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縣官墩中心小學(223600)伍元杰苗衛(wèi)強
閱讀教學中,重要的追求是讓學生通過讀教材,在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形成新的閱讀能力,生發(fā)出獨特的思想。有一種教育觀點認為:“最有魅力的教學,就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學生的思維與知識產生共鳴?!?/p>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設疑激趣,啟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如何拆除師生之間的心理柵欄,讓學生敢問;如何教會學生熟練地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善問……這些都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課堂上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既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也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清代教育家劉開在《問說》中說過:“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比祟惖闹R是在勤思好問中獲取和積累的。小學生只要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就能在學習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就能自主地探究文本的內涵,就能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能找到自主學習的“金鑰匙”。那么,我們如何讓學生拿起這把“金鑰匙”,開啟自主提問之“門”呢?
烏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了解人?!贝蠓矎膶W生時代過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敬畏老師。師生之間總有一道無形的心理柵欄,讓很多學生不敢大膽地交流。教師若能打開這道“柵欄”,就能開啟學生思考的“閘門”。
很多學生雖然經常問問題,但是并不知道該怎么問。他們要么說:“老師,這題我不會,該怎么做?”要么說:“老師,這題我沒聽懂,能不能再給我講一遍?”其實,這都是不會問問題的表現,因為他們只顧著問,而沒有經過大腦的深度思考。我經常告訴學生:“你在問老師問題時,一定要表達自己的見解,甚至可以跟老師辯論,哪怕你的想法是錯誤的,也要明確告訴老師,你是這樣想的。思維只有碰撞才會更活躍。老師只有知道你的想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你的問題,不留后遺癥。”
會提問,才能事半功倍;問出效果,才能取得進步。教學中,我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去打破“柵欄”、開啟“閘門”。一是從細節(jié)處出發(f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這些細節(jié)包括思想和肢體語言的交流,如課間有意地走下講臺,和藹地看著學生講話;親切地拍拍起立發(fā)言的學生;下課不立即離開教室,而是親切地與學生交流課堂感受。二是積極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游戲時,我就是他們的一員,邊做游戲邊交流,做學生的朋友。三是表揚學生時我總是指名道姓,而批評時我總是避免說到具體的人,發(fā)現學困生的閃光點時我總是不失時機地給予贊揚。四是利用學生放學、家長會和家訪時主動和學生家長交流,主要以表揚學生的優(yōu)點為主,對學生的問題我總以希望或期待的方式說出。通過這些細小的改進,班上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喜歡我、信任我,對我無話不說。
我在課堂提問時注意打破師生間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糾正學生的問題時我從不大聲。我經常會留時間讓學生就文本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點。同時,用打擂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各抒己見,在爭論中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放飛他們的思維。我經常對學生說:“你們知道嗎?被你們圍著問問題的時候,是我最幸福的時候。你們天天給我?guī)硇腋#夷懿幌矚g你們嗎?趕緊來問我吧,我需要你們。”事實上,我真的需要他們,那種幸福是別人給不了的。
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興趣?!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經常用一些名人軼事啟發(fā)學生細心觀察、發(fā)散思維。如魯班因為被草葉劃破了手,在冥思中發(fā)明了鋸子;瓦特在觀察到茶壺蓋會因水燒開而被沖開,發(fā)明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因為從小愛鉆牛角尖,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這些名人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到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的重要性,能夠激起學生想問、樂問的意識,啟動學生思維的引擎。
教學中,我從三方面為啟動學生思維的引擎而加油助力。一是在準備教案時,圍繞課文的各個節(jié)點,探究教學重點,并盡可能多地設置能引起學生發(fā)問的疑點、趣點。在講授《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就抓住諸葛亮明明是騙箭,而文中卻用了“借”字廣設疑點。課堂上,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爭論中,他們探究文本的意蘊,使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出一點“差錯”,故意觸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用糾錯的方法學習語文要素。三是在教學提問中,一個學生發(fā)言后我用反問的語氣問:“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你還有自己的見解嗎?”在提問—反駁—統(tǒng)一見解—教師評價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發(fā)言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如果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仍然不能解決問題,那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白x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無法理解或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時,可以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解決。學生在組內提出問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解決;如果組內仍解決不了的,小組長就把這些問題進行歸類,交給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有的教師喜歡立即作答。其實這樣是不合適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的正確做法是綜合大家的提問,用一兩個主要問題把其他問題串聯起來,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1)默讀課文,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橫線,并提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懂的問題。