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賢
(定西市隴西縣西鋁學校 甘肅 隴西 748112)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國內的全階段教育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但與此同時,包含學生主體在內的多方主題對象對于新時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嶄新且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德育教育要求。而在實際的中學語文教育工作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內容,可以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使得中學學生在寫作、閱讀的過程中都能夠實現(xiàn)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首先闡述和分析中學語文與德育的契合性,后續(xù)分析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希望對中學語文教育滲透德育工作產(chǎn)生一定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無論是中學時期的語文教育還是德育教育,其本質上都是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更加全面、健全的人。從教育目標上來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與德育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具有較強契合性是一個重要的必然結果。綜合來看,中學語文教育與德育工作的契合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新課程標準當中對于中學語文課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中學語文教育“發(fā)揮出自身的重要育人功能”,另外,還明確提出:中學語文課程需要發(fā)揮出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使得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塑造中學學生重要的良性、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從中不難看出,新課程標準對于中學語文提出了的嶄新、明確要求,與當下國內強調的德育教育工作內容是一致的[1],同時這也表明,在中學時期的語文教育工作中,其自身就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和屬性特征,因此,在后續(xù)的中學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重視德育工作滲透,培養(yǎng)中學學生對應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這一點對于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自我成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事實上,在國內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德育工作已經(jīng)持續(xù)開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不僅占據(jù)了一定的教育時間,同時也未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學時期的語文教育缺少很好的載體,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處于一種“脫離”狀態(tài),不利于中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而在中學語文教育進行德育滲透之后,不僅能夠使得兩項教育工作同時得到豐富,還可以使得中學時期的德育工作具備一個很好的載體,從而使得中學生對思想道德內容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德育效果會得到比較大的提升[2]。
例如,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和《過秦論》等等都具備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教師可以在這些教學資源中進行靈活發(fā)揮,豐富中學語文教育的同時,促使德育滲透其中、融入其中,從而促進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進行推進。
雖然中學語文教育與德育之間具有很強的契合性,但是從本質角度上來說,二者分屬不同類型的教育,完成德育于中學語文中的教學滲透需要慎之又慎,確保不影響中學語文教育工作的同時,完成德育滲透。目前來看,部分學校在這一工作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眾所周知,國內教育事業(y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沿用的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制度,中學語文教育亦是如此。而且中學學生面對著即將到來的中考和高考,在這種情況下,中學學校和語文教師都傾向于將精力和資源放到語文教育之上,德育的滲透開始遭到忽視[3]。
譬如,部分中學語文教師在滲透德育內容的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單一的、枯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說教,而對于中學學生來說,其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的中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比較繁忙、緊張,面對教師的抽象道德理論和空洞的說教,勢必難以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并且久而久之會出現(xiàn)明顯的無用心理和敷衍心理。簡單來說,就是在應試教育影響之下,中學學生容易以一種“應付”的狀態(tài)進行學習和自我提升,教師所引入的一系列道德理論教學并未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和效果。
從德育教育工作的角度上來說,其內容、要求其實是在“相對理想”的狀態(tài)下應運而生的,而在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覆蓋程度逐漸提升、自媒體平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使得初中生對于社會現(xiàn)實與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希望之間的偏差現(xiàn)象知之甚深,在這種情況下,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一系列德育內容就會顯得比較單一和枯燥,這也是中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內容學習興趣相對比較低的主要原因。另外,部分中學生自身的意志薄弱[4],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低,對于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妥善地進行處理和應對,在德育滲透教學說服力不強的現(xiàn)象影響之下,中學生自身德育學習和成長會受到更加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后續(xù)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過程中,增強教學內容說服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和方向。
在教育事業(yè)不斷蓬勃向上發(fā)展的背景下,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大眾對于中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也提出了嶄新且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視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促進中學學生成長為一個人格更加健全、道德素質更高的人才,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5]。具體的滲透策略如下所示:
中學時期的語文課堂教育工作是師生共同的心靈棲息地,其教學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在于灌輸相關的知識理論和實踐技能。為此,在進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中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以此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確立以生命體驗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得滲透的德育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達方式,久而久之,最終還可以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此時中學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會得到比較大的提升。
例如,在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當中,具有諸多的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內容,教師在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確定和落實生命體驗,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魯迅先生作品的過程中,體驗魯迅先生的生命體驗,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6],為學生播放當時歷史時期背景等等內容,德育滲透的過程中確保學生具備很好的情感經(jīng)歷、體驗,從而對滲透的德育內容就可以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保持很好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導致課堂教學相對枯燥和無聊,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學生也沒有很好的學習興趣,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和作用。
因此,在后續(xù)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這一閱讀學習過程,并且積極滲透德育內容。例如中學語文課本當中具有較多的抒情為主的課文,包含《濟南的冬天》、《安塞腰鼓》等等[7],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中學生進行具有情感的閱讀,必要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入濟南冬天的圖片、視頻等等,從而使得學生感受到作者老舍對于濟南冬季、濟南城市的熱愛,后續(xù)就能夠逐漸養(yǎng)成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的人生情懷,思想道德素養(yǎng)由此就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
但凡是教育性質的工作,教師在其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處于非常重要的主導位置,因此,在后續(xù)的滲透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重視中學語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方面,學校需要組織定期的培訓和考核,保障中學語文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始終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從而在德育滲透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好“以身作則”的重要效果;
另一方面,綜合條件適宜的學校,可以積極主動從外界引入專業(yè)師資力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保持擇優(yōu)錄取的基本原則[8],促使更多、更加專業(yè)、道德修養(yǎng)更高的人才進入到學校當中,這也是保障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對于中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提升至關重要。然而,受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不同中學學校需要重視自身語文教育滲透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優(yōu)化策略,使得二者得到融會貫通,這一點對于中學語文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會形成比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