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斐 翟興紅 翟 翌
(1. 北京市宣武中醫(yī)醫(yī)院急診科 北京 100050;2.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北京100010;3. 北京市鼓樓中醫(yī)醫(yī)院 北京 100010)
功能性腹脹是指反復發(fā)作的腹部脹滿感、壓迫感或者氣體堵脹感(功能性腹脹),和(或)可觀測到(客觀的)腹圍增大(功能性腹部膨脹),不能用器質(zhì)性、系統(tǒng)性或代謝性疾病等來解釋該癥狀產(chǎn)生的原因[1]。伴隨癥狀常有噯氣、惡心嘔吐、反酸燒心、腹痛、腸鳴、排氣多、大便性狀改變等,與其它功能性胃腸病的癥狀有疊加出現(xiàn)的情況,但這些伴隨癥狀在頻率和程度上均較主要癥狀為輕,又不符合其他功能性腸病的診斷標準。在診斷時應該注意功能性腹脹與其他功能性胃腸病的鑒別,最常見的是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鑒別,兩者均可出現(xiàn)腹脹癥狀,但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現(xiàn)為餐后出現(xiàn)的上腹部飽脹不適,早飽,不伴中下腹脹滿和腹部膨脹,而功能性腹脹與進餐無直接相關(guān)性,常出現(xiàn)全腹的脹滿,甚至可見到腹部膨脹,腹圍的增大。翟興紅教授認為功能性腹脹,病程超過3年,治療半年以上無效的為難治性功能性腹脹[2]。功能性腹脹患者,尤其是難治性功能性腹脹患者,雖無器質(zhì)性病變但該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甚至可能成為其他疾病的誘發(fā)因素,因而在臨床上越來越得到重視。引起功能性腹脹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機制主要包括內(nèi)臟高敏感和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氣體增加,如食物分解物在結(jié)腸內(nèi)酵解、腸道微生態(tài)異常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胃腸道的運動異常,包括腸道對氣體的傳輸異常、肛門排氣減少等;還有腹部和膈肌的反射異常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種作用有關(guān)[3]。目前西醫(yī)的治療一般都是在診斷功能性胃腸病的框架下,針對患者就診時的主要癥狀來選擇最優(yōu)的治療方案。主要采用調(diào)節(jié)胃腸動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抑酸、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糾正內(nèi)臟感覺過敏、抗抑郁[4]等方法進行對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是對于難治性功能性腹脹治療效果有限,長期服藥不良反應增加,復發(fā)率高。中醫(yī)藥在整體辨證論治觀念的指導下,方證相合,又突出個體化綜合治療的優(yōu)勢,方隨證變,隨證加減,在治療功能性腹脹中彰顯了一定的特色和優(yōu)勢。翟興紅教授運用自擬方“蒼術(shù)運脾湯”治療功能性腹脹,尤其對于難治性功能性腹脹,病證合參、重視舌脈、謹守病機、宏觀與微觀結(jié)合,中西醫(yī)結(jié)合,不僅可以較好地改善臨床癥狀,而且遠期療效穩(wěn)定,病癥俱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以資同道。
患者高某,男,51歲,于2022年1月27日初診。主訴:上腹脹數(shù)年,加重3個月,既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近20年,糖耐量異常,高脂血癥。輾轉(zhuǎn)多家醫(yī)院就診,診斷為消化不良、腸道菌群失調(diào)、慢性萎縮性胃炎,服用消化酶片、泌特腸溶片、雷貝拉唑、培菲康等藥物治療效果均不佳,遂來我院就診??滔掳Y:上腹脹,脹甚時腹部膨隆伴有輕微腹痛連及兩脅,反酸燒心,口干口苦,食欲欠佳,大便偏軟1天2次,腸鳴,排氣多,失眠多夢。完善輔助檢查:2022.1.21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局灶腸化?)病理:胃竇中度萎縮腸化。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西醫(yī)診斷:1、功能性腹脹。2、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上皮化生。中醫(yī)診斷:腹脹(脾虛氣滯證)。治宜理氣暢中,運脾化濕。處方:蒼術(shù)10g,生白術(shù)15g,木香10g,厚樸15g,烏藥10g,云芝20g,枳殼12g,紫蘇葉10g,大腹皮15g,萊菔子3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生麥芽30g,川楝子6g,百合10g,合歡皮15g。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二診(2022年2月11日):藥后諸證著減,腹脹明顯減輕,反酸燒心稍減,余癥大致同前。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去蒼術(shù),合歡皮,加茯苓30g,黨參15g增強健脾滲濕之力。7劑,煎服法同前。三診(2022年2月18日):患者腹脹反復,大便不成形1天2-3次,舌脈同前。上方去生白術(shù),川楝子,百合,加炒白術(shù)15g,麩炒神曲 15g,紫蘇梗 15g,姜炭6g增強健脾溫中,理氣消脹作用。7劑,煎服法同前。四診(2022年02月25日):腹脹明顯減輕,大便較前成形,反酸燒心、腸鳴時作,舌脈同前。上方加吳茱萸3g,黃連3g,煅赭石10g先煎增強抑酸和胃降逆的作用。7劑,煎服法同前。五診(2022年03月04日):患者腹脹基本消失,偶有反酸,大便調(diào),余癥不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脈象提示脾胃之氣漸增,上方去生麥芽,加桂枝10g溫陽助運。14劑,煎服法同前。六診(2022年3月25日):患者訴諸癥消失,病情平穩(wěn)。
