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民,張萬宇
(華東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7)
國家安全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基礎保障。新時代面對國外國內(nèi)復雜環(huán)境,把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勢在必行。目前我國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主要通過軍事訓練、軍事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等方式進行[1]。其中,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課主要強調(diào)國防安全,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與法治”側重于愛國主義教育,“形勢與政策”側重點于國際形勢與外交,“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將總體國家安全觀放在社會建設中講。可以說,當前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散布在各個學科中,并未形成完整豐富的體系。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課程的特點,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各個領域進行補充教學,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一個較為完善、豐富的國家安全課程體系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內(nèi)在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厘清各門課程對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承擔的責任、厘清各門課程相互之間的關系,對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進行學理分析,在不增加課程、學分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的實施路徑。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他強調(diào):“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jīng)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盵2]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使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nèi)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nèi)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盵3]就今天來看,對外我們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方遏制與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滲透,對內(nèi)我們面臨著經(jīng)濟變革、公共衛(wèi)生安全、生態(tài)治理等一系列安全問題。面對如此復雜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我們不僅需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過硬的經(jīng)濟實力來維護國家安全,而且還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牢固樹立起國家安全意識。高校是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青年強則國強,只有當代青年人具有強烈的國家安全意識,才能筑起國家安全的鋼鐵防線。而當代高校大學生大多生長在穩(wěn)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國家安全沒有切身的體會與足夠的憂患意識,對于國家安全風險沒有形成足夠的理性認識,對于國家安全領域所發(fā)生的一些事件與現(xiàn)象缺少清晰的判斷與應有的預見。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零碎的國家安全教育只能治標不治本,所以迫切需要將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使大學生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讓其具有國家安全憂患意識與警惕心理,進而為國家安全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大命題。將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可以從兩個方面培養(yǎng)時代新人。一方面,促進當代大學生思考“國家安全為了誰”這個問題。國家安全意識融入各個專業(yè)各門課程中,可以讓大學生明白國家安全是一切個人發(fā)展、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基礎條件,更讓大學生明晰國家的發(fā)展目標。另一方面,促進當代大學生思考“國家安全依靠誰”這個問題。國家安全意識融入各個專業(yè)各門課程中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懂得國家安全依靠的正是自己。大學生正是在深入思考“國家安全為了誰”“國家安全依靠誰”這樣的問題中增強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將其轉化為一種潛意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教育一點一滴地滲透,使大學生繃緊國家安全防線,從而在真正接過維護國家安全的接力棒時才會走得更加從容一些。
高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改革是落實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關鍵。然而,這種設置和改革也必須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大學生的接受規(guī)律。實踐告訴我們,將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做加法,不能越改越“多”。綜合看來,在不增加學分、學時的基礎上去將國家安全意識融入課程體系中去,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這就需要在現(xiàn)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去調(diào)整課程的結構,同時還要兼顧提高課程的質量,盤活被“閑置”的課程。并且,需要發(fā)揮除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其他課程的力量,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各門課的課堂之中。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始終以培育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為宗旨。這是新時代課程體系改革的經(jīng)驗總結,為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理念引領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從人才培養(yǎng)的方式來看,課堂教學仍然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主渠道,而課堂教學之間又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從市場化、網(wǎng)絡化和信息化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培養(yǎng)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是落腳點。
