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鑒于此,本文以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為研究落腳點和歸宿點,通過研究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融合的重要性,進一步挖掘大學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討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融合策略,旨在優(yōu)化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過程,為培育新型人才提供支撐。
所謂“課程思政”,指的是各類型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強調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是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我國教育培育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而大學體育課程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和意志力的一門重要課程,在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備受推崇的大環(huán)境中,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主動融合課程思政,積極挖掘大學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此促進大學體育課程教育價值的實現,為提高大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夯實基礎。鑒于此,基于大學體育課程教育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高角度考慮,本文深入研究“課程思政與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融合策略”具有顯著意義和教學實踐指導價值。
1 課程思政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的重要性概述
1.1 推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發(fā)展
大學體育教學主要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對學生日后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改革中,大學體育教育也應融入思政課程的教育觀念,樹立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體育理念,從而實現全民體育素質的增強,推動我國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備受推崇的教育環(huán)境中,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已經深化實施多年,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顯著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體育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大學體育教師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得其難以快速接受新教育思想,仍然習慣使用“理論講解+技能訓練”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使得體育課程教學偏向于競技訓練,沒有真正體現大學體育運動內涵,也沒有關注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差異性,不利于學生體育技能素養(yǎng)和體育精神的培育。二是大學體育課程更側重于體育技能訓練,過度強調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成績和體測合格率,沒有向大學生充分展示體育精神,使得學生的體育學習局限于技能動作練習,而沒有真正領悟體育精神,使得大學生發(fā)展成為一個四肢發(fā)達,但缺乏精神和思想的人才。而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積極推動課程思政與體育課程教學融合發(fā)展,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關注點,除了學生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要密切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精神等培養(yǎng)情況,積極改變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重技能、輕精神”內涵的現狀,有利于推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發(fā)展。
1.2 形成協(xié)同育人局面
思政課程是大學思政教育的顯性課程,而其他課程或者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是隱性課程,在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中,若思政育人局限于顯性課程,或者是局限于隱性課程,都難以保證思政育人效果。因此,在思政育人實踐中,只有形成顯性課程教育和隱性課程教育的協(xié)同育人局面,才能促進各類課程和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全面提升大學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質量。而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和體育課程教學融合發(fā)展,可以讓大學生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且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體現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價值,有利于形成協(xié)同育人局面。
1.3 有利于培育新型高等人才
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中,培育全面發(fā)展的高等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同樣是時代發(fā)展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既要加強文化類課程教育,又要堅定地落實體育課程,并保證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為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提供支持。當前,我國各領域發(fā)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較大,不僅看重高素質人才的知識與技能,還高度重視人才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這無疑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在此大環(huán)境中,高校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融合發(fā)展,可以通過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同時,可以培育大學生的體育精神和思想,使得其能夠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高素質人才。
2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在大學體育課程中,蘊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使得課程思政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總結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2.1 合作元素
當前,我國由于各項因素而導致大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長期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tài),導致其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都具有“以我為中心”的特征,缺乏對外界及他人的關注,嚴重缺乏合作意識,甚至在具體的行動中會產生抵觸心理。而合作是當下高素質人才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要培育大學生合作意識,僅憑面對面的各類講授活動顯然是難以實現目標的,需要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個體之間的語言、行為和情感教育,才能以實現共同目標為基礎,建立起良好的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合作關系。大學體育課程特點決定了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大學生合作完成,例如:籃球比賽、400米×4的接力跑(如圖)等。由此可見,在大學體育課程中蘊含了大量有關合作的思政元素。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引進合作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合作、善于合作,進而能夠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與他人的密切合作,更好地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及團隊優(yōu)勢,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學生接力跑(圖片源自網絡)
2.2 競爭元素
上文提及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享受著衣食住行無憂的日子,使得其嚴重缺乏競爭意識和品質。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社會各領域的競爭也日漸激烈,若缺乏競爭意識和能力,則會讓大學生喪失前進的動力,且會影響大學生在社會中的立足與發(fā)展。因此,培育大學生競爭意識和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和重要的。而競爭是體育的固有屬性,體育本質特性決定了體育課程活動具有較強的競爭性。正因如此,基于某種意義角度而言,大學體育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競爭意識的教育。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體育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和秩序,引導大學生在情境中如何正確處理競爭和合作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讓大學生在良性競爭中深刻領會到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便于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強化,對大學生的發(fā)展極為有利。
