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天津通志·大事記》記載:1912年7月,“直隸美術館在天津成立,宗旨是‘普及美術知識,輔助工藝進步’,寇賡瀛、魏蘭浦任正、副主任。1913年3月20日在河北公園舉辦為期一個月的首次美術展覽會”[1]。除此之外,對直隸美術館更加詳細的情況,未見有相關研究文章。文博學界對它的存在知之者也甚少。那么,直隸美術館到底是怎樣建立的?它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本文將以天津《大公報》中所載相關資料為中心對其歷史進行初步梳理。
近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設起步以效仿日本教育體系為主。[2]19世紀70年代后,在大工業(yè)生產背景下,日本美術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產品競爭中體現(xiàn)優(yōu)勢,為實業(yè)教育服務,這種實利主義教育與歐洲實用功利美術教育的背景是一致的。[3]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當政天津期間,在推行清末“新政”中,大量借鑒日本經驗。天津作為北洋重鎮(zhèn)、直隸省府,隨著當?shù)亟娛鹿I(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對掌握近代科學知識人才的需求愈發(fā)迫切,傳授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近代學堂在天津紛紛建立起來。圖畫教學作為近代科技的實用工具學科被引入到學校教學中。1902年,北洋工藝學堂在天津創(chuàng)建。1903年,學校又升級為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圖1)。該校開設有“工藝繪圖”課。1911年,著名美術家、留日歸國的李叔同就曾在著名愛國教育家嚴修的游說下進入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出任圖繪教員。在當時,繪圖課是作為近代科技教育的工具學科進入學堂的。因此,天津近代美術教育起步與日本類似,同樣是為了適應機器大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4]其并非為了尋求美術知識之真,而是肩負著富國的重任。[5]
圖1 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
民國肇建之初,在實利主義美術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畢業(yè)生李鎮(zhèn)桐和寇賡瀛提出“工藝為富國之源,美術實則工藝之母”[6]。他們認識到,自世界市場形成以來,各國互通有無,貿易往來不斷,“工藝競爭日益劇烈,優(yōu)勝劣敗,公例昭然,是以各逞其心思才力,以奇技淫巧相角逐,美術工藝之發(fā)達,有令人不可思議者。是兵戰(zhàn)之世一變?yōu)楣?zhàn)之世矣”[7],對世界美術工藝的發(fā)達和工業(yè)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有了很清晰的認識。但反觀我國實際情況——“我中華聲明文物為天下先,藝術學理之發(fā)明尤擅絕于世。無如西學東漸,人尚新奇,茍仍抱守陳規(guī),難期進步”[6],“我國近年以來,鑒世界之趨勢知弗講求工藝無以圖存。于是設專部以資成,懸獎勵以激勵。朝野上下響應風從。今乃環(huán)顧我國出品之粗窳如故,人民之知識如故,利源之流出而愈多,外貨之輸入而愈盛。中原大陸已變?yōu)榱袊虉?,日用生活,何一非舶來之品物。興言及此,可為痛心。此非我國人之聰明才智不及外人,抑亦講求未得其道耳。夫世界文明愈進而人之嗜好愈奢,我國之所謂工藝家者,素無美術之學識,故無高尚之心思, 無高尚之心思又何能有新奇之意匠”[7], “國人知講求工藝多忽于美術,舍本逐末。鄙人等怒焉,憂之”[6]。天津華盛燭皂有限公司總理李鎮(zhèn)桐和其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校友寇賡瀛對我國的工業(yè)產品工藝落后于西方的現(xiàn)實情況給予了嚴重擔憂,并特別強調問題的根源是國人重工藝卻忽視了美術。因此,兩人糾合同志擬組織直隸美術館于河北公園,“以此館為改良工藝之要樞”[7],同時認為“有發(fā)展美術之實力,尤不可無美術學理”[6],于是計劃成立直隸美術學會,附設于直隸美術館以匡輔之。
