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昆侖孕育了無數(shù)的神話傳說,在草原的藏家人中輾轉(zhuǎn)流傳,西王母的傳說便是其中之一,至今歷久彌新。對西王母石室的探尋曾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文人墨客紛紛踏上西行之路。西王母石室在國內(nèi)現(xiàn)有兩地:一處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關(guān)角鄉(xiāng);一處為湟源縣宗家溝。究竟何處才是真正的西王母石室,各路學者各執(zhí)一詞,眾說紛紜。然而,筆者認為,不論官方如何界定,其結(jié)果并未使古老的傳說就此從當?shù)匕傩盏纳钪邢觯?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屬于每一個講述它的中國人。而西王母石室的傳說也依舊一代又一代的在藏家人的民間神話故事中被繼續(xù)講述著,其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也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座文化寶庫。從殷墟出土的公元前14世紀前后的甲骨卜辭中就有“王母”二字,這是我國最早關(guān)于“西王母”的文字記錄。編纂于秦、漢之間的《爾雅·釋地》中,把“西王母”作為地域名或氏族名。許多古籍則把西王母作為半人半獸的氏族部落酋長進行描述,有大量關(guān)于西王母神話傳說的記載。從一個真實的氏族長到中國道教文化中被尊為“王母娘娘”的神話人物,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塑造了一個善良、美好的女神形象。
一、西王母的傳說
日照昆侖上,羽人披羽衣;
乘龍駕云霧,欲往心無達;
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國;
靈氣皆自然,求之不可得。
——唐·李華
提及西王母,《瑤池相會》《蟠桃盛會》《西游記》等昆侖神話躍然入目。西王母是中國遠古時期古羌人的女首領(lǐng),她統(tǒng)領(lǐng)的國家后人也以西王母國相稱。國內(nèi)外學者通過多方考證,確定了西王母的疆域大致包括今昆侖山脈和祁連山脈相夾的廣袤地帶。然而,西王母活動的中心在哪里呢?關(guān)于西王母的記載,當首推殷墟甲骨卜辭“燎祭西王母”,此外,《山海經(jīng)》《漢書》《晉書》《隋書》《史記》等對西王母都有所提及,但均無詳細記載,使專家學者對西王母的考證難度加大,也使得一段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西王母國成為了一段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故事。這種史實與神話的并存,故事?lián)渌访噪x的神秘感反而吸引了人們爭相探尋。
“虎齒豹尾”是傳說中對西王母的描繪,也是我們最熟知的。此種描述來自于《山海經(jīng)》中,“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這里所指西海,學界一致認為應該就是如今的青海湖。學者爭議頗多的便是昆侖之丘的“丘”究竟在哪里。先秦時代的古籍《穆天子傳》其中說:“天子西征,至于王母之邦。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熳哟鹪唬骸铓w東土,和洽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苣峦鹾臀魍跄赶鄷幊匾延兄T多記載?!妒酚洝ぺw世家》中也明確指出“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均為駿馬名)獻之繆王??娡跏乖旄赣餮册?,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竹書紀年》亦載:“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侖山,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庇纱?,我們可以推斷,西王母及其國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她住在昆侖山的昆侖丘,昆侖山的位置已經(jīng)毋庸置疑地確定了,那么昆侖丘在哪里呢?西王母的活動中心又是哪里?
