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陶瓷工藝源遠流長,馳名中外,體現了古人令人嘆為觀止的創(chuàng)造力,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碩果。從古到今,各地區(qū)形成了從屬于不同窯系的各大窯口,其中定窯是我國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之一,對中國陶瓷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以燒造白瓷聞名,紋飾多樣,裝飾技法有刻花、印花、劃花、鏤空等,典型的紋飾有蓮花、牡丹、菊花、魚、水禽等。本文對北宋定窯花卉紋樣展開研究,分析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同時從美學角度出發(fā),分析定窯花卉紋樣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宋代定窯;發(fā)展;紋樣裝飾
宋瓷在中國古代瓷器發(fā)展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政治開明,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市場的繁榮,文化上理學、文學、史學和藝術領域成就斐然,領先同時代的世界。宋代是我國傳統(tǒng)制瓷史上的鼎盛時期,它吸收各個朝代的優(yōu)良制瓷工藝,在瓷器的釉色、胎質和造型等方面相比前代都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宋代延續(xù)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產生了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還產生了若干窯系,分別為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zhèn)窯系、建窯系和吉州窯系。這些窯系不僅種類繁多,產量豐富,而且影響深遠,古今知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五大名窯”與“六大民窯”,可以看出定窯在宋代瓷器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定窯產生的條件及其歷史文化背景
定窯創(chuàng)于唐代,在宋代達到鼎盛,元代漸衰,前后歷經七百余年,是北方地區(qū)流傳久遠的窯口之一。邢窯是唐代著名窯口,誕生了白瓷,是中國白瓷之源。邢窯白瓷對定窯白瓷影響較大,定窯吸收、繼承了邢窯的工藝,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迅速超越了邢窯。定窯白瓷經過唐、五代、北宋的發(fā)展,逐漸成為繼邢窯后北方最知名的窯口。
定窯遺址范圍巨大,古今罕見,其窯址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古屬定州),總面積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平方米。曲陽縣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考古發(fā)現曲陽縣境內有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跡,這就表明最早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就出現了人類活動。宋朝時,定州是北方地區(qū)的政治、經濟重心,佛教盛行,為定窯的昌盛提供了穩(wěn)固的物質、文化條件。曲陽縣城附近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該產煤區(qū)因位于縣城以北的靈山盆地,被稱為靈山煤礦,煤炭總儲量約為1.5億噸。靈山盆地還蘊藏著大量優(yōu)質的黏土礦。澗磁村遺址坐落于南鎮(zhèn)鄉(xiāng),通天河與三會河兩條河流經鄉(xiāng)境,匯于西大洋水庫。窯址附近豐富的煤炭和黏土礦產為大型窯場的產生供應了不可或缺的原料與燃料,流經窯址的通天河與三會河兩條河流為燒制瓷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為定窯幾百年的成長與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定窯的發(fā)展歷史與裝飾手法
(一)定窯的發(fā)展歷史
定窯的發(fā)展歷經唐、五代、北宋、金四個歷史時期。
1.唐代早期到中期
定窯燒造尚處于初級階段,但也在一步步邁向成熟,其工藝和質量水平相對于前代顯著提升。唐代中期,定窯的釉色大體上實現了由黃向白的轉變,處在由粗糙向精細轉變的過程中。
2.晚唐到五代
此一階段是定窯創(chuàng)燒以來的第一個高潮期,工匠已經完全掌握了精白瓷的燒造工藝,燒制出的白瓷通體皎白。在這一時期的定窯白瓷胎體和釉色的水平堪稱精絕,質量遙遙領先于宋金時期的印刻花白瓷。
3.北宋早期到中期
此時期定窯瓷器的裝飾效果明顯突出,經過前期的發(fā)展,定窯燒制精細白瓷的技藝已爐火純青,工匠開始重視瓷器的裝飾紋樣,此時的定窯瓷器多裝飾蓮花與牡丹。宋代定窯白瓷質量優(yōu)良,廣受宮廷與百姓的喜愛。除白瓷外,定窯還燒制黑釉、醬釉及綠釉瓷器,被后人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4.北宋晚期到金代