首先,調(diào)整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課程結構。目前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知識點零星散落在思政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概論”中,其他各門課程與思政課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有效銜接、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學體系,這就需要厘清思政課中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內(nèi)容如何分配以及如何加強實踐教學等問題。各門思政課都應該挖掘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作用,并且需要調(diào)整內(nèi)容的構成與講解的側重點,同時可以適當變課堂教學為實踐教學,這樣可以使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課程結構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所豐富。其次,補齊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在其他課程教學中的短板。搞清楚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在哪些課程中還有待提高,比如對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否足夠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是否過關、課堂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評價系統(tǒng)是否有效、支撐體系是否有力等。在補齊了各個方面的短板和不足的情況下,才能使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課程高質量發(fā)展,同時一些因為質量不高而不被大學生重視的課堂,就可以被盤活,從而起到“去庫存”的效果。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培育應該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各門課程之中,形成濃郁的國家安全意識氛圍,構建同向同行的國家安全意識課堂教學體系。國家安全意識教學不僅要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還要體現(xiàn)在專業(yè)課與實踐課中。既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如何體現(xiàn)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育,又要在各門專業(yè)課中講好專業(yè)領域中的國家安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其中要求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等各類學科結合自身專業(yè)特色,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肩負時代使命。各學科需要仔細分析本學科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相結合的結合點,根據(jù)本學科所具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用本學科的話語體系來講解國家安全。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與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做到既不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能很好地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與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滲入學生頭腦中。
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具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就要注重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國家安全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高校課堂教學需要從現(xiàn)實問題入手。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識與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把國家安全意識課堂教學與社會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相結合,這是新時代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方向。從貼近生活的國家安全問題出發(fā),既可以將教材的邏輯一定程度上轉化成受教育者心理的邏輯,又可以使比較宏觀的國家安全變得生動具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國家安全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反省思維。杜威曾說過:“沒有某種思維的因素便不可能產(chǎn)生有意義的經(jīng)驗?!盵4]43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能對國家安全風險進行甄別、應對、防控的時代新人,而這些能力都需要大學生具有問題意識以及對問題進行反復的、深入剖析的反省思維。為此,就需要大學生在經(jīng)驗的情境中,通過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正如杜威所認為:如果兒童在教學情境中自己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并積極解決這些問題,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先進的、多種多樣的、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那么,即使教學方式比較一般,其效果也會是好的[4]44。第三,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高校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應該是在未來的崗位上有能力維護本領域國家安全的人,這種能力需要從實踐中去培養(yǎng)。增強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需分兩部分:既要做好知識的灌輸,讓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有基本的知識層面的了解,又要從“做”中入手,使大學生與外部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獲得關于國家安全意識的經(jīng)驗。只有這樣,才能將國家安全意識有效轉化為大學生自己的意志與行動。
新時代國家安全意識融入高校課堂教學,需要構建高校國家安全意識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體系、評價體系、組織保障體系。在課程體系上要突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培育,確保國家安全意識教學的理論性;師資隊伍體系上要激發(fā)教師國家安全意識教學的主體性;在評價體系上要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并有效貫徹落實;在組織保障體系上要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新時代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學的課程體系,既需要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又要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專業(yè)課與實踐課中去。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深入挖掘各門課程的國家安全教學作用,并且進一步突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學內(nèi)容,而不能只是將總體國家安全作為課本的一個小節(jié)來講。比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講述了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走過的歷史道路,從列強入侵到救亡圖存,這門課不僅僅是向學生普及歷史教育,也是在呈現(xiàn)一個個真實的國家安全案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結經(jīng)驗教訓,方可得知今日的國家安全多么重要。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有很好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元素,需要充分挖掘,在授課時加以側重和引導。