二、西王母石室之辯
石頭是愚頑的,但當石頭有了巖畫、經(jīng)文、佛像和西王母傳說的附麗,就有了生命的靈慧。
石頭是冷漠的,但當石頭有了巖畫、經(jīng)文、佛像和西王母傳說的點綴,就有了情感的熾熱。
石頭是沉默的,但當石頭有了巖畫、經(jīng)文、佛像和西王母傳說的賦予,就有了圣地的曙光。
(一)天峻西王母石室
相傳,史詩英雄格薩爾有一侄子亦是其愛將,名叫吾葉什德合,在一次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格薩爾悲痛至極,于是拔劍削下東側(cè)一座山的山頭,使之降落眼前,然后背東向西。接著,用長劍在小山上剜出一個石室。后親自在洞中念誦108部《甘珠爾》大藏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終使愛侄超度成神。遂又命人將108部《甘珠爾》經(jīng)刻在108塊長方形的青石上,砌成4米高,周長為32米的圍墻。后來,108塊青石化為了108部《甘珠爾》經(jīng),聽當?shù)匕傩照f50年代時期尚還可以看到殘存的石塊,后疑似修建鐵路被挪用去當路標。而當年格薩爾削去山頭的山就是現(xiàn)今的關(guān)角山?!瓣P(guān)角”為藏語 (bkav vgyur)是藏傳佛教《甘珠爾》大藏經(jīng)的諧音,想必應該是故鄉(xiāng)的先輩們?yōu)榱思o念此事件而把這座山稱為關(guān)角山了吧。
又有一種版本相傳格薩爾王與霍爾大戰(zhàn)時,其兄奔巴王甲擦夏尕爾在此戰(zhàn)死,格薩爾悲痛之余拔下劍,一劍削下關(guān)角山的山頭置于山谷中央,又用劍戳成一洞,在洞內(nèi)靜修誦經(jīng),為其兄念誦《甘珠爾》108部,歷時9年9月零9天,終于將其超度成仙。當?shù)夭刈宸Q此洞為“關(guān)角智合崆”(bkav vgyur brag khung),意譯為“甘珠爾巖洞”。其所在地的“關(guān)角溝”和“關(guān)角埡豁”皆由此而得名。在關(guān)角智合崆的北邊那座削下山峰的山,更名為“果羅山”(mgo log ri bo),意譯為“無首山”。
另外一則傳說則相傳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得玉皇大帝不得安寧,玉帝便派二郎神楊戩前去捉拿孫悟空。結(jié)果二人從天庭打到昆侖山,又從昆侖山戰(zhàn)到西海鹽池,仍不分勝負。這時二郎神精疲力竭,唯恐不是孫悟空的對手,于是在大戰(zhàn)數(shù)日后落逃,逃至此地見眼前山間峽口可藏身,又恐孫悟空發(fā)現(xiàn)自己,便削下東側(cè)山頭,山頭落在山間,二郎神用劍剜一石洞藏匿于其中,躲過了孫悟空的追趕,故而又有“二郎洞”一稱。
天峻西王母石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關(guān)角鄉(xiāng)關(guān)角山南側(cè)的埡豁里,具體位置是北緯37°07′,東經(jīng)98°52′。距天峻縣城26公里,距關(guān)角鄉(xiāng)政府12公里,東距青海湖80公里。當?shù)乩先顺Uf曾經(jīng)洞口兩側(cè)原有用108塊長1.5米、寬0.8米、高0.8米的長方體青石塊砌成的長方形圍墻(據(jù)說長10米、寬6米、高4米、周長32米),西圍墻正中間留有通往洞內(nèi)的正門,正門兩側(cè)分別設有相對稱的兩個小門。這108塊石塊,表示對應的《甘珠爾》大藏經(jīng)108部,與當?shù)貍髡f一致。石室在一碩大的形似錐形帳篷的獨立山體內(nèi),山根周長400米,高約25米左右。洞口朝西,洞內(nèi)由前主洞(深12米、寬6米左右、高約15米、總面積72平方米)、后主洞(深2米、寬3米、高約10米、總面積6平方米)以及左右兩側(cè)的偏洞組成。后主洞腰部的東西巖壁分別凹進,又形成3個深1.5米、寬2米、高2米的相同大小的偏房,共9平米。前右側(cè)偏洞深6米、寬4米、高約4.5米、面積24平方米。后左側(cè)偏洞深1米、寬2米、高約18米,其頂部直通的山頂并開口,是天然的透光通氣洞,洞內(nèi)總面積130平方米左右。洞壁四周是由天然形成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幾何圖形、光滑的白色石灰?guī)r鑲嵌而成的巖石圖案。確實可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的洞府。
