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菲,王禎晗
(1.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服務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10225; 3.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近年來,由于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發(fā)和強烈,氣象災害多發(fā),宣傳普及氣象知識對于增強公眾應對氣象災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氣象科普活動是向社會公眾普及宣傳科學知識、提高社會公共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通過組織形式多樣、主題內容貼近的氣象科普活動可以集中向社會宣傳普及氣象知識,引導公眾走近氣象、理解氣象和應用氣象,從而學習了解防災減災知識并掌握避險自救技能,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社會公眾了解和支持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從而喚起人們對氣象工作的重視和熱愛,并促進氣象學在其他領域以及在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廣泛應用[2],因此利用世界氣象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已成為氣象部門重要的常規(guī)工作。如何以世界氣象日為契機開展深入人心的科普活動,成為氣象科普工作者思考和實踐的課題。2022年的世界氣象日,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創(chuàng)新思路,豐富載體,結合“互聯(lián)網 + ”探索專家訪談、氣象科普講座、氣象課程進網課等形式,全方位讓公眾得到豐富而有趣的氣象知識,并增強其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
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已逐步形成了常態(tài)化、系列化的世界氣象日科普宣傳活動體系,并具有公眾信任度高的專業(yè)氣象科普人才隊伍,在每年世界氣象日當天各級氣象部門會圍繞主題開展多形式的講座,進學校、進社區(qū)開展活動,以實現(xiàn)傳播氣象科普知識的目的。例如:中國氣象局聯(lián)合多部門在世界氣象日期間,開展“氣象科普進列車”“氣象科普進學校”“氣象科普進社區(qū)”活動;組織氣象科學家在“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平臺,圍繞主題與主流媒體開展面對面交流與互動;利用“科學講壇”邀請氣象專家在中國科技館做科普報告;將氣象科普宣傳品送進中國科協(xié)的大篷車[2];舉辦全國氣象科普作品觀摩交流活動。
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氣象科普宣傳形式和渠道越來越豐富,在傳統(tǒng)氣象知識傳播模式的基礎上,運用網絡資源,擴大傳播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fā),各地科普活動逐步開始從線下為主轉為線上為主,線下科普活動為輔的模式。例如:2020年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學會聯(lián)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天氣網邀請十大科學傳播專家——朱定真為中小學校學生進行線上直播講座;2021年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科普宣傳中心(報社)縱跨6地進行直播,吸引32家媒體同步轉播,全網播放量超過800萬人次[3];2022年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組織“你好!氣象站”11個地市氣象部門聯(lián)合直播,利用互聯(lián)網的科普平臺聯(lián)合多地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有效擴大了世界氣象日的社會影響力。
科普活動已成為向社會普及宣傳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載體。在世界氣象日各級氣象部門集體發(fā)力舉辦大型科普活動,可以讓公眾匯聚參與,通過集中向社會科普宣傳,使其走近并了解氣象,也能夠與氣象科學家展開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為氣象科學知識的普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4]。氣象部門屬于“垂直管理”體系,在開展科普活動時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部門上下聯(lián)動和資源融合,同時科普活動志愿團隊中有專兼職的氣象科研人員,在分析和解讀氣象科學知識方面具備了較強的專業(yè)性,這是確保氣象日科普活動能夠成功的基礎。
2022年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呈頻發(fā)多發(fā)態(tài)勢,而及時、精準、廣覆蓋的預警信息能為防災、減災、救災贏得寶貴時間,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以氣象日為契機,緊緊圍繞主題,創(chuàng)新科普方式,精心策劃17項紀念和宣傳活動。
