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超;李千喬;許 強
(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 a.質量監(jiān)督處;b.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趙概(998—1083),字叔平,北宋南京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人。仁宗天圣五年丁卯科(1027)王堯臣榜進士,為探花。同榜進士中后來出現(xiàn)了許多名臣名相,除位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即副相)的趙概和狀元王堯臣外,還有拜相的榜眼韓琦和文彥博,以廉潔公正留名、位至樞密副使的包拯等,該榜也被稱為“宰執(zhí)榜”。趙概初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海州。在其官宦生涯中,多次出知外地州郡,如漣水軍、通州、洪州、青州、鄆州、徐州等,在朝中任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觀文殿學士,亦與歐陽修同修起居注、知制誥,代韓絳為御史中丞,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師致仕,享年八十六歲,贈太子太師,謚曰“康靖”。其生平詳載《宋史》趙概本傳、王珪《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五百戶、食實封一千四百戶、贈太子太師、謚康靖趙公墓志銘》(以下簡稱《墓志銘》)、蘇軾《趙康靖公神道碑》(以下簡稱《神道碑》)以及王稱《東都事略》等。趙概“(仁宗)天圣五年(1027),遂第三人及第,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海州?!盵1]503-504通判海州是趙概任職的第一個地方官?!埃ㄌ焓ィ┌四辏?030)十月二十二日,學士院試將作監(jiān)丞……趙概賦稍堪、詩平,詔……概為著作郎、集賢校理?!盵2]5855之后,“出知漣水軍”[3]408-412等諸地方官,但任職時間史乘不詳或不確,學界亦無文探討。趙概自少年時,即因“力學有文行”而“為交游所器重?!盵1]503-504入仕后,交游更為廣泛,尤以晚年從居住地南都兩次千里赴約而被時人廣為傳誦。一次是神宗熙寧五年(1072)三月,去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與致仕的歐陽修相會,時年75歲;一次是神宗元豐元年(1078)春末夏初,去杭州與時任杭州知州的趙抃相會,時年81歲。對于兩次詩酒文會,今日學者之研究有云泥之別,對前者研究成果頗豐,有學者對潁州“會老堂”也進行了溯源[4-5];而對后者研究較少,尤其是“四老會”之“四老”,文獻表述不清,沿襲者有[6],辨析者無。趙概初仕諸地方官時限、杭州“四老會”成員等相關問題對于趙概的游宦、交游等情況有一定的價值補充,也有一定的研究空間,因而尚需進一步研究理清。
趙概通判海州是進士及第后初仕地方官,時間在仁宗天圣五年(1027),離任通判海州時間在天圣八年(1030)十月二十二日,海州地方諸舊志不載,隆慶《海州志》卷之四《治典》:“趙概,通判海州,官至太子少師致仕。謚康靖?!盵7]63康熙《海州志》卷之四《治典》與隆慶《海州志》同[8]33。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四《職官表一》載:“趙概,南京虞城人,進士,仁宗時任。謚號康靖。見《宋史》?!盵9]75-80極有可能的原因如淮安府知府陳文燭在“欲修郡志,檄二州(海州和邳州)九邑各采其事”時發(fā)現(xiàn),“始知其(海州)無志,間有之,歲久脫誤不可讀?!盵7]序且“概其簡漏之過甚?!