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劉波,華婷婷,崔平,劉聰
(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睡眠醫(yī)學科;2.精神二科;3.精神七科;4.精神五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2)
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為引發(fā)宮頸癌的重要因素,患者多存在嚴重心理反應,包括自責懊惱、羞恥、消極悲觀、抑郁、焦慮等,且會影響夫妻和諧關系[1-2]。抑郁發(fā)生及進展過程中,多會表現(xiàn)出機體內環(huán)境細胞因子改變,且可加劇負性情緒[3-4]。皮質醇(Cortisol,Cor)、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均是與情感情緒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的因子類型,其動態(tài)平衡紊亂可直接導致抑郁發(fā)生[5-7]。而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為腦組織內重要神經(jīng)營養(yǎng)物質,可保護機體中樞與外周神經(jīng)細胞,且可修復受損后神經(jīng)細胞[8-9]。當前臨床尚未見MIF、BDNF、Cor血清表達與HPV感染患者抑郁癥關聯(lián)性的系統(tǒng)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HPV感染抑郁癥患者96例,探討上述指標檢測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HPV感染抑郁癥患者96例設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HPV感染不伴抑郁者96例設為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8~50歲,平均(39.11±3.93)歲;抑郁程度:輕度[53分≤抑郁自評量表(SDS)≤62分]34例,中度(63分≤SDS≤72分)39例,重度(SDS≥73分)23例;孕次1~3次,平均(2.02±0.36)次;病程1.1~10.2個月,平均(5.69±2.01)月。對照組年齡26~49歲,平均(38.91±3.66)歲;孕次1~3次,平均(1.98±0.37)次;病程0.9~10.8個月,平均(5.82±1.97)月。兩組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且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選取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精神障礙的生物學治療》中抑郁癥診斷標準[10];(2)年齡為26~50歲;(3)HPV檢查結果呈陽性;(4)TCT檢查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級≤Ⅰ級;(5)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6)具有性生活史。
1.2.2 排除標準 (1)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2)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病變;(3)合并生殖系統(tǒng)良惡性腫瘤;(4)納入研究前采取相關藥物治療,可能會對血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產(chǎn)生影響者;(5)既往有HPV疫苗接種史;(6)合并其他性傳播病變;(7)既往采取子宮頸手術治療;(8)陰道感染;(9)對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10)自愿退出及研究期間失訪者。
1.3 方法
1.3.1 檢測方法 入院后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取上清液(3 000 r/min,10 min),置于-80℃環(huán)境中儲存待檢;以美國Bio-RAD公司Bio-RAD550型酶標儀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Cor、MIF及BDNF水平,試劑盒均購于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2 治療方法 結合患者病情確定具體干預方案:針對病情較輕者給予心理干預,或口服鹽酸帕羅西?。ㄕ憬A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06)20 mg/次、1次/d,若病情較重則加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重慶圣華曦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22)10.5 mg/次、2次/d;共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兩組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2)統(tǒng)計MIF、BDNF、Cor與HPV感染抑郁癥關聯(lián)性。(3)統(tǒng)計分析研究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4)統(tǒng)計分析MIF、BDNF、Cor血清表達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相關性。(5)統(tǒng)計分析研究組治療前后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6)隨訪6個月,統(tǒng)計研究組疾病復發(fā)情況,復發(fā)者歸為預后不良組,無復發(fā)者歸為預后良好組,比較不同預后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7)統(tǒng)計分析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對HPV感染抑郁癥預后預測價值。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SPSS 22.0軟件包,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MIF、BDNF、Cor與HPV感染抑郁癥關聯(lián)性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MIF、BDNF、Cor血清表達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相關性采取Spearman分析,MIF、BDNF、Cor對HPV感染抑郁癥預后預測價值采用ROC曲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MIF、BDNF、Cor血清表達 研究組MIF、Cor水平高于對照組,BDNF血清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表1 兩組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96 96 M I F BDNF 58.89±8.77 44.35±6.39 13.129<0.001 20.74±5.61 30.64±7.32 10.518<0.001 C or 123.12±29.64 73.45±17.14 14.214<0.001
2.2 MIF、BDNF、Cor與HPV感染抑郁癥關聯(lián)性以發(fā)生抑郁癥作因變量,將MIF、BDNF、Cor作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MIF、BDNF、Cor與HPV感染后抑郁癥具有顯著關聯(lián)性(P<0.05),見表2。
表2 MIF、BDNF、Cor與HPV感染抑郁癥關聯(lián)性
2.3 研究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 研究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中度患者MIF、Cor水平高于輕度,BDNF血清水平低于輕度(P<0.05);重度患者MIF、Cor水平高于中度,BDNF血清水平低于中度(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表3 研究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組別 n輕度中度重度F值P值34 39 23 M I F BDNF 51.80±5.35 58.69±6.56 69.71±8.34 49.818<0.001 25.93±5.67 19.38±4.35 15.37±4.04 35.895<0.001 C or 105.37±26.13 125.39±28.37 145.51±30.03 14.305<0.001
