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衛(wèi)民,陳 波,黃 崗,劉開燕,龔江洪,屈仁燕,李遠鴻
(四川省樂至縣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樂至 641500)
試驗設4個處理,A1:雙五0;A2:雙六0;A3:雙三0;A4雙二五(見表1)。采用小區(qū)隨機排列,每個處理為1個小區(qū),A1、A4小區(qū)面積分別為16.67m2,A2、A3小區(qū)面積分別為20m2。玉米品種為田豐8號,4月11日移栽,密度48000株/hm2,1hm2用純氮300kg、P2O5120kg、K2O 120kg,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表1 套作玉米模式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B1:三五二五;B2:雙三0;B3:雙二五;B4三0二0 (見表2)。采用小區(qū)隨機排列,重復1次。B3、B4小區(qū)面積分別為16.67m2,B1、B2小區(qū)面積分別為20m2,玉米品種為川單23號,4月5日播種,種植密度52500株/667m2,1hm2用純氮300kg、P2O5120kg、K2O 120kg,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表2 中廂不同開廂方式套作玉米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C1:3月5日;C2:3月15日;C3:3月25日;C4:4月4日;C5:4月14日。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麥/玉/豆、雙三O種植模式。玉米行距0.5m,株距0.38m,小區(qū)面積50m2(10m×5m),每小區(qū)種植5帶,密度52500株/hm2。施純氮240kg/hm2(按底∶苗∶穗=3∶2∶5施入)、P2O5120kg/hm2、K2O 75kg/hm2、清糞水900挑/hm2。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試驗設品種、密度2個因素,設計品種4個處理,D1:正紅102;D2:川單418;D3:登海11;D4:成單30。設計密度6個處理,E1:42000株/hm2;E2:48000株/hm2;E3:54000株/hm2;E4:60000株/hm2;E5:66000株/hm2;E6:72000株/hm2。采用兩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采用麥/玉/豆、雙三O模式種植,每小區(qū)種植2帶,每帶種雙行,小區(qū)面積25m2(4m×6.25m),施純氮225kg/hm2、P2O596kg/hm2、K2O545kg/hm2、清糞水900挑/hm2。磷、鉀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由表3得出:A4模式玉米最高達6580.5kg/hm2,顯著高于A2、A1;A3模式玉米產量位居第2,為6408kg/hm2,較A4模式減產172.5kg/hm2;A2模式玉米產量位居第3,為5806kg/hm2,比A4模式減產774kg/hm2;A1模式玉米量產位居第4,為5640kg/hm2,比A4模式減產106.2kg/hm2。
表3 不同套作模式玉米產量 單位:kg/hm2
3.2.1 產量 由表5得出:玉米產量以B2模式為最高,達6304.5kg/hm2,較B3、B1、B4分別增產69kg/hm2、1036.5kg/hm2、1185kg/hm2,分別增1.09%、16.44%、18.8%。
3.2.2 預留行對套作玉米的產量影響大 由表5得出:B2模式預留行1m,玉米產量6304.5kg/hm2,最高,其次是B3、B1和B4。產量最低的是預留行最小的B4,B2產量較B4產量高1185kg/hm2,增23.15%。
3.3.1 生育期 由表6得出:以C1、C2處理出苗期最長,為13d,C3和C4處理分別為12d和11d、C5處理出苗期最短為8d;玉米播種期至拔節(jié)期以C1處理最長,為42d,其它C2、C3、C4、C5處理依次分別是36d、32d、32d、28d;從播種期至抽雄期以C1處理最長,為91d,C5處理最短,為66d,較C1處理短25d,其它C2、C3、C4處理分別是83d、78d、71d;從播種期至吐絲期以C1處理最長,為95d,C5處理最短,為71d,其它C2、C3、C4處理分別是88d、81d、74d;74d;C1處理的生育期最長,為130d,C5處理是115d較C1處理短16d,其它C2、C3、C4、處理全生育期分別是125d、121d、117d、115d。
眾所周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為農業(yè)再生產提供必需的外部條件,進而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影響,使得基本作用無法發(fā)揮出來,針對此種情況,農業(yè)部門就需要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營造工作,在價值和公理基礎上,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并建立完整的合作秩序,從而有效降低農業(yè)發(fā)展的組織風險,推動農業(y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表4 不同套作模式玉米產量的方差分析
表5 中廂不同開廂方式套作玉米產量統(tǒng)計 單位:kg/hm2
表6 套作玉米不同播期生育期
