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黃洲琴
中風別稱腦卒中,簡稱卒中,無論是發(fā)病率,還是致殘率、致死率,在我國均位居高位,因此,針對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愈來愈引人關注。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包括中藥、推拿、針灸在內(nèi)的中醫(yī)康復療法均療效顯著,其中針灸康復可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神經(jīng)功能,總有效率約為94.67%。我們結合中風的三個發(fā)展階段。給予患者對癥康復治療.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F(xiàn)簡介如下.
頭針療法
通過頭穴叢刺法,確定于氏頭穴七區(qū)里的刺激區(qū),主穴區(qū)包括頂前區(qū)、頂區(qū);若患者存在吞咽障礙、嗓音嘶啞、飲水咳嗆的癥狀,則輔助刺激項區(qū);患者難以言語時,可以輔助刺激顳區(qū);患者出現(xiàn)情感障礙時,則輔助刺激額區(qū);患者有平衡障礙時,則輔助刺激枕下區(qū);患者有視力問題時,則輔助刺激枕區(qū)。
進針時,對患者皮膚進行局部消毒后,通過毫針(規(guī)格@0.35×40毫米),以和皮膚為15度方式斜刺,進到帽狀腱膜之下,深達30毫米,朝后或朝前透刺;然后捻轉約5分鐘,速度為一分鐘200次,留針6~8小時。在留針期間,每1小時捻轉1次,直到將針取出為止。每天1次。
體針療法
手法通常采取傳統(tǒng)針刺法,上肢常針對屈肌群穴位,主要是手陽明經(jīng)穴,取手三里、曲池、肩髑、合谷、外關;下肢常針對伸肌群穴位,小腿部主要針對足太陽、少陽經(jīng),大腿部主要針對足陽明經(jīng),取足三里、陽陵泉、環(huán)跳、昆侖、解溪。
進針時,患者行仰臥位,對皮膚行常規(guī)消毒后,通過毫針(規(guī)格為qb0.35×40毫米)針刺,然后通過針柄與脈沖針灸儀(型號為英迪KWD-808-Ⅱ)連接,通過30次/分頻率的疏波,刺激強度基于患者可耐受的程度。每天1次,每次30分鐘。
康復療法
這一階段的康復訓練通常于頭穴叢刺長留針階段開始進行。
1.肢位放置。體位通常有仰臥位、健側臥位及患側臥位,擺放肢位時,應向患側強化感覺輸入,對于預防痙攣大有裨益。
2.體位變化。為了避免并發(fā)癥,應間隔2—3小時將患者身體翻動一下,能夠讓患側肩關節(jié)避免被長時間壓迫。
3.ROM鍛煉。幫助患肢關節(jié)開展被動亦或主動運動,以免關節(jié)變形及攣縮。
4.推動主動活動。①上肢自主被動活動:通過Bobath握手,通過健側上肢將患側上肢調(diào)動起來一起運動;②橋式運動:行仰臥位,伸直上肢,將其置放在身體一側,兩個下肢屈膝髖,將腳水平踩在床上,把髖伸起,同時抬起臀部離開床面,維持下肢平穩(wěn),連續(xù)進行5—10秒。
頭針療法
同軟癱期所述方法。
體針療法
通過拮抗針法開展針刺。穴位的選擇通常針對患側對應的拮抗肌群,讓拮抗肌興奮起來,以和抗重力肌痙攣進行對抗。下肢通常針對屈肌群,上肢通常針對伸肌群。上肢一般取陽溪、四瀆、陽池、偏歷穴(可讓手指伸展抑或手腕伸展)、醹會穴(可伸展肘部,外旋肘部)、天井穴、臂孺穴(外展臂部,拮抗肩內(nèi)收)、肩隅穴。下肢一般取懸鐘穴(使足背屈、踝外翻)、陽陵泉穴、丘墟穴(伸展趾部、屈足背)、解溪穴、陰包穴(屈曲髖部、屈曲髖外展膝)、曲泉穴。
進針時,患者行臥位,經(jīng)過常規(guī)消毒之后,用毫針(規(guī)格為~0.35×40毫米)針刺,然后通過針柄與脈沖針灸儀(型號為英迪KWD-808-Ⅱ)連接,通過100次/分頻率的疏密波,刺激強度基于患者可耐受的程度,每天1次,每次30分鐘。
康復療法
這一階段的康復鍛煉通常于頭穴叢刺長留針階段開始進行。
1.坐位平衡練習。一級靜態(tài)平衡:患者可以不需要支撐就能坐于椅子上;“自動態(tài)”二級平衡:患者可開展讓軀干擺向不同方向的擺動活動,“他動態(tài)”的三級平衡:患者能夠自主實現(xiàn)不受外力影響的平衡。這種練習的目的就是幫助患者從一級靜態(tài)平衡逐步發(fā)展到“他動態(tài)”的三級平衡。
2.坐一站起練習。讓患者坐直,腳尖和膝蓋為一條直線,上肢開展負重練習,髖關節(jié)最大程度屈曲,從而讓重心漸漸由臀部移往兩只腳上,進而能夠站立起來。
3.站立平衡練習。第一步,站起來,立在床旁;第二步,慢慢通過扶持方式實現(xiàn)站立,站立于平行杠之間,幫助患者一步步擺脫支撐,把重心轉往患側,鍛煉其持重能力;第三步,在患者不用扶持就可以站立后,開展站立平衡練習,直到實現(xiàn)站立位三級平衡。
4.步行練習。①利用手杖及通過扶持可以步行。②利用樓梯開展上下練習,上樓時健腿先上,患腿再上;下樓時患腿先下,健腿后下。
頭針療法
同軟癱期所述方法。
康復方法
這一階段的康復訓練通常于頭穴叢刺長留針階段開始進行。
1.步行訓練。訓練的目的是持續(xù)完善步態(tài),關鍵是對劃圈步態(tài)進行修正。
2.ADL訓練。訓練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最大程度上做到生活自理。ADL內(nèi)容有:轉移床椅、進食、穿衣、大小便、行走、洗澡、個人衛(wèi)生、上下樓梯等。
3.自主運動訓練。慢慢強化患者開展主動運動的理念,訓練時通常讓患者進行主動運動,需要時才向其提供相應的幫助。
4.作業(yè)治療。針對肢體偏癱的患者,還可結合其相應的功能問題,采取恰當方式進行作業(y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