盵9]序二隆慶《海州志》刊行于明隆慶六年(1572),由時任知州鄭復亨在其先二任知州纂修材料的基礎上增補而成,知州廖世昭初修于嘉靖元年(1522),權知州事的張峰重修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宋史》等上述傳世文獻皆稱趙概離任通判海州赴京任朝官后,先后“知漣水軍(今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知)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入為開封府推官”“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遷刑部員外郎、同知宗正寺,出知青州,改直集賢院”等職,但任職時間大多不載或誤載。
趙概出任諸多地方官,史載明確紀年的任職是知青州。《宋會要輯稿》兵一一之一六載:“(仁宗)寶元二年(1039)十一月四日,知青州趙概請”事[2]8825。范仲淹曾寫三封“知郡職方”書,馬學慶在《范仲淹與商丘》中考證認為受信人皆為知青州的趙概;三封書信的書寫時間分別為,第一封當撰于仁宗寶元二年(1039)春夏之際,第二封當撰于盛暑七月,第三封當撰于年末[10]313-315。因而推斷趙概知青州時間在仁宗寶元二年前后。李之亮等在箋注韓琦《安陽集》卷四《叔平學士知青州》詩時,經考證認為趙概知青州約在寶元元年至康定元年(1040)?!盵11]130-131
趙概知青州之前知洪州。清末民初史表專家吳廷燮在其《北宋經撫年表》中記載:仁宗景祐二年(1035),趙概以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知洪州。依據(jù)是“《江西志·余靖洪州學記》:景祐改元之明年,趙概叔平來守是邦,《志》代貫。”貫即蕭貫,天圣九年(1031)至景祐元年(1034)兩度知洪州。景祐三年“八月庚申,淮南轉運副使吳遵路知洪州,《志》代概坐失察舉。”[12]132《長編》卷一一九亦載:“(仁宗景祐三年八月)庚申,貶……(淮南路轉運)副使吳遵路知洪州”[13]2800??赏浦w概知洪州時間為仁宗景祐二年至三年八月(1035—1036),之后入朝遷刑部員外郎、同知宗正寺,出知青州。
趙概知洪州之前為開封府推官,留待后文分析。
趙概為開封府推官之前知通州。明萬歷《通州志》卷一《秩官表》載:知通州,“慶歷,趙概,有傳?!盵14]23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八《秩官志上》載:“慶歷中(1041—1048),趙概,南京虞城人,中進士,有傳。”[15]324傳節(jié)引自《宋史》本傳。其任職時間誤,知通州時間應在為開封府推官和知洪州之前,即至晚在仁宗景祐二年之前。據(jù)《墓志銘》載,慶歷年間,趙概任職情況大致如下,慶歷元年(1041),“上祠南郊,還其官職如故,徙知滁州”;五年,“得知蘇州,遷刑部郎中”;六年,即“踰年,丁母憂”;八年,“服除,召入翰林為學士、知貢舉”[1]503-504。明萬歷《通州志》亦載知通州時間為慶歷間,明嘉靖、清康熙、雍正、乾隆等《通州志》皆無確切任職紀年。李之亮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中引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一認為,“趙概,明道元年(1032)曾知(通州)?!盵16]760時間上較為接近。
趙概知通州之前知漣水軍。趙概知漣水軍時間在地方史志記載中皆為英宗治平年間,誤。乾隆《淮安府志》卷一九《名宦·守令》中無趙概知漣水軍任職時間記載[17]174,今人荀德麟點校本在注釋時曰“《安東縣志》謂概布衣時在漣水授徒,治平二十四年,以學士知漣水軍,多善政?!盵18]1151考,光緒《安東縣志》卷八《秩官上》載知漣水軍6人,其中“趙概,虞城人,治平二十四年知漣水軍?!盵19]54英宗朝僅存續(xù)四年,即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無治平二十四年之說。光緒《淮安府志》卷九載知漣水軍5人,其中“趙概,虞城人,治平中知漣水軍?!盵20]121《漣水文史資料》亦未加分辨,直接引雍正本《安東縣志》載:“豹隱春風,在文廟前。宋虞城趙概少時,游學于漣,弟子從之。后歸登第,弟子構堂于學前,額曰‘豹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概以學士來知漣水軍?!盵21]128孫愛琴選注《詠淮古詩選》中兩處注釋分別誤注為英宗治平四年和治平二十四年,趙概“以學士知漣水軍”[22]90,139。由趙概知通州時間看,趙概離知漣水軍時間在明道元年(1032)之前。
