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帆
內容摘要:去范疇化為研究詈詞“他媽的”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去范疇化是詈詞“他媽的”演化的一種內部動因。本文從“他媽的”去范疇化現象入手,對該現象進行了解釋。并通過調查,進一步考察了“他媽的”的語義特征,認為語義虛化,使“他媽的”由一個詈詞最終成為一個情態(tài)標記,是去范疇化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認知 去范疇化 他媽的 語義特征
去范疇化為研究詈詞“他媽的”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去范疇化是詈詞“他媽的”演化的一種內部動因。
一.現象觀察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他媽的”是最常見的詈詞之一。例如:
(1)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魯迅《墳·論“他媽的”》)
(2)這他媽的都是命!(周梅森《軍歌》)
(3)他媽的,我又打中了!
例句(1)中“他媽的”結構中的“他”“媽”本為實詞,但例句(2)中“他媽的”作為罵語時,“他”和“媽”的語義都發(fā)生虛化,“他”同時用于對稱和他稱,而“媽”也不再指具體的“媽媽”了?!八麐尩摹睂嶋H意義逐漸弱化,常用來表示憤怒、怨恨等情緒。例句(3)中“他媽的”在虛化的基礎上開始泛化,在使用過程中,它由表示憤怒、怨恨的情緒向相反的方面發(fā)展,用來表示高興、稱贊等情緒。但由于它本是罵語,所以盡管意義發(fā)生變化,它仍帶有淡淡的“罵語”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語中。
從例句(1)(2)(3)可以明顯看出去范疇化的過程:“他媽的”語義原本由第三人稱指稱,經過語義虛化形成一個表示憤怒、怨恨等情緒,再有語義泛化,可以用來表達高興、稱贊等情感。
二.研究設想
目前,對“他媽的”的研究多從句法語義平面討論其詈罵義與非詈罵義以及語義變化原因,如尹繼群(1998)研究了“他媽的”的歷史源頭、語義發(fā)展以及句法功能,認為“他媽的”意義開始泛化,是一個特殊的短語詞;張誼生(2010)從詞匯化、標記化與構式化角度出發(fā),認為“他媽的”由“我靠/操/日你/他媽/娘的”罵詈句省略主謂語只保留被稱式定語“他媽的”而來,并進一步討論了其語義、語用意義;劉一杉(2011)討論了“他媽的”的用法特點及成因;張愛玲(2010)從面子理論視角下討論了“他媽的”的詞匯化;厲杰(2013)認為“他媽的”是詈語性口頭禪。蔡旺、羅昕如(2016)從語用標記角度出發(fā),認為“他媽的”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其意義和用法出現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有時表詈罵的真值語義喪失,衍生出了語用標記的特點和功能。它的用法、分布、語義、語用標記及句法功能有學者做過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看到的是“他媽的”的不同側面,因此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覺得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提出來進一步討論。我們從認知視角出發(fā),運用去范疇化理論對“他媽的”的去范疇化過程進行描寫解釋。
本文語料沒有一一標明出處的皆來源于BCC語料庫。
三.去范疇化理論及其“他媽的”范疇屬性特征
1.去范疇化理論