(2)小組討論時,由組長主持,組員按照一定的順序讀出所畫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想法。(3)組內進行集體討論,篩選出有學習價值的問題。(4)小組討論結束后,推薦一名代表匯報本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這樣引導,既幫助學生建立了討論的規(guī)則和秩序,又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問、想、議、悟的過程中,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特級教師于漪在《歲月如歌》中寫道:“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币约ひ傻姆绞綖閷W生營造主動探究的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學生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明確研究的主題。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想要學生會問、能問到點子上,就要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教學中,我從多個方面來提升學生自主提問的能力。
一是引導學生從預習入手學會提問。預習能讓學生熟悉新課的內容,發(fā)現自己不懂的字、詞、句等,也能從自己的角度感悟文本的意蘊以及重點、難點,在上課時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為此,我在上新課之前,都布置學生先預習課文,除了要通讀課文,還要找出文本的疑點、難點、趣點。
二是引導學生從標題出發(fā)抓住文本的中心。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我就讓學生讀標題,思考黃河在哪里、黃河對國家有哪些影響、黃河的變化過程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是引導學生學會從字典、詞典中理解、把握字義。教學中,我發(fā)現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聽課注意力的原因,有部分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在理解程度上存在差異。為了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文本意蘊,我讓學生在學習時務必要先查字典、詞典。有時我還有意識地提問該字詞在字典的哪一頁,推促學生合理利用學習工具,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引導學生用運多媒體拓寬自主提問的路子?,F代社會,手機、電腦等媒體已被廣泛運用,因此我就引導學生回家時運用手機等工具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提高自己解題的正確率,拓寬學習的視野,增長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引導學生在課文的結尾處歸納提問點。大多數文本的結尾處都是對整篇文本的歸納,有著畫龍點睛的意義。只要教師能從結尾處引導學生歸納文本的中心問題、提出發(fā)散性問題,就能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水平,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在日積月累中獲得增長。如在學習《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去構思美穗子看望聶將軍的場景,提示學生如果能抓住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及心理描寫來描述,一定會非常生動。學生的內心再次迸發(fā)出情感的火花,提升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境界。
所謂“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甚至十個問題更重要。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適時地啟發(fā)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最終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曾執(zhí)教過一首兒童詩《賀年片》,整首詩充滿了童趣,如詩的第二小節(jié)內容:“白色的賀年片/是藍天送給我的/那是一片潔白的云朵/藍天呼喚我/把白云當做翅膀/變成一只飛翔的白鴿……”她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師:讓我聽一聽同學們都發(fā)現了哪些有意思的問題。
生1:我想知道,為什么藍天要送給“我”白色的賀年片?
師:你是一個會思考的孩子。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生2:老師,藍天為什么呼喚“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是呀,藍天為什么要送“我”賀年片,還要呼喚“我”呢?這兩個同學其實提了一個相同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找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馑际钦f,書要認真仔細地讀,讀著讀著,你不懂的地方就慢慢懂了。同學們,趕快拿起書,咱們一起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學生簡單交流后匯報。但幾個學生的發(fā)言都較為蒼白,未能切入課文內容)
師:先來看看這個詞——呼喚,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生3:“呼喚”就是喊的意思。
師:你聽見過誰在呼喚誰呢?
生4:我聽見過媽媽在呼喚我;我聽見過同學在呼喚我;我還聽見過老師呼喚我……
師:媽媽是怎樣呼喚你的,你給大家學一學。
生5:(拖長語調)孩子——快回來——(眾笑)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藍天會怎樣呼喚“我”呢?
生6:孩子——我們做朋友吧——
生7:孩子——到我這里來——
……
師:多么深情的呼喚呀!同學們,從這一聲聲呼喚中你聽出了什么?
生:聽出了藍天就像媽媽一樣愛我們。
師:是的,藍天就像媽媽一樣愛我們。讓我們長上白云一樣的翅膀,變成一只白鴿,一起去藍天上看一看吧。誰來把最后一句讀一讀?
有價值的“問”會產生巨大的魅力,探究性的閱讀可以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和馳騁的天地。在上述課例中,教師盡可能地給予學生自由,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閱讀,讓學生成為自由飛翔的小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問題,在積極、自然的情境中,進行閱讀探究,主動解決問題。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學生既能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又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自主探究是知識積累的抓手,勤思好問是攀登知識高峰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拆除師生之間心理的柵欄,讓學生敢問多問;在準備教案中多方位設疑激趣,讓學生想問樂問;有意識地授予學生學習的工具,讓學生會問善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勤問能問,就能使學生游刃有余地學會提問,并能在自主提問中不斷地提升自己。教師點燃的自主提問之“火”,一定能燎起語文課堂教學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