北宋初,開封府推官設置一人,太宗淳化五年(994)增至3人。《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二二載:“太宗至道元年(995)八月,……兵部郎中喬維岳兼左諭德,水部郎中楊礪兼右諭德,司封員外郎、直昭文館夏侯嶠兼中舍,并為開封府推官?!盵2]3217《職官分紀》卷三八載:真宗即位后,又恢復至1人;景德四年(1007)七月,增至2人,并基本保持不變至北宋末期[23]0704。趙概入為開封府推官至早在知通州的明道二年(1033),至晚在知洪州的景祐二年(1035),期間開封府推官為2人。明道二年,前后有三位在任。一位是明鎬,八月十二日被任命為“考試開封府舉人?!盵2]5625前一年,明鎬上任該職,《長編》卷一一一載:“(明道元年三月)己丑,命(太常博士、益州通判明)鎬權開封府推官,尋即真?!盵13]2578-2579一位是金部員外郎王仲睦,一位是吳遵路;卷一一三載:“(八月)戊午,命……開封府推官金部員外郎王仲睦……為(契丹)國主正旦使?!笔滦梁ィ八痉鈫T外郎、秘閣校理吳遵路為開封府推官。”[13]2634,2639景祐元年(1034),亦有三位在任。一位是明鎬,卷一一四載:“(二月甲辰)命知制誥丁度、知諫院孫祖德、開封府推官明鎬與三司使副及燕肅、張宗象等參議前后所詳定事,輒上之?!盵13]2669因已任職三年,此后應該轉任他職。一位是吳遵路,《宋史》卷四二六吳遵路本傳載:“累遷尚書司封員外郎,權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運副使?!盵24]12700-12701一“權”字說明僅僅是代理,且任職時間不長?!堕L編》卷一一五載:“(七月乙巳)淮南轉運副使吳遵路言”事[13]2690,即說明了這一點,亦有可能吳遵路在當年即“改三司鹽鐵判官”。另一位是韓琦,九月遷任該職,次年十二月,遷三司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25]1157。這樣,開封府推官空缺的窗口期在景祐元年中期至二年,這也是趙概可能的任職時間。
綜合上述資料推斷,趙概初期仕宦經歷如下:仁宗天圣五年(1027),擢進士第三人,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海州。八年(1030)十月二十二日,召試學士院,除著作郎、集賢校理。九年(1031),出知漣水軍。明道元年(1032),知通州。景祐元年(1034),入為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且欲以為直集賢院,宰相以例不可;二年(1035)出知洪州;三年八月,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同知宗正寺。寶元元年(1038),出知青州??刀ㄔ辏?040),改直集賢院,起監(jiān)密州酒稅,徙楚州糧料院。慶歷元年(1041),上祠南郊,還其官職如故,徙知滁州。
神宗元豐元年(1078)春末夏初,趙概受邀以81歲高齡跋涉千里有余自南都來到杭州,度過整個夏天。期間有張先、程師孟、林希、吳天常和吳評等多位好友陪趙概游覽酬唱,趙抃亦留下詩句“一尊各盡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但“四老會”成員在文獻記載中并不統(tǒng)一,除趙概、趙抃外,另二人有吳天常和吳評與孫先和程師孟兩說。
