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浦城縣第三中學 許麗群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當前新課改的主要目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學習工具、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比較單一,在此情形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施展,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有余,而綜合能力不足。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逐漸普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想更好地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語文教師要透過“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表面看到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變化,不僅要讓課堂的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形象,而且要巧妙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在更加生動的語文課堂上變得更加活躍,更加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改善,促進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真正提高。
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堂語文課的好壞。歡快、輕松的氛圍能吸引學生的主動加入,熱烈、濃郁的氛圍能喚醒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而壓抑、低沉的氣氛則會抑制學生的思維。初中生是一群性格活潑、內(nèi)心敏感、思維活躍的少年,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重視課堂氣氛的調(diào)節(jié),選擇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相宜的情感基調(diào),并圍繞此基調(diào)搜集需要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素材,將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濃郁的課堂氛圍去感染和帶動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更加主動地參與進教學活動當中。
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利用信息技術來烘托課堂氛圍。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說明文,認為說明文讀起來枯燥、乏味,不如散文、詩歌語言優(yōu)美,思想雋永。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讓學生興趣高昂地學習這篇課文,在網(wǎng)上搜集了蘇州園林的講解視頻,配以優(yōu)雅動聽的古典音樂,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和感受蘇州園林的美,感受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魅力??吹饺绱嗣赖木吧?,學生對蘇州園林的贊美之情急需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而僅有的語言都不足以體現(xiàn)它的美。于是,又趁機引導學生去看看葉圣陶先生是如何用文字來展示蘇州園林的美的,從而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迫不及待地讀課文,品課文,為更好地開展教學作好了鋪墊。
師生產(chǎn)生共情是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點。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依靠高超的語言藝術來努力激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效果自然差強人意。而有了信息技術做支撐,教師所能借助的教具和手段就豐富多了。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選擇合適的音樂、圖片或視頻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快速帶領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特殊意境之中,并直觀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鄉(xiāng)、悲愁、愉悅等情感。教學情境能以沉浸其中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借助文字所傳遞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深刻理解父子間深沉厚重的父子情是教學的關鍵。而當前的初中生受生活閱歷所限,大多不能真正理解。于是,就借助信息技術教學來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挖掘?qū)W生藏在內(nèi)心深處對父親的愛。父親肥胖、笨拙的身子艱難地攀爬過柵欄,這一幕是學生理解作者情感的關鍵。課上,先展示由寥寥數(shù)筆的黑白線條勾勒而成的背影簡筆圖,簡單幾筆盡顯父親攀爬的不易,而空空的白色卻給了學生豐富的幻想空間,他們仿佛透過這一幕看到了一個鮮活的老父親形象,一股酸澀之感充斥心間,瞬間淚目。
朗讀是學生直接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在朗讀課文時,學生嘗試用適宜的情感、語速、語調(diào)等去揣摩作者試圖用文字告訴我們的情感和思想,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朗讀得越準確,朗讀技巧越高超,學生越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他們的閱讀能力就能提高得更快。朗讀還是學生充分感受文字本身溫度和情感的橋梁。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愛上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朗讀技巧的點撥與傳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創(chuàng)設合適的音樂背景,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為更好地朗讀課文做好準備。
例如,在學習《最后一次講演》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的演講興趣。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作者運用了反復、排比、對比等手法。在讀課文時,借助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進行模仿朗讀,并通過配樂朗誦來增強學生的朗讀氣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閱讀是學生文學素養(yǎng)得以提升的重要渠道。閱讀面越廣,學生的文學積累就越豐富,文學涵養(yǎng)就越高。適當?shù)赝卣归喿x教學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積累更加豐富的文學素材,對他們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如此,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作者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和所處的社會背景,這些都是幫助學生解讀文學作品很關鍵的一把鑰匙。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從廣袤的網(wǎng)絡資源中提取教學所需要的素材,如社會背景、作者生平等的介紹,如與課文主題相似的閱讀素材等。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呈現(xiàn)出來,給學生提供一場豪華的閱讀盛宴,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學積累。