世界氣象日開展主題活動主要是圍繞氣象工作內容、各國普遍關注的氣象熱點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認真研究分析氣象日主題,包括主題內涵和涉及的相關行業(yè),重點分析影響的各種天氣、引發(fā)的各種氣象災害,并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受教育程度進行知識點的細分。例如:從“氣象基本知識”“氣象災害及預警”和“精細化氣象預報建設”3個方面進行氣象災害類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氣象災害致災風險隱患、氣象災害防御措施等解讀和宣傳;針對如何使預警信息發(fā)揮更大作用,氣象專家可以線上做《氣象災害預警與防御》專題知識講座,氣象主播解讀預警信號,制作氣象災害預警防御指南手冊;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這一類專業(yè)的內容可以通過網絡直播進行專家訪談的形式宣傳科普,結合內蒙古實際,向農村牧區(qū)發(fā)放雙語防災減災避險指南書籍,開展科普下鄉(xiāng)為農服務大講堂等。
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提前組建了氣象日科普活動工作小組,根據(jù)2022年世界氣象日活動主題進行策劃,經過多方調研和深入分析后,制定了17項“氣象+”的活動方案。
2.2.1 高度重視發(fā)力,主要領導宣傳示范引領
2.2.1.1 局領導發(fā)表世界氣象日署名文章。在世界氣象日期間,內蒙古氣象局局長黨志成在央廣網發(fā)表了題為《堅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保駕護航》的署名文章,并接受新華網專題訪談,圍繞2022年世界氣象日主題介紹了內蒙古氣象局在防災減災中所承擔的責任以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新華網訪談專題于3月23日正式上線對外發(fā)布。
2.2.1.2 召開世界氣象日網絡信息通氣會。2022年3月22日,區(qū)局召開“世界氣象日”網絡氣象信息通氣會。通氣會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通報了2021年內蒙古氣象災害防御情況和2022年春耕春播氣象條件。新華網、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內蒙古商報、網易、新浪等多家媒體刊發(fā)報道。
2.2.2 部門聯(lián)動合力,共同宣傳氣象提升關注
2.2.2.1 “氣象+科協(xié)”,聯(lián)合發(fā)布科普產品。內蒙古氣象局主動與自治區(qū)科協(xié)對接科普合作,在科普內蒙古App、央視頻、廣播電視4k平臺上線《預警信號到底準不準》等4個氣象科普視頻,并于2022年3月17日起在平臺首頁輪播推薦。內蒙古氣象局還聯(lián)合內蒙古科技館完成了兩場科普大講堂活動,向中小學生科普氣象知識,共吸引了1 472名學生和家長參加。包頭市氣象局聯(lián)合市科協(xié)、市教育局舉辦氣象科普繪畫大賽。
2.2.2.2 “氣象+教育”,氣象科普納入課程。內蒙古氣象局通過“內蒙古天氣”賬號抖音、快手直播間組織開展“云享科學”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盛宴活動,面向青少年開展了兩場氣象科普公開直播課,直播觀看量達4.9萬。內蒙古氣象局精心錄制一堂科普講座視頻,向學校定向推送,內蒙古小記者協(xié)會、青山小學、呼和浩特十六中、春蕾小學、南門外小學(萬達校區(qū))觀看直播和講座視頻,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協(xié)調市教育局印發(fā)文件組織全市中小學、幼兒園25.5萬學生觀看講座。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氣象局在“多霓雅”校園氣象科普基地,聯(lián)學校開展“氣象我知道”知識競賽。
2.2.2.3 “氣象+水利”,共同推進防災減災。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內蒙古自治區(qū)水利廳聯(lián)合組織開展了“氣象、水利兩部門專家教你防災避險”活動,在內蒙古氣象服務中心、內蒙古氣象臺、通遼市氣象局、阿拉善盟氣象局、突泉縣氣象局、四子王旗氣象局的支持下活動圓滿完成,直播通過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內蒙古天氣”快手賬號開展,吸引了7 000個網友的觀看和點贊。
2.2.2.4 “氣象+農村牧區(qū)”,及時助力春耕春播。呼倫貝爾市氣象局聯(lián)合“三農”領域自媒體達人@牧民達西發(fā)布世界氣象日宣傳視頻,播放量超30萬。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組織《如何利用氣象信息開展農業(yè)生產》線上科普講座,呼倫貝爾市農墾集團全體職工5.4萬人觀看。興安盟科右中旗氣象局充分利用“村村響”大喇叭應急廣播系統(tǒng),向各鄉(xiāng)鎮(zhèn)、農村牧區(qū)進行科普宣傳。巴彥淖爾五原縣氣象局聯(lián)合縣科協(xié)、農科局深入到天吉泰鎮(zhèn)舉辦“氣象日—科普下鄉(xiāng)為農服務大講堂”系列活動。