該說在趙抃本人寄和吳天常兩首詩中得到體現(xiàn)。趙概受趙抃邀請赴杭相會,源于二人同朝共事多年,志趣相投。《宋史》卷三一六趙抃本傳載:趙抃(1008—1084),字閱道,自號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仁宗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張?zhí)魄浒襁M士,與趙概一樣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北宋中期名臣,杰出政治家。初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京師目為“鐵御史”。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以寬為治。神宗立,召趙抃知諫院。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辛丑,趙抃自龍圖閣學士、右司郎中、知諫院擢為參知政事。神宗熙寧三年(1070)四月,罷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半年后改青州。成都以戍卒為憂,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乞歸,七年六月壬辰,知越州;十年十月復徙杭州。元豐二年(1079)春正月己丑,以太子少保致仕。七年八月癸巳卒,享年七十七歲。贈太子少師,謚曰清獻。有《清獻集》存世[24]10321-10326。仁宗朝中后期,趙概為御史中丞時,趙抃為殿中侍御史,二人同“在言職”[13]4701。趙抃擢為參知政事時,趙概已經在參知政事任上達六年之久。二人還同時受命,“神宗熙寧元年(1068)正月十一日,分命參知政事趙概、趙抃朝拜太平興國寺、啟圣禪院神御殿?!盵2]1901之后,趙概罷參知政事,以禮部尚書、觀文殿學士出知徐州,遂請老不已,以太子少師致仕。二人再次相見,要再等十年以后。
趙抃在接待趙概期間及前后皆留下多篇邀詩、寄獻詩、和詩,皆收錄于《清獻集》中。趙抃在《次韻程給事寄獻趙少師》詩中云:“暮春船艤浙西州,且喜樽前兩白頭?!盵26]788在《次韻趙少師寄程給事二首》之一中亦有“輕舟來蜀暮春時,便向錢塘詠式微?!盵26]788可知是“暮春”時節(jié)來杭。趙抃在《陪前人游西湖兼簡坐客》及《再用前韻》云:
絲管暄喧擁畫船,澄瀾上下照紅蓮。一尊各盡十分酒,四老共成三百年。北闕音書休憶念,西湖風物且留連。杭民夾道焚香看,白發(fā)朱顏長壽仙。
共泛湖光范蠡船,持杯歡客倒金蓮。此時朋契偕行樂,何日君恩許引年。照水暗知華髪改,倚樓高與紫云連。安車盛暑盤桓好,況是人間一散仙。[26]789
其中“前人”即指趙概;次韻中“安車盛暑盤桓好,況是人間一散仙”句,可推知“盛暑”時趙概仍在杭游歷;而一句“四老共成三百年”則抒發(fā)了老友相會、暢游湖山這種詩意生活的豪氣。趙抃對此次“四老”會甚為得意,5年后,在給當時也在聚會現(xiàn)場的吳天常寄詩、和詩時兩次提及。如《寄酬吳天常中散》云:
仕契最敦厚,夤緣絕儗倫。同登甲戌第,俱是戊申人。把酒曾四老,分攜又五春。新詩光篋笥,珠寶未為珍。[26]755-756
又如《次韻吳天?!吩疲?/p>
塵事不留毫,誰云夢寐勞。因思四老會,今復數(shù)年高。(自注云:“戊午歲余,邀叔平、少卿同行湖上時,君與吳著作皆和詩,號‘四老’云?!保26]763
《寄酬吳天常中散》詩中說明吳天常與趙抃“俱是戊申人”,即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同年出生,時年七十一歲;又“同登甲戌第”,即于仁宗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同榜進士及第;《次韻吳天常》后自注提示熙寧元年戊午(1068)夏季杭州“四老會”成員為趙概(字叔平)、趙抃、吳天常和吳著作。自注中“少卿”“吳著作”,即吳評,《長編》卷二九八載:神宗元豐二年(1079)六月庚子,“詔太常少卿、知袁州吳評,……并與宮觀差遣?!盵13]7253致仕時趙抃亦有詩《喜吳評少卿致政》相贈:
春秋七十更踰期,同甲同年世所稀。未遂乞骸嗟我老,已輸先手羨公歸。良朋集有湖山樂,故里思無羽翼飛。預想俞音還印日,鷺濤秋色上行衣。[26]790
詩中提到“同甲同年世所稀”,也即趙抃與吳評同年出生、同科進士,杭州相會時年七十一歲。據(jù)明代《萬姓統(tǒng)譜》載:
吳評,字正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第進士,調鄞尉(明州鄞縣尉)。值大旱,部使者以聚斂諱言旱,評一以實報。通判常州,浚學溪,自蘇州引湖水以資灌溉,民甚利之。神宗時,守南京,召為太常少卿,出知萊州。復興水利以濟民。趙抃、陳襄、蘇頌皆言評不宜置散地,除命不拜,或勸其以前功自敘。評曰:“吾已在列卿,位通侯,若敘功,寧不自愧?!本怪率?。[27]219-220
雍正《福建通志》補充道“景祐元年進士”“官至中大夫致仕,累贈開國侯?!盵28]594吳評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致仕時間為神宗元豐二年(1079),即杭州相會次年,卒年不詳?!八睦稀蹦挲g相加共294歲,幾近300歲。
清人查慎行認為《陪前人游西湖兼簡坐客》詩是“元豐初,清獻守杭,趙叔平少師自南都來訪,留之過夏,同游湖上而作。時少師年八十余,清獻年逾七十,此外二人皆見本集,一為吳天常,一為吳評少卿,故云‘四老’?!盵29]45北京圖書館影印清人羅以智《趙清獻公年譜》[30]712、今人譚繼和[31]235等亦皆從趙抃詩自注說。
今人吳熊和等在《張先集編年校注》中認為該“詩中‘四老’趙概、趙抃之外,即有張先。另一人疑為程師孟。”[32]97-100并轉引宋人葉寘《愛日齋叢抄》卷二佐證:“元豐初,趙清獻(抃)守杭,趙康靖(概)自南都來,年八十一,共游湖山,為‘二老圖’,清獻時年七十一。程給事師孟守越,又減清獻一歲,嘗同唱和,清獻謝年遇之,因增程公為‘三老圖’,盛哉承平典型也?!盵33]642
張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王拱辰榜進士。歷知吳江縣、安陸縣等,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北宋時期婉約派詞人,名可追柳永,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因詞作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被世人稱作“張三中”;然自認為詞作中有“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櫳壓花影”“柳徑無人,墜風絮無影”等“平生得意句”而自謂“張三影”[34]975。晚年常往來于杭州、吳興之間,與蘇軾等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有《安陸集》。趙概來杭時,張先亦陪同,時年89歲,可稱“老”,并有為尊稱安車少師的趙概和時任資政殿大學士的趙抃填詞《感皇恩·安車少師訪閱道大資,同游湖山》(一作《小重山》)為證:
廊廟當時共代工。睢陵千里遠,約過從。欲知賓主與誰同。宗枝內,黃閣舊,有三公。廣樂起云中。湖山看畫軸,兩仙翁。武林嘉語幾時窮。元豐際,德星聚,照江東。[35]88
程師孟(1009—1086),字公闢,北宋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張?zhí)魄浒襁M士甲科,與趙抃同榜。歷知光水縣、錢塘縣,通判桂州,提點楚州、夔路、河東路刑獄,知洪州,江西轉運使,知福州、廣州。熙寧九年(1076)擢給事中、集賢院修撰,知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青州等,以光祿大夫、集賢殿修撰致仕[24]10660-10662?!端问贰穼⒊處熋狭腥搿把魝鳌?,可見對其政績、吏能的高度評價。程師孟與趙抃同年,而且在熙寧十年趙抃離知越州徙杭州后,正是程師孟知越州時,程師孟赴任途中還經過杭州。二人在杭越之間交往頻繁,多有唱和,僅趙抃詩就多達40首。如趙抃《有懷前人》:
湖平去棹復鳴鼙,一別何時手重攜。龍榜昔同科甲乙,虎符今得郡東西。尋真曾憶觀丹井,乘興徒思泛剡溪。聞說公堂多暇豫,湖山無處不留題。[26]785
