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謝素麗 王 楠
(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骨科 鄭州 450042)
骨質(zhì)疏松癥髖部骨折(OHF)為臨床常見的老年骨折疾病,手術是目前治療骨折疾病的主要方法,而術后骨折愈合效果與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密切相關[1]。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年OHF患者術后骨折愈合促進護理的實施方法及臨床應用價值。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OHF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確定病例樣本后,予以患者隨機分為C組和C+Y組各4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C組和C+Y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布比較
1.2方法
C組和C+Y組患者均實施內(nèi)固定術治療,術后護理中分別開展不同的干預方法:
C組42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注意事項交代、心理調(diào)適、健康教育、康復鍛煉指導等。
C+Y組42例患者在C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開展骨折愈合促進護理,具體干預措施:(1)改善骨折部位炎癥反應。骨折局部組織大量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是造成機體炎癥反應激活及骨折延遲愈合的重要因素,臨床護理中可于骨折術后自制冰袋,予以患者為期1周的局部冷敷護理,15min/次,每次間隔30min,3~5次/d。低溫能夠有效抑制炎癥反應因子的釋放,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骨折代謝產(chǎn)物的清除及誘導新生血管的生成,從而加快骨折愈合[2]。(2)減輕創(chuàng)傷應激刺激。消化性潰瘍、應激性心理障礙(PTSD)是骨折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創(chuàng)傷應激事件,對骨折愈合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針對合并消化性潰瘍者加強消化道的護理,通過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遵醫(yī)囑應用潰瘍治療藥物、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護理方法促進患者消化道黏膜的修復,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而針對合并PTSD的患者,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再向患者介紹OHF病生理機制、手術效果、遠期預后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患者建立疾病康復的信心[3]。(3)營養(yǎng)支持。指導患者術后多進食富含高鈣、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食物,如牛奶、牛肉、羊肉、雞胸肉、雞蛋、魚、蝦、豆腐及新鮮蔬果等,可促進骨折端鈣鹽的沉積,利于骨折的愈合。(4)骨折愈合康復鍛煉。幫助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骨折愈合康復鍛煉方案: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抗阻運動-關節(jié)主動運動-主動屈、伸髖膝關節(jié)-屈髖、屈膝訓練-助行器步行訓練-髖外展訓練等。
1.3觀察指標
1.3.1骨折愈合因子和骨折愈合時間
于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分別檢測血清骨折愈合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2(BMP-2)。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4]。
1.3.2髖關節(jié)功能
于兩組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后,根據(jù)Harris評分標準統(tǒng)計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評價標準:優(yōu):≥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5]。
1.3.3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在0~100分之間,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值80~100分為滿意,分值60~79為較滿意,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與較滿意總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1血清IGF-1、BMP-2
護理前,C組和C+Y組患者血清IGF-1、BMP-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C+Y組患者血清IGF-1、BMP-2均高于C組(P<0.05),且C+Y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C組(P<0.05),見表2。
表2 C組和C+Y組患者血清IGF-1、BMP-2比較
2.2髖關節(jié)功能
C+Y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88.10%,高于C組的73.81%(P<0.05),見表3。
表3 C組和C+Y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n(%)]
2.3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護理滿意度
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可見,C+Y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分別干預后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n(%)]
骨折愈合是一個多因素、多機制共同參與的復雜過程,炎癥反應、應激刺激、營養(yǎng)水平及康復鍛煉均與骨折愈合效果、愈合進程密切相關[6]。在患者的臨床干預中加強對患者的骨折愈合護理措施,能夠通過自制冰袋等干預措施減輕患者患處的疼痛[7~8]。由于冰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患者血管新生,因此幫助促進骨折的愈合和新生,較常規(guī)護理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9]。而在患者患病后患者的心理均可能受到嚴重程度不同的影響,對此,護理人員可加強對患者的心理以及日常生活護理措施,通過心理護理措施幫助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使患者更信任醫(yī)務人員,愿意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開展治療及護理,更有利于患者治療后身體的康復[10~12]。而在患者的臨床干預中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重視程度,患者治療積極性明顯提高[13]。日常護理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患者身體所缺營養(yǎng),以提高了患者身體的免疫能力,從而改善了患者的臨床效果[14]。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對患者采取康復鍛煉能夠幫助提高患者的四肢功能,加強骨折愈合的同時促進患者肢體康復,預防長期臥床引起其他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身體康復[15]。
本研究中,C組、C+Y組患者術后護理中分別開展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骨折愈合促進護理,在骨折愈合促進護理中,主要干預措施包括改善骨折部位炎癥反應、減輕創(chuàng)傷應激刺激、營養(yǎng)支持、骨折愈合康復鍛煉。結(jié)果顯示:護理后,C+Y組患者血清IGF-1、BMP-2均高于C組(P<0.05),且C+Y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C組(P<0.05);同時,C+Y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88.10%,高于C組的73.81%,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可見,C+Y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
綜上所述,于老年OHF術后護理中通過骨折愈合促進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加快骨折愈合進程,進而提高髖關節(jié)功能,并可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fā)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