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曄
名家引路
一
自從他在女孩身邊經(jīng)過,女孩就一直瞅著他,這時她的目光還沒有從他身上移開。馬修沒有看女孩,即使他瞧她一眼,也不會看清她到底是什么模樣,可是一個普通的觀察者卻會得到這樣的印象: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身上穿著一件既短小又很臟的泛黃的灰絨布罩衫,頭上戴著一頂褪了色的褐色水手帽,濃密的紅頭發(fā)梳成的兩條辮子從帽子底下伸出來,拖在背后,那蒼白瘦小的臉上長著好些雀斑,嘴巴和眼睛都挺大,眼睛在表示某些神情和情緒時看起來是綠的,在別的情況下則是灰色的。
這些是普通的觀察者所看到的,一位非同尋常的觀察者卻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她的下巴很尖,棱角分明,兩只眼睛里充滿了活力,嘴唇線條優(yōu)美,表情豐富,腦門寬闊飽滿。總之,我們那位有眼力的非凡觀察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無家可歸的女孩身體里存在著非同凡響的靈魂,而羞怯的馬修·卡斯伯特卻對她懷有荒唐可笑的畏懼心理。
——蒙哥馬利《綠山墻的安妮》
●閱讀心得
選段是馬修與安妮“初見”的情形。作者并沒有從馬修的視角寫安妮的外貌,而是以全知視角從“一個普通的觀察者”和“一位非同尋常的觀察者”兩個角度“觀察”安妮,為讀者立體全面地介紹了安妮——雖然是個長得不好看的女孩,但她有著非同凡響的靈魂。
二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fā)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才拜見了外祖母?!思蠢渥优d所云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
……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tài)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癥。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黛玉道:“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y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只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偗偘d癲,說了這些不經(jīng)之談,也沒人理他。如今還是吃人參養(yǎng)榮丸?!辟Z母道:“正好,我這里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p>
——曹雪芹《紅樓夢》
●閱讀心得
選段在寫黛玉初見賈母,以及眾人對黛玉的初印象時,以全知視角進行敘述,從“第三方”的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人物特點立馬顯現(xiàn)。全知視角適合描寫人物眾多、活動密集的大場面,能做到游刃有余,節(jié)奏緊湊,面面俱到,使各個人物、各種場景,甚至各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能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三
男孩走了。他們在沒有燈光的桌子上吃完了晚餐之后,老人便脫下了長褲,在黑暗中上了床。他把褲子卷起來,再塞些報紙進去便成了枕頭。然后,他把自己也卷進毛毯里,睡在另一張由舊報紙覆蓋著的彈簧床上。他很快就睡著了,他夢見了非洲,夢中他還是個小孩,他夢見那綿延的金色海灘和那白得刺眼的海岸,也夢見那高聳的海岬和棕色的山脈。
——海明威《老人與海》
●閱讀心得
老人做了怎樣的夢我們本來是無法知曉的,但此處作者充當“上帝”,向我們講述了老人夢中的海灘、海岸、海岬、山脈等美好場景,讓我們對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樣的敘述視角比較靈活,不受任何限制,大大拉近了敘述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寫作借鑒
“全知視角”又稱“上帝視角”,指“敘述者大于人物”,也就是說敘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覺,而且可以不向讀者解釋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這一敘述視角在小說中非常常見。
以“全知視角”進行敘事,敘述者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離于情節(jié)以外,對情節(jié)、事件和人物做客觀的敘述和介紹,在情節(jié)、事件、人物和讀者之間起中介作用。這種敘事模式能宏觀地展現(xiàn)廣闊的場景,也能微觀地展現(xiàn)人物意識的流動。
全知視角的優(yōu)點是敘述自由,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換,便于塑造更多的人物形象,敘述復雜的故事,同時能保持敘述的客觀全面,讓讀者能夠了解所有的真相。
使用全知視角的關鍵在于保持統(tǒng)一的敘述聲音。全知視角允許敘述者進入多個人物的頭腦,但敘述者的任務更多是作為一個觀察者來講故事,而不是作為一個記者來提問。因此,同學們在以全知視角寫作時一定要注意,觀察人物或表達人物心理時,要明確地表述人物的想法,埋下的伏筆也要一一解釋清楚,而不是單純地敘述某件事的經(jīng)過,或是報告人物的日常。
學生習作
站
倪支偉
在只有十五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里,張老師弓著腰,正準備坐到講臺邊的那張椅子上,可椅子上赫然有兩只腳印,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教了十幾年的書,他已經(jīng)不再輕易地和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生氣了,但他的心還是被這兩個腳印搞得不能平靜:“你們坐了四十五分鐘,老師連坐幾分鐘都不可以嗎?也許在你們眼里,當老師就該是‘站命’,就這么一直站著!這到底是誰干的?”
沒有人回答。幾個女生在小聲“哧哧”地笑,還有幾個男生臉憋得通紅。再過幾天就是教師節(jié)了,教室后面的黑板還是一片空白!他沒法再講下去了,剩下的時間,他讓學生自己看書做習題。
第二天,他又來到教室。一抬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個醒目的大字——“站”!
“這是在故意和我針鋒相對嗎?”他扶了扶眼鏡,走近后黑板,想要看個究竟。
“您總是這樣站著:像迎接朝陽的哨兵,像掌握航向的舵手,前面是講臺和學生,后面是黑板,您已經(jīng)把四十五分鐘站成了十幾年。老師,您想坐,卻沒有坐下來。您說,您要是坐下來,世上便少了一個本應站著的人?!?/p>
“老師,您在我們坐著的時候站著,在我們站著的時候您才能坐下。也許有那么一天,當您沒有力氣站起來而只能坐下時,我們卻已經(jīng)站起來了,站成一排綠樹,世界因此春意盎然!”
“老師,您一生都這樣站著,站在我們面前,站在我們心里!”
……
每一句話的字跡都不同,看得出全班同學都在黑板上留了言。張老師的眼睛濕潤了,他覺得哪怕要他再連續(xù)上兩節(jié)課,他也是會有勁兒的。
那張椅子已被擦得干干凈凈。忽然,他發(fā)現(xiàn)椅子上放著一張折好的紙條。打開一看,上面工整地寫著:“老師,昨天我剛站在椅子上準備出黑板報,沒想到預備鈴響了,我把椅子搬回原處,腳印卻來不及擦。惹您生氣了,真對不起!我已經(jīng)把椅子擦干凈了,老師,您請坐!——一個永遠尊敬您的學生?!?/p>
(山西太原市外國語學校)
點評
小作者以全知視角行文,講述了一個溫暖的誤會,其中對張老師的心理描寫得很精彩:從發(fā)現(xiàn)椅子上腳印的生氣,到看到黑板報上有個醒目的“站”字誤以為同學們與他“針鋒相對”,然后事情突然有了轉折,最后交代同學們是尊敬他的,而之前的一切都是一場誤會,讓他深受感動。如此安排情節(jié),可謂跌宕起伏。
專項訓練
生活中總會有誤會發(fā)生,請以“一場誤會”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作文中體現(xiàn)全知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