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華
臨沂市人民醫(yī)院急診外科,臨沂 276000
急性闌尾炎是各類原因引發(fā)的急性闌尾感染,繼而出現(xiàn)局部及全身癥狀,個體終生發(fā)病率為7.0%~8.0%[1]。手術是急性闌尾炎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通過外科手術將闌尾徹底切除,以解除引發(fā)臨床癥狀的因素。由于闌尾可伸向腹部任何方向,且根部附著于盲腸,手術切除闌尾后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紊亂(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PGD 在 外 科 術 后 發(fā) 生 率 為16.9%~42.8%[2],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納差、體溫上升、食欲下降等;PGD 將影響患者攝食與休息,且由于手術帶來的高能量消耗特征,將增加營養(yǎng)不良、感染風險,不利于術后恢復。由于闌尾炎好發(fā)人群為青壯年,青壯年代謝旺盛,組織修復能力好,多數(shù)闌尾炎切除術后PGD 患者可在3~5 d獲得不同程度恢復,但亦有部分患者可由于術后PGD 癥狀引發(fā)生理與心理不適。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包含促胃腸動力、糾正水電、酸堿平衡、抗感染等,但見效緩慢。紅外線理療是利用醫(yī)療儀器發(fā)射紅外線,主要經(jīng)溫熱作用實現(xiàn)加速新陳代謝活動的目的,多被用于傷口的愈合[3]。芒硝外敷是傳統(tǒng)醫(yī)學療法,外敷于神闕穴有破血活血、消結散腫的作用[4]。本研究將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應用于急性闌尾炎術后PGD患者,旨在加速其胃腸功能恢復。
本研究經(jīng)臨沂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知情知悉并同意。將臨沂市人民醫(yī)院2020 年6 月至2021 年5 月接收的急性闌尾炎術后PGD 患者117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均等分為對照組A、對照組B 及研究組,每組39 例。3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手術方式、手術時間、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1。
表1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外科學》[5]中關于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標準;②術后12 h 內(nèi)出現(xiàn)PGD 相關癥狀[6];③年齡≥18周歲;④均為急診手術治療;⑤能積極配合研究涉及的相關治療;⑥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官功能障礙、腫瘤、出凝血功能障礙等疾??;②急性闌尾炎發(fā)作期既已存在各類原因引起的PGD;③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泌尿系統(tǒng)結石、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免疫功能缺陷、甲狀腺功能異常、重度精神障礙、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影響胃腸功能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研究中涉及的藥物過敏者;⑥提前出院、轉(zhuǎn)院致使療效無法評估者;⑦拒絕治療內(nèi)容者。
3 組患者術后12 h 內(nèi)明確為PGD 后,均行常規(guī)治療,包含抗感染、靜滴或口服鎮(zhèn)痛藥處理,維持水電、酸堿平衡,定期傷口換藥,指導肢體活動,并逐漸過渡至下地活動,在此基礎上口服嗎丁啉懸浮液(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號H10910084,規(guī)格:1 ml/1 mg)治療,每日3次,每次10~20 ml,連續(xù)3 d。
對照組A 采用紅外線治療儀(北京科迪信有限公司生產(chǎn),型號MS-F-1,京械注標20152260595)照射治療,囑患者平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室內(nèi)溫度20~27 ℃,濕度<70%,輸入功率250 VA,調(diào)節(jié)光功率電壓為8~12 V,充分預熱5 min后,將普通照射探頭對準神闕穴,光斑直徑以10~12 cm 為宜,根據(jù)光斑直徑調(diào)整照射距離,設定照射時間為30 min;照射期間問詢患者的耐受程度,若不耐受,則適當降低光功率電壓,拉大照射距離,增大光斑直徑,每日2 次,治療時間為每日早8:00-9:00、下午3:00-4:00,持續(xù)3 d。
對照組B 采用芒硝外敷神闕穴治療,將芒硝(四川省川眉芒硝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51022578,規(guī)格:不規(guī)則塊狀及粒狀,計重量)400 g 裝入預先制備好的布袋內(nèi),芒硝于布袋內(nèi)平鋪均勻,該布袋含4 個等腰三角形組成的正方型布袋(邊長30 cm,正方型對角線設隔斷),布袋外接腰帶,腰帶根據(jù)患者體型大小妥善固定,布袋中心點緊貼神闕穴,布袋緊貼患者皮膚。外敷時間為每日早8:00-9:00 及下午3:00-4:00,夜間臨睡前取下布袋,持續(xù)3 d。
研究組采用紅外線聯(lián)合芒硝外敷神闕穴治療,紅外線照射每日2 次,芒硝外敷每日2 次,紅外線照射后行芒硝外敷,方法同上。
4.1、中醫(yī)證候評分 結合PGD 癥狀,參考《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中醫(yī)證候評分,包含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4 個條目。腹脹程度:無腹脹(0 分);輕微腹脹,但可忍受(1 分);中度腹脹,有明顯不適感,腹部隆起(2分);重度腹脹,難以忍受,同時伴腹部隆起,可呼吸困難(3 分)。腹痛程度:無痛(0 分);全腹部輕微疼痛或右下腹輕微疼痛(1 分);中度疼痛,伴反跳痛與腹肌緊張(2分);全服劇烈疼痛,拒絕按壓,伴明顯的反跳痛與腹肌緊張(3 分)。惡心嘔吐:無惡心嘔吐(0 分);偶有惡心,無嘔吐(1 分);時有惡心、無嘔吐(2 分);頻繁惡心,有嘔吐(3 分)。納差:無食量減少(0 分);食量減少≤1/3(1 分);食量減少1/3~≤1/2(2 分);食量減少>1/2(3 分)。評價時間為術前、治療后第1、2、3 天。
