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生
今天雨水,窗外白茫茫的,夜里不降雨,卻下一場小雪。獨自在家,讀清代戲曲家謝堃《花木小志》,其中有一條記載,配有圖片。一根枝椏,擠滿盛開的凌霄,紅色喇叭狀的花朵,鮮艷奪目。
凌霄是普通的植物,大多栽墻根、大樹旁的地方。凌霄枝蔓攀緣于墻面或樹干,向上生長。謝堃《花木小志》所述:
其花蔓繞,得木而上,可高數(shù)丈。蔓間生軟莖如爪,纏木堅甚。春枝生葉,其葉齒齒。生花一莖十?dāng)?shù)朵,大如牽牛?;^五瓣,赭黃色,有紅色點。八月結(jié)莢,如豆角狀,婦女嫌其空而易落,不喜插戴。
凌霄花天性喜歡攀緣和纏繞,順著樹身往上。藤蔓中的軟莖,爪子一樣,纏得樹身很緊,別稱“五爪龍”。枝條上的花朵,五個瓣呈土黃色,有紅色的斑點,民間根據(jù)形象,呼之“紅花倒水蓮”、“倒掛金鐘”。
我住的小區(qū)南門,鐵柵欄墻爬滿凌霄花,喜充足陽光。每天進(jìn)出相遇,馬路對面七路公交車站,夏天等車的人都會向這兒觀望,凌霄爬滿鐵柵墻,一朵朵花誘人。
每次路經(jīng)花墻,觀賞凌霄花,湊跟前聞花香。1977年,我父親在北京人民文學(xué)修改長篇小說《浮云》,秋天回來,落葉凋零,家家戶戶忙著分秋菜。父親離家一年,朋友知道他回來,登門拜望。談起在京城改稿的日子,所見所聞。我年紀(jì)不大,第一次聽說朦朧詩,舒婷的《致橡樹》。這首詩被父親抄在稿紙上,送給朋友欣賞。女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的形象,對傳統(tǒng)的愛情觀進(jìn)行解讀: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xué)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fù)單調(diào)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從此我知道凌霄花,有了第一次接觸。古人對凌霄花留下很多詩句,西晉文學(xué)家《遂志賦》:“陳頓委於楚魏,亦凌霄以自濯?!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依冰山》:“張生曰:‘大丈夫有凌霄蓋世之志,而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頭不得。’遂拂衣長往,歸遯於嵩山?!北彼握渭彝醢彩豆峦吩娫唬?/p>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第二年被任命為宰相,主持推行改革,進(jìn)行變法。因守舊派極力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免宰相官職。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后,王安石主張的新法皆廢。詩借物以言志,孤桐為人格寫照。在變法中,王安石遭受各個方面的打擊,他追求遠(yuǎn)大的理想及對事業(yè)上的抱負(fù),不畏強勢,不凌弱勢,敢做敢為,不會屈服小人的陰謀。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斗志不退,卻越來越堅強。為了天下百姓,即使遭受危險,而喪失生命。清代劇作家李漁評價凌霄花:“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平常的凌霄花在不同時代,詩人所經(jīng)歷的人生,對花不一樣的感受。
凌霄花期較長,農(nóng)歷五月至秋末,花序可達(dá)三四十天,大紅或金黃的漏斗形花朵,綴滿枝頭,隨著風(fēng)飄舞。凌霄花也是良藥,花朵干燥與其它中藥配伍,行血去瘀,涼血祛風(fēng)。
