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泌尿外科,湖南 常德 415000)
膀胱功能障礙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常見并發(fā)癥,由于膀胱功能障礙的病程時間長,接受藥物治療與間歇導尿癥治療時,副作用較多,且感染風險較高。目前,臨床多采用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治療,但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本研究用針刺聯(lián)合中頻脈沖電治療膀胱功能障礙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門診收入的膀胱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8歲,平均(61.52±3.51)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5±2.15)個月;脊髓損傷節(jié)段為頸段14例,胸段9例,腰段7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7~84歲,平均(62.87±4.69)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3±3.69)個月;脊髓損傷節(jié)段為頸段12例,胸段10例,腰段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神經(jīng)源性膀胱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為癃閉,存在尿液排出困難、小便不利或不通等癥狀。
納入標準:①病情平穩(wěn),膀胱殘余量明顯,或者自行排尿困難;②意識清晰,思維順暢,可主動配合;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中西醫(yī)臨床診斷;②持續(xù)導尿或接受膀胱造瘺治療;③存在前列腺癌、膀胱炎等其他疾?。虎芎喜⒕窦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腦血管疾病;⑤不配合治療,服從意識差,資料不全。
兩組均口服鹽酸黃酮酯片,配合中頻脈沖電治療,頻率為150~500Hz,以無燒灼刺痛感為佳。
觀察組加用針刺治療。選穴中級、關元、曲骨、三陰交、照海穴,用28號1寸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對所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于關元穴處刺入0.5~0.8寸,曲骨穴直刺入基層后,將針尖斜向尿道口刺入0.5~0.8寸,三陰交、照海穴、中極穴均直刺1寸,連接電針儀,選擇電針疏密波,輸出電極連接在毫針上,治療時間1次20min,日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連續(xù)治療6周。
排尿量與膀胱殘余量,對兩組生活質量指標進行評估,用生活質量指數(shù)評分表(QOL),滿分60分,51~60分為良好,41~50分較佳,31~40分為一般,21~30為差,20分以下為極差[1]。
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治愈:膀胱功能恢復正常,可自行排尿。顯效:膀胱功能恢復,可自行排尿,但是尿失禁情況時有發(fā)生。有效:膀胱功能有所改善,需要借助肌肉收縮排尿,癥狀未消除,膀胱殘余量100~200mL,偶爾需導尿。無效:膀胱功能未改善,臨床癥狀頻發(fā),需要留置導尿管,膀胱殘余量大于200mL。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排尿情況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排尿情況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排尿情況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組 例 排尿量(mL/次) 殘余尿量(mL) QOL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62.15±36.15 198.15±12.54 188.45±64.94 130.15±11.64 26.54±3.51 34.15±3.15治療組 30 163.15±35.58 218.45±11.85 191.54±42.62 102.65± 9.69 26.18±4.69 41.62±2.15 t 0.1080 6.4445 0.2179 9.9451 0.3366 10.728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膀胱功能障礙作為脊髓損傷患者常見并發(fā)癥,其主要是因為膀胱括約肌、逼尿肌的相互協(xié)調作用喪失,導致膀胱原有的儲尿、排尿功能障礙,一旦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膀胱輸尿管反流情況,則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對膀胱功能障礙治療后康復原則多以改善膀胱順應性,維持膀胱正常容量,重建下路尿功能,減少殘余尿量,恢復正常排尿功能,預防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主[3]。
中醫(yī)認為,腎主大小二便,司氣化,與膀胱互為表里,一旦脊髓損傷,引起排尿功能障礙,也會導致膀胱內氣化功能失調[4]。因此,針對外傷引起的經(jīng)脈瘀滯,膀胱氣化受阻,小便不通癥狀,臨床治療時,應以“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臨床治療時,取膀胱經(jīng)、腎經(jīng)腧穴進行針刺治療,可達到疏通經(jīng)氣,促進氣血運行,調理下焦,利小便,同時也可對臟腑功能發(fā)揮調理作用,對膀胱氣化作用發(fā)揮約束、節(jié)制效果,使膀胱可有序開闔。針刺配合電療治療,對盆腔組織器官與相應的支配神經(jīng)纖維產(chǎn)生適當刺激,可使尿道、膀胱等器官功能有所改善[5],進而使儲尿、排尿功能有效改善。
中頻電療法可對感覺神經(jīng)、運動神經(jīng)發(fā)揮刺激作用,使患者感受到舒適度較高的振動感,刺激深部肌肉強烈收縮,有效改善膀胱功能,對皮膚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小,可長期應用。中醫(yī)針刺治療時,選擇的中極、關元、曲骨、三陰交等穴,其中中極穴對膀胱功能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可使膀胱壅滯情況有效改善;關元穴可溫補下焦,使氣化功能得以激發(fā);三陰交可通調下焦氣機,補腎益肝,健脾利水,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6]。針刺諸腧穴,可對周圍神經(jīng)與脊髓排尿中樞發(fā)揮刺激作用,使逼尿肌尿道內外括約肌、盆底肌的收縮能力增強,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進而促進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復,減少殘余尿量,使每次排尿量增加,從而改善臨床癥狀,提升生活質量[7]。
針刺聯(lián)合中頻脈沖電治療膀胱功能障礙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