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王 聰
考琳·麥卡洛(1937—2015年)出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一個牧業(yè)工人家庭,十二歲時移居悉尼,在《荊棘鳥》發(fā)表后,名利雙收時回到澳大利亞,并于1980年定居諾??藣u。作者的足跡對她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死锛矣尚挛魈m移居到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以剪羊毛獲取勞動報酬。麥卡洛為克利里家塑造了與自己十分相似的背景,作者所居住的諾??藣u是一個34.5平方千米的小島,2008年居住人口僅2128人,且多為英國后裔、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移民,信仰天主教新教??剂铡溈逶凇肚G棘鳥》中展現(xiàn)的人物特點受她的生活經(jīng)歷影響很大,尤其是對菲遠離故土后的人物刻畫,總是在不經(jīng)意的瞬間流露出思鄉(xiāng)之情。梅吉短暫離開家后的逃離地麥克勞克島,文中對其描寫道:是靠近降水靈道的一個療養(yǎng)勝地,是為隱居獨處而特別設(shè)計的。小島臨海,居民稀少,與作者所居諾??藣u十分相似。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dāng)代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代表作。本書圍繞主人公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故事,講述了在澳大利亞德羅海達州的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愛和命運?!肚G棘鳥》一書創(chuàng)作于澳大利亞父權(quán)衰落、女性意識上升的時期,所以書中幾個女性特征更為突出,主要有菲、梅吉和朱絲婷。這一時期,歷史在尋求男女的平衡,書中出現(xiàn)一個個性鮮明的男性角色——戴恩——堅定的天主教徒??死锛易迮匀宋锏奶与x是一個緩慢發(fā)酵的過程。而戴恩作為家族的男性代表,其逃離意識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上帝無條件的忠誠上,是對世俗世界的徹底逃離。本文通過對菲、梅吉、朱絲婷和戴恩逃離意識的分析與對比,來淺析《荊棘鳥》中逃離意識的覺醒以及發(fā)展變化,這種發(fā)展變化也是人類意識進步的縮影。
“人們總是教我們克利里家的人,要為所有的人的利益而出力,決不能首先為我們自己著想?!笨死锛易蹇偸欠止っ鞔_,做事情一絲不茍。而克利里家族的生存方式是當(dāng)時澳大利亞人民生活的真實縮影。在這樣的生活中,家族成員總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家庭成為他們的束縛。克利里家族的成員通過各種方式逃離家族,擺脫其束縛,但他們的意識覺醒程度不同,所體現(xiàn)的行為與思維也有很大的差異。
1.菲——逃離故土,聽?wèi){命運安排
作為克利里家族的女主人,菲一直以善良、溫柔、勤勞的一面展現(xiàn)在孩子們的面前,并且對她的丈夫帕迪也一直是冷靜客觀的。這不僅僅是由于兩人家庭背景、眼界、觀念的差距,更重要的在于菲選擇同帕迪結(jié)婚,是對自己愛上了政治家帕吉漢,一名有婦之夫的逃避。
菲與帕迪的婚姻缺乏感情,甚至在一開始毫無感情。這源于二人家世、階級的差別。在家中的菲被這樣描述:“誰也不知道她腦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就是她丈夫也不清楚?!弊鳛榕恋掀拮拥姆浦皇窃诒M自己的義務(wù),而很少摻雜自己的感情。她將自己所有的感情投注在長子弗蘭克身上,因為在她心里弗蘭克不僅僅是帕吉漢的兒子,更是菲與帕吉漢感情的證據(jù)。菲逃避自己的感情,為此逃離了家鄉(xiāng),放棄富足的生活,在這之后她沒有再為自己思考過任何一件事情。命運給菲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可怕的是除了逃離家鄉(xiāng)以外,她接受了一切:繁重的家務(wù)勞動、拮據(jù)的生活、疲憊的遷徙等。
2.梅吉——逃避倫理,尋求精神契合
梅吉作為書中的女主角和克利里家唯一的女孩,承擔(dān)著家庭的重擔(dān)。但梅吉與菲不同,她不甘心于被生活所累,而更加向往像男孩子一樣接觸外面的世界。與拉爾夫的相處恰好緩解了梅吉在家庭生活中所承受的重壓。從拉爾夫出現(xiàn)開始,梅吉雖然了解他作為一名教士的責(zé)任,但還是無法控制地愛上了他。麥特勞克島,一個遠離世俗的寧靜地方,成為梅吉與拉爾夫互訴情感的桃源。此時梅吉深知拉爾夫的職業(yè)理想和他的宗教信仰是無法撼動的,所以她在得到拉爾夫之后更加痛苦,最終只好將自己的感情投注于兒子戴恩身上。