在趙概來杭時,程師孟時年70歲,亦來杭相會,并與趙概、趙抃互有唱和。如趙抃《次韻趙少師寄別程給事》[26]755《次韻程給事寄獻趙少師》《次韻趙少師寄程給事》二首[26]788、《次韻程給事寄趙少師》三首[26]811等。程師孟入列“四老”,年齡共計311歲,超過“共成三百年”。但據(jù)宋人葉寘記載,趙概與趙抃共游湖山時被尊為“二老圖”,次年,趙概再次遇到程師孟時,增程師孟后為“三老圖”。以“二老圖”稱趙概和趙抃,因是趙抃邀請趙概赴杭;將程師孟增為“三老圖”,可見“四老”會中并沒有程師孟,否則,無須多此一舉。
張耒《柯山集》卷五〇《吳天常墓志銘》載:
公諱天常,字希全,河南府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儇?,不治生產,以氣節(jié)自許,力學問。河南大府,號多士,而公自少已知名里中,而舅建寧軍節(jié)度使王正倫深器之。以正倫死事恩為郊社齋郎,調濮陽縣主簿,又調舒州司法參軍?!w泗州盱眙縣令,……知洪州奉新縣,……知彭州永昌縣,轉運使范公純仁深知公。是時,方變差科為免役錢,公原究蜀役法利害,講之至精。后以書見王荊公,荊公召公議于司農寺?!T歸審官調院,簽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官。丁母憂,服除,以便親調蘄州蘄口鎮(zhèn)都大監(jiān)轄。俄丁父憂,服除,通判無為軍?!耐ㄅ卸χ荩街萦熊娛?,以公攝守?!盟]者除知宿州。時荊門新復軍,擇守,乃以公為知軍。……俄知沅州,其去荊門,人為立祠,……俄復知辰州,……以病求告,卜居蘄州金沙溪上。
家藏書萬卷,有以自樂,泰然也。公喜讀書,于書無所不觀,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卷,至其閑居,好之尤篤。有《詩集》三卷、《奏議》三卷。紹圣四年(1097)八月六日以疾卒,預治終事,至屬纊精爽不亂,享年六十有一。[36]141-143
朝廷制誥也證實吳天常任職“泗州盱眙縣令”的事實。蘇頌《蘇魏公文集》中有《前石州方山縣令王佐可著作佐郎,前泗州盱眙縣令吳天??赡乐菟痉▍④?,前監(jiān)溫州在城商稅務傅燮,可并大理寺丞》告詞[36]272。
從《吳天常墓志銘》中可得知兩點:一是吳天常以其舅“死事恩為郊社齋郎”,并沒有交代其進士及第,如果吳天常中過進士,這種榮耀在墓志銘中沒有記錄,不合常理;二是吳天常(1037—1097)生于仁宗景祐四年丁丑,并不與趙概“俱是戊申(1008)人”。若此,吳天常受趙抃邀請在杭州與趙概相會,時年方42歲,稱“老”似乎不妥。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年邁時(通常在致仕后)往往召集同好詩文唱和,根據(jù)參加人數(shù)稱為“某老會”,不論官職,只排齒序,但能進入“某老”的一般約定在70歲以上,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謂。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于會昌五年(845)三月舉辦的“七老會”,后又增加洛中遺老李元爽和僧如滿兩人與會,名為“九老會”,時狄兼謨、盧貞以年未七十,雖與會但不入“九老”之列[37]456;又如宋代比較有名的“耆英會”,由西京留守文彥博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洛陽舉辦,共有13人,其中唯有時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的司馬光年僅64歲,不足70歲,本不能入會,但因他有望繼續(xù)高升(果然后來拜相),故亦算在內,后來改會名為“率真會”[38]383-384。
蘇軾通判杭州期間,即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曾邀吳天常等一同游覽杭州附近山水,并賦詩《洞霄宮》,其中有句“長松怪石宜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焙笕藢⒐质麨椤皝碣t”巖,“作亭其上,即取坡詩名之”,曰“宜霜亭”[39]156。時蘇軾37歲左右,邀請同齡的吳天常一同游山玩水,當在情理之中。今人梁戰(zhàn)等認為吳天常生于1017年,卒于1077年,享年61歲[40]136,推斷享年采自張耒《吳天常墓志銘》,但生卒年有誤,因吳天常參加趙概赴杭州會在神宗元豐元年(1078)春末夏初。