“去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這個概念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來的。劉正光[8]等學者多將其稱為“非范疇化”,而其他一些學者,如方梅將它解讀為“去范疇化”。劉、方兩位學者關注的學說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呈現的翻譯形式不同?!叭ァ弊衷诂F代漢語當中有“離開”“失去、失掉”的含義。Bhat(1994)指出:去范疇化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詞類表現出的喪失幾個范疇區(qū)分性特征的傾向。Beck指出,去范疇化指實義詞類典型范疇特征的喪失(Beck,2002)。除此之外,很多研究是把去范疇化作為詞類語法化過程中的—個重要的參數原則來進行了。Hopper(1991),胡壯麟(2003),Hopper and Traugott(200
5)認為去范疇化是指在語法化過程中.名詞和動詞會逐漸失去或者中立化一些句法形態(tài)標記,獲得形容詞、分詞和介詞等詞類的一些范疇特征。去范疇化指詞類范疇屬性和語篇自治性特征的喪失(Cacoullos,2002)。去范疇化是詞類語法化過程中的機制和參數之一,具體指的是實義詞或者語法詞的句法形態(tài)特征的喪失(Heine,B.et al.1991;Heine&Kuteva,20
02,2005)結合考察分析,在一定的條件下,某些范疇成員有逐漸失去原型范疇特征的趨勢。這樣,“去范疇化”就以動態(tài)的意象方式突出強調了范疇成員離開、喪失原型范疇部分特征的現象。作為語言范疇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去范疇化理論具有以下幾種典型的特征:在句法層面上,原型范疇的一些典型分布特征會有不同程度的喪失和新的發(fā)展;在語義層面上,語義會出現抽象泛化、喪失、轉指等情況;在語篇層面上,該范疇所具有的三個元功能(概念、人際、語篇)會發(fā)生擴展或轉移。
2.“他媽的”范疇屬性特征
最初的范疇化是人通過自身認識世界的直接產物。所謂原型就是一個范疇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成員(Rosch,1973)是范疇核心的心理圖式本質屬性最能體現典型特征的范例(Taylor,1989)。這一原型概念映射到語言符號系統(tǒng),就是指一個詞或一個類型意義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個類型的一組典型特征(李和慶、張樹玲2003)。“原型”匯集了一個范疇中最具典型的特征它是好的、清楚的樣本,是范疇建立過程中的參照點。換言之,范疇實際是圍繞一個原型而構成的(Croft&Cruse,2004)。依據范疇的原型理論我們認為一個原型意義上的“他媽的”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從句法功能上看“他媽的”是稱式定語(張誼生,2010),“他媽的”+名詞構成定中短語在句中可充當賓語。定中短語有明顯的所屬關系。所屬關系是人類認知的一個核心概念,Taylor(1989),Duriexux(1990)以及Nikiforidou(1991)認為所屬關系反映出了原型效應,具體的各種所屬意義都是通過隱喻或轉喻機制從所屬關系的原型擴展而來。從語義功能上看,“他媽的”具有指稱功能和陳述功能;從語義內涵上看,“他媽的”具有指稱意義。這些是漢語“他媽的”普遍存在的范疇屬性特征。
四.“他媽的”去范疇化表現
按照“去范疇化相關理論”通過對大量的漢語語料進行考察我們認為,“他媽的”的“去范疇化”就是指“他媽的”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其范疇的屬性特征漸漸喪失的過程,并且衍生出了其他的屬性特征和功能,在語義特征方面發(fā)生了變化。
1.“他媽的”語義虛化
魯迅發(fā)表于1925年的《論“他媽的!”》一文中,把“他媽的”成為“國罵”。指蔣介石置全國人民奮起抗戰(zhàn)于不顧,回老家為他母親上墳。當時報社報道此事時用的標題是:“全中國、打日本、風起又云涌,蔣介石、赴奉化、上他媽的墳”。魯迅說它是“削去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又改對稱為第三人稱”,這樣語義要含蓄多了。形式上也出現了許多變體,有“他媽、媽的、媽媽的、你他媽的、去他媽的、他娘的”等?!稘h語大詞典》收錄了“他媽的”:詈詞。表示怨恨﹑憤怒等情緒。
在近現代社會中,人們多用“媽”,而“娘”常出現在方言中。因此,說“他媽、他媽的”多起來。例如:
(4)咱們是若差使呀!幾兩銀子的餉,就是他媽(的)賣命錢?。ê樯睢囤w閻王》第一幕)
