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 蔡荔君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人生的一大跨越。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孩子充滿期待,也有的孩子感到十分緊張。根據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終身發(fā)展需要,前瞻性地采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做好銜接和鋪墊工作,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降低過渡時期的“坡度”,讓孩子更好地迎接、接受小學教育,是幼兒園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研究和完成的重要課題。
幼兒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起點,而小學教育則是個體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開端。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衡過渡的教育過程,是兒童進入小學教育的必經步驟。盡管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鄰,幼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僅一步之遙,但它們有質的不同。
幼兒園以游戲為主,午睡時間長,沒有太多的制度約束,幼兒比較自由隨意;而小學則以學習為主,午睡時間變短了,還有諸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規(guī)章制度約束。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突然進入到一個要受很多制度約束的陌生環(huán)境,如果沒有準備好,難免會無所適從。
幼兒園教師比較重視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主要是音樂、舞蹈、手工方面,學習起來相對輕松、有趣,幾乎沒有壓力。而進入小學以后,學生要開始完成學習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需要理解、記憶的知識點和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課外活動,玩的時間明顯減少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教師基本扮演了家長的角色,與幼兒朝夕相處、關系密切,幼兒有任何事情或遇到所有問題都習慣于向教師報告,對教師形成了一定的依賴心理。但是進入小學以后,每個任課教師都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們很難長時間陪伴孩子,幾乎只有在上課時才能見到,而每個班負責學生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主要是班主任,一個班主任一個人要面對幾十名學生,難免照顧不全面。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不能事事都依賴教師。
由此可見,幼兒園和小學雖是鄰近的兩個教育階段,但又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兩者銜接得好﹐不僅可以讓兒童以喜悅與輕松的心情步入小學這一嶄新的環(huán)境,還可以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生活和小學教育節(jié)奏。若銜接不好、不順利,很可能給兒童帶來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甚至還可能影響到兒童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因此,為幼小銜接搭建階梯,幫助兒童順利邁開學生生涯的第一步,是幼兒園、小學、家長的共同責任,當然更是一線幼兒教師的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有利于激發(fā)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這些道理幾乎所有人都懂。但是,為什么當前幼小銜接仍然存在定位不準、重視不足、理解不深等諸多問題?盡管這些問題的背后有許許多多的原因,但分析起來主要還是在于操作層面上存在認識誤區(qū)。
由于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個不同階段、不同機構的教育,因而幼兒園與小學之間都按各自的運行軌道開展教學,彼此沒有建立常態(tài)化的溝通聯(lián)系制度,以致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上出現幼兒園“一頭熱”的現象。絕大多數幼兒教師都能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在大班下學期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各方面的準備,或組織他們到附近小學體驗所學的各門功課和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課外活動,建立其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向往。但是,一些小學會認為幼兒園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方,很少關心,甚至違反“零起點”教學的規(guī)定,以班上識字量多、計算能力強的學生為依據不斷加快教學進度,造成幼小銜接缺乏有效配合﹐而無法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軟著陸”。
教育部于2021 年3 月31 日發(fā)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強調:“要防止和糾正把小學的環(huán)境、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簡單搬到幼兒園的錯誤做法”。然而,現實中的確有一些幼兒園借幼小“無縫銜接”之名,過度重視幼兒知識準備,在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有意無意地植入小學一年級部分課程,這種超標學習、超前教學會讓剛上一年級的兒童自認為“這些我早就學會了”,從而對學習失去了好奇心、新鮮感,導致上課聽不進、不專心,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不愛動腦思考等問題。這些不良學習習慣形成后,將導致兒童學習缺乏動力、求知興趣下降,并且隨著學習廣度的擴展和學習深度的增加,原有的那一點知識儲備根本無法滿足當下學習的需要,就會出現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跟不上等問題。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及不當教養(yǎng)態(tài)度的影響,許多家長沒有認識到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一味追求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還有的家長急于求成,提早讓孩子學習寫字、拼音、算術等,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習慣養(yǎng)成。個別家長甚至抱怨孩子天天玩游戲、搞活動浪費時間,在幼兒園待了三年并沒有學到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殊不知,幼兒園教學方式不同于小學,它是把知識融匯在精心設計的游戲及其他活動中,在游戲中學習比起機械地認字、做算術要高明得多。當今社會,幾乎所有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寶貝或寵成公主,以致一些孩子任性、嬌氣、依賴性強,在入小學后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集體生活,甚至出現個別孩子逃學厭學的現象。
基于幼小銜接的內涵及其存在的認識誤區(qū),筆者從當前幼小銜接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上級有關幼小銜接的文件精神及幼小銜接的相關理論,提出幼小科學銜接“三注重”的實施路徑,并作如下解讀和闡述:
幼小銜接是一項繼往開來的工作,不能僅僅將其視為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問題,而應將其置身于全面素質教育及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去謀劃,從幼兒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進行,注重整體性、長期性﹐而非單項性、突擊性,使之成為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無縫銜接”的“連心橋”,而非各自為戰(zhàn)的“分水嶺”。為此,需要在“合”字上下功夫。
其一,思想上“融合”。從幼兒園的角度而言,需要在精準把握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異同的基礎上,對于相同并可以銜接的部分,嘗試在大班下學期引入小學教學思路;從小學的角度而言,則需要幫助低年級教師深入了解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在教學思路上做好“起承轉合”、實現“一脈相承”,保持教學連續(xù)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使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不斷檔,銜接更順暢。
其二,方法上“契合”。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教學方法、常規(guī)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并不完全相互排斥,有些方面還可以相互融合、彼此借鑒。例如,有些幼兒進入小學后,對嚴肅的課堂紀律要求一時還很不習慣,不是做小動作,便是找同學說話,難以靜下心來學習。對此,就可以將幼兒園的游戲式教學引入課堂,讓學生調節(jié)情緒,引發(fā)學習興趣。
其三,協(xié)作上“聯(lián)合”。幼小銜接,家長的支持配合至關重要。因而,有必要通過入戶家訪、家長課堂、家長開放日、家長微信群或邀請富有經驗的家長現身說法以及聘請對這方面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開辦專題講座等途徑,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緩解家長的壓力和焦慮,確保家長、幼兒園、小學三方達成共識、默契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教師是教學活動進程的策劃者、推動者和協(xié)調者,在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師的作用更加重要和凸顯,幾乎扮演著生活中的家長和學習上的引路人的角色。正是教師與學生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師必然成為推動幼小銜接的關鍵者和主導者。
一方面,明確職責定位。幼兒教師及小學教師都應認真學習和研究《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幼小銜接的意義和標準,弄清彼此的職責與定位。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端正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習興趣,注重提高其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性認識和探究欲望;小學教師則應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幫助兒童盡快融入小學生活,并通過推進“寓教于樂”的游戲化、娛樂化、生活化教學,引導兒童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順利開啟小學生生涯。
另一方面,加強溝通交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協(xié)調幼兒園和小學建立雙向互動銜接機制,定期組織幼兒園教師到小學觀摩學習,積極參與一年級教師教研和公開課活動,進一步了解一年級有哪些教學內容適宜引入幼兒教育、幼兒升入小學后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以便及時調整銜接思路,找準方向。與此同時,還可以向一年級教師介紹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內容和大班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知識準備情況,為小學教師更全面了解幼兒、更堅定響應國家號召“零起點”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幼小銜接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為兒童日后更好地學習、生活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不能把眼光僅往學習上聚焦,而應當從學習興趣、自理能力﹑健康體魄等多個維度進行把握。
其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養(yǎng)成學習習慣,需要從興趣開始。興趣對學習活動具有駕馭功能,是推動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內在力量和強大動力。在幼小銜接期間,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愉悅、享受快樂,養(yǎng)成主動學習、善提問題、積極思考、勇于探究、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求知欲望更加旺盛、上進心更加強烈、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其二,培養(yǎng)自理能力。幼兒即便成為小學生,但畢竟年紀尚幼。因而,進入小學以后,還是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學習方面的,還有很多是生活自理上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經常會有學生不是忘記帶筆,就是忘記帶作業(yè)本,甚至忘記帶課本,在課前準備課本或學習用具時,許多學生在書包里找了老半天還沒有找著,學生出現這種丟三落四、亂翻書包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他們還沒有養(yǎng)成整理書包的習慣。又比如,有的學生不太懂得與同學溝通交流,人際關系十分緊張,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等問題,這不僅影響班級、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也嚴重影響了孩子本人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幼兒園、小學和家庭三方要攜起手來,從孩子入園開始就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理能力,以適應進入小學后的種種變化。
其三,培養(yǎng)健康體魄。2020 年4 月2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平利縣老縣鎮(zhèn)中心小學考察時深刻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睆挠變簣@進入小學,孩子從基本沒有壓力的“小朋友”成為承載家庭更多期望的小學生,生活學習節(jié)奏日益加快。如果學生身體素質沒有跟上的話,很難吃得消。因此,有必要增加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時間中的占比,尤其是在幼小銜接期間,必須加大體育鍛煉力度,確保幼兒的身體素質能夠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需要。
總之,從幼兒園到小學,既是孩子人生歷程的一次飛躍,又是學習生活方面的一次重大轉折。無論是幼兒園及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家長,都應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齊心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打通幼小銜接的“最后一厘米”,確保幼兒順利走過幼小銜接的“陡坡”,完成從“玩童”到“學童”的角色轉換,進而平穩(wěn)步入人生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作為幼小銜接最關鍵角色——幼兒園一線教師,應不斷研究,加強探索,努力找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幼小銜接的最佳途徑,幫助千千萬萬兒童打下學習生涯的第一根基柱,讓他們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