第二,將國家安全意識教學滲入大學生的專業(yè)課中。將國家安全意識教學滲入大學生的專業(yè)課當中,但實行精準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不能一味地做“加法”,而是需要使國家安全與專業(yè)課程互相融合,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的特性,用精準的語言來教育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培養(yǎng)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作用。
第三,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組織大學生參觀一些戰(zhàn)爭紀念館,讓大學生沉浸式地體驗真實的國家危難。其二,開展校園反恐演習,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危險來襲的緊張感。其三,讓軍事訓練煥發(fā)新的生機。軍事訓練過程中,讓大學生知道自己是在為什么而訓練,教官也應該為學生傳授一些真實的國家安全案例。
加強新時代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嚴格把控思政教師的選拔,其他科目教師也應對國家安全知識教學進行培訓、定期舉辦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教師座談會。
第一,選拔思政教師時要嚴格把關。教育者自身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一個教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出了問題,怎么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5]?可見,扎實的國家安全知識是思政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xiàn)在看,這個要求已經(jīng)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盵6]還有,仁愛是教育事業(yè)的靈魂,只要愛學生、尊重學生的教師,才能跟學生講好什么是國家安全。
第二,對其他專業(yè)教師進行培訓。培訓要從如何講好國家安全意識與教師自身的國家安全意識兩個方面進行。其他專業(yè)教師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培訓才能將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融入自己的課堂,他們也只有自身具有愛國情感、對國家安全領域有一定的敏銳度才能做到言傳身教。
第三,定期舉辦教師座談會,讓教師參與國家安全意識教學改革。教師作為直接與學生接觸者,是親身體會到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問題所在的群體,所以教師對于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可以有自己的見解。定期舉辦教師座談會,讓教師們暢所欲言,發(fā)揮其主體性。并且讓教師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就會促使其更多地去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問題。
有學者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高校思政課有關國家安全意識的教學實效性不強,部分高校存在國家安全意識教學考評機制不健全的問題[7]。教學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評價的軟化,缺乏綜合有力、反饋及時的評價體系。一方面,目前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全面、準確和科學。另一方面,學生作為教學評價的主體之一,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反饋周期長,影響力小,無法起到實質性作用。新時代加強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需要在現(xiàn)有教學評價體系中增加國家安全意識評價內(nèi)容,評價形式做到學生反饋、專家評判、定量分析相結合。
就評價體系的對象而言,需要對國家安全意識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首先就是要對隊伍進行科學評價,制定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培訓機制等評價標準;然后就是課程設置評價,把課程的體系、課程的銜接度、課程的單元設計、課程的理論性與現(xiàn)實性等納入重點考核的內(nèi)容;與此同時,要對學科建設情況進行評價,比如對國家安全意識學術性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等都要有相應的衡量指標;對于實踐方面需要對實踐課的課時安排、實踐課的場地選擇、實踐課的人員配備、實踐課的效果等進行評價與考核。最后,課程特色與創(chuàng)新情況也不容忽視,體現(xiàn)學校的特色學科與特色專業(yè),做到“千校千面”。
就評價形式而言,不可單一化,不可聽一家之言,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聽取意見。第一,學生是教學的最直接感受者,學生的反饋應該作為重要的評價形式。學校既要重視在校學生評價,也要重視已經(jīng)畢業(yè)學生的評價。通過填寫問卷、師生座談會、教務系統(tǒng)的課程評價等形式來收集學生的意見。第二,專家們的意見更具有科學性與代表性,所以還應該成立專家督導組,對教師、課堂等方方面面進行評價考核。第三,在以上的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定量分析,對評價內(nèi)容進行相應的指標劃分,并建立指標體系,并且附上合適的權重,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進行評價,可確保評價體系的全面性、科學性、嚴謹性。
一個強大的組織保障體系是落實高校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目前不少高校對于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保障力度不夠,部分高校還存在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一方面,學校缺少足夠的重視與相應的政策;另一方面,學校缺少足夠的配套資源。
第一,領導體系的保障。做好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工作,應該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同時也要行政部門配合、各級教育部門相互支撐。加強領導班子對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課程的重視度,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8]。
第二,相應政策的保障。高校要做好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政策來保障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同時用政策保障國家安全意識有效融入課堂。各個高校根據(jù)本校特點與實際情況在國家有關政策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
第三,資源配置的保障。高校要逐年增加對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投入和使用管理。對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已有的資源要做到合理有效配置,使其發(fā)揮最大效能,不能被無故占用,對不足的資源要補齊,要建立一整套機制來激勵教師投入。
當然,新時代高校加強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并非一味地搞斗爭哲學、搞零和博弈、搞閉關自守,而是在順應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尤其是在與世界熱愛和平的民族和人民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安全、和平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