2.2.2.5 “氣象+多行業(yè)部門”,多個領域關注氣象。聯(lián)合呼和浩特市品牌建設與產品質量促進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5塊室外大屏開始統(tǒng)一輪播世界氣象日活動海報,輪播從20日持續(xù)至23日。新浪內蒙古與內蒙古氣象局聯(lián)合制作《收到氣象預警 我們這樣做》專題海報并廣泛傳播。3月23日,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奔騰融媒”客戶端將世界氣象日海報作為開屏背景。
2.2.3 媒體傳播借力,營造活動氛圍擴大傳播
2.2.3.1 媒體聯(lián)合直播揭秘氣象工作。聯(lián)合內蒙古日報走進呼和浩特百年氣象站,在內蒙古日報視頻號、草原云平臺開展直播,累積觀看量6.4萬。
2.2.3.2 原創(chuàng)氣象科普視頻成為全網爆款。內蒙古氣象部門原創(chuàng)《預警信號到底準不準》科普視頻被多家媒體刊發(fā),因該視頻切合2022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在3月23日經央視、新華網等中央主流媒體和中國科協(xié)“科普中國”發(fā)布后引發(fā)關注,全網瀏覽量超7 088萬,并登上網絡熱搜,成為23日微博熱搜榜首推薦,得到200余家政府、媒體官方賬號轉發(fā)。
2.2.3.3 多媒體刊發(fā)報道宣傳氣象工作。2022年3月15日至23日,中央、自治區(qū)多家主流媒體刊發(fā)了內蒙古世界氣象日活動報道,據(jù)統(tǒng)計,僅23日當天,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奔騰融媒發(fā)布世界氣象日報道15篇。
世界氣象日科普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氣象知識,讓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氣象活動,并使其關注氣候變化引,減少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制定活動內容時要圍繞大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既要符合本地實際,又具有充滿趣味性,在活動宣傳中要注重提升公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使氣象科普活動的宣傳質量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
此次世界氣象日活動主要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形式開展主題科普活動,“互聯(lián)網+氣象科普”的創(chuàng)新模式使線上線下活動充分融合。線上科普活動打破了傳統(tǒng)氣象知識傳播方式,利用成熟的新媒體資源,可以有效地彌補地域限制、人員不足、傳播速度慢等問題[5],氣象部門與公眾可以隨時進行交流。借助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快速梳理、準確認定大眾對氣象科普的需求,全方位提升科普覆蓋面和傳播效果。
世界氣象日主題活動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科學傳播行為,因此活動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每年的氣象日主題是關于全球普遍關注的氣候變化的話題,在解讀主題時要更加深入和專業(yè),建議可以提早組織專家團隊或參照中國氣象局進行專題解讀,并制作符合本地特色的主題解讀科普產品。
根據(jù)世界氣象日活動主題及早謀劃至關重要,要提早組織氣象科普人員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策劃有針對性且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與形式,減少單向傳授和灌輸氣象科普知識方式,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大眾需求為主,提前進行需求調研工作,更好地吸引公眾參與,創(chuàng)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科普活動中,從而提高科普效果,在開展活動前,要把將宣傳工作列為組織策劃的重點內容,必須拓寬宣傳渠道,重點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不僅要利用好自有媒體平臺,而且要加強與中央和地方媒體的聯(lián)動,擴大宣傳覆蓋面。在宣傳策劃方面要注重活動前、中、后的分階段的報道,其中活動前和過程中的宣傳重點是活動時間、地點、主題、參與途徑、活動特色等相關信息,活動后的宣傳報道核心是對活動內容的總結和深化,可以進行系列宣傳報道。在活動宣傳的同時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科普,為社會公眾提供指導。
氣象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各行業(yè)和領域都是氣象科普的對象,但多年來氣象部門主要以自己單獨開展氣象科普活動為主,現(xiàn)內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嘗試與行業(yè)部門聯(lián)合開展科普活動,科普宣傳效果明顯。結合世界氣象日活動主題,與有關單位之間加強聯(lián)系互動,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雙方資源,還有助于拓寬科普宣傳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拓展科普宣傳效果,從而提升活動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