我在北碚,有一天去嘉陵江邊,沿著江邊步行道向前。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多雨的日子,連續(xù)半個多月,見不到一縷陽光。心情不免沉郁,遠(yuǎn)處山坡的草木間傳出鳥叫,扯出思鄉(xiāng)的情緒。江水流動,一只運貨船在水上行走,不時響起笛聲。一個野游人,劈波斬浪,身邊黃色的救生圈,引人注意。
我走出很遠(yuǎn),這個地方很少來。向山坡望去,發(fā)現(xiàn)一叢綠色中,開著鮮紅的花。拐上一條泥土小路,艱難的走近花前,既眼熟,又不敢相識。拿出手機,用形色拍下,屏幕上顯示凌霄花。當(dāng)初風(fēng)吹來的種子,或是人隨意撒下,無從考證。打量旺盛的花,想不到在異鄉(xiāng),相遇凌霄花。這里安靜,空氣清新,老樹、竹林和雜草,凌霄花艷麗的色彩,點綴這片綠色。
在江邊山坡的草木中,和凌霄花偶遇,想數(shù)有多少朵花,因為花開得密實,便不再數(shù)了。一場雨后,天氣尚未放晴,陰沉的天氣,人如同行走黑白電影片中。帶著折疊傘,向那片凌霄花走去。陡斜的山坡路,由于雨后濕滑,踩上去身體不穩(wěn)。
經(jīng)過雨水的洗禮,草木清翠,鳥兒叫聲嘹亮。地上掉落雨水打的花朵,拾起一個,花色彩依然,脫離母體,用不了多久,融化泥土里。我不忍心過快的消失,放回藤蔓間。
深秋回濱州,北方的草木凋零,寂寞冷落。小區(qū)南門爬滿的凌霄花不見,藤蔓干枯,地上積著落葉。再見凌霄花,只能等待明年。
去北碚幾次,沒有趕上玉蘭花開。對著一樹的綠葉,想象玉蘭花的美好。今年春節(jié)在北碚度過的,節(jié)后未回山東。3月1日,兒子從外面回來,告訴我說,玉蘭花開了。聽后很高興,上次來,是玉蘭花敗落的季節(jié),只瞧見枝頭殘敗的花朵,今天有機會,一睹高潔的玉蘭花。
北碚難得晴朗天氣,出陽光了,兒子下午有時間,陪我去看玉蘭花。我們走出公寓,向玉蘭苑奔去,每天有人賞花,也有校外的觀客。校園中玉蘭較為集中的玉蘭苑,在外國語學(xué)院樓前的小山坡,約有五百多株,立一處玉蘭雕塑,形如蓮花。盛開的花瓣伸向四方,上面題寫曹廷華的“玉蘭賦”。
旁邊休閑步道,通往小山另一邊的馬鞍溪。階梯間的縫隙,結(jié)出綠色的苔蘚,鋪滿落葉,由于天氣潮濕,行人踩踏,葉子變得臟污。爬上小山頂,有一塊修出的平臺,稍作停留,享受清爽的風(fēng),從這里看見玉蘭林。
夏多布里昂指出:“每一片樹葉都敘說著各自的語言,每一片草葉都是一個特殊的音符。”玉蘭花觀賞植物,屬木蘭科,落葉喬木?;ò咨偷霞t色,花芳香,花冠杯狀,花期為十天左右,為庭園中名貴的觀賞樹。唐朝時期被引種日本,1790年傳入英國,大花朵的美麗,花白如玉,花香似蘭,在歐美極為流傳。
遠(yuǎn)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種植木蘭,詩人屈原《離騷》詩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表達(dá)自己的思想、言行不與惡劣的風(fēng)氣、污世道相合,顯現(xiàn)純潔的人格。玉蘭花代表報恩,樹干高大,開白色大花朵。明代作家朱曰藩詩曰:
新詩已舊不堪聞,江南荒館隔秋云。
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贈君。
蘇三,歷史十大名妓之一。原名周玉潔,蘇州人,五歲父母雙亡,被拐賣北京蘇淮妓院,改姓為蘇,起名蘇三。玉堂春,即紫玉蘭,也是蘇三的藝名。她天生美好的品貌,聰慧好學(xué),精通琴棋書畫。因話本和戲劇聞名的蘇三,是一個人人皆知的人物。
蘇三和王景隆愛情故事,被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寫成《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改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明代后期搬上舞臺。
