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芬 徐靜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214002
當前,食管癌臨床主要使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是手術帶給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時間長,根治范圍較廣,所以患者圍術期內可能會出現(xiàn)程度不同應激反應,另外因為多數(shù)患者對于疾病、手術缺乏相應認識,術前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疾病不確定感嚴重,上述因素均會對手術麻醉、手術治療造成相關影響,從而延緩患者康復進程〔1-2〕。所以要在患者圍術期給予其系統(tǒng)全面的護理干預〔3〕??缋碚撃P腿娓深A是由美國學者提出,是將社會心理學作為基礎的一種對個人行為進行改邊的理論模型,該模式把人行為改變劃分為多個階段展開干預,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當前行為改變過程、護理需求等,從多個方面展開協(xié)助引導,從而改善其不良行為習慣〔4〕。本文擬探討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對食管癌根治手術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等影響。
選取2019年1~12月在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手術的7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食管癌,需根治術治療;②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加入者。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器官嚴重性功能異常者;②精神疾病、智力異常,無法正常交流者;③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者。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患者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56.60±1.40)歲,平均病程(21.70±2.90)個月;研究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齡(56.59±1.41)歲,平均病程(21.69±3.00)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護士對其進行評估,給予疾病健康宣教、心理疏導、術中、術后常規(guī)護理、飲食指導等護理措施進行干預。
1.2.2研究組 研究組接受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內容如下。
1.2.2.1科室建立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小組,組長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員由護理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責任護士、護士擔任,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目前行為模式?jīng)Q定干預次數(shù)、干預階段、干預持續(xù)時間。
1.2.2.2前意向階段 小組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向患者及親屬詳細接受住院環(huán)境、病房設備設施、各項規(guī)章制度、辦事流程,讓患者及親屬能夠盡快了解情況,熟悉環(huán)境,緩解緊張感、陌生感,建立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認真傾聽患者主訴,了解其內心狀況及對疾病看法,通過交流,使其認識到疾病發(fā)生原因、不良生活習慣方式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1.2.2.3意向階段 通過前意向階段干預,患者可清楚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方式的危害性,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小組在該階段應用跨理論模型中自我效-激勵-轉變認知-意識覺醒等相應測量對患者行為能力進行分析,重點介紹科學營養(yǎng)飲食、功能訓練、放松心理等遵醫(yī)行為在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方面的重要作用。
1.2.2.4準備階段 組員借助跨理論模型中轉變認知策略-再評估環(huán)境、再次自我評價、權衡決策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以基礎衛(wèi)生知識、食管癌相關知識、根治手術方法、圍術期注意事項等內容為主,患者病情、治療方案等內容向患者及親屬重點介紹,通過多次訪談,糾正其錯誤認知、錯誤的自我認識。
1.2.2.5行動干預階段 小組根據(jù)患者在意向階段、準備階段內認知轉變、知覺行為轉變情況,制定具有靶向性的護理計劃,將基礎護理內容具體到圍術期的每一天。每天詳細記錄護理計劃實施情況,定期評估檢查,查找問題,持續(xù)糾正不良認知行為,叮囑患者親屬在后面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更多的積極支持與幫助。
1.2.2.6維持階段 小組借助跨理論模型中關于自我效能強化、監(jiān)控及行為改變測量中,刺激與控制兩種方法,通過電話隨訪、門診隨查等方法對患者展開出院后監(jiān)督監(jiān)測工作。針對患者已暴露出的相關問題進行重點宣教,指引并鼓勵患者堅持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良好生活習慣與行為。
1.3.1采用疾病不確定感評價量表(MUIS-A)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不同時間段疾病不確定感情況做出評價。MUIS-A量表有復雜因素、不明確性、不連貫性、不可預測性四個維度組成,條目33條。單條回答評分1到5分,1分表示極度不同意、2分表示不同意、3分表示沒意見、4分表示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與認可,總分32~160分,32.0~74.7分為不確定感低水平、74.8~117.4分代表不確定感中等水平,117.5~160.0分代表不確定感高水平〔5〕。
1.3.2采用譫妄評價量表(Deliriumrating Scale,DRS)對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譫妄情況作出評價。DRS量表有語言、思維情況、運動情況及認知情況等13個嚴重項目、發(fā)生癥狀時間、癥狀波動情況、軀體病因3個診斷項目組成。單項目根據(jù)具體程度評分0~3分,但癥狀波動情況、軀體病因除外(評分0分到2分),總分0~46分,總評分≥18分或者嚴重程度評分≥15分代表譫妄〔6〕。
1.3.3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對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后不同時間段生活質量作出評價對比。SF-36量表主要由軀體情況、疼痛感覺、角色狀況、社會狀況、心理狀況、生命力及總體健康狀況7個維度組成,共35個條目。單條目評分滿分100分,除去疼痛維度外,其余項目評分越高代表生命質量情況越理想〔7〕。
入院時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1 d及手術后不同時間段中研究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比較(分,
研究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譫妄情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譫妄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譫妄情況比較(分,
兩組入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當天及出院3個月時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食管癌在臨床上屬于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死率較高〔8〕。手術室該疾病當前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根治術圍術期內患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問題,對其康復造成嚴重影響〔9-10〕。因此,治療的同時要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以改善預后質量。
食管癌發(fā)病同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習慣等關系密切〔11〕。因為患者對于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臨床治療期間極易出現(xiàn)強烈的疾病不確定感,主要表現(xiàn)為不明確、不連貫、復雜及無法預測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12〕。此外,譫妄還是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較為常見且高發(fā)的一種急性精神錯亂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障礙、知覺障礙等〔13〕。鑒于此,臨床研究認為食管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護理工作的重點是如何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習慣,以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在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降低術后譫妄率方面效果較為理想。分析認為,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中,建立專業(yè)護理小組,通過前意向階段評估患者當前所處行為改變階段,了解不良生活習慣行為不愿改變原因;意向階段,評估患者具體病情及身體狀況,指引其正確認識遵醫(yī)行為對于康復的重要影響。通過上述兩個階段干預,患者已經(jīng)做好不良行為習慣改變的準備,但是對于具體錯誤認知情況尚未全部明確,欠缺思想準備付諸實踐執(zhí)行。所以,在準備階段中小組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知覺障礙,而后根據(jù)存在的錯位認知原因進行靶向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增強治療與康復信心,糾正錯誤認知。行動干預階段中,對基礎護理措施進行深度優(yōu)化,使其更加具體化。維持階段中,小組對患者展開定期監(jiān)控與隨訪工作,對于患者反饋情況能夠及時獲取,幫助患者加強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科學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對不良行為進行持續(xù)糾正,增強信心的同時,對于促進疾病康復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14〕。
食管癌根治術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治療方式,治療效果雖然理想,但患者身心所承受的壓力均較大,對其生活質量會造成一定影響。本研究結果提示,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作用同樣明顯。分析認為,前意向階段中,通過告知說明目的、提醒等,對患者意識與思維進行潛移默化影響;意向階段內,患者已經(jīng)有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習慣、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想法,部分不良行為習慣得到的改變;準備階段、行動干預階段、維持階段中不斷強化基礎護理服務質量、告知患者科學健康行為習慣、對于促進疾病康復的積極影響,讓患者理解掌握宣教內容的同時,去積極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從而提高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食管癌根治手術患者圍術期接受跨理論模型全面干預,可有效減輕其疾病不確定感,降低譫妄率,改善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