上世紀50年代,學者陳佐邦經(jīng)過縝密的考察,認定天峻縣關(guān)角鄉(xiāng)西王母石室就是當年西王母居住的石室,而后朱世奎、彭學開等學者再次予以佐證。陳佐邦認為,《山海經(jīng)》中所描述之“西?!本褪乔嗪:?,這也是學界一致認可的?!傲魃持疄I”中的流沙指的是我國西北的大沙漠地區(qū),即敦煌以東的大流沙,恰好是天峻之“濱”;“赤水”則指的是恰卜恰河,天峻山正好在其之后;“黑水”則指的是在天峻山北部發(fā)源于祁連山的大通河、疏勒河;而“弱水”為今天的倒淌河;“炎火之山”就是盛產(chǎn)煤炭的天峻木里山。因而斷定天峻二郎洞就是史書記載的西王母石室。其次,在石室坪前不遠處,亦發(fā)現(xiàn)了西王母寺的遺址?!稌x書·張轉(zhuǎn)傳附駿》載:“永和六年(公元 345年), 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而謂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功(宮借字),宜立西王母寺, 以裨朝廷‘無疆之福’。駿從之。”文中提到的西王母寺,是由馬岌提議,經(jīng)張駿批準實施修建。后因張駿去世,其子前涼主張重化繼位,重化在位時派人在西王母石室前修建了西王母寺。故而,西王母石室附近應當有一座西王母寺。在1994年,時任天峻縣關(guān)角鄉(xiāng)鄉(xiāng)長的秀洛將一塊鐵道兵在西王母石室對面翻地種菜時挖出的瓦當交給陳佐邦,瓦當上刻有銘文。經(jīng)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專家湯惠生先生鑒定,為“長樂未央”。后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常樂萬億”等帶銘瓦當。1995年,省考古研究所盧耀光先生與省文物管理處的李智信一行在陳佐邦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天峻縣西王母石室及其附近的遺址。盧耀光先生在其《天峻二郎洞古遺址調(diào)查考略》中描述道:“這次我們就在此洞對過處找到了這處古堡遺址……該遺址正對洞口,相距不遠。背依高山,前有小溪,其建筑緣由一定和這個石窟有關(guān)。從地面散布的遺物范圍看,東西有七八十米,南北有五六十米,這與50多年前靳玄生所記的周半里許是接近的,但已看不出有堡墻一類的痕跡。地面暴露的殘磚碎瓦俯首可拾……磚有條磚和方磚兩種,當系砌墻和鋪地用。瓦有板瓦、筒瓦以及帶銘文瓦當數(shù)種,最引人注目的是花紋方磚和帶銘文瓦當。這種形制的花紋方磚在我省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從現(xiàn)在看到的這幾種遺物,我們不難想見這座建筑昔日的風采:屋頂有精美的板瓦、筒瓦覆蓋,檐頭屋脊有瓦當鑲嵌,地面用花紋方磚鋪地,其建設規(guī)格不可謂不高,規(guī)模雖不見得宏偉,但也相當可觀。位于茶卡、天峻之間的二郎洞,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符合西王母石室要素要求?!本C合上述論證,陳佐邦、朱世奎、彭學開等學者認定天峻縣關(guān)角鄉(xiāng)二郎洞是西王母石室即西王母行宮,洞前的古建筑遺址則是史料記載的西王母寺。
1954年,時任天峻縣文化局局長的陳佐邦來考察時二郎洞已經(jīng)破舊不堪。20世紀70年代修建青藏鐵路時,鐵道兵89210部隊48團就駐扎在關(guān)角溝內(nèi),“二郎洞”是他們根據(jù)藏語“阿郎”(阿郎是藏族民間對“郎·格薩爾”的簡稱)音譯命名的,并用隸書寫了一塊牌子豎在洞口,最上方是“青海省”三個字,中間是“二郎洞”三個大字,下面標注“海拔3601.097公尺”。2005年由臺灣人籌資300萬元裝飾該石室,建廟塑神像,掛匾為“西王母石室”。各民族將最美的故事、最豐富的想象賦予了大自然,不同的文化互相依偎在一個小小的山洞里,漢藏共奉,其樂融融。
(二)宗家溝西王母石室