患者平某,女,29歲,2022年1月14日就診。主訴:脘腹脹滿3年,既往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胃炎病史,輾轉(zhuǎn)多家醫(y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口服奧美拉唑、氣滯胃痛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滔掳Y:脘腹脹滿,情志不暢時腹脹加重,噯氣,咽部不利異物感,少量痰,口臭。平時易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1次/日,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完善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腹脹(脾虛氣滯,肝胃不和證);西醫(yī)診斷:1、功能性腹脹2、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健脾化濕,理氣和中。處方:蒼術(shù)10g,生白術(shù)15g,木香10g,厚樸15g,烏藥10g,枳殼12g,紫蘇葉10g,大腹皮15g,萊菔子30g,榼藤子10g,生麥芽30g,麩炒神曲20g,金錢草30g,生薏米30g,連翹15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二診(2022年1月21日):藥后諸證著減,腹脹明顯減輕,大便調(diào),情志時有不暢,偶兩脅脹痛,余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去金錢草、連翹、生麥芽、炒神曲,加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g,川楝子6g,增強疏肝止痛之功。繼服7劑,煎服法同前。三診(2022年2月11日):患者腹脹噯氣消失,食欲漸增,咽部偶覺有痰不利,大便調(diào),余無不適。舌脈同前。上方去柴胡、川芎、川楝子,加辛夷10g、枇杷葉15g,宣肺化痰繼續(xù)治療。14劑,煎服法同前。四診(2022年2月25日)患者再次復診時,訴諸證消失。
本病屬中醫(yī)學“腹脹滿病”范疇,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就有“腹脹”,“腹?jié)M”的論述?!鹅`樞·師傳》曰:“胃中熱則消谷……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素問·臟氣法時論》之“脾虛則腹?jié)M”。《靈樞·海論》曰:“水谷之海有余,則腹?jié)M;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5]。目前認為該病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內(nèi)傷七情、勞倦損傷等因素相關(guān),而其多為幾種因素綜合作用損傷脾胃,致使脾胃功能受損。但究其根源尤其是對于難治性功能性腹脹的患者,疾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病程常持續(xù)數(shù)年,脾胃素虛往往是其根本病機。脾胃居于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升胃降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在維持著人體氣機調(diào)暢、津血充盈和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運轉(zhuǎn)中起著重要作用。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則水谷、水濕、氣機隨之而滯,出現(xiàn)虛實夾雜的各種病理表現(xiàn)。故翟興紅教授認為“難治性功能性腹脹”的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中焦氣機壅滯,脾胃升降失職,通降不利所致。臨床以虛實夾雜的證候最為常見,或脾虛氣滯、或氣虛夾濕、或脾虛食積、或陰虛血瘀等等。故治療上應謹守病機,辨證與辨病機相結(jié)合,依據(jù)兼證,從健脾入手,調(diào)暢三焦氣機,兼顧脾胃與五臟,隨證加減,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整體調(diào)理,標本兼治。
“蒼術(shù)運脾湯”是老師治療功能性腹脹的經(jīng)驗方,該方依據(jù)本病的病機特點,脾胃生理特性而定。尤其對于辨證為“脾虛氣滯”型的難治性功能性腹脹患者加減應用效果顯著。方藥組成為:蒼術(shù)15g,白術(shù)15g,木香10g,厚樸15g,烏藥10g,枳殼12g,紫蘇葉10g,大腹皮15g,萊菔子30g,白豆蔻6g,榼藤子5g。其中蒼術(shù)為運脾燥濕要藥,性味辛、苦、溫而烈,升脾胃之陽,脾氣得升,脾運復常;白術(shù)則健脾燥濕,長于健脾,脾虛不運者不可不用;《本草崇原》言:“凡欲補脾, 則用白術(shù);凡欲運脾,則用蒼術(shù);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木香辛溫香竄,專行胃腸之氣,通利三焦,為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的要藥;厚樸、枳殼行氣化濕,消脹除滿;烏藥可治一切氣,除一切冷,上達肺金,中入脾土,下溫腎水,治霍亂反胃、吐食、瀉痢,消腹脹甚佳;紫蘇葉、大腹皮行氣寬中和胃,其中大腹皮還有化濕利水的作用;萊菔子、白豆蔻、榼藤子均有消食除脹得作用,白豆蔻還有化濕行氣,榼藤子具有健脾胃,補氣補血的作用。諸藥相合,共奏健脾運脾,辛開苦降,暢達上、中、下三焦氣機,化濕、降逆、和中消脹的作用。