4.2、療效 痊愈:飲食恢復正常,無腹脹、腹痛,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0%;顯效:正常進食飲食后有輕度腹脹,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60.0%~90.0%;有效:僅可流質(zhì)飲食,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30.0%~60.0%;無效:無法經(jīng)口攝食,中醫(yī)證候癥狀積分下降≤30.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0%,評價時間為治療后第3 天。
4.3、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護士每4~6 h 聽診1 次腸鳴音,腸鳴音恢復時間標準:可聞及腸鳴音3~5次/min,記錄術后至腸鳴音恢復時間[8]。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記錄患者術后至第1次排氣/排便時間。
4.4、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于治療后第1、3 天晨起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檢測胃動素(Motilin,MTL)及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測量次數(shù)≥3 次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 法;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多組件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檢驗,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后第1、2、3 天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詳見表2。
表2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s)
表2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A采用紅外線理療,對照組B采用芒硝外敷,研究組采用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a為與對照組A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B比較,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第1天治療后第2天治療后第3天癥狀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總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總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總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總分對照組A(39例)2.89±0.52 2.94±0.55 3.02±0.57 3.30±0.60 12.15±2.48 1.72±0.37 1.75±0.39 1.87±0.42 1.88±0.44 7.22±1.69 1.25±0.33 1.31±0.37 1.33±0.36 1.37±0.39 5.26±1.42 0.96±0.22 1.02±0.26 1.08±0.24 1.12±0.27 4.18±0.88對照組B(39例)2.81±0.54 2.92±0.59 3.10±0.65 3.24±0.68 12.07±2.56 1.68±0.39 1.71±0.41 1.74±0.45 1.76±0.46 6.89±1.73 1.22±0.32 1.28±0.35 1.32±0.33 1.35±0.38 5.17±1.37 0.91±0.20 0.98±0.22 1.05±0.21 1.01±0.23 3.95±0.81研究組(39例)2.84±0.51 2.86±0.53 3.09±0.55 3.19±0.58 11.98±2.34 1.30±0.32ab 1.35±0.34ab 1.41±0.36ab 1.40±0.35ab 5.46±1.33ab 0.91±0.22ab 1.05±0.28ab 1.09±0.31ab 1.15±0.30ab 4.20±1.12ab 0.63±0.19ab 0.68±0.21ab 0.72±0.18ab 0.74±0.23ab 2.77±0.52ab F值0.284 0.337 0.361 0.342 0.405 6.815 7.207 7.619 7.140 7.227 6.496 5.180 5.722 4.424 5.342 7.241 7.081 7.822 7.674 7.592 P值0.792 0.714 0.659 0.687 0.63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0.007<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研究組患者的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Z=4.005、3.670,P<0.001);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3。
表3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例(%)]
研究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A及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詳見表4。
表4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h,± s)
表4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h,± s)
注:對照組A采用紅外線理療,對照組B采用芒硝外敷,研究組采用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a為與對照組A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B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A對照組B研究組F值P值例數(shù)39 39 39腸鳴音恢復時間27.60±7.25 26.58±6.89 20.37±5.70ab 8.412<0.001術后首次排氣時間29.35±7.68 27.18±6.75 21.33±6.02ab 9.627<0.001術后首次排便時間48.45±9.28 44.33±8.84a 35.74±7.79ab 11.645<0.001
研究組治療后第3 天的MTL及GAS水平均高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詳見表5。
表5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ng/L,± s)
表5 3組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ng/L,± s)