宗家溝,又稱松峽溝,距湟源縣城20公里處,海拔2800米。此溝兩山壁立,溝內(nèi)綠樹成蔭,谷深林幽,峰怪石奇,一水中流。在5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有200-300余個大小不等的天然巖洞,這些懸空的洞穴順著日光的移動忽暗忽明,見證著大自然不可思議的天然創(chuàng)造,適合一個人口較多的族群在此繁衍生息。“不少洞煙熏火燎,黑漆一團,似往有人跡磨損的痕跡,說明這里年代久遠,神秘氣勢,深莫如測。”宗家溝文化旅游景區(qū)于2016年9月由青海王母圣地旅游文化開發(fā)有限公司開發(fā)建設,占地約3300多畝。一號二號洞面積都在200平米以上,三號洞在300平米左右,寬敞雄偉。有觀音洞、呂祖洞、王母洞、雷音洞、桃兒洞等不同洞府。其余洞窟大小不一,據(jù)當?shù)厝嗣枋龆纯叨啾缓笕水斪餮蛉?,不少洞壁還覆有厚厚的煙熏火燎之痕跡,看來世代均有人以此為室。洞外景象奇特,右為百丈紅砂峭壁,左為松林緩坡,洞口有崎嶇石階沿右壁而下。前面是一片3000平米的“廣場”,可納數(shù)千人聚會,“廣場”入口處有兩道明顯的關(guān)隘遺跡。2000年,邵華澤先生題詞的“昆侖西王母”石碑立于日月山上;2009年,時任青海省副省長的吉狄馬加在宗家溝實地調(diào)研后,決定在此舉行“昆侖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而后,宗家溝被官方認定為西王母石室。
任玉貴認為,宗家溝洞窟才是史書記載西王母石室。在其文《挖掘昆侖西王母展示研究全過程——誰發(fā)現(xiàn)了古昆侖和西王母室》中通過史書記載、出土文物、實地調(diào)查、挖掘傳說掌故、追尋羌人足跡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其一,他在史書記載考證部分中如是描述:“西海(今青海湖)赤水(今黃河)。《漢書·地理志》‘臨羌有昆侖山’,臨羌(今湟源)縣內(nèi)有西王母石室?!渡癞惖洹分凶髱К幊兀ń袂嗪:┯噎h(huán)翠水(今發(fā)源于翠山之北順羌河,又稱藥水河)其山之下,(今阿媽索日茍,又稱野牛山)弱水九重(今指倒淌河),上下左右將古昆侖山方位暢曉清楚?!读凶印贰肚f子》《淮南子》《史記》《通典》《十州志》《論衡·恢國篇》《經(jīng)典釋文》《西酉雜俎》等對研究古昆侖山和西王母有重大影響?!端?jīng)注》中有“湟水東徑有西王母石室”也是研究和探索古昆侖山和西王母石室不可多得的史書典籍。除此之外,《山經(jīng)地域概貌示意圖》《西次—經(jīng)路線圖》《禹貢地圖》《山海經(jīng)圖贊》《西寧府三邊地圖》等兼容并蓄對古昆侖與西王母地理包括瑤池、赤水、弱水、炎山、流沙、翠水、白水、湟水、臨羌縣、西???、昆侖山等古地今地對號入座,日月合璧,天衣無縫,文中將“西海”和“瑤池”均定為青海湖是唯一疑問。其二, 《漢書·地理志》記載“臨羌有昆侖山”,任玉貴用翔實可靠的資料論證了臨羌為今青海省湟源縣城關(guān)鎮(zhèn)萬豐村,于是認定《山海經(jīng)》中所載的昆侖之丘即是指此昆侖山,進而論證臨羌附近的宗家溝洞窟為西王母石室。然筆者認為,昆侖山與昆侖丘是否是指一處還有待考證。其三,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有“昆侖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的記載來看,任玉貴分析“炎山”為今天日月山附近看到的紅嶺、紅膊灣等稱謂的山丘,其皆為赤色。從顏色看確實可能被稱為“炎山”,但《山海經(jīng)》中所描述“投物輒然”又作何理解呢?但陳佐邦認為“炎山”為天峻木里的煤礦山,從外觀似乎也牽強附會。從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任玉貴的史書考察舉證還不夠充分和翔實。其四,在實地考察階段,學者都未曾同時奔赴兩地進行綜合分析和對比,而就一地進行了考察后便確定西王母石室所在之地,實則也是缺乏說服力。其五,在挖掘傳說掌故的論證中,只用了一則關(guān)于青海湖的傳說(傳說也講錯了),并沒有關(guān)于宗家溝洞窟的傳說故事。故事分析中,也有錯誤之處。引文如下:
青海湖在藏語中讀“措溫布”,這個名稱是西王母的轉(zhuǎn)音,故流傳著“西王母營造青?!钡墓适隆O鄠鬟h古時候,有父子二人到昆侖山,走得口干舌燥,尋到一處泉兒,喝了水后,忘了蓋石板,泉水橫溢,淹沒萬帳牧戶,西王母看見后,急忙將一座山連根拔起堵住泉眼,才沒釀成大災。然而已溢出的洪水,形成了今天“高原明珠”青海湖。那座山是今天的海心山,遐邇聞名,舉世矚目。青海湖“措溫布”的名稱并不是西王母的轉(zhuǎn)音,其意為藍色的湖。在環(huán)湖地區(qū),藏族人祭奠萬帳王母“赤雪甲姆”,這也是青海湖的別名,松巴益西等學者考證,赤雪甲姆就是西王母。
