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zhèn)中心小學 馬麗紅
厭學情緒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是什么原因?qū)е聦W生厭學?如何有效緩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已成為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文分析了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及對策,試圖通過一系列的個案跟蹤研究,了解、分析出學生厭學的原因,并找出有效的對策,以此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讓他們在學習上真正地做到自律,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通過調(diào)查問卷,對實驗班中的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原因、對學習的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摸底排查,并針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再通過一系列的跟蹤研究,了解造成學生厭學的因素較多: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基礎(chǔ)差,沉迷網(wǎng)絡游戲;教師課堂教學不夠生動有趣,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設(shè)計缺乏深度,難以引發(fā)學生思考;班級學習氛圍不夠濃厚,無法讓厭學情緒的學生受到樂學好學氛圍的感染;家長不夠重視或者過度溺愛,或者對學生要求太高;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如讀書無用論、學習太苦、享樂思想等均是學生厭學的常見原因。在調(diào)查分析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厭學原因不是單一的,大多具有多面性、復雜性和獨特性。
通過對個案的跟蹤和分析,不斷地進行摸索、嘗試、研討,筆者現(xiàn)已探索出有效緩解學生厭學心理的教育手段,較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習的勇氣和激情,讓學生在認識學習很重要、學習有價值的基礎(chǔ)上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有效矯正小學生厭學傾向的同時,提高了教育教學質(zhì)量。具體做法如下。
1.與學生溝通
在調(diào)查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困生由于長期成績不理想,在學習上屢屢受挫,常有自卑的心理?!拔易霾坏健薄拔遗挛易龅貌缓谩薄拔艺姹?,我一點兒優(yōu)點都沒有”“我就是這么差勁,我怎么努力也還是個差生”“我比不上其他同學”……種種消極的想法阻擋了他們努力的腳步,讓他們時常感到沮喪、懊惱。
因此,改變學困生的第一步是要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教師要給予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經(jīng)常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同時要從根本上讓他們覺得自己行,讓他們相信自己能行,讓他們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改變自己,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因此,教師可以學生個案成長記錄袋、小卡片、小禮物、作業(yè)寄語等形式與學生進行“日常化”的溝通,經(jīng)常性地給予指導和鼓勵,幫助其重塑學習的信心。
記錄袋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和學生溝通創(chuàng)設(shè)的書面途徑,學生隨時可以在記錄袋中寫下學習時的真實感受,或沮喪,或迷茫,或疑惑,或激動……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以引導,給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得到心靈的慰藉,獲得前進的力量。同時,記錄袋記載下了學生的每個重要時刻,一張獲獎的照片,一張進步的試卷,參與活動的身影,回答問題的場景……可以說,記錄袋見證了學生逐漸愛上學習的整個歷程,使學生成長的軌跡清晰可見。
當然,教師要掌握溝通的技巧,才能真正觸碰學生的心靈,教育才能發(fā)揮出作用。首先,教師要善于傾聽,允許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才能看清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再者,在和學生溝通時,教師要讓學生感到平等的對話,讓學生感覺得到了理解和認可,他的內(nèi)心便會感到滿足,也能更好地進行思考,聆聽教師的建議?!班?,我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教師與學生共情,學生會更樂于進一步向教師敞開心扉。
2.與家長溝通
家長過高的期望、責備與不理解、育子無方,均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容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緊張、自卑、焦慮等不良情緒。另外,很多家長忙于生計,對學生放任不管,也容易使得缺乏自律的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之外的地方。因此,教師通過家訪、微信、電話、家長會等形式經(jīng)常性地與家長溝通,力爭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與家長達成一定的教育共識,形成合力,也是轉(zhuǎn)化厭學生的一種有效措施;教師要持續(xù)性地反饋學生學習、活動、交友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讓家長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讓家長的配合有針對性;教師要用專業(yè)知識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子方法,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與各科教師溝通
班主任和各科教師的溝通要“日?;薄T诮虒W過程中,我們常見有些班主任只關(guān)注自己的學科,這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尤為不利的,尤其是對厭學生。班主任和各科教師應該經(jīng)常交流,集思廣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教育方案,并不斷地針對其思想動態(tài)、學習情況加以調(diào)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即使是最好的兒童,如果生活在組織不好的集體里,也會很快變成一群小野獸?!笨梢姡粋€班級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有助于每個學生的成長。
為形成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樂學氛圍,讓厭學生深受熏陶,備受感染,教師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性格、紀律等因素,有計劃地進行分組,每小組的成員能力水平盡量“勢均力敵”,每組6人較為適宜。對有待轉(zhuǎn)化的厭學生,要有目的地分散于各小組中。一來防止不良習氣的學生聚在一起形成小團體,二來方便各小組舉小組之力幫助其逐漸改變。組建小組后,在小組中找一個各方面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和厭學生結(jié)成學習伙伴,近距離地對其進行監(jiān)督,并給予一對一的幫助。
另外,最佳小組的競選不能花落一家,要讓較多的小組成為贏家。目標易于達到,學生看到了希望,才會信心百倍地努力爭取。這樣能促使他們千方百計幫助小組中落后的學生,從而達到了小組內(nèi)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最終目的。
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之所以厭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弱。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人的學習能力作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有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挑起百斤重的擔子,可有的人,挑個三四十斤就已氣喘吁吁、大汗淋漓。許多厭學生就屬于“挑得很辛苦”的學生,他們由于接受能力不強,學習往往跟不上其他同學。而且許多厭學生難以進步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知識點太多,幾乎每天都有難題阻礙了他們前進的步伐,久而久之,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也就失去了信心。
因此,根據(jù)每個厭學生的特點,尊重每個厭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加強輔導,幫助厭學生掌握各科知識點,授之厭學生“捕魚的技巧”,也是轉(zhuǎn)化厭學生的一個關(guān)鍵。
教師利用課余的時間對厭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查漏補缺;教師根據(jù)厭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個別作業(yè)”;給厭學生安排一個認真盡職的學習伙伴,督促其認真完成各科作業(yè)……
事實證明,有針對性的輔導與教育讓這些因為學習能力薄弱而導致厭學的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成功的體驗,嘗到了勝利的甜頭,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日益濃厚。
綜上所述,轉(zhuǎn)化厭學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教師不能“拔苗助長”,對厭學生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長期堅持,靜待花開。我們的研究將繼續(xù)進行,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希望我們的付出,能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的路上快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