2.4 MIF、BDNF、Cor血清表達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相關性 MIF、Cor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呈正相關性,BDNF水平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MIF、BDNF、Cor血清表達與HPV感染抑郁癥病情程度相關性
2.5 研究組治療前后MIF、BDNF、Cor血清表達研究組治療后MIF、Cor血清水平較治療前降低,BDNF水平較治療前增高(P<0.05),見表5。
表5 研究組治療前后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表5 研究組治療前后MIF、BDNF、Cor血清表達(±s,p g/m L)
時間 n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96 96 M I F BDNF 58.89±8.77 49.14±7.28 8.381<0.001 20.74±5.61 25.53±6.06 5.683<0.001 C or 123.12±29.64 97.34±22.30 6.810<0.001
2.6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血清指標 隨訪期間,本組96例患者中17例復發(fā),其余79例無復發(fā),預后良好者MIF、Cor血清水平低于預后不良者,BDNF水平高于預后不良者(P<0.05),見表6。
表6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血清指標(±s,p g/m L)
表6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血清指標(±s,p g/m L)
組別 n預后良好預后不良t值P值79 17 M I F BDNF 57.71±6.71 64.35±7.63 3.612 0.001 21.95±4.97 15.10±5.35 5.087<0.001 C or 119.71±25.37 138.97±30.36 2.741 0.007
2.7 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對HPV感染抑郁癥預后預測價值 繪制MIF、BDNF、Cor對HPV感染抑郁癥預后預測價值ROC曲線,MIF AUC為0.704,95%CI為0.602~0.793,Z值為3.301,P值為0.002,當截斷值>57.71 pg/mL時,敏感度為94.12%、特異度為48.10%;Cor AUC為0.783,95%CI為0.687~0.860,Z值為4.571,P<0.001,當截斷值>118.76 pg/mL時,敏感度為88.24%、特異度為58.23%;BDNF AUC為0.782,95%CI為0.686~0.860,Z值為4.954,P<0.001,當截斷值≤18.36 pg/mL時,敏感度為76.47%、特異度為74.68%。見圖1。
圖1 MIF、BDNF、Cor血清表達水平對HPV感染抑郁癥預后預測價值
子宮頸癌為女性生殖系統(tǒng)多發(fā)惡性腫瘤病變,HPV感染為子宮頸癌與癌前病變發(fā)病的重要原因[11]。同時,HPV感染患者較多,疾病治療周期較長,且治療及干預措施一般僅局限于門診醫(yī)生開具醫(yī)囑及患者回家后自行用藥、復診,導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抑郁情緒,對治療依從性、疾病良好轉歸均造成了極大影響[12-13]。
抑郁癥患者通常伴有一定焦慮表現(xiàn),可加劇精神癥狀,并對治療造成一定抵抗作用,且抑郁癥的發(fā)生及進展與腦脊液、血清內相關因子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14-15]。BDNF為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成員,其自身與前體能經(jīng)相關通路刺激海馬杏仁核、相關前額葉神經(jīng)皮質,造成神經(jīng)元結構變化。應激反應發(fā)生時,可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諸多途徑影響糖皮質激素和對應受體水平,引起神經(jīng)元結構與功能轉變,促使抑郁癥發(fā)病[16]。Hashikawa N等[17]試驗證實,抑郁癥大鼠血清BDNF含量顯著降低,且其血清表達情況和抑郁癥發(fā)病關系密切,BDNF的異常表達參與了抑郁癥病理生理機制。Xu H B等[18]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含量較低,其循環(huán)濃度與抑郁癥發(fā)病密切相關。同時,抑郁癥和應激可能存在某種關聯(lián)性,因此和應激相關因子一同參與病變形成。Cor含量可反映應激狀態(tài)下相關激素表達情況,其在抑郁癥患者中呈明顯高表達狀態(tài),可通過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腎上腺皮質激素予以調節(jié),但若含量過高則能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并影響腎上腺皮質激素生成[19]。Abercrombie H C等[20]指出,抑郁癥主要特征之一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tǒng)功能異常,引起神經(jīng)內分泌功能障礙及晝夜分泌節(jié)律改變、Cor分泌量增多,且研究結果也顯示,抑郁癥患者血清Cor含量較正常水準高,兩者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MIF屬巨噬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類型,近年來其在抑郁癥中的作用得到普遍關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失衡在抑郁癥神經(jīng)內分泌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若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上述細胞被激活,外周血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含量增多,可保護宿主,此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激活可生成大量MIF,并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且MIF含量及Cor水平在一定反應內具有關聯(lián)性[21-22]。Zhang Y等[23]研究顯示,較高的抑郁癥狀及較高MIF水平可預測晨起時Cor水平異常,該發(fā)現(xiàn)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MIF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在抑郁癥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假設。
本研究初次探究血清MIF、BDNF、Cor在HPV感染后抑郁癥患者中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其水平顯著高于無抑郁癥的HPV感染患者,且和疾病發(fā)生及病情程度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BDNF在腦內含量較豐富,而在血清中水平更高,BDNF可雙向穿透血腦屏障,若BDNF含量下調,神經(jīng)營養(yǎng)作用減弱,可促使抑郁癥發(fā)生,且該過程中體內應激反應活性增強,致使Cor含量增高。另有研究表明,BDNF以某種特殊運轉形式到達腦組織發(fā)揮營養(yǎng)神經(jīng)細胞作用;MIF含量增高和抑郁癥狀炎性反應、癥狀嚴重程度關系密切[24-27]。此外,神經(jīng)細胞內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激活后,應激源刺激作用增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發(fā)生亢進,垂體分泌量旺盛,且腎上腺大量生成Cor,加劇抑郁情緒[26]。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治療后血清MIF、BDNF、Cor水平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不同預后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HPV感染后抑郁癥患者預后情況。因此認為,MIF、BDNF、Cor參與了HPV感染后抑郁癥發(fā)病及進展,通過檢測其表達情況可評估疾病發(fā)生情況、治療效果,并預測疾病預后,從而為臨床制定進一步防治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HPV感染抑郁癥患者血清MIF、BDNF、Cor水平出現(xiàn)異常,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各指標波動存在差異,其與疾病及病情程度具有關聯(lián)性,且可用于疾病療效評估,并在HPV感染患者抑郁癥預后中具有一定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