梅吉的逃避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作為女性,梅吉從幼時就承擔(dān)起克利里家族繁多的家務(wù),可她并非同母親一樣任勞任怨,對家庭的無條件付出更多源于梅吉對母親的愛。梅吉與男孩子們的對立也來源于不平等的家務(wù)分工,因為對外面世界的渴望,所以她抓住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梁——拉爾夫。但當(dāng)拉爾夫選擇宗教信仰時,梅吉堅決地回到家里,并以一個女性的堅忍獨自撫養(yǎng)戴恩。梅吉的愛,逃避倫理,雖然心中飽受折磨,但堅定地選擇拉爾夫;即使自己沒有被肯定,也沒有影響她對戴恩的愛。只有心中的愛是梅吉生活的導(dǎo)向,而限制著拉爾夫的倫理教義并不能影響堅定的梅吉。
3.朱絲婷——擺脫禁錮,追求快意人生
朱絲婷作為梅吉的女兒,從小便與眾不同。她的果敢與堅決是梅吉一生向往但卻無法達到的。相比菲與梅吉,朱絲婷始終爭取主動選擇的權(quán)利,最終接受雷納并收獲了幸福。在朱絲婷與他人的交往中不難發(fā)現(xiàn),她總是以平等的身份、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尤其是雷納。
朱絲婷在本書中是擺脫宗教束縛、摒棄性別偏見以及行為約束的典型。這個母親眼中離經(jīng)叛道且不聽話的女兒,最終在平等思想的指引下收獲了最圓滿的人生。朱絲婷的逃離意識好似與生俱來。嬰兒時期的朱絲婷被梅吉描述為“不像她家里的任何人”,而且總是“看上去不太高興”??蛇@樣的朱絲婷與梅吉在思想意識深處十分相像,且更加果斷勇敢。梅吉面對性格更果敢的另一個自己,她無法掌控,幼年的朱絲婷并沒有得到母親更多的關(guān)愛。這樣的性格與經(jīng)歷恰恰導(dǎo)致朱絲婷成年后能夠跟隨自己的想法做選擇,能夠主動控制家庭成員對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做事果敢,有明確的想法與方向。
4.戴恩——脫離現(xiàn)實,渴望精神純潔
戴恩作為梅吉與拉爾夫的兒子,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上帝的挑戰(zhàn)??纱鞫鞯膲粝?yún)s是成為一名純正的教士。他信奉上帝,以嚴格的教規(guī)要求自己,去偏遠的地方傳教。戴恩從有自主意識開始,便堅信上帝的存在,奉獻自己,服務(wù)上帝。戴恩的形象是沒有任何欲望的拉爾夫的理想化身。而戴恩的逃離,一方面是作為忠誠的教徒,逃離世俗的欲望;另一方面是作為朱絲婷形影不離的孩子,主動逃離朱絲婷對他的情感寄托與掌控。
“不久我就要看到你的面容了,但是現(xiàn)在,依然活在這世上的時候,我感謝你,疼痛! 我親愛的主啊,你對我太仁慈了。我愛你!”戴恩在水中劇烈地痙攣,等待著主的施救,無望,絕望,但從留存在世上最后的話語中可知,上帝依舊是他堅定的信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呼喚著上帝。為了上帝,戴恩離開了家,離開了朱絲婷??纱鞫鞑⒉恢?,朱絲婷的存在就是對上帝的挑戰(zhàn)和對宗教的摒棄。戴恩對上帝說“我是你的”,可上帝真的接受戴恩的存在嗎?上帝真的存在嗎?戴恩擺脫了朱絲婷的控制,卻主動掉入了上帝的手中。戴恩的逃離是逃離世俗的一切,以嚴格的教義要求自己、奉獻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純潔的精神逃離。
克利里家族的逃離意識始終在發(fā)展變化,從菲開始意識覺醒,梅吉隱晦的逃離方式是她思想最大程度的釋放。朱絲婷與戴恩,他們尋求的方式不同,但對家族束縛的逃離越來越徹底,他們更加追求精神的滿足。朱絲婷在極大程度上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而戴恩則更加徹底,也更加純粹,將自己完全地投身于宗教中,最大限度地逃離了世俗的世界??死锛易宓奶与x意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
1.逃離行為越來越徹底,逃離意識越來越深入
三代人的逃離各有不同,但都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菲離開了自己的家與帕迪結(jié)婚,離開了那令人傷心的地方。她終日忙于家務(wù),從不表露真實的想法,但她僅僅在行為上逃脫了家鄉(xiāng)的人與事物。她從來不嘩然大笑,也從來不怒氣沖沖。她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表露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種無聲的逃避。而梅吉在明了對拉爾夫的感情后,逃離家并與拉爾夫育有一子。身為教徒,梅吉在宗教與人性間不斷地徘徊,麥特勞克島最后為她提供了罔顧倫理宗教、由精神世界主導(dǎo)的一小段逃離生活。這短暫的時光,讓梅吉有了戴恩的陪伴,于是重回故土,完成了這短暫卻又在繼續(xù)的精神溜號。戴恩完全脫離了世俗禁錮,逃離了朱絲婷的控制,逃離了人性的惡,一切聽命于上帝,可這逃離與梅吉類似,并不徹底。反觀沒有信仰、被家人認為格格不入的朱絲婷,對待人生完全遵從自己的意愿,拋棄可能束縛她的一切,是最徹底的逃離。
