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東縣岔河鎮(zhèn)岔南小學(226403)包蓓蓓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師生進入文本,展開深度思考、探究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要做好引導,使學生順利地進入文本核心。文本解讀需要一定的條件,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經(jīng)驗等,使學生沉入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深化對文本的認知。在文本解讀時,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認知、閱讀興趣、學習思維、表達基礎等角度展開思考,讓學生的思維、經(jīng)驗、能力等與文本形成對接融合,通過深入閱讀文本,獲得閱讀能力的提高。
語文教材選文的內(nèi)容,大都與學生的生活貼近,便于學生學習。在引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認知出發(fā),利用多種手段展開引導,讓學生對接生活認知,感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形成閱讀感知能力。在學生深入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媒體展示圖片視頻、描述故事情節(jié)、誦讀示范等,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樣,能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體驗等對文本進行探究,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時,教師先示范誦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思考:“這些落葉有什么特點?作者將落葉比作金色的巴掌,合適嗎?”學生閱讀文本,很快就有了答案。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教師要求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中撿拾一片落葉,帶回教室對其形狀、特點進行觀察、研究。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提醒學生學習作者的方法,對落葉展開形象的描繪。在描述時,多數(shù)學生會仿照文本的句式,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落葉描述得具體形象,這說明學生的學習已進入佳境。
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體驗。在文本解讀時,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展開深度思考,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進行示范誦讀,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介紹秋天的雨的特點。學生大多對秋天的雨有一定了解,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理解進行具體描述。有的學生說,秋雨纏纏綿綿的,給人帶來一絲絲涼意;有的學生說,秋雨不僅是寒涼的,還會伴隨著落葉,給人的感覺是悲涼的。最后,教師總結:“秋天的雨其實很美,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學生隨即進入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對秋雨有了全新的認識。
教師要求學生或撿拾落葉進行觀察研究,或根據(jù)生活體驗描繪秋雨的特點,這是對接生活認知的最直接手段。學生對落葉、秋雨有一定的認知,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描繪,這給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學生解讀能力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谖谋窘庾x時,教師從興趣的角度展開引導,能讓學生探究的熱情高漲。游戲、競賽、演繹、演講、故事等形式,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在文本解讀時,如果教師能與這些活動進行對接,就能給學生的感官帶來沖擊,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在教學童話中,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斷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梳理,復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對課文復述雖然比較熟悉,但常常存在一些不足,他們往往不是簡單地介紹就是生硬套用原文的句子。為此,教師進行引導:“復述童話故事時,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要有語氣、語調(diào)的變化,以體現(xiàn)不同人物的身份特點?!睘榻o學生以直觀的展示,教師進行示范,讓學生找到復述的感覺。為激發(fā)學生的復述興趣,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演繹活動。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點評,促進了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再如,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在同一單元的《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但很有趣味性。學生閱讀這樣的故事有很高的熱情。教師先組織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并在小組內(nèi)展示。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在語氣、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進行考慮,以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情節(jié),凸顯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展開復述,不僅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而且獲得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對演繹活動有較強的參與興趣,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引導,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童話故事有完整的情節(jié),比較適合展開復述和演繹。而這兩種方式具有游戲性,而游戲是兒童生活的內(nèi)容。教師借助這樣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入解讀,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學生個性不同、閱歷不同、能力不同,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就會不同。因此,教師不僅要研讀文本內(nèi)容,還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尋找學生與文本思維的對接點,這是教學引導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學情調(diào)查,根據(jù)學生閱讀思維的情況進行引導,以促進學生與文本思維的對接,提升文本解讀的品質(zhì)。