(5)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魯迅《墳·論“他媽的”》)
“他媽的”結構中的“他”、“媽”本為實詞,可是在作為罵語時,“他”和“媽”都虛化了:“他”同時用于對稱和“背稱”,而“媽”也不再指具體的“媽媽”了。
有一個笑話。一個農民和一個秀才為一點小事爭執(zhí)起來,農民罵秀才“他媽的”,秀才氣極了,想還嘴,但又覺得說“他媽的”太粗俗,于是還嘴罵對方為“他母親的”。在笑話秀才迂腐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媽”和“母親”本是同義詞,但我們都覺得說“他母親的”十分可笑,因為“母親”在此未虛化,說出來不倫不類。
由此可見,“媽”之所以能夠虛化是有一定的條件的。“母親”是書面語,有較濃的莊重、尊敬的色彩。“媽”和“娘”是口語,有通俗、質樸、自然、靈便的風格。這種天天說的口語風格的詞使用頻率極高,使用方面日趨增多,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便被用來斥罵對方,形成了罵人話。
“他媽的”作為罵語在長期使用中,結構逐漸穩(wěn)定,常用來表示憤怒、怨恨等情緒。如:
(6)他把民工顧新民拉到一邊,惡狠狠地說,“想來這兒鬧事咋的?把記者請來我就怕你了?告訴你,你越鬧得兇越不給工錢!你他媽的小心點,把老子惹惱了,非好好揍你一頓!”顧新民嚇壞了,他告訴記者,這人是老板的小舅子,平時可兇了。
(7)突如其來的喊聲嚇了一跳,故作鎮(zhèn)靜地說:找旅社住。曹連長想,找旅社為啥往這黑燈瞎火的胡同里鉆?他打開手電,亮了身份證:“我要檢查你的行李。”那人見他是軍人,忙堆起笑臉說:“解放軍,你們的工資不高,這點小意思你別嫌棄?!闭f著將一疊厚厚的人民幣塞到曹連長手中?!吧偻婀戆褢颍蝗痪透业焦簿秩??!眮砣艘姴苓B長不吃這一套,便唰地掏出匕首,氣勢洶洶地說:“當兵的,你別他媽的狗咬耗子多管閑事,老子今天給你放放血?!闭f著,便像惡狗一般撲了上去,說時遲,那時快,曹連長順手一擋,三拳兩腳,那黑影就跪在地上直求饒。
例(6)是農民工顧新民因老板拖欠工資請來記者曝光此事,而老板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非常憤怒,因此老板用“他媽的”來表示對顧新民請來記者這件事的憤怒的情緒。例(7)是曹連長面對賄賂鐵面無私,因此惹惱了犯罪分子,所以犯罪分子氣急敗壞用“他媽的”表示對曹連長的憤怒。
例(8)你他媽的,坐完車(1)不給錢,(2)您(3)說(4)是(5)什么人頭兒!
原句只在句首有一個“他媽的”。尹繼群認為:“他媽的”安插在句子中標示的六個位置中的任何一個,句子都是通順的。雖然在語義上則有差異,但是表達的情緒都是憤怒、怨恨等情緒?!八麐尩摹狈旁谖恢茫?)(5)(6)處同放在它原位置上的情況基本相同,表示氣憤的情緒。放在位置(1)(4)處則帶有指代性,罵指坐車的人。放在(2)(3)處是對聽話人表示自己對此行為的憤怒。
2.“他媽的”語義泛化
“他媽的”在虛化的基礎上開始泛化,泛化的發(fā)展目前還在進行。在使用過程中,它由表示憤怒、怨恨的情緒向相反的方面發(fā)展,用來表示高興、稱贊等情緒。但由于它本是罵語,所以盡管意義發(fā)生變化,它仍帶有淡淡的“罵語”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語中。我們可以用下面兩個例句來表現這個過程:
(9)路上有兩道很深的馬車轍,吉普車跨著走也不是,順著走也不是,但司機信心百倍地和方向盤搏斗著。他甚至很自豪,什么他媽的奔馳、林肯,到這兒來全得趴窩,全比不上他這臺破吉普。
(10)陸小鳳苦笑:“你說的真他媽的對極了,我現在簡直好像漸漸有一點快要佩服你了。”
例(9)中奔馳、林肯肯定比吉普車要貴很多,但是在面對泥濘路段時,盡管是一臺破吉普也比奔馳和林肯車要更容易通過,說話人用“他媽的”表示對奔馳和林肯車的嘲笑,暗自歡喜自己的吉普車厲害。例(10)中可以明顯看出是褒獎義了,“他媽的”只是對說話者內容的強調。
當“他媽的”用于關系很好的兩個人之間或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時,表示親昵的語氣。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很高興時,也可能說“他媽的”,例如:
(11)他媽的,我又打中了!