1912年6月,直隸美術館及其附設美術學會擬在河北公園教育品參觀室(圖2)內創(chuàng)建,公推李鎮(zhèn)桐為正主任,寇賡瀛為副主任。直隸勸業(yè)道王景福(曾任京奉鐵道總辦、天津四鄉(xiāng)巡警局警監(jiān))極力贊成,并批準詳部立案,設立籌備處,月內即可開辦。[8]1912年7月24日,《大公報》刊登了稟請直隸勸業(yè)道轉詳督撫批準立案成立直隸美術館的《創(chuàng)設直隸美術館簡章十條》。1912年7月25日,《大公報》又刊登了《直隸美術學會簡章十一條》。直隸美術館就此宣告成立。1913年1月,直隸美術館改由寇賡瀛任正主任,魏蘭浦為副主任。
圖2 直隸美術館設在教育品參觀室
據(jù)《創(chuàng)設直隸美術館簡章十條》規(guī)定,直隸美術館以普及美術學識,輔助工藝進步為宗旨,館命名曰直隸美術館,設于天津河北勸業(yè)會場內前教育品參觀室樓房先行試辦。主要工作內容包括:1.征集古今美術工藝品物,以資研究而供觀摩;2.每年春秋兩季開辦展覽會以資比賽;3.調查各屬美術工藝現(xiàn)狀以資改良;4.介紹各種美術工藝品之授受以示提倡。為聯(lián)合美術家之親密起見,特設美術學會以期交換知識、闡發(fā)學理。在組織管理上,該館開辦之始暫置正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調查科二人、人庋科一人、會計科一人、庶務科一人、書記科一人。除正副主任由發(fā)起人先行推舉擔任,不支薪水外,余皆由主任分別指任聘用。該館經費有三個來源,即:公家補助、同志捐集和介紹傭金。并特別提出凡有同志贊助該館事務之進行或捐助經費者,推薦為名譽贊成員。[9]
據(jù)《直隸美術學會簡章十一條》規(guī)定,該會同樣以普及美術學識、輔助工藝進步為宗旨,定名為直隸美術學會,事務所設于直隸美術館內。該會主要工作內容包括:1.組織美術學校,以造就人才;2.刊發(fā)美術學報,以鼓吹美術之思想;3.搜集古今美術工藝及關于美術工藝制品、開辦展覽會;4.研究各種美術工藝,以期闡發(fā)學理。
在會員管理上,對于入會會員資格提出以下要求:1.各項美術工藝專門卒業(yè)者;2.長于各種書畫者;3.有雕刻泥塑、建筑諸學理者;4.能刺繡編織及各項手工者;5.研究金石碑版有心得者;6.善于詩歌音樂者;7.好擊劍術者;8.有關于美術工藝知識經驗者。同時,進一步指出為聯(lián)合海內藝術專家,廣求美術學理起見,無論男女具有以上一項之資格者,得美術館主任許可,始予入會證書。如果不符合以上幾條,而學識技術旨趣與本會宗旨相同,能贊助本會會務之進行者,本會推為名譽贊成員。入會會員應納會員費小洋五角。因執(zhí)行會務計劃設置會長、審查、調查、編輯、會計、書記、庶務各職員,俟開會公舉。研究會開辦經費先由直隸美術館墊支。[10]
直隸美術館籌備就緒后,為了有效發(fā)揮直隸美術館的作用,該館于1913年1月18日在《大公報》發(fā)布消息,計劃于191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開辦直隸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凡有收藏或自制品物,皆可在該會寄陳寄售,并間或有大宗出品亦可在該會設攤售賣”[11]。
1913年1月29日,《大公報》又刊載了《直隸第一次美術展覽會規(guī)則》。該規(guī)則規(guī)定此次美術展覽會以催促美術工藝品之改良、增進人民之美術知識為宗旨,會場設于天津河北公園內直隸美術館內,訂于1913年3月20日舉行,會期以一月為限,視情況再宣布延長。
展覽會征集的出品(展品)包括:一、繪畫;二、刺繡;三、鑲嵌;四、雕刻;五、泥塑;六、編織;七、印刷;八、寫真;九、金銀器皿;十、建筑模型;十一、金石碑版;十二、凡關于美術工藝等品。凡有大宗出品欲設攤出售者,由展覽會給予地段,由出品人自行經營。凡有收藏或自制品物,欲在該會寄售或寄陳者,由展覽會經理。
