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康麗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
許文慧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碩士在讀
中德兩國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在傳統(tǒng)木構民居建筑中都有輝煌歷史。兩國因其地理位置、文化差異以及自然資源等因素不同,其木構民居建筑在結構、造型、室內裝飾等方面也存在差異。隨著時代發(fā)展,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樣化建筑材料、結構等諸多原因,使兩國更加重視保護木構建筑。因此,研究中德木構建筑體系以及各自的特征,將對未來木構建筑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一定借鑒意義,具有實踐運用價值和啟發(fā)性。
大木作是中國木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檁、枋、柱以及梁等結構框架?!吧瞎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狈从吵鲈谠忌鐣r期已出現(xiàn)木構民居建筑[1]。7 000 年前,中國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挖掘出柱、梁、板等帶有榫卯的木構建筑構件,它是最早使用榫卯的干闌式木構房屋雛形。仰韶文化后期,木構建筑的柱子、屋架與外墻分工明確,使木構建筑建造技術達到一個新高度[2]。木構房屋建筑由屋頂、屋身和臺基組合而成,整體表現(xiàn)出高度的穩(wěn)定性。秦漢至南北朝時期,抬梁式、穿斗式以及斗拱的使用已很普遍。唐代,木構建筑的柱梁枋用料粗壯,建筑大氣舒朗,外觀和構件曲線逐漸增加。宋代,《營造法式》的出現(xiàn)使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模數(shù)化逐漸定型。如書中“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按木材橫斷面的大小分為8 個等級,便于估算工料和構件的安裝與制作,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從此走向規(guī)范化[3]。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筑從最初的結構化逐漸轉變?yōu)檠b飾化,如取消室內斗拱,部分斗拱使用大額式做法[4]。從朝代更迭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建筑經(jīng)歷了由開始的簡陋雛形到后期精細的裝飾性演變。
德國木構建筑結構體系與中國有相似之處,體現(xiàn)在德國3 種木材墻體結構,分別為原木塊狀結構、木樁板條結構以及半木桁架結構。其中,半木桁架結構和中國的穿斗式木構建筑有類似性,它們都以柱子作為承重的主體。公元前12000 年,德國游牧民族開始使用木桿作為框架搭建帳篷,這種承重木材與有遮擋作用的獸皮結合,是德國半木結構建筑的來源[5]。公元前5200 年,在德國萊比錫南部出現(xiàn)了最早的原木塊狀結構房屋,其墻壁材料用松木樹干制作,且有柳條編織加工。公元前2200 年,博登湖的Unteruhldingen 村落建造了木樁板條結構房屋。中世紀前期,半木結構建筑多以木樁插入地下作為主要穿層結構建筑,后替換成石頭作為底座。1320~1470 年,木構民居建筑實現(xiàn)從穿層結構到層樓結構的轉換。穿層結構和層樓結構都屬于半木桁架結構,即德國半木結構的前身。直到15 世紀初,立柱式結構才真正被半木結構取代。
15 世紀后的哥特式時期,德國半木結構民居建筑一般為3 層,山墻和側墻逐層外挑,使建筑立面更加豐富細膩。文藝復興時期,半木結構開始使用斜撐,后期撐木消失,山墻上出現(xiàn)老虎窗和凸窗等形態(tài)。古典主義時期,木構居住建筑的木構架本身強度相對減弱,裝飾性已然大于結構支撐的作用[6]。這與明清時期木構建筑在結構上進行裝飾性強化有相似之處。
中國木構民居建筑對于木材選擇十分嚴謹。在屋架、檁條、承重梁等大木作用材中多用到松樹、云杉、馬尾松以及樺木等木材,這些木材大多干燥性良好且耐久性強。小木作常用白松作為材料,且適宜小木作雕刻的木材可選擇椴木、樟木、花梨木等樹種。德國在木構民居建筑中與中國相似之處在于其主體框架都用松木和云杉等木材來加工。此類樹種高大挺拔,多數(shù)質軟且資源相對豐富。中德兩國的建筑墻體在木質框架的基礎上都常加入黏土、茅草、磚、石等材料,不同之處在于德國善用藤條編成籬笆狀嵌入木構架空隙中,并用黏土、麥秸稈等填充墻體。由此可見,德國木構民居建筑主體框架與裝飾構件部分的用材并未像中國劃分得那么細致,且缺少像中國木構建筑具有高度規(guī)范化的結構構造制度。
