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
荒野對人類是友好的,又是殘酷的。無論是在野外旅行,還是在荒野中生活,熟悉荒野生存技能才能避免無謂的犧牲。
美國自然文學作家西格德·奧爾森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涌動著一種對荒野的激情?!澳烤氪ㄍ井悾哪钌綕删印?,陶淵明的詩句正是許多人倦于終日為生機忙碌而發(fā)出的感喟。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崇尚荒野,身體力行,在瓦爾登湖畔自建的小木屋里生活了2年多,終日以禽獸為鄰。美國退伍軍人約翰·海恩斯也是如此,他在阿拉斯加州荒野居住了20多年,以設捕獸夾捕獵為生,親身實踐著荒野的生存法則。他們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荒野生存的技能,在荒野中享受著充分的身心自由,也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著人生。
然而,事情也有例外??死锼雇懈ァぜs翰遜·邁克坎德雷斯出生于美國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1992年從美國名校埃默里大學畢業(yè)后,為了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他放棄了前途無量的事業(yè),將僅有的2萬多美元捐給了一家慈善機構,攜帶一把步槍和簡陋的裝備獨自在阿拉斯加荒野生活了3個多月。他以野菜野果和小動物果腹,但他不精通荒野的生存之道。有一次他捕殺了一頭駝鹿,他吃不完肉,也不會保存,只能任憑鹿肉腐爛。他想要回家時,卻發(fā)現(xiàn)特克拉尼卡河水高漲,水流湍急,他過不了河,最終饑餓難耐,誤食毒草,殞命于荒野。
荒野是一種自然存在,也是人類浮躁心靈回歸的精神家園?;囊皩θ祟愂怯押玫模质菤埧岬?。無論是在野外旅行,還是在荒野中生活,熟悉荒野生存技能才能避免無謂的犧牲。了解荒野文學中蘊含的生存之道,體驗主人公與野生動物共生與博弈的與眾不同的人生,這正是閱讀中的樂趣所在。
10月的一天,獵人麥克特意下山,到村里買了一些過冬的物品,他背著沉重的背包往山上走的時候,突然感覺豹在跟蹤和觀察自己。他提高了警惕,卻并不緊張,因為他了解豹的習性,知道豹不可能把自己當成獵物,況且他還有一把剛買的斧子可作為武器。過了一會兒,他聽到了兩頭雄赤鹿決斗的聲音,他知道它們在爭奪雌鹿群。但他沒有料到,得勝的雄赤鹿見到他,不僅沒有逃跑,反而步步緊逼,用雄壯有力的鹿角向他展開了進攻,逼得他爬到樹上避難。他萬分后悔沒有隨身帶槍,否則就不會遇到這種囧事了。
麥克一邊應對赤鹿的攻擊,一邊觀察周圍情況。他看到一群雌赤鹿倉皇而逃,隨后他看到一只大豹偷偷地躲到了灌木叢里。雄赤鹿夠不到麥克,就拿他的背包撒氣,把背包撕扯得稀巴爛,里面的東西散落一地。但是,赤鹿把裝有胡椒粉的罐子跺開后,被胡椒粉刺激得狂打噴嚏。獵人看到這里,怒氣全消。他正要大笑,卻發(fā)現(xiàn)那只豹爬到了雄鹿頭頂上的大樹枝上,又跳下來,咬住了雄鹿的脖子。然而,赤鹿鬃毛里的胡椒粉鉆進了豹的眼睛和鼻孔里。豹被辣得睜不開眼,也打起了噴嚏。赤鹿趁機把豹摔到了地上。麥克笑得不能自已,差點從樹上摔下來。
赤鹿揚起可怕的前蹄,閃電一般向豹踢去。豹警覺地躲到一邊。說時遲那時快,赤鹿狠狠地在豹的后腿上踹了一腳。這一腳踹得有點歪,否則就會把豹的后腿關節(jié)踹碎。豹尖叫了一聲,逃走了。麥克看得心花怒放,對雄赤鹿贊嘆不已。
