跨地域、跨業(yè)界碰撞與交流的創(chuàng)新。滎經(jīng)砂器出自四川滎經(jīng)黑砂,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南京金箔煅制則起源于佛教興盛的六朝時期,專為佛像造像貼金而用。茶具以滎經(jīng)黑砂器為胎,金箔金蓮為飾,是一套“禪茶一味”的茶道器具,黑砂金蓮花,充滿禪意。這種跨界融合將南京金箔鍛制工藝與棲霞山的禪宗、茶文融為一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催生了許多禪茶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
三、南京禪茶發(fā)展愿景
南京禪茶文化遺產(chǎn)豐厚,名山、名寺、古跡、茶器、茶禮、茶詩、茶文等共同構成融會貫通的審美體系。
南京諸山,海拔均不高,在30~500米,南京佛寺依山而建,公眾易至,寺因山名,山因寺勝,形成典型的佛教文化風景區(qū)。因此,輔之以名泉古跡、茶器茶禮、茶詩茶文,南京易形成以禪茶文化為主題的系統(tǒng)文旅項目。深挖南京地區(qū)佛教文化遺產(chǎn),圍繞著名禪寺,以體驗性強的禪茶文化設計主題文旅路線,相信南京禪茶會逐步走出南京,走向世界,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旅游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所課題“文旅融合視域下南京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9YKT01)、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基金資助項目“南京博物館旅游開發(fā)與文化城市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王麗娜,1980年生,女,陜西西安人,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語文、旅游文化。
韓琳琳,1979年生,女,江蘇沛縣人,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烹飪與營養(yǎng)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
參考文獻
[1]關劍平.禪茶:歷史與現(xiàn)實[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08.
[2]盧海鳴.棲霞風物[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49.
[3]薛冰.南京城市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219.
[4]南京地方志辦公室.南京歷代名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63.
[5]吳覺農(nóng).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38.
[6](宋)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62.
[7](明)周暉.金陵瑣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33.
[8](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54.
[9](清)尹繼善,黃之雋[M].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刊本)卷86.
190250078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