在責任方面,規(guī)定凡設攤出售各品應由該商自行保護,展覽會不負責任。凡在寄售、寄陳各品應由展覽會擔任保護,若有非常變動為人力所不及者,展覽會亦不任其咎。
在展具方面,規(guī)定凡寄售、寄陳各品由展覽會備具櫥架分別裝飾陳列。 凡設攤出售各品, 其應用之櫥架及裝飾品均由該商自備。
在費用方面,規(guī)定凡在設攤售品占地三十方尺者,每月應納會費一元,以此類推,但其所售品物不另收傭金。凡寄售各品應按售價百分之五輸納會費,以補展覽會經費之不足,但寄陳者不在此例。
在獎懲方面,規(guī)定凡欲設攤售品者,須先期到展覽會掛號并須覓妥實鋪店引保,如將來有不守規(guī)則等情形均由引保承管。凡出售各品均須按真實價目,如有蒙混撞騙等情,查出原售價值罰充會費。凡各種出品由本會約請專門名家分別審定,俟閉會后始予獎狀或徽章。凡得獎各品于閉會后仍準在美術館陳列以便介紹而延名譽。
此外,還規(guī)定凡寄售、寄陳各品宜先將出品送交展覽會注冊給予收據(jù),待閉會后再持收據(jù)將出品及售品取回。凡各出品均須標明價目,令游人一望而知,不煩問答之勞,如非售品可注明非售品字樣。凡各種出品須先由展覽會審查一次,如有贗偽及不甚優(yōu)美者,概當謝絕。凡擅長繪畫、雕刻、泥塑及各項手工,欲在展覽會設席以便隨時制作者,可先期來展覽會掛號給予相當之地位。[12]
直隸美術館承辦的直隸第一次美術展覽會正熱火朝天地籌備。但讓人詫異的是自1913年1月29日之后,有關直隸美術館的相關報道戛然而止,突然從《大公報》中消失。原定于1913年3月20日開幕的直隸第一次美術展覽會也不見相關報道。再次仔細梳理《大公報》,筆者發(fā)現(xiàn)些端倪。直隸美術館成立之時正趕上直隸勸工陳列所(圖3)機構調整。按照直隸勸業(yè)道立案批復,直隸美術館由直隸勸工陳列所每月補助經費銀一百兩作為重要的經費來源。但是,就在1913年初,“正籌備間,于本年正月五日接準勸工陳列所來函,以現(xiàn)奉勸業(yè)道臺史訓令,以勸工陳列所另行改組,須款浩繁,所有補助各機關各團體經費蓋行停止”[7]。直隸美術館失去公家補助,經費忽然斷絕,舉步維艱。雖然曾努力通過聯(lián)合同志募集款項的方式,繼續(xù)籌辦,防止半途而廢,但此舉似乎并未奏效。辦館主要經費的斷絕成為直隸美術館被迫停辦的主要因素。而此時將直隸勸工陳列所改組為直隸商品陳列館的正是之后天津博物院的創(chuàng)辦人嚴智怡。嚴智怡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近代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先驅嚴修的次子,歷任直隸商品陳列所所長、直隸實業(yè)廳廳長、河北省政府委員及教育廳廳長等職。1913年,在直隸商品陳列所組織直隸全省商品調查時,就與華學涑等人談到“在天津應該自己建設博物館,以輔助教育的事情”[13],并主張在直隸商品陳列所基礎上籌建博物院。此后,嚴智怡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天津博物院(圖4)的建設。直隸美術館就此被人們所遺忘,停辦消失。
圖3 直隸勸工陳列所所在的勸業(yè)會場外景
圖4 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合影
天津博物館的建設是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拉開帷幕的。從直隸工藝總局于1903年設立天津考工廠、次年1904年創(chuàng)辦天津教育品陳列館,到1912年直隸勸業(yè)道支持建設直隸美術館,再到1918年直隸實業(yè)廳依靠直隸商品陳列所籌建天津博物院,這一歷程展現(xiàn)了天津早期國人自辦博物館從博覽會到專門博物館再到普通型博物館的建設轉變。直隸美術館的籌建,即體現(xiàn)了相關當時進步人士為開啟民智,促進天津近代文化建設所做的努力。雖然因種種現(xiàn)實因素其開辦半年多即突然停辦,但天津《大公報》所刊載的報道卻為了解其簡要歷史提供了資料,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