赤鹿趕跑了豹以后,看到了地上的一罐糖漿,就把罐子戳開了一個大口子,結果把自己的鹿角叉生生地嵌在了罐子上。無論它怎樣搖頭和跺腳,都甩不掉罐子。麥克盤住大樹枝,哈哈大笑。赤鹿怒視著他,不停地晃動腦袋,但它每動一下,鹿角上的空罐就會發(fā)出“咔嗒”一聲空響。赤鹿聽到罐頭盒發(fā)出的連續(xù)聲響,驚慌失措地穿過灌木叢,瘋跑著逃走了。麥克笑得肋骨疼。他毫發(fā)未傷地從避難的樹枝上爬下來。
雄赤鹿身強力壯,體重往往四五百公斤以上,5個分叉的大角是它們有力的武器,銳利的前蹄能置對手于死地。手無寸鐵的人遇到這樣兇猛的動物時,退避三舍是不二法門。麥克具有豐富的野外生活經(jīng)驗,對豹的本性的推測完全符合事實。他能攀爬樹木,這是他在面臨雄赤鹿挑釁時所使用的主要避險方式。因此,他與雄赤鹿周旋時有驚無險。
很久以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魔鬼湖以南的草原上,一群有印第安人和法國人血統(tǒng)的混血獵人聚集在一大群野牛附近。安托萬是獵殺野牛的好手。他騎著矮馬,一馬當先,沖進了野牛群,但野牛的數(shù)量太大,他被不斷行進、密密麻麻的野牛困在牛群中間。
他瘋狂地大喊起來,拼命地想找個出口沖出去,卻找不到,只好讓矮馬慢跑以節(jié)省體力。他和坐騎隨時有被擠倒踩死的危險。他們被擠得來到了泥沼,他吃了一些寬葉香蒲柔軟的球莖充饑,矮馬則吃了青草。天黑后,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上萬頭野牛開始盲目地瘋跑,奔向避難所。安托萬緊緊貼住矮馬的后背,他們被奔騰的野牛群一路裹挾著,死亡隨時逼近他們。野牛群瘋狂地沖刺,每一次閃電過處,都能看見無數(shù)的野牛被同伴卷倒在地,在同伴的蹄子底下進行垂死掙扎。
野牛群一直狂奔到峽谷底部,才減慢了速度。精疲力盡的安托萬坐在馬鞍上休息了片刻。清晨,野牛群來到了河流兩岸狹長的森林地帶,這時,他想出了自救方法。他催馬來到了一頭大熊正在避難的白蠟槭樹下。他看到大熊并不妨礙自己,就不顧一切地從矮馬的背上跳起來,伸出雙手抓住了一根大樹枝。接著他使出渾身力氣,費了很大勁才把身體拉到大樹枝上。如果他掉到地上,就會被野牛踩死。
安托萬感到萬幸,總算逃出來了。他選了幾頭膘肥體壯的母牛,用斜跨在胸前的燧發(fā)槍把它們打死。等野牛群的主體都過去后,他下了樹,把殺掉的野牛分解好,先扔了一大塊肉給熊吃,他自己也大吃了一頓。他不知道坐騎的下落,不能長距離步行,只好在樹木茂密的幽深處安頓下來過冬。
他為自己和熊搭建了一個棚屋,和熊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兩者生活融洽。他樂天豁達,多才多藝。他用雪松樹木為自己制作出一把能拉出民間音樂的“小提琴”,很多個傍晚就在琴聲中過去了。熊養(yǎng)好了傷以后,每天晚上都出門去打獵,給安托萬帶回一些小動物。后來,一群印第安人闖到他的棚屋,他盛情地款待了他們,隨后他在他們的部落里生活到終老。大熊從此消失了蹤跡。
北美的野牛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來源。獵殺野牛的過程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有時會給獵人帶來滅頂之災。美國印第安人作家查爾斯·伊斯特曼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獵人獵殺野牛時遇險的過程。他為了躲避被野牛踩死的危險,所采取的自救措施也是上樹。他身上帶有武器,能夠獵取足夠的食物充饑。他具有野外生存的本領,可以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條件,砍下樹木,搭建木屋,讓自己在山里的生活相對比較舒適。在人類生活日益遠離荒野環(huán)境的今天,閱讀這樣的故事,讓人無比激動,無比向往。很多時候,真實的荒野令人恐懼。作家們并不諱言荒野中存在的種種血腥與恐怖,也無意將荒野理想化和浪漫化。