案例1:該患者萎縮性胃炎病史20余年,又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多年,故脾胃素虛,正氣不足為本。脾胃虛弱,運化失調(diào),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氣機阻滯不暢,出現(xiàn)腹部脹痛,呃逆噯氣;患者又兼有情志不暢、急躁易怒,肝郁火旺的表現(xiàn),可導致肝胃郁熱,出現(xiàn)反酸燒心、口干口苦,脹甚則連及兩脅肋疼痛。舌淡苔白,脈細滑,食納欠佳,大便不成形也均提示脾虛胃弱,中陽虛寒。治療在“蒼術(shù)運脾湯”的基礎(chǔ)上加云芝扶正健脾;生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百合、合歡皮疏肝解郁,安神除煩;川楝子疏肝瀉熱、行氣止痛;瓦楞子、海螵蛸抑酸降逆和胃。辨證精準,用藥得當,一診患者腹脹已除大半。二診、三診、四診時增強健脾化濕、溫中散寒的功效,黨參、茯苓、姜炭治本為主。但患者病程日久,頑疾難消,腹脹時有反復,翟教授酌情增加紫蘇梗、炒神曲行氣消脹、健脾消食;反酸噯氣明顯時合左金丸瀉火疏肝、和胃抑酸止呃。五診時患者腹脹已基本消失,偶有反酸,腸鳴時作,加桂枝溫陽助運,合白術(shù)、茯苓又有“苓桂術(shù)甘湯”之意,達到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六診患者已基本痊愈,效如桴鼓。
案例2:該患者慢性胃炎病史多年,平素疲倦乏力,食少納呆,大便不成形,結(jié)合舌脈,考慮以本虛為主。同時患者癥狀加重與情志有關(guān),且存在噯氣口臭,咽堵不利,痰多的癥狀,提示有氣滯、食積、痰阻邪實的存在,病機為肝胃郁熱、肺失宣降與脾胃虛弱共同致病,病性屬于本虛標實。一診治療在“蒼術(shù)運脾湯”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保和丸加減治療,方中蒼術(shù)、白術(shù)、生薏米健脾燥濕;其中蒼術(shù)可開濕郁,開脾胃之氣已升之,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蒼術(shù)能興奮腸管,促進胃腸蠕動,故有健胃作用[6],當濕郁中焦脾運失司時,用之最為相宜。木香、厚樸、烏藥、枳殼、紫蘇葉行氣寬中,除脹;大腹皮、萊菔子行氣導滯,化濕利水;榼藤子、生麥芽、麩炒神曲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金錢草、連翹清熱散郁,配伍在辛溫行氣藥中,亦取辛開苦降之意。方中木香、生麥芽、金錢草、連翹均入肝經(jīng),有疏肝清肝,開郁散結(jié)的作用,起到肝胃同治的效果,增加療效;二診患者腹脹明顯減輕,大便調(diào),食欲著增,但是情緒不暢明顯,偶兩脅脹痛。提示肝郁氣滯的病機特點仍比較突出,故上方去生麥芽、金錢草、連翹、炒神曲加柴胡、香附、川芎、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氣活血止痛;三診時患者已基本向愈,腹脹噯氣、脅痛已無,咽部仍不利有痰,去柴胡、川芎、川楝子加辛夷、枇杷葉宣肺肅肺,肺脾同治,既治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使氣機更加調(diào)暢;四診時患者諸證消失,病情穩(wěn)定,治療效果顯著。
功能性腹脹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同屬于功能性胃腸病的范疇,兩者癥狀有重疊之處但亦有差別。功能性腹脹癥狀重、反復發(fā)作、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往往治療難以奏效。治療難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難治性功能性腹脹尤為如此。中醫(yī)藥治療多從整體辨證論治,可扶正、可祛邪,亦能兩法并用,促使邪去正安,標本兼治[1]。在臨床上“脾虛氣滯”是難治性功能性腹脹的基本病機,翟教授自擬“蒼術(shù)運脾湯”其組方皆在針對病機,有以下三個特點:①調(diào)暢氣機、辛開苦降,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升脾、降胃、通利氣機,暢達三焦,恢復脾胃受納腐熟運化的正常功能[7]。對于難治性功能性腹脹的患者病程較長,在脾胃素虛的基礎(chǔ)上常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其中。故治療時根據(jù)寒、熱、虛、實的偏重,常用辛熱升散溫補與苦寒通降瀉熱的藥物配伍使用,二者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平衡陰陽,斡旋氣機,升降得調(diào)從而達到開結(jié)消脹的目的[7]。②助運脾胃,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濕邪、食積等病理產(chǎn)物容易內(nèi)生,故忌用厚重滋膩之品補之,使用蒼術(shù)、白術(shù)、榼藤子等健脾運脾之品,使補運相合,補而不滯,正復邪祛,標本兼顧。③隨證加減靈活使用,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與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都息息相關(guān)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功能性腹脹的病理基礎(chǔ)雖在脾胃,但是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可見到肝、肺、腎等其他臟腑的功能變化對該疾病的影響。“蒼術(shù)運脾湯”組方精簡,是治療腹脹的基礎(chǔ)驗方,該方在緊扣脾胃的病理生理特點的同時,可以根據(jù)兼癥,隨證靈活加減,辨證論治與辨病機相結(jié)合,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我們學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