明朝名妓蘇三,即玉堂春,與吏部尚書兒子王金龍相愛,私訂終身。王金龍花盡身上所帶的銀兩,被鴇兒趕走,無奈之下,借關(guān)王廟暫避。蘇三知道情況,贈送王金龍銀兩,以幫助他赴試。鴇兒是見錢眼開的主兒,貪圖錢財,將蘇三賣給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皮氏忍不下這口氣,謀劃下毒陷害蘇三。沒有預(yù)料到,反被沈燕林誤服,吃后身亡。皮氏轉(zhuǎn)而污告蘇三謀害,隨即被判死罪。
蘇三被押太原府,巡按、藩司及臬司三堂會審。巡按是當(dāng)年的王金龍,見蘇三蒙冤,受意外刺激,感到緊張、害怕和興奮,不能克制自己,這些細(xì)節(jié)讓潘必正、劉秉義看出。王金龍裝病暫停判決,深夜入監(jiān)中去見蘇三,被劉秉義撞見。劉秉義經(jīng)過潘必正相勸,給蘇三的冤獄平反,王金龍與蘇三破鏡重圓。這出戲,我在東北老家看過,當(dāng)時年輕湊熱鬧,品不出什么。
玉蘭花、茉莉花與梔子花,呼之為“盛夏三白”。玉蘭花潔白,香味濃郁,使人感受舒適。玉蘭花含有維生素、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祛風(fēng)散寒,通氣理肺的功效。加工制作小吃,也可泡茶飲用。玉蘭花采收,傍晚時分為好,剪下一朵朵花,浸泡冷水中,時間不宜長,一兩分鐘即可,瀝干水分,經(jīng)嚴(yán)格的工藝,制成花茶。
玉蘭花煮粥,配菜和釀制糕點,花瓣肉質(zhì)肥碩,清香宜人。玉蘭鮮花加面粉,油煎炸而成,外焦里嫩,風(fēng)味佳美的玉蘭餅。玉蘭花蒸糕,面粉入大米或小米粉。發(fā)酵以后,入籠屜,放一些玉蘭花,上鍋蒸制,松軟香甜。家常菜玉蘭花熘肉片,切好的豬肉裹淀粉,放入玉蘭花瓣。油鍋炸熟,取出澆糖醋汁。玉蘭花一味中藥,用于多種病的治療。含有揮發(fā)油,花性味辛,祛風(fēng)散寒,有通竅、宣肺與通鼻的作用。
從1983年,我開始集郵,每年年底訂購一套冊頁,清閑時一本本翻閱。2005年5月,北京郵票廠發(fā)行玉蘭花特種郵票,一套共四枚,名稱分別為:玉蘭、山玉蘭、荷花玉蘭與紫玉蘭。
西大校園的白玉花開,嘉陵江邊有十幾棵玉蘭,在小石橋左側(cè)。過橋,爬上一段山坡,去看玉蘭花。接連幾天陰雨,打傘看它們,凋落的花瓣,孤獨躺在泥水中,拾起一枚,拍照發(fā)給朋友。想起陸游的詩:“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娙说拿鑼懀莱鑫业男那?。潔白的玉蘭花,即使殘落,碾作塵泥,芬芳仍留在記憶中。
公寓的陽臺未封閉,每天伏在鐵安全欄墻上,觀望樓前的空地,雜草叢生,長滿各種植物。左側(cè)小山頭有一棵大樹,夏日黃花滿樹,入秋葉色變黃,演繹得華美。
我問過兒子,這棵漂亮樹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樹名一直是謎。每天向它望去,綠葉子,黃花朵,紅果實,層次分明與秋天融合。
天氣好時,向遠(yuǎn)處觀望,看到山頂?shù)目N云塔,香爐峰與獅子峰相鄰相對,登頂?shù)氖荻盖汀O銧t峰有柱似巖石,如刀劈斧削,一塊大石橫臥,構(gòu)成“天生橋”。其石形如長頸香爐,基小巧,中間凸起,兀立峰頭。香爐峰上原是古寨子,曰青龍寨,現(xiàn)今只有門洞尚存。內(nèi)建一座觀景塔,名曰縉云塔。
天陰的時候,云霧纏繞,縉云山隱藏霧中,什么都看不見。大樹左側(cè)是空地的一處風(fēng)景。有一天,兒子去學(xué)校圖書館發(fā)來一條微信,住處前方的那棵樹,名字為欒樹。查閱資料,走進(jìn)樹的歷史中。欒樹又名燈籠花、黑葉樹、木老芽。小葉邊緣有粗鋸齒?;S色,中心略現(xiàn)紫色。蒴果為黃色,熟時紅褐色,果皮形成燈籠狀,又名燈籠樹。欒樹嫩葉可腌食,或開水焯后涼拌。樹皮提取鞣料,花供藥用。
民間欒樹也叫大夫樹,出自于班固《白虎通德論》所曰:“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蹦乖岚粗芏Y共分為五等,從周王到普通老百姓,不同的樹顯示身份。士大夫的墳頭多栽欒樹,所以得大夫樹的稱謂。