注:對照組A采用紅外線理療,對照組B采用芒硝外敷,研究組采用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a為與對照組A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B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A對照組B研究組F值P值例數(shù)39 39 39胃動素治療前166.72±27.50 168.55±28.32 164.38±29.23 1.382 0.348治療后第3天212.60±38.32 220.35±39.10 254.27±42.35ab 14.822<0.001胃泌素治療前118.30±22.74 120.18±23.15 119.55±23.89 1.276 0.355治療后第3天135.60±25.89 143.15±27.64 168.42±28.73ab 12.750<0.001
闌尾切除術后PGD 以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大便不規(guī)律或無便為主要癥狀,原因主要與機體創(chuàng)傷、麻醉藥物殘留、沖洗液刺激、腹腔解剖關系改變、術中牽拉損傷、水電解質(zhì)、酸堿失衡、炎性反應等有關。部分PGD 可由于長時間的腸蠕動抑制時間過久,出現(xiàn)胃腸粘膜損傷、屏障功能異常、腸麻痹、潰瘍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出現(xiàn)炎性反應綜合征、盆腔膿腫等[9]。中醫(yī)無PGD 概念,但有“痞滿”“反胃”“鼓脹”等中醫(yī)傳統(tǒng)術語,中醫(yī)認為該病與元氣不足、氣血兩虛、脾胃失運化有關,元氣不足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失運化導致生化之源無力。筆者認為闌尾切除術后PGD 與手術引起的正氣受損,氣無所附,運行失常,氣為血之帥,氣不行則血瘀,血瘀則脈阻,脈阻致手術之外邪滯留腸內(nèi),導致PGD,病機在于氣機壅閉,淤血不暢,外邪滯留;治療應以行氣通氣,活血化瘀,祛除外邪為主。
神闕穴位于臍中,亦可稱為“氣合”“臍中”,屬于沖、任、督3 條經(jīng)脈“一源三歧”,是經(jīng)絡總樞紐、經(jīng)氣匯聚、百脈相通之穴,是治療各類病因引起的PGD 的首選外敷穴位?!峨y經(jīng)》曰“神闕穴主同行三期,行于五臟六腑”。中醫(yī)認為神闕穴為下焦之樞紐,有健脾補腎、調(diào)和胃腸、溫經(jīng)通絡、利水滲濕、激發(fā)正氣、消結散瘀的功效[10]?,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臍在胚胎發(fā)育中,是腹壁最遲閉合部位,臍部含有大量的淋巴血管,且皮下無脂肪組織,屏障功能最弱,外寒易經(jīng)臍入體內(nèi),但正是由于該穴位的特殊型,亦可作為表皮下透藥的首選穴位[11]。報道顯示神闕穴外敷在膽囊鏡根除術、化療后引起的胃腸不適及慢性疾病引發(fā)的嘔吐、呃逆、功能性便秘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12-14]。芒硝的主要成分為結晶硫酸鈉,歸屬胃、大腸經(jīng),外用有破血活血、消結散腫、清熱解毒、通便瀉水的功效;芒硝神闕穴貼敷可加速局部血管擴張,提升新陳代謝效率,行氣活血,活血散瘀,繼而促進腸蠕動,恢復胃腸功能。紅外線理療是近年來興起的電磁療法,其通過各類儀器發(fā)射紅外線,讓組織吸收,以實現(xiàn)治療疾病的目的。紅外線的基礎治療是溫熱效應,紅外線局部照射下,可讓組織溫度上升,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流,提升新陳代謝速率,增強組織細胞活力,經(jīng)神闕穴照射后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恢復胃腸功能。其次,紅外線照射后可激活L-精氨酸-一氧化氮(NO)途徑,提升NO 酶活性,還可提升某些與新陳代謝相關的蛋白酶活性,加速細胞興奮性,增強組織修復水平,加速手術創(chuàng)傷的恢復,恢復腸道功能[15]。紅外線的另一特性是非熱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紅外線照射后可促進鈣離子向細胞內(nèi)流,鉀離子向細胞外流,改善組織的酸中毒,降低外科術后的氧化應激狀態(tài),減輕局部的炎性反應[16]。
本研究選取了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納差4 個PGD 的癥狀加以量化,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第1、2、3 天的中醫(yī)癥候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研究組的療效、總有效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說明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可更好地減輕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不適相關癥狀,提升治療有效率。紅外線照射可增強新陳代謝水平,加速創(chuàng)傷修復,發(fā)揮消炎散結、活血止痛、扶正益氣的功效;芒硝外敷有行氣活血、活血散瘀、加速炎癥吸收、祛除外邪的作用,兩者互相促進,互補不足,共同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腸鳴音反應了腸道蠕動情況,腸鳴音下降與胃動力低下、電解質(zhì)紊亂及炎癥反應有關[17];排氣時間與排便時間亦是反應胃腸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制定攝食計劃的重要依據(jù)。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提示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可更好地促進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蠕動,縮短排氣與排便時間。GAS 與MTL 是反應胃動力的生化指標,GAS 是由Mo 細胞分泌,分布在小腸,Mo 水平上升,反應了腸道蠕動加速;MTL是由是胃底、十二指腸和空腸等部位的G 細胞分泌,有促進胃竇、胃體收縮,增加胃腸道運動的作用。相關報道顯示,闌尾炎術后PGD與GAS、MTL分泌不足有關,調(diào)節(jié)GAS 及MTL 分泌水平有助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第3 天的MTL、GAS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 及對照組B。從胃腸激素水平印證了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可更好地促進急性闌尾炎術后胃腸蠕動。
綜上,紅外線理療聯(lián)合芒硝外敷與單獨采用紅外線理療、芒硝外敷治療急性闌尾炎術后PGD比較,可更好地減輕急性闌尾炎術后臨床癥狀,緩解胃腸不適癥狀,加速胃腸蠕動,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