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琪穎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城市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這與國家一些針對性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有很大關系,主要依賴于西部大開發(fā)這個重大的政策方針。自2004 年起廣西南寧市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南寧向國際性大都市邁進。廣西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給廣西城市題材油畫提供了豐富的繪畫資源,推動了此類題材油畫的發(fā)展。
廣西城市題材油畫反映了富有廣西地域特點的城市經濟文化和城市現象,總體而言此類題材的表現視角主要圍繞經濟建設、城市生活、室內場景及城市人物等方面展開挖掘。
2008 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建設成為全國第一個國際區(qū)域經濟合作區(qū),作為北部灣長大的青年畫家,柳風把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濃縮為對北部灣近年來建設的記錄,形成了“鋼鐵戰(zhàn)士北部灣”系列作品。作者喜歡用仰視的角度表現宏大莊嚴的建設場面,對細節(jié)的刻畫是柳風的長處,細節(jié)分為不同層次,引人入勝,顯示了建設現場的真實性。那些作品畫面中既有大塊斑駁的面,也有細碎的線條和形狀,由于大塊面的規(guī)整,繁雜的細節(jié)并不顯得凌亂,而是亂中有序,秩序產生了寧靜之感。
城市化發(fā)展會消耗生態(tài)資源,對環(huán)境造成損害,協調好城市發(fā)展與生態(tài)的關系是未來城市發(fā)展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柳州市是廣西最大的工業(yè)城市,出身廣西柳州市的青年畫家蔣文潔和韋鋅,他們對自己家鄉(xiāng)工業(yè)化進程有著不同的情節(jié)。蔣文潔善于運用溫和淡雅的色調給冰冷的工廠賦予文人的氣質,用女性的方式輕描淡寫地描畫及勾勒出工業(yè)發(fā)展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韋骍對工廠的感受則是沉重灰暗的,把頹敗的工廠建筑和凝重的天空以粗野的筆觸組成褪色的景象,這就是他對兒時消逝的工廠真實的回憶,也是對工業(yè)與環(huán)境污染的思考。
高鐵是一種具備兼容性和網絡性的新型交通運輸方式,是當今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標志。中國于2008 年開始了高鐵全面快速發(fā)展階段,高鐵的出現增加了廣西這個偏遠西部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和城市的溝通頻率,帶動經濟和旅游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作為一名“90 后”的青年畫家,蔣萬杰把創(chuàng)作聚焦在高鐵這個新興的題材上,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名為“在路上”的作品。他運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營造出高鐵運行中的形象,構圖多采用側面大透視的視角,作品色彩濃烈厚重,筆觸稍顯凌亂,力求抓住高鐵從遠處呼嘯而來的既視感,預示高鐵正快速穩(wěn)步奔向燦爛的未來征程。
韓克偉這名80 后的年輕畫家對自己租住的“城中村”頗有感受,由此創(chuàng)作出“圍城”系列作品。“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具有農村和城市的雙重特征,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產物,它林立于城市中,與城市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作品最主要的特色是多幅畫面拼接的手法,產生錯位但又互相銜接地形成整體畫面,這種構圖方式更貼合體現“城中村”見縫插建,房屋性質多樣,建筑密度和空間形態(tài)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占畫面大面積的紅色房子是受廣西城鄉(xiāng)結合部紅磚房的啟發(fā),遠處灰色的高樓預示現代都市的形成,夾在紅房子中間的形如螞蟻的人流,是農民工、白領等各種身份的市井人物,他們在城市變革中尋求生活的方向。韓克偉的畫面視角基本都是俯視,始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勢觀察城市狀態(tài),意味著從宏觀的角度去看社會變遷,密集點狀的人流又象征了從微觀看人生百態(tài),他自己也屬于蕓蕓眾生中的一員。
作為外地人的唐亮在廣西求學期間,被廣西南寧市城鄉(xiāng)結合部平凡街區(qū)的美吸引,那些隨處可見的舊樓房、不規(guī)則的電線、歪斜的電線桿和路燈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憶。城市的發(fā)展伴隨著眾多新建筑的產生和舊家園的消失,他要傾訴的就是在滿眼高樓大廈之后的某個角落,突見安靜的街角。同樣作為外地學子的黃鵬,他在廣西南寧市老城區(qū)所居住的出租屋,促使他萌生了“我的出租屋”系列作品,每幅畫面中基本都會出現老房子、零星的人物、小車、電單車等極具煙火氣的元素。