這里就是表示高興的語氣。例句(9)(10)中的“他媽的”也是用來表示高興的語氣。這些情緒的表達,都依賴于語境的解釋作用。
下面再用具體例子比較分析語境對短語詞“他媽的”的語義、語氣的解釋與確定作用。例如:
(12)他媽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
(13)他媽的,真倒霉,我到西安走了一趟,駕駛執(zhí)照被扣在那兒了。
(14)他媽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那地方真不錯!
(15)他媽的,我到西安走了一趟,玩得真過癮!
例(12)中“他媽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語境,我們不能單就此來判斷它表達什么感情,只能按常規(guī)理解。例(13)的語境中,我們可判斷它表達的是氣憤、怨恨的情緒。在例(14)中,它表達的是贊賞的感情。例(15)中,它表達的就是高興的語氣。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他媽的”正是通過這個語義不斷虛化的過程,從一個第三人稱指稱發(fā)展成為一個表達情態(tài)的標記。這種內部動因致使“他媽的發(fā)生一定的范疇轉移。
根據以有研究,我們認為有必要對漢語“他媽的”范疇進行動態(tài)考察。借助“去范疇化”理論,可獲得對“他媽的”的一種全新認識。在“他媽的”范疇去范疇化過程中“他媽的”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他媽的”由最初的第三人稱指稱,到了近代社會,在魯迅發(fā)表的《論“他媽的!”》一文中,把“他媽的”成為“國罵”,常用作罵人的話,“他”和“媽”都虛化了:“他”同時用于對稱和“背稱”,而“媽”也不再指具體的“媽媽”了。常用來表示憤怒、怨恨等情緒。但現今在有的語境中它的意義開始泛化,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在使用過程中,它由表示憤怒、怨恨的情緒向相反的方面發(fā)展,用來表示高興、稱贊等情緒。但由于它本是罵語,所以盡管意義發(fā)生變化,它仍帶有淡淡的“罵語”色彩,用于粗俗的口語中。這些去范疇化現象必然會以詞匯化或語法化為手段在語義層面留下一些痕跡,而這種遺存的痕跡是研究過程中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尹繼群.說短語詞“他媽的”[J].語文建設,1998(6).
[3]張誼生.試論詈罵語的詞匯化、標記化與構式化—兼論演化中的詈罵語在當代漢語中表達功用[J].當代修辭學,2010(4).
[4]劉一杉.“他媽的”用法特點及成因[J].語文學刊,2011(22).
[5]張愛玲.面子理論視角下詈詞“(他)媽的”的詞匯化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6).
[6]歷杰.口頭禪:類別、機制與功能[J].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120-132.
[7]蔡旺,羅昕如.宣泄式語用標記“他媽的”考察[M].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8]劉正光,劉潤清.Vi+NP的非范疇化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4):243-250.
[9]方梅.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J].中國語文,2005(6):495-507.
[10]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1]劉華文,李紅霞.漢英翻譯中再范疇化的認知特征[J].外語研究,2005,(4).
[12]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語言的分類[J].語言科學,2007(5).
[13]Baker, M .C.(2003).Lexical categories:verbs,nouns and adj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Beck,D.(2002).The typology of parts of speech systems:themarkedness of adjectives.NewYork
&London:R outledge.
[15]Bhat,D.N.S.(1994).The adjectival category:criteria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dentific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6]Cacoullos, R .T .(2002).Le:from pronoun to intensifier.Linguistics,40(2),285—318.
[17]Heine, B.et a1,(Eds.).(1991).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Heine,B.&Kuteva,T.(2002).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Heine,B,&Kuteva,T.(2005).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Hopper, P. J.(1991).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InTraugott&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dcalization(VOl.I)(pp.17—35).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1]Hopper, P.J.&Thompson,S.A.(1984).The discourse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Language,60(4),703—752.
[22]Hopper,P.J.&Traugott,E.C.(2005).Grammaticalization(2nded.).Be
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中國語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