例如,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托物言志”是其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學生需透過白楊樹體會作者對中國農(nóng)民的贊美,對中國人抗日精神的贊美是這節(jié)課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核心思想,教師給學生介紹了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這篇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這些閱讀內(nèi)容作鋪墊,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每篇課文都有其重點和難點,這些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點,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著墨最多的點。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是提升課堂教學的關鍵。在全面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今天,教師不能再簡單粗暴地宣講教案,宣布答案,而要通過合理地設計、點撥,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達到自我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作鋪墊、巧引導,將抽象的語言和文字變成一幕幕具體而生動的圖像,促使學生在一層層的鋪墊下深入課文中心,逐漸參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學習《社戲》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多層鋪墊幫助學生攻克教學難點。課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學習和概括故事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出了“時間”“事件”“原因”等多條線索,利用信息技術逐層呈現(xiàn)教學核心,帶領學生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領悟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初中生的文學積累差,對生活、事件的思維和感悟不強。面對寫作,他們常常痛苦不堪。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選擇素材,如何構(gòu)思,如何表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就要教會他們寫作,讓他們掌握寫作的基本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細化寫作方法,細分寫作教學內(nèi)容,用更加豐富靈活的方法來啟發(fā)學生,用更加詳盡、更加細致的教學內(nèi)容來豐富學生,成功幫助學生攻克寫作難題。
例如,在學習“景物描寫”的習作課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來細化寫作教學的方式和內(nèi)容,用圖片、視頻和音樂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傾訴欲望。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借助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播放旭日東升、溪水潺潺、瀑布飛瀉的畫面讓學生欣賞祖國的大美河山。在引導學生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時,給學生播放春雨綿綿、夏雨滂沱、秋雨寂寥、冬雪皚皚的畫面,并給不同的景色配上不同的音樂。當傾盆夏雨配上激烈高亢的音樂時,學生好像也感受到了夏雨的熱烈奔放,激動之情油然而生。這樣一來,學生對不同季節(jié)的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不僅如此,大量的圖片、視頻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寫起作文來就更加容易了。
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祖國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是滲透德育教學的重要渠道。引導學生在欣賞美文、品味美情的同時,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提升道德修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價值。然而,德育的滲透不能依靠刻板的教學模式來進行。在活動中教學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我們常說學生不能死讀書,讀死書?;顒咏虒W能夠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活力,挖掘?qū)W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有發(fā)揮的空間和舞臺。將語文教學與特色的語文活動同步開展,圍繞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特色德育活動,應該成為新課改下語文德育教學的重要開展形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推動特色語文活動的開展,以濃郁的德育氛圍、發(fā)人深省的教學視頻來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進一步鞏固語文教學成效。
例如,在學習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文章后,教師設計了“賞中國古代建筑之美,品中國古人之智慧”的特色主題活動。課前,學生可以借助網(wǎng)絡搜集我國的古代建筑資料,為課堂的賞析、討論環(huán)節(jié)做準備。課上,引導學生自講、自評,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中感受中國古建筑的藝術魅力,感受中國古人的超高智慧。在圖片、音樂、視頻與文字、語言的充分交融中,學生的知識積累不斷豐富了,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在常態(tài)化語文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常常陷入無目的的隨意互動,有時甚至讓課堂進入一種無序的散漫狀態(tài)中。而信息化的交互式白板的使用,較好地實現(xiàn)了帶著目的的有意識的互動,并且是在預設基礎上的、高效進行教學調(diào)整的互動。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師或?qū)W生能及時、準確地捕捉學習信息,達到真正的互動合作探究的目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繼續(xù)運用察言觀色、巡視交流等傳統(tǒng)手段來搜集學習情況信息,而且需要認識和發(fā)揮信息技術手段在搜集和利用學習情況信息的重要作用,以便更有把握地進行動態(tài)教學調(diào)整和實施后續(xù)學習的師生互動。
例如,在教學作文課《學會景物描寫》時,先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特點,出示四幅校園、街道、山林、河流圖,并輔以與情境相一致的音效,激發(fā)學生回到豐富多彩的景物感悟中去,搜尋習作的題材。接著,讓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題材后,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附帶的投票器,對自己選擇的題材作出四個選項的投票。教師在當場瞬間獲得學生的選擇統(tǒng)計結(jié)果后,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選擇,側(cè)重于“校園”“街景”“山林”“河流”某一方面的景物描寫進行范文評析、用詞造句推敲和語言材料提供等。顯然,由于投票器的使用,及時而準確地了解到了學生在題材類型方面的選擇,作出相應調(diào)整的后續(xù)學習,能夠給更多的學生以直接的影響與指導,也為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緊密互動提供了依據(jù)。再如,利用投票器等手持終端,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幾種典型習題的選擇練習,從學生作出選擇的即時反饋中,教師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在哪一類題型或哪一方面存在學習困難,是學生對景物特征把握不準確,還是學生的主觀感受不明晰;是寫景視角太單一,還是情感融入不夠深。根據(jù)結(jié)果顯示,找到癥結(jié),以便繼續(xù)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師生互動和后續(xù)練習。有些學習內(nèi)容,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上的拖動圈劃來外顯,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也創(chuàng)造了學生之間互動的可能。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夠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更有魅力。然而,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傳統(tǒng)教學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在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要合理把握信息技術的度,積極尋找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深度融合的點,讓傳統(tǒng)教學藝術在信息技術的映襯下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xiàn),充分釋放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指點江山,變得更加璀璨奪目,最終實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