廣西南方城市里存在許多二手貨市場和花鳥市場的舊書攤,廣西青年畫家覃澤佳把目光放在這種日?;呐f書攤場景上,他的“淘書記憶”系列表達了人們在現代社會里尋找舊日的精神食糧,淘書者中以中老年人為主,他們都專注地淘書,人物形象采用近實遠虛的處理,經過適當變形后趣味十足。陽光透過書攤上方的深藍色和紅色遮陽棚,讓淘書的人都籠罩在深藍色及紅色氛圍中,沒有遮陽棚的局部所透露出來的刺眼的黃色或橘紅色更加強了南方陽光照射的真切感。
90 后畫家朱暉則對廣西南方的夜生活和菜市場感興趣,他偏愛利用紫色和黃色這組對比色,加上跳躍的筆觸制造出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夜晚,讓人有種在舞廳的眩暈感,他同樣以這種色調及表現形式畫南方城市中的菜市場,營造出菜市場繁忙而稍顯混亂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場面。
60、70 年代的中國,自行車是家庭富裕的象征,90 年代自行車才普及進千家萬戶,自行車不需要任何能源就能運行,其輕便的優(yōu)勢很突出,尤其適合在城市規(guī)模不大,沒有寒冷季節(jié)的廣西城市中使用。停放著的大量自行車激發(fā)了青年畫家潘新權的靈感,他把自行車變成了自身創(chuàng)作的符號,廣西大學校園里、藍色車棚下、林蔭道中、南方都市的街道上停放的自行車,一個個司空見慣的生活場面,他都能制造出美的韻味。電單車、共享單車也相繼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通過描述對象的變化投射出社會的進步。
廣西青年女畫家唐勤對城市的室內場景更感興趣。她的畫面中經常存在沙發(fā)、窗戶以及彰顯南方地域特征的茂密植被等形象,沙發(fā)和椅子都空置著,像是等待某些人來休憩,人物則多是半側面的狀態(tài)隱藏在這些物象之中。她的畫面色調柔和灰雅,筆觸揮灑,有一氣呵成之感,她像是在建構自己內心的家,家里溫馨恬靜而生機勃勃,顯示了城市人忙碌狀態(tài)下內心對休閑生活的向往。
部分畫家把目光聚焦于生活在廣西城市的人物身上,因為人的本性會隨著社會歷史變化而變化,對人的研究能折射當今時代背景,通過表達真實的人生百態(tài),顯示對人性的關懷。北方人呂峰已常居廣西,南方炎熱漫長的夏季讓他印象深刻,他用北方人的“熱辣”顏色和筆法表達南方人在熱辣陽光下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里人物動態(tài)生動,人物皮膚黝黑,五官相貌都極具廣西人特征,處于這種高溫環(huán)境下的人們依然充滿了生命活力,因為加強了受光面和陰影的明暗關系,觀察畫面就能傳達出身臨其境的“熱”的感受。廣西畫家何光則擅長把身邊的朋友用自己的視角和畫筆搬到畫面上,他落筆快速準確,簡練概括出人物的面貌特征和精神狀態(tài),這種真實記錄提供給觀眾強烈的現場感。
廣西城市題材的油畫作品中,雖然因為具體內容切入點及表現技法不同,使畫家的作品具有多樣的藝術表現個性,但整體分析可以總結出作品的形式表現和色彩表現的特點。形式表現主要有肌理感、構成感和寫意性這三個特點,色彩表現主要有強烈色彩的運用和灰色的運用兩個特點。
隨著時代發(fā)展,單純用畫筆來塑造對象的油畫技法已經不能滿足中國油畫家的創(chuàng)作需要,肌理感的運用能使油畫產生更多層次的效果和感染力,畫家根據畫面主題及表達理念積極開啟對肌理感的探索和實踐。蔣文潔幾乎在畫面的各個區(qū)域都制作出微妙的肌理,根據畫面區(qū)域的范圍和表現內容,制作的肌理感覺亦有細微差別,賦予了灰色調更多的視覺內涵。黃鵬通過不斷的顏料堆積和不斷地刮擦,透露出豐富的底層顏色,表現老房子和街道滄桑的味道。蔣萬杰借用肌理的塑造制造出高鐵經過時風馳電摯的感覺。
點線面是最基本的圖形元素形態(tài),點有視覺凝聚作用,線有引導流動作用,面有穩(wěn)定畫面作用。[1]藝術家把復雜的物象轉化成點線面的圖形元素,凝練形成畫面構成感,提升了畫面的當代性。韓克偉在圍城系列中,把紅色房子整體概括為紅色的塊狀,窗戶則是黑色的方塊,人流處理成密集的點,雖然仔細觀看后發(fā)現每個人物動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蔣文潔的工業(yè)題材作品中,把山體、工廠建筑、土地、水域等規(guī)整為塊面,輔于直線、曲線和零星的點進行點綴。唐亮作品中的南方街道、房子及窗戶是各種邊緣鋒利的方塊,亂拉的電線和防盜網是密集的線條。覃澤佳淘書記一系列作品中,畫者利用遮陽棚變成畫面的大色塊,棚子的支架提煉成錯落的線條。
寫意畫本身是融合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寫意畫里的寫意性被當代油畫藝術家結合利用到創(chuàng)作中,形成一種兼具寫意味道的油畫風格。寫意既是一種畫法,也是一種精神,寫意精神在畫中特別看重作者的狀態(tài),明心見性。[2]寫意性繪畫雖然以現實主義表現為基礎,實際是抽取對象的“神”。潘新權偏愛用黑色描述一堆自行車,并把它們幻化成中國寫意國畫中的線條,給每條線賦予靈魂,讓它們有序地飛舞。唐勤的室內景觀作品運用了中國畫筆墨技法,顏色上的黑白灰與中國畫里“墨的五色”異曲同工,她致力于構建出心中的精神家園,無論從外在表現和內在追求都與中國傳統審美心理一致。
廣西處于中國南方,一年中白天日照時間很長,炎熱的夏季持續(xù)很久,而夜生活繁華,燈光閃爍,強烈的色彩能充分體現陽光照耀和璀璨夜景的感覺。印象派的色彩給廣西城市題材油畫的創(chuàng)作者有很大的啟發(fā),因為印象派的色彩打破了人類對傳統固有色的認識,借助科學的進步,捕捉戶外光在物體上的變化和視覺印象,豐富了人類對色彩的認知。印象派對色彩的使用大膽熱烈,而強烈的色彩不只是恰當表達了廣西自然光線的效果,正好也彰顯了都市人的主觀情緒,受娛樂消費時代的影響,人們的情緒表達更直接開放。強烈的色彩還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符合當代都市人對驚險刺激的追求。[3]