3.3.2 經濟性狀 由表7得出:C1處理株高最低為259.9cm,C5處理最高為289.6cm,較C1處理高出29.7cm,高11.4%,其它C2、C3、C4處理分別較C1高出2.3cm、3.5cm、10.7cm,高0.9%、1.3%、4.1%。穗位占株高比例以C1處理最低,為0.401cm,以C5最大為0.446cm。空稈率以C1最低為1.1%,C3、C5最高為1.9%,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禿尖率以C1最高,達17%,分別較C2、C3、C4、C5處理高出3.9%、2.9%、1.9%、1.1%。穗粒數以C1處理最低為499.4粒,C4處理最高為532.2粒,較C1多32.8粒,增6.6%,其它C2、C3、C4分別較C1多16.9粒、23.3粒、29.6粒,增3.4%、4.7%、5.9%。
3.3.3 產量 由表7知,套作玉米從C1至C5播種期,兩頭產量低,中間產量高,其中C4產量最高,為7792.5kg/hm2,較C1增產85.5kg,增19.7%,C2、C3、C5之間產量差異不明顯。
表7 套作玉米不同播期經濟性狀和產量
3.4.1 生育期 由表8知,全生育期以D4最長,為122d,較其余品種長5~7d左右,D1、D2、D3之間差異不明顯。
表8 玉米不同品種生育期
表9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株高
表10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穗位占株高比
3.4.2 經濟性狀
3.4.2.1 株高 由表9知,以D3平均株高270.6cm最高,較D1、D2、D4分別增加24.1cm、13.1cm、10cm,分別高9.8%、5.1%、3.8%。
3.4.2.2 穗位高比 由10得出:在E1~E2密度時,穗位占株高比以D1最高,在E3~E6密度時以D2為最高,各密度下平均穗位占株高比以D2最高,為47.8%,分別較D1、D3、D4平均比例增加2.3%、5.5%、5.9%。
3.4.2.3穗長 由表11知,各品種穗長隨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平均穗長以D1為最長,為18.8cm,分別較D2、D3、D4分別增加1.3cm、1.0cm、0.2cm,分別增7.4%、5.6%、1.1%。
表11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穗長
3.4.2.4 禿尖率 由表12得出,D1平均禿尖率最高,為15.9%,分別較D2、D3、D4增加4.4%、3.4%、0.5%。其中D1、D2在E4密度時,禿尖率最高,分別為22.5%、12.7%,分別較平均禿尖率增加6.6%、1.2%;D3在E2密度時,禿尖率最大,為15.0%,較平均禿尖率增加2.2%;D4在E5密度時,禿尖率最高,為18.6%,較平均禿尖率增加3.2%。
表12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禿尖率 單位:%
3.4.2.5 穗粒數 由表13得出,隨密度的增加穗粒數下降,同一密度下D4穗粒數高于其它品種,其中密度為E1時,分別較D1、D2、D3增加16.2粒、19.2粒、28粒,分別增3.2%、3.9%、5.7%;密度為E2時,分別較D1、D2、D3增加31.7粒、33.8粒、36.6粒,分別增6.6%、7.1%、7.7%;密度為E3時,分別較D1、D2、D3增加18粒、24.1粒、25.3粒,分別增3.8%、5.1%、5.4%;密度為E4時,分別較D1、D2、D3增加77.3粒、56.7粒、54.7粒,分別增18.7%、13.1%、12.6%;密度為E5時,分別較D1、D2、D3增加51.3粒、53.8粒、23.8粒,分別增12.8%、13.6%、5.6%;密度為E6時,分別較D1、D2、D3增加58.8粒、13.0粒、-5.5粒,分別增17.2%、3.4%、-1.2%。
表13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穗粒數 單位:粒/穗
3.4.2.6 千粒重 由表14得出,隨密度的增加各品種千粒重均下降,同一密度下,D4千粒重均高于其它品種,為277.3g,分別較D1、D2、D3增加26.8g、14.5g、21.3g。
表14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大作玉米千粒重
3.4.2.7 空稈率 由表15得出,隨密度的增加,各品種空稈率呈上升趨勢,其中D3平均空稈率最高,為10.8%,分別較D4、D2、D1增加0.6%、3.4%、4.4%。D1平均空稈率最低,為6.4%。
表15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空桿率
3.4.3產量 由表16得出,D1、D2、D3在E3密度時,產量分別為6882、6933、6943.5kg/hm2,分別較E1至E5密度平均產量增加1014、714、1003.5kg/hm2,分別增17.3%、11.5%、16.9%;D4在E4密度時,產量最高,為7374kg/hm2,較E1至E5密度平均產量增加414kg/hm2,增6.0%。從整體水平來看,從E1至E5密度產量均以D4最高,平均產量為6844.5kg/hm2,分別較D1、D2、D3平均產量增加976.5kg/hm2、625.5kg/hm2、904.5kg/hm2,分別增16.6%、10.1%、15.2%。
表16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套作玉米實收產量
(1)川中丘陵區(qū)套作玉米中廂帶植比寬廂帶植產量高,雙三0中廂帶植全年產量最高。
(2)中廂帶植套作玉米最佳播種期:從3月15日至4月14日,隨著玉米播種期的變化,套作玉米產量呈現(xiàn)兩頭低,中間高,以4月4日產量最高,可見,川中丘陵區(qū)套作玉米最佳播種期為4月上旬。
(3)套作玉米種植密度與品種有關,最佳種植密度宜54000~60000株/hm2,可根據品種特點和土壤類型確定種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