從逃離家鄉(xiāng)與親人的束縛,到擺脫一切禁錮,克利里家族的三代人都在不懈努力。菲僅僅逃離了血緣關(guān)系和無法面對的自己,但生活中仍一絲不茍地遵循著宗教的規(guī)矩、女性的俗約;梅吉逃脫了家庭的束縛,并對上帝發(fā)出挑戰(zhàn),以失敗告終;而戴恩拒絕接受世俗的一切,將自己全部奉獻給宗教,選擇最熱愛的職業(yè),并為此斬斷與人類物質(zhì)生活的復(fù)雜關(guān)系,終身奉行教條教義;朱絲婷不信宗教,不被世俗禁錮,自由意識完全覺醒,由心出發(fā),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感受,擺脫了一切可能禁錮她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盡最大的努力,追尋自己想要的幸福,掙脫命運帶來的枷鎖,從短暫的逃脫到完全解脫,克利里家族四人的逃離行為越來越徹底。由行為入思維,克利里家族的逃離意識越來越深入,并且最終由思想主導(dǎo)徹底的逃離。
2.逃離原因發(fā)生本質(zhì)的變化
克利里家族每一代人的逃離意識中摻雜著許多影響因素。首先,我們可以結(jié)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克利里家族每一代人的逃離行為。對于菲來說,她不得不離開,她需要找到能夠生活的土地、能夠結(jié)婚生子的家庭來滿足她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梅吉生活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中,有愛她的父母和兄弟。梅吉更需要歸屬與愛,一個懂得傾聽、能夠明白她在家庭中所承受的重壓以及能夠帶給她快樂的人。所以梅吉與拉爾夫最終建立了感情關(guān)系,但拉爾夫始終沒有完全滿足梅吉對歸屬與愛的需要,導(dǎo)致兩人分離多年。相比梅吉,朱絲婷和戴恩從小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他們需要更高層次的追求,朱絲婷更多地體現(xiàn)在認知需求上,她是一個有好奇心、對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和處理方式的姑娘,她追求自己的事業(yè),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戴恩則是更加完全地將自己投入天主教的傳教中去,他在極力滿足自己超越的需要,超越自我的價值觀,以及純凈的心靈、樂善好施、自我實現(xiàn)等。
克利里家族每一代人逃離意識的思想變化,是20世紀初人類意識轉(zhuǎn)變的縮影。這一階段是人類思想意識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自由主義思想意識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人們的思維禁錮逐步被解放,對宗教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完全的大轉(zhuǎn)變。宗教逐漸本土化,更加關(guān)注社會需要,傳統(tǒng)教派日益本地化。拉爾夫的傳教活動也逐漸體現(xiàn)了這一發(fā)展方向。隨著宗教意識的淡化、自由主義思想的深入,在本書中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女性意識在快速覺醒,思想變化在影響著克利里家族,甚至是澳大利亞的每一代人。
3.思想解放是逃離的最終歸宿
“德羅海達的時代要終止了。是的,不僅僅是時代。讓未知的后人去重新開始這種循環(huán)吧?!薄肚G棘鳥》是一本家世小說,他以克利里家族為主體,關(guān)系到三代人的生活,但它也是現(xiàn)實的寫照。德羅海達時代中止,源于人們自由主義思想的解放。人們不再是被嚴格的教義、俗成的約定束手束腳的人了,而是更加靈動、更加真實的各種各樣的人。思想已經(jīng)解放,一個更加進步的新時代正在到來。思想解放的進程與人類發(fā)展基本保持一致,對思想的控制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手段,但人本身是平等的,所以不論在任何時間,思想解放始終是正確且持續(xù)的進程,它也是我們?nèi)祟愄与x一切的動力和最終目的。
逃離家族,逃離宗教,逃離世俗,擺脫禁錮,從菲到梅吉,再到戴恩與朱絲婷,克利里家族的每一代都在不斷地逃離現(xiàn)實和擺脫思想的枷鎖,努力追尋真正的自己。最終,家族的第三代女性朱絲婷,收獲了成功與幸福。逃離意識,是一種人類意識的覺醒,《荊棘鳥》完整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人們的思想信仰由禁錮到解放逐步變化的過程,并將這一劃時代的巨變濃縮在書中。人們不再完全依靠宗教,而是更加積極地擺脫自我約束,做出自我選擇,在生活中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為自己做決定??偟膩碚f,人類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