然而,在任玉貴認定宗家溝為西王母石室的論證中,有兩個理由頗為讓人信服。其一為《水經(jīng)注》中有“湟水出塞外,東徑有西王母石室”。從湟水發(fā)源地(海晏包呼圖山)來看,宗家溝恰好在東徑方位。1992年,以日本著名學者吉田武彥為首的日本國西王母考察團來青??疾?,行程萬里,回去便發(fā)表專著,得出結(jié)論,西寧地區(qū)為西王母“前庭”。王母石室應在西寧西去120里之處,不在日月山以西,而宗家溝正好在這個距離和位置上。其二,湟源地區(qū)的社火無可非議是古羌遺風留存,社火中的表演內(nèi)容、角色及其裝扮都展現(xiàn)了史書記載西王母的歷史影子,故而認為西王母部族曾在這里生存是可信的論證。
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西王母石室?筆者認為史上西王母羌人部落多遷徙,據(jù)史料記載就有兩次大的遷徙。民俗學博士、教授趙宗福認為:西王母不是某一代酋長的名號,而應當是世代相襲的。因而,我們可以猜測或許兩地都曾是西王母石室,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酋長在不同地域的活動中心。以宗家溝的石室規(guī)模推測,西王母部族人數(shù)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而天峻西王母石室則規(guī)模較小,可能是部落落寞或者在其遷徙中的另一個最終落腳點,也曾綻放過西王母國度的光芒。
出于文化遺產(chǎn)爭奪、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等各種原因,歷史上對于西王母居地也未有定論,學者的探究亦是爭論頗久。西王母的傳說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常言道:任何荒僻的土地,哪怕是現(xiàn)代文明的觸角不曾撫摸的地方,只要一經(jīng)文化的關(guān)照,立即就顯得靈動、絢爛起來,賦予了一種鮮活的味道和立體的動態(tài)。
西王母石室門前的經(jīng)幡依舊在霍霍的風聲中搖曳不止,虔誠的牧民依舊會在夕陽的余暉中轉(zhuǎn)動墻外金色的經(jīng)筒,磕著長頭,念誦六字真言,祈求輪回解脫。盡管,這里不是寺院,但是經(jīng)過多少年來史實的追尋、神話的演繹和百姓的口口相傳,西王母石室已經(jīng)成為廣大群眾約定俗成的一個精神符號,一個人們心目中神圣的地方。為此,人們賦予它種種幻想和靈性,對它頂禮膜拜。
筆者認為西王母文化的核心是和平與長壽。西王母與黃帝、周穆王的相會是人類歷史上以傳說形式存在的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兩個君王相會的最早文化現(xiàn)象,其實質(zhì)是滅戰(zhàn)事、求和平。西王母崇拜延續(xù)了幾千年,僅有史料記載的就有1200多年。這說明,中華民族對和平與美好的向往是永恒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西王母文化早已超越了時代、地域和種族的界限,上升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遺產(chǎn)。因此,西王母石室究竟是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傳承和共享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精神遺產(chǎn),讓西王母的故事經(jīng)久不衰,讓愛好和平、和諧共融、各族人民互親互愛的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陳佐邦.從二郎洞到西王母石室[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4第2期.
[2]朱世奎.話說西王母[J].中國土族,2006年夏季刊.
[3]任玉貴.挖掘昆侖西王母展示研究全過程[J].群文天地,2012年第3期.
[4]李曉偉.探訪西王母石室[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2年第2期.
[5]彭學開.西王母石室初識[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7年2月.
[6]盧耀光.天峻二郎洞古遺址調(diào)查考略[J].青海文物,1996年第10期.
[7]崔永紅等.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第2版.
(作者簡介:王海霞,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