南方的溫潤環(huán)境養(yǎng)育了當地人溫和的性情,表現出的作品具有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意蘊,因此賦予了此類題材油畫較為突出的藝術特征,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灰色具有精神性上的關聯,“素樸玄化”體現的是道家的色彩理想。淡雅素樸的顏色暗含著平淡隱忍和冷靜地思考,同時也有溫情柔美之感,能提供給都市人視覺及心理上的壓力緩解。此外清淡的灰色形成的色調又能貼切體現南方潮濕悶熱的氣候。而濃重的灰色卻能營造一種壓抑感,適合表現都市人在快節(jié)奏生活下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城市受污染的環(huán)境。
漓江畫派作為廣西區(qū)黨委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廣西畫家,特別是中青年畫家為主體;關注現實、關注生活,以寫生創(chuàng)作為主要手段;以秀美的廣西風光和豐富的廣西風情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涵蓋其他畫種。依托于漓江畫派而衍生出南方風景畫派系列活動,給廣西畫家傳播廣西建設和地域風貌提供了高水平的展示平臺。漓江畫派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需要,開展各種形式的寫生、創(chuàng)作和展示活動,創(chuàng)作成果斐然。
北回歸線是很特殊的地理分界線,它橫穿廣西,近年一批廣西青年油畫家集結而成了以北回歸線命名的藝術家群體,2020 年在中國北京的畫展是北回歸線油畫群體的首次正式集體亮相。該群體以明確的文化思考和指向,對藝術本源進行地域和精神的回歸,他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當代視野和情感表現對生活的體驗,以此作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取向,他們的作品有溫度、有情感,充滿了生命力,富有現實意義。在當代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現狀中,他們的這種“回歸”及創(chuàng)作成果,以及對許多問題的思考,展示了他們在探索現實主義的當代表現和油畫民族性如何在作品中體現的思考。
廣西城市題材油畫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是富有朝氣的年輕畫家,正是這批人與廣西城市的建設共同成長,他們目睹了身邊的變化,并以敏銳的感觸和個性的藝術表現開拓了廣西城市題材油畫的發(fā)展局面。2011 年自治區(qū)黨委、政府批準在廣西藝術學院設置“漓江畫派創(chuàng)新研究”八桂學者崗位,漓江畫派將自身發(fā)展與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這是順應廣西地域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在需要。[4]除了廣西各大高校每年為社會培養(yǎng)并輸送大量美術類人才之外,廣西美術家協會發(fā)揮地方性專業(yè)協會的作用,已推薦幾十位青年畫家參與國內各種美術高研班的學習,他們從中提高了技藝,開拓了視野,這批青年畫家成為了推動廣西油畫蓬勃發(fā)展的重要人物。
目前廣西城市題材油畫仍存在一些不足。自然風景和少數民族題材繪畫仍是廣西油畫富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主題,圍繞廣西城市題材展開的油畫創(chuàng)作還未形成同等影響力,尤其是城市人物表現方面比較薄弱,深刻表達人性的作品不多;有代表性的大型主題創(chuàng)作尚為缺乏;此類題材的油畫作品多是正面直接的現實描繪,偏向保守和唯美,而通過主觀去夸張或抽象化的造型形象來制造畫面沖突感,彰顯畫面張力的作品數量尚少;手機、電腦和多媒體影像已大量介入生活和藝術界,科技和圖像時代給廣西城市題材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表現途徑和可能性,但目前該題材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手法還比較傳統,個性風格有些趨于雷同,廣西城市題材油畫創(chuàng)作還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創(chuàng)作廣西城市題材油畫的藝術家處于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不受消費市場和政治因素過多的影響,沒有玩世主義作祟,能保持以個人視角和思考去看待社會變化。二十一世紀的藝術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在審閱與接收外來藝術觀念前,要了解自身的藝術特性和個人表達需求,對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借鑒,也不能簡單照搬,盲目復古,只有真實面對自我所處的社會變革和內心想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備時代精神和個性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