大地上的欒樹,有生,也有死,一代代繁衍下去。史料中記載的欒樹,凝固時間里,不會老去。先秦的《山海經(jīng)》里已有欒樹生長:“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欒?!痹诖蠡漠?dāng)中,有座山名叫涂山,還有一座云雨山,有一棵樹叫做欒。大禹在云雨山發(fā)現(xiàn)紅色巖石上生出欒樹,黃色的莖干,紅色的枝條,青色的葉子。欒樹花輕盈柔美,葉色柔和。清朝詩人黃肇敏《燈籠樹》曰:
枝頭色艷嫩于霞,樹不知名愧亦加。
攀折諦觀疑斷釋,始知非葉亦非花。
詩人秋天在黃山觀燈籠樹,色艷如霞,寫下一首詩,欒樹的美寫到了最佳意境。欒樹在歷代文人中,不如菊花、竹子、梅花和蘭草受喜歡,文字中的形象稀少。
我國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最早的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雖然有記載,卻為下品,欒樹命運不佳。明代植物學(xué)家朱橚《救荒本草》對此樹記錄,謂之木欒樹:“其樹高丈余。葉似楝葉而寬大,稍薄。開淡黃花,結(jié)薄殼,中有子,大如豌豆,烏黑色。人多摘取,串做數(shù)珠,葉味淡甜。”淸代植物學(xué)家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有三處說欒樹,稱回樹和欒華。他參考朱橚,尚未弄清回樹和欒華,其實是同一種樹。醫(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對欒樹的研究,也沒有獨特見解,將前人的說法照搬。當(dāng)時科研條件受限,資料交流不暢,古人對欒樹的記載界限模糊。
我在北碚認(rèn)識許多新植物,從網(wǎng)上郵購《植物名實圖考》,關(guān)于欒樹寫道:“絳霞燭天,單纈照岫。先于霜葉,可增秋譜?!眳瞧錇F和清朝詩人黃肇敏都喜欒樹,從兩人文字中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口頭空喊,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真愛。
古人在荒年吃過欒樹葉,度過災(zāi)難的日子。欒樹葉子,可作藍(lán)染料,種子為木欒子,能制念珠。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曰:“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xì),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堪為數(shù)珠者是也。其子謂之木欒子?!北彼慰茖W(xué)家沈括《夢溪補筆談》所述:“欒有二種:樹生,其實可作數(shù)珠者,謂之木欒,即《本草》欒花是也。”現(xiàn)在很少見這種做法,成為失傳手藝。
有一天,上午空閑,我走出公寓,向后山走去。繞過陽臺前的空地,有一條上山的石階梯。這里背陰,長年見不到陽光,水氣充足,階梯間長滿綠苔蘚。很少有人上來走,積下不少落葉。從這里走上去,山頂就是那棵欒樹,附近有亭子。幾十級臺階,登得有些氣喘,身體發(fā)熱。我來到欒樹前,近距離的接觸,和在陽臺上看不同。粗壯的樹根扎在山體中,樹身前傾,近前觀望,盤根錯節(jié)是棵老樹。眼前的美布滿蒼涼,和遠(yuǎn)處觀望的艷麗,截然相反。
我摸著樹身,感受樹中汁液的流動。它每天帶給許多快樂,對視中,彼此有過無數(shù)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樹名字之前,對這棵樹充滿神秘,多少次的猜測。
我坐在亭子里,居臨高處望出很遠(yuǎn)。欒樹在身邊相伴,不知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