這一時期是定窯瓷器產量最大的時期,技術上使用了印花及覆燒工藝。為了保證產量,工匠不太注重工藝水準,定窯在此時逐漸走向衰落。
(二)定窯的裝飾手法
定窯瓷器的裝飾手法多種多樣,主要以印花、劃花、刻花為主,除此之外還有貼花、剔花、描金、鏤空等裝飾技法。
三、定窯植物紋飾的出現及發(fā)展
早期的定窯基本很少作裝飾,大部分瓷器都是素面無紋,到了唐代晚期,定窯瓷器逐漸使用較少的裝飾,紋飾尚簡略,植物紋樣已經開始使用在定窯瓷器上,多為小型草葉的卷草紋,連帶動物紋飾一同使用,但植物紋的應用還處于初始階段。
五代時期,動物紋飾依然是定窯瓷器裝飾的主流,但此時植物紋飾的使用日漸增多。如受佛教文化影響出現的蓮瓣紋、卷草紋等,被大量裝飾在日用陶瓷器上,這表明植物紋雖未成為主流,但已開始被普遍使用。
北宋時期,工匠已經完全掌握了劃花、刻花等裝飾技法,形成了定窯的風格特色,定窯的裝飾紋樣得到豐富。植物紋飾成為主流,取代了動物紋飾。
四、宋代定窯植物紋飾分類
隨著宋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開始擺脫了宗教的束縛,開始注重欣賞自然界中的植物。大量花卉、草木被使用在定窯瓷器裝飾上,使植物紋飾真正成為定窯瓷器裝飾的主流。植物紋飾在宋代中晚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紋飾組合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蓮花紋
蓮花又名荷花,古稱芙蓉。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對蓮的贊美,如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所創(chuàng)作的《愛蓮說》,就深切贊美了蓮的高潔。據文獻記載,大約在周代古人開始使用蓮花裝飾的器物,在兩漢時期中國出現佛教,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蓮花在印度佛教藝術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并被本土化,在東晉時期就開始作為瓷器的裝飾。在定窯瓷器上,使用最普遍的是刻花蓮瓣紋,所刻蓮花簡練明了,如圖二所示,豐滿的花頭居于視覺中心,在蓮花的周圍裝飾著片片枝葉,井井有條,刻法婉轉流暢,把一枝綻放的蓮花描繪得惟妙惟肖。該形式在北宋定窯瓷器較常出現,而且逐漸成為定窯瓷器裝飾紋樣的主要類別。
(二)牡丹紋
牡丹被稱為富貴花,具有繁榮富強、歡樂美滿的美好寓意。牡丹在唐朝時開始被裝飾在金銀器物上,宋代,牡丹作為裝飾紋樣在定窯瓷器上得到了大量應用,這一時期的牡丹紋樣受宋代美學思想與繪畫理念的影響,在風格上開始從寫實轉變?yōu)閷懸猓鐖D三的牡丹紋盤,展現了一枝開放的牡丹花朵,豐滿的花頭周圍裝飾著茂盛的枝葉,極富層次感,表現出一種猶如宮廷貴婦般雍容嫻雅的氣質。
(三)菊花紋
菊花常被用于指代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具有凌霜傲寒的美好寓意,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歷史上有很多的文人以菊花自喻,表達了對高尚美德的向往之情。宋代盛行菊文化,因此菊花紋在宋代成為定窯瓷器最常應用的裝飾紋樣之一。前期的菊花紋和牡丹紋一樣較為寫實,后來受到宋代繪畫風格的影響,逐漸轉為寫意。例如圖四的菊花紋蓋罐,該器物蓋部裝飾有菊花紋,配合瓷器形態(tài)呈螺旋狀,刻畫流暢細膩,排列有序。
(四)石榴紋
石榴在傳統(tǒng)文化中也是吉祥的象征,具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因其顏色熱情似火,也象征繁榮昌盛。因此,石榴紋也是宋代定窯瓷器采用的裝飾紋樣之一。如圖五所示石榴紋碗,器物的外側刻畫了一顆豐滿的石榴果實,果實的周圍枝葉延展,環(huán)繞著整個外壁,在這些枝葉的擁簇下,整個瓷碗顯得更加生動飽滿,除了蓮花紋、牡丹紋、菊花紋、石榴紋典型紋飾之外,宋代定窯瓷器常用的紋飾還有寶相花紋、萱草紋、四季花卉等。
四、結語
宋代是定窯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定窯瓷器的植物紋飾多種多樣,植根于宋代世俗文化,貼近大眾生活。植物紋飾具有眾多美好寓意,寄托了當時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為當代瓷器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作者簡介
周長松,1997年5月生,男,漢族,山東濟南人,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藝術學理論專業(yè)202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考古。
參考文獻
[1]王莉英,穆青.定窯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2]遠宏,鄒曉松.定窯[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7.
[3]沙家櫪.定窯瓷器探索與鑒賞[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4]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5]和煥.定窯裝飾紋樣[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6.
220850078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