中國木構建筑在立面框架分割線條的形狀上遠比德國木構建筑豐富。中國木構建筑的美在于其用木樁支撐的屋頂為懸挑出來的造型,在空中塑造出優(yōu)雅的曲線。木構建筑在做高層時是逐層收縮,以求結構穩(wěn)定,受力合理,結構嚴謹一致,更注重尺寸權衡和細節(jié)設計,是一種空間造型設計的秩序之美。與中國曲線造型不同,德國木構建筑造型幾乎都為直線,或是層層出挑,以求更大的室內空間,是一種上大下小的視覺效果。其木構建筑的造型常用三角形或長方形設計,通過立面與斜向框架的結構設計達到一種復雜的美,其直線造型配合繁復的木框架裝飾,也體現(xiàn)出建筑結構在空間層次上的多維變化。
中國居住建筑木構屋頂?shù)慕Y構做法根據(jù)屋頂形式而變化,一般可分為卷棚頂、懸山頂以及硬山頂?shù)染哂星€造型的屋頂類型。戰(zhàn)國《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說明我國木構民居建筑屋面很早就呈現(xiàn)曲線,建筑的正脊和戧脊是一條兩端翹起的弧線。這些屋頂從正脊到檐部逐漸升高,形成向上彎曲的雙曲面。與中國屋面的曲線不同,德國半木結構民居建筑的屋架結構多以直線設計,原因是屋架底梁和樓板梁以及立柱共同連接屋架與主體房屋框架結構,并分連墻體與屋架。德國半木構民居建筑屋頂主要形式有接梁櫞屋架、架檁屋架、單支撐屋架、雙支撐屋架以及斜倚屋架等[7]。
中國傳統(tǒng)木構民居建筑的臺基包括3 個重要組成部分,即基座、踏道以及欄桿?!肮胖?,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8]由此可見,古代圣人開始建造房屋時已經(jīng)重視臺基建造,一般臺基高度隨著建筑等級增長,基于功能和安全需求會增加相應的踏道和欄桿,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臺基風格。德國半木結構民居建筑的臺基較為簡單,一般僅有基礎底座,通過防腐蝕的基礎底座來支撐木構建筑體系。德國半木結構民居建筑基礎墻的地下部分比地上要深得多,這類型臺基已滿足簡單的結構需求,在結構類別和裝飾性方面不及中國建筑臺基復雜精致。
中國傳統(tǒng)木構民居建筑室內空間用色莊重且嚴謹,部分木制構件上的彩畫不僅是裝飾,更有保護木構架的作用。黃為皇帝之色,庶民不能濫用,只小部分稍用之耳。白不常用。黑除以墨描輪廓之外,亦不甚用。故中國建筑,大體用赤。當施用彩色時,多用青、綠、藍,他色則不多用[9]。中國古代色彩在秦漢時期已形成清晰的色彩等級制度,一般木構民居建筑室內的柱梁枋常用黑褐色、墨綠色或木材本色。德國木構建筑缺乏像中國一樣豐富的建筑室內構件,其室內裝飾傾向于對墻面和天花進行裝飾,善于在木骨架上刷各種不同顏色的涂料,與室內墻面形成色彩絢麗的視覺效果。中世紀時期偏向于濃重的古木色或者深色涂料。從16 世紀開始,受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建筑室內裝飾色彩偏向于更細膩柔和的色調。在后來的新古典主義時期,其室內空間偏向于灰色與黃色的淺色調。由此可見,中國在室內裝飾色彩中更講究等級制度,而德國更注重裝飾風格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建筑室內裝飾講究的是雕梁畫棟,古代匠人在民居建筑裝飾中運用工藝技巧和民俗文化等內容豐富室內裝飾。特別是民居中室內木柱雕刻、梁枋彩繪以及詩畫楹聯(lián)等,充分體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智慧。但因木構建筑材料易著火,匠人們會在建筑室內的藻井中繪制與水有關的裝飾圖案,象征以水能鎮(zhèn)災。中國民居室內裝飾紋樣是根據(jù)風俗習慣與等級制度進行創(chuàng)作,除在藻井做裝飾外,門窗、斗拱以及梁柱等構件上也會施以彩畫。唐代善用卷草、蓮花、網(wǎng)紋等圖形,宋代則善用五彩遍裝、碾玉裝、解綠裝等多種形式,而在明清時期多運用團花、戲文、忠孝禮儀等故事內容。德國建筑室內裝飾在雕刻方面比較簡單,而多以彩繪為主,室內陳設為輔。德國民居彩繪是對建筑構件、室內墻壁及天花、窗下墻等地方進行描繪,圖案一般根據(jù)戶主人喜好的主題來自由設計。受16 世紀文藝復興的影響,木構建筑裝飾愈發(fā)豐富,如典型的玫瑰花飾、貝殼玫瑰花飾、半圓或全圓月亮圖案等,另外還有五角星、六芒星、生命之樹或鴿子等幾何變形圖案。這些圖案通常出現(xiàn)在室內陽臺或木構架立柱上,而在室內窗飾上體現(xiàn)得更為豐富和精彩,如德國著名的“蠟燭拱門”是典型的室內裝飾品,表現(xiàn)出主人獨特的審美與生活情趣。中德木構民居建筑裝飾圖形類型對比如表1 所示。
表1 中德木構民居建筑裝飾圖形類型對比
通過對比中德兩國民居傳統(tǒng)木構建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木結構建筑有著技藝精湛的大木作結構體系和小木作工藝技術,其復雜的結構雕刻細部以及嚴謹?shù)某叽绨芽卦谑澜缃ㄖ飞险加兄匾匚?。德國傳統(tǒng)木構民居建筑體系至今保存較為完整,在木構建筑保護傳承和修復技術方面尤為突出,其帶有半木結構體系的結構設計占據(jù)德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部分。木構建筑文化是人類在建筑史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研究其各自的特點和對應的相似性與裝飾性,對保護木構民居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