在引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對接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金色的草地》一文,描繪的場景很特別。但是,學生對此沒有直接的感受。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開始觀察時,教師要求學生重點觀察顏色的變化,并選擇適合的語言對觀察的結果進行介紹。在介紹時,有的學生這樣說:“草地上的蒲公英剛剛開花,那成熟的蒲公英會是什么樣子呢?我仿佛看到有一些蒲公英的種子在飛舞,這個場面真的很美。這些小降落傘是那樣的潔白,像一個個小精靈,在郁郁青青的草地上飛舞。如果我能夠在金色的草地上欣賞蒲公英的舞蹈,那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边@樣的介紹,是學生思維與文本思維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結果。
同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質(zhì)疑,也能夠?qū)訉W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搭船的鳥》一文,教師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進入文本核心,對文本的情節(jié)進行梳理和思考,提出不少的問題。如,“鳥為什么要搭船?鳥這樣大膽地和人接近,說明什么問題?作者詳細地描寫搭船的小鳥,說明小鳥和人會有各種互動。你能根據(jù)想象,畫出這樣的鳥嗎?”對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逐漸深入。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觀察、提出自己的問題,這能觸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入文本當中,獲得對文本的深刻感知、體驗。這樣的閱讀,學生的閱讀思維被徹底激活,他們深入思考探究、吸收內(nèi)化,從而獲得了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語文教材的不少文本包含多個學科的內(nèi)容,具有跨學科的特點。為此,教學時,教師要從跨學科的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借助其他學科知識展開思考,或者借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進行探索,這樣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視角,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語文學科和科學、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都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文本解讀時,教師要針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引導,讓學生整合不同的學科內(nèi)容,分析、解讀文本。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大自然的聲音》一文,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自然界的聲音,這些內(nèi)容與科學學科有一定聯(lián)系。在學生掌握文本內(nèi)容后,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自然界中有很多聲音都非常美妙,課文只是介紹了其中的三種。請大家走進大自然,找一找自然界中還有哪些聲音。如果讓你模擬這些聲音,你會怎樣展示呢?”聽說要模擬自然界的聲音,學生頓時興奮起來。因為自然界的聲音很多,搜集自然不是問題,如何模擬才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
在教學同是第七單元的《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然后提出這樣的閱讀學習任務:“這篇課文介紹了大自然中的許多景物。你對朝霧、樹林、飛鳥等進行過觀察嗎?特別是早晨的鳥,它會做些什么?請大家利用早上的時間,觀察一下;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具體的了解?!睂W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進行觀察、搜集資料,理解了相關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借助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自然,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nèi)容,而且讓學生的觀察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教師設計的搜集自然界聲音、現(xiàn)象等內(nèi)容,與科學學科整合起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很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的模擬聲音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一展示具有游戲性,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讀寫結合是文本解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解讀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讀寫任務設計,組織讀寫活動,以促進學生的認知內(nèi)化?!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是讀寫關系的真實寫照。教師要對學生讀寫認知基礎進行客觀評估,并根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特點、教學目標等提出讀寫任務,引導學生展開讀寫活動,在表達實踐中發(fā)展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在與學生一起研讀文本內(nèi)容后,教師給學生提出讀寫任務:“請大家觀看關于西沙群島的紀錄片,抓住其中難忘的畫面,借鑒文本的寫法,生動地介紹西沙群島的優(yōu)美風景?!睂W生開始觀看視頻,教師不時給予提示,要求學生注意一些關鍵點。在觀看視頻后,學生根據(jù)視頻內(nèi)容,展開讀寫實踐;教師跟進指導,確保讀寫活動的順利展開。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挑選一些精彩的描寫片段,在班級內(nèi)朗讀,要求學生進行點評。有的學生重點描繪西沙的海水,有的學生對西沙守礁戰(zhàn)士進行重點描寫,還有的學生選擇西沙的魚進行介紹。這樣的讀寫活動,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與《富饒的西沙群島》在同一單元的《海濱小城》是一篇小品文,語言精妙,非常適合學生進行語言鑒賞活動。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深入閱讀,畫出精美的語言,進行語言鑒賞。有個學生畫出“帆船上的漁民,軍艦上的戰(zhàn)士,他們的臉和胳臂也鍍上了一層金黃色”這一句,覺得它寫得好。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鍍”這個動詞,它將朝陽的光芒進行動態(tài)描繪,充滿了無限的生機,給人帶來了溫暖的感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體會,理解詞語的表達效果,體會句子的畫面感。最后,教師出示一張學生上午在校園活動的照片,要求學生按照課文的句子進行仿寫。這樣,能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
讀寫結合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思維。通過閱讀、分析、仿寫、展示等,學生能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表達思路、語言特點,從而獲得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核心,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閱讀能力等,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方法,找到閱讀的支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學生理解、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獲得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