2.3 公平元素
對于大學體育而言,其公平性主要體現在規(guī)則、環(huán)境、權利、裁決等方面。而基于體育運動時間節(jié)點角度而言,公平性體現在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三個方面?;诖死斫?,體育課程中公平元素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體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體育運動結果評價公平等。因此,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引進公平教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公平意識,對培養(yǎng)學生維護公正的優(yōu)良品質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4 規(guī)則元素
在大學體育運動中,規(guī)則性隨處可見,如體育運動競賽規(guī)則、時間規(guī)則等,其規(guī)定了體育運動者在具體的運動項目中應做些什么,不得做什么等。對于體育運動者而言,在參賽過程中必須接受規(guī)則的約束,又要承擔違反運動規(guī)則應受到的懲罰。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規(guī)則教育活動的開展旨在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則意識、規(guī)范學生行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并延伸到對社會生活各項規(guī)則的遵守,可以有效培育學生遵紀守規(guī)的優(yōu)良品質,進而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fā)展。
3 課程思政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融合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具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因此,在實踐中,大學體育教師應從革新教學方法入手,并要科學選擇體育教材,同時要完善課程思政保障機制,具體如下。
3.1 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融入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顯得尤為關鍵。在實踐中,大學體育教師應做到完善與優(yōu)化體育教學設計,并注重體育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提升,具體如下:首先,完善與優(yōu)化體育教學設計。大學體育教師應結合體育課程內容,準確把握思政教育和體育教學內容之間的切入點,并要做好相應的教學設計。同時,大學體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體育教師應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此體現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如傳統(tǒng)文化、科學技術等,都要采取合理方法融入到教學設計中,為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有序開展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其次,優(yōu)化提升體育教學效果。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是保證課程思政融合效果的關鍵。因此,在實踐中,體育教師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巧用,如引進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增強體育課程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欲望,以此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并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3.2 科學選擇教材
課程思政融入到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往往要借助于載體,意味著科學合理的載體可以保證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在實踐中,應對體育教材的合理選用引起重視,既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選用體育教材,又要基于課程思政教學及大學發(fā)展實際來創(chuàng)新使用體育教材,具體如下:一是結合國家標準選擇體育教材。教材是各項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大學在選擇體育教材時,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并嚴格按照國家現行標準和要求。尤其是社會學科等專業(yè)課程,應基于馬克思主義運用來選擇教材,并要適當地引進國外教材,但要做好教材質量把關工作,引導學生了解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要求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二是基于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在教材選用方面,既要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根據學校發(fā)展實際進行合理創(chuàng)新。因此,體育教師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發(fā)展形勢、學科成果等,對教材內容進行完善和延伸,如在體育籃球規(guī)則相關內容講解時,體育教師可以借助于微視頻、PPT等方式,延伸體育精神、奧林匹克精神等的講解,這樣既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又可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思政教育,以此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3.3 完善課程思政落實保障機制
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除了科學選擇教材、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外,還要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在實踐中,應在教學方案制定、考評方面探尋有效措施,具體如下:一是制定完善且有效的教學方案。大學應建立課程思政工作委員會,由領導者、專業(yè)教師、教研工作者等共同組成,根據體育學科特色,科學合理地制定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任務,且要制定出課程思政發(fā)展策略,并落實在具體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才能整體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效率。二是加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考核評價。大學應對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效率進行分年度、分學期、分月份進行考核,并要對考核結果進行匯總分析,針對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表現優(yōu)異的教育工作者,給予相應的獎勵,而對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缺陷的環(huán)節(jié),應探討科學的教學措施,才能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3.4 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大學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才能支撐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融合發(fā)展。在實踐中,大學應采取定期培訓、講座等方式,為大學體育教師提供針對性地的思政培訓,不斷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促使其能夠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自覺地融入課程思政。同時,為支撐大學體育教師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應結合不同體育項目、不同情境,向大學體育教師灌輸相應的思想理論和前沿教學模式,不斷推動大學體育教師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融合開展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融合教學活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大學方面也要建立嚴格且有效的激勵和考核機制,定期對大學體育教師進行考核,并輔以獎優(yōu)罰劣機制,使得大學體育教師能夠自覺地加強充電學習,不斷強化自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體育素養(yǎng),為融合課程思政和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提供支持,進而為培育優(yōu)質的新型人才夯實基礎。
4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大學體育教學是普通大學生接受系統(tǒng)化體育教學的最后階段,不僅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現階段面對的體育學習問題進行解決,同時也應培養(yǎng)學生立德樹人的體育意識,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學體育教師既要做好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工作,又要注重教材的科學選擇,不僅如此,大學方面還要完善落實課程思政保障機制,才能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工作效率和質量,為培育高質量人才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