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子
相傳琴是伏羲氏的發(fā)明。佚名《太古遺音》說是“伏羲見鳳集于桐”,就用梧桐木造了一張琴。琴長三尺六寸,以應(yīng)一年三百六十周天。
古代的知識分子,講究琴棋書畫,琴是放在第一位的;讀書人出門,隨身必帶琴劍書箱,琴也是放在第一位的,這就足見它的分量了。
中國古代名琴甚多,而公認的四大名琴,則分別為“號鐘”“繞梁”“綠綺”“焦尾”。
“號鐘”是齊桓公所用之琴。陶宗儀纂《說郛》記載:“齊桓公使寧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號鐘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號鐘”又是俞伯牙的心愛之物?!读凶印珕枴氛f:“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娮悠谠唬骸圃?,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睋?jù)說子期死后,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齊桓公與俞伯牙所用,是不是同一張琴?若是,這張琴又是怎么到了俞伯牙手中的呢?
“繞梁”的來頭也不小,它差點就讓楚莊王著了道兒。
《說郛》又云:“宋華元獻楚莊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裊裊,繞于梁間,循環(huán)不已。楚王樂之,七日不聽朝,其音始歇。樊姬進曰:‘君淫于樂矣。昔桀好妺喜之瑟而亡其身,紂聽靡靡之音而喪其國。今君繞梁是樂,七日弗朝,君樂亡身喪國乎!’于是以鐵如意錘琴而破之。”這張琴的歷史使命,就這樣終結(jié)了。
“綠綺”的名氣可就更大了。當初,司馬相如在梁園作《如意賦》,梁王激賞,便賜他這張琴,琴有銘文曰:“桐梓合精?!焙髞硭抉R相如回到蜀地,正是用這張琴奏了一曲《鳳求凰》,打動了卓文君。《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敘:“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庇谑?,一張琴成就了一段千古風(fēng)流佳話。
“焦尾”也頗富傳奇色彩。據(jù)《后漢書·蔡邕列傳》所言,東漢末年,名士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機緣巧合,乃制此琴:“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焙蟛嚏弑粴?,琴遂入皇家內(nèi)庫。若干年后,齊明帝蕭鸞則讓一個叫王仲雄的彈琴高手用此琴給他演奏過《懊惱曲》;再后來此琴流落民間。據(jù)說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呢!
正所謂琴因人傳,物與人也有個知遇的問題。名琴與名人,算是相得益彰吧!
33915019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