魯濱孫一行二十幾個人聽到了法國森林里此起彼伏的狼叫聲,膽戰(zhàn)心驚。不一會兒,他們看見100多只狼向他們撲來。魯濱孫讓大家靠攏在一起,排成一行。每人身上都有一支燧發(fā)槍和兩支手槍。魯濱孫下令每隔一人開槍,另一半人作好準備;先射一排子彈,如果狼群繼續(xù)向他們沖來,就射第二排子彈;與此同時,射第一排子彈的那些人要抽出手槍,作好準備。第一排子彈射完后,狼群被槍聲和火光嚇壞了,馬上停止了進攻。有4只狼被打中了頭部,倒了下來;還有幾只狼受了傷,血淋淋地跑掉了。
魯濱孫發(fā)現(xiàn)狼群停止了攻擊,但沒有后退。他想起有人說過,最兇猛的野獸聽見人的聲音也會害怕。他叫大家拼命吶喊。果然,狼群聽到喊聲就開始后退。魯濱孫又下令朝它們背后射了一排子彈,狼群飛跑回樹林里去了。
天黑了,他們見狼群沒有撲過來,就騎馬繼續(xù)前進,走到森林的小路時,只見路口站著數(shù)不清的狼,幸好附近堆著一大堆木頭。魯濱孫領著人馬跑到木頭堆后面,讓隊伍在一根長木頭后面一字排開。他讓大家都下馬,把那根長木頭當作胸墻,站成一個三角形或三邊形的戰(zhàn)線,把馬圍在中間。狼群隨即嚎叫著竄上了長木頭。魯濱孫命令隊伍像上次那樣分兩批開火,每隔一人開槍。他們都打得很準。第一排子彈射出去,打死了好幾只狼。可是,狼還是不斷地向前猛沖。第二排子彈射完后,狼群暫時停止了進攻。不一會兒,后面的狼又沖上來了。他們又射了兩排手槍子彈,打死了十七八只狼,打傷的約有兩倍。然而,狼群又來了。
星期五迅速地把魯濱孫和他自己的槍裝好了彈藥。魯濱孫讓一個仆人在那根長木頭上把火藥撒成一條寬線。他剛撒完,狼群就沖了過來,有幾只狼還跳上了那根長木。魯濱孫馬上抓起一支沒有用過的手槍,貼近火藥線開了一槍,火藥燃燒起來。沖上木頭堆的幾只狼被燒傷了,有六七只狼嚇得摔到他們中間。他們立刻殺掉了那幾只狼。其他狼被火光嚇得半死,后退了幾步。
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
魯濱孫讓所有人用最后一批裝有彈藥的手槍一起開火,隨后齊聲吶喊,狼逃跑了。大家馬上沖到那近20只受傷的狼跟前,抽出劍猛砍。跑掉的那些狼聽到同伴的慘叫聲,嚇得再也沒回來。他們一共打死了60多只狼,隨后繼續(xù)趕路,在路上聽到餓狼好幾次在森林里嚎叫。
魯濱孫一行人當時用的不是連發(fā)槍,裝彈藥需要一段時間,故魯濱孫讓大家分成兩組開火,以最大程度地消滅狼。許多人認為狼怕火光,懼怕人類的聲音,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事實上,狼吃人的概率很小。狼對人很戒備,一般不會主動去攻擊人類,除非處于極端的情況。但在傳說和故事中,“狼吃人”卻比比皆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狼吃人”是固定思維模式;德國民間故事《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自不必說;查爾斯·羅伯茨也有一篇荒野小說,其主人公放松了警惕,在睡夢中被幾只餓狼偷襲,被狼吞噬。博物學家湯普森·西頓在法國藝術學校學習時,曾聽到當?shù)氐囊粋€傳說:一個獵人以獵狼為生,打死了很多狼,但最終還是成為狼的口中餐。西頓有名的油畫作品《狼的勝利》即來自這個傳說。這些血腥的場面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文明社會的安居之樂。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