據(jù)上述情形分析推斷,該吳天常并非趙抃詩中的吳天常。
歐陽修于慶歷四年(1044)知諫院時奉使河東,回汴京后上奏朝廷推薦文武人才,其《條列文武官材能札子》云:“臣昨奉敕差往河東,體量得一路官吏才能善惡。其間文武官共二十五人,各有所長,堪備任使,今具姓名,條列如后?!盵41]545-546其中就有“知縣令、州縣職官中,材干可用者九人。……大理寺丞、知榆次縣吳天常?!盵41]545-546依此推斷,該吳天常即為趙抃詩中的吳天常。
吳天常(1008—?),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張?zhí)魄浒襁M士甲科,與趙抃、吳評、程師孟等同榜,歷大理寺丞、知榆次縣。余不詳。
另外,趙抃詩中提到的謫官林希也受邀參加了某次相會,林希時年44歲,也不可能入列“四老”。林希(1035—1101),字子中,號醒老。北宋福清(今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章衡榜進士,與二弟林旦以及蘇軾、蘇轍等同榜,三弟林邵與四弟林顏皆為嘉祐四年己亥(1059)劉煇榜進士,一門四進士,一時傳為佳話。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卒后追贈資政殿學士,謚曰文節(jié)。神宗元豐元年(1078),同知太常禮院的林希負責朝儀和外交禮儀,被派出使高麗。林希接到敕命后,“懼形于色”,托辭不去。神宗大怒,批曰“聞希雖迫懼朝命,不敢終辭,然形貌憂郁不少舒。且高麗望中國使人久矣,茍一見希顏狀如此,甚非所以使彼識達朝廷眷顧,遣使通好之意。今雖已啟行,理終未便,宜遣人代之”[24]10913-10915。遂于三月辛巳“謫監(jiān)杭州樓店務”[24]10913-10915。謫官林希亦曾陪游賦詩,趙抃有和詩《次林希喜趙少師概游杭》,其中“官貴躋三少,身閑越八齡?!薄八味级頃簞e,吳語喜重聽。宗契今逾厚,交情久可銘?!薄暗郎綄幘萌?,歸路入云青?!盵26]762等句,敘述與老友趙概的深厚友情,表達對趙概跋涉千里來杭相會的崇敬以及重逢后的喜悅之情。離別后,趙抃又有詩《次韻前人懷西湖之游》:
昔時唐殿預英雄,今獨湖山幸會逢。謫宦青錢曾萬選(自注:謂林希),承恩白手是三公(自注:謂趙概)。龍山我念經年別,虎榜君曾昔日同。老守七章還印綬,俞音朝暮出宸衷。[26]789
因此,杭州“四老會”成員只能為趙概、趙抃、吳天常和吳評。
趙概具有器識宏遠、雅量過人、秉心和平、與人無怨怒、為人光明磊落、為良執(zhí)政等性格特點,成為北宋中期重要的中堅政治力量,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歐陽修在潁州送別來訪的趙概時,填詞《漁家傲·與趙康靖公》相贈,其中上闋為“四紀才名天下重,三朝構廈為梁棟。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寵。歸來白首笙歌擁?!盵42]176趙概在英宗、神宗入主大位的決策上亦貢獻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之前,韓琦在趙概致仕時亦贈詩《寄致政趙少師》:“兩曾擎日上高天,遽脫浮榮請退堅。寵殿大邦方異禮,確申前懇甫踰年。三師共仰青宮貴,四海皆稱白傅賢。自顧衰殘歸未得,幾時平地接神仙?!盵43]294-295對趙概的一生都作了極高的評價。其游宦交游諸多士大夫有多位進入執(zhí)政行列,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而對于趙概的執(zhí)政理念、精神世界、詩文修養(yǎng)、禪學道德等,學界尚缺乏系統(tǒng)的、深入的研究。筆者僅拾取趙概通判海州及仕宦初期任職諸多地方官大致時間,以及晚年杭州赴會等兩個方面進行了考述,其他方面有待后續(xù)及各方學人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