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存在實踐性特點,需要綜合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學習能力,使其逐步形成信息意識,優(yōu)化學生的計算思維,且要保證學生可以自覺遵守信息社會的公德準則,才能保證學生終身受益。不管是哪一類教育目標,都需要保證學生自主參與信息技術學科探究活動,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則要嘗試自主打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科學整合課內外指導活動,逐步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讓學生切實實現有效學習。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模式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初中信息技術受到高度重視,這門學科的學習對初中生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教授,鍛煉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促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挑選教學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挑選合適的教學游戲是開展游戲化教學的前提,利用有趣、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游戲寓教于樂,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對傳統(tǒng)信息課堂教學的枯燥感,激發(fā)學習熱情。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使用電腦技術進行制圖繪畫時,教師可事先在互聯(lián)網教學客戶終端上查找“Huitugame.exe”的執(zhí)行文件,將游戲程序導入到教學課件當中,并植入電腦中的繪圖程序進行綁定,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該游戲程序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雙擊“Huitugame.exe”游戲程序進入繪圖板界面,此時會有一個中學生的角色形象出現在電腦畫面中,教師通過該虛擬人物形象向學生詳細介紹繪圖程序中各個設置選項的功能并做好注釋。比如,程序中“鉛筆”的功能是任意繪制任何形狀的細線條;“油漆桶”的功能是對封閉區(qū)域進行顏色填充;“橡皮擦”的功能是對繪畫中不滿意的內容進行擦拭和修改;“刷子”的功能是采用粗線條繪畫。同時,在繪圖程序界面的“線條區(qū)”,虛擬人物形象將畫筆移動到線條上向學生說明點擊該區(qū)域能夠對畫圖工具的線寬進行調整;在“形狀區(qū)”,通過虛擬人物向學生講解點擊該區(qū)域能夠自由設計圖案。經過一系列的詳細介紹,學生會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有耳目一新的認識,掌握正確使用畫圖工具進行繪圖的方法。接著,教師可將虛擬人物移動到電腦屏幕上方,采用提示性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畫圖方法。比如,操控虛擬人物在屏幕上畫一條直線,并給出提示語“請同學們根據屏幕上的鉛筆圖標繪制這個圖形”。然后,進一步提高繪圖難度,利用虛擬人物給出提示語“請同學們借助形狀區(qū)的工具繪制同心圓”。待學生掌握基本的線條、圖形繪畫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圖案進行顏色填充。教師利用恰當、有趣、簡單易懂的游戲,可以幫助學生在愉悅的游戲中激發(fā)學習興趣,逐步掌握繪圖程序的正確使用方法,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的想法繪制出理想的圖畫,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引入生活經驗,消除技術隔閡
信息技術看似高深莫測,在生活中的運用卻相當普遍。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是首次接觸信息技術課程,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積累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初中生其實已經遇到了很多信息技術學科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對個別信息技術知識的感性認識,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些信息技術。這其實已經為學生理解和學好信息技術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講到某些信息技術知識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常識來加深對信息技術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障礙,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價值,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主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難題,讓信息技術為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服務。
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信息與信息技術”時,第二課是關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工具”相關知識的學習。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幾乎已經是每家每戶的標配。教師可以從常用的筆記本電腦或臺式電腦入手,請學生分享他們過去使用電腦的一些經歷,引入對計算機的學習。在學習第三課“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時,詢問學生平時操作電腦有哪些步驟,遇到過哪些難題。通過引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在第一時間消除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陌生知識的心理距離,消除技術隔閡,有效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掃除學習障礙。
三、共享微課
微課是一種數字化的教學視頻,之所以稱之為微課,是因為微課時長一般會被控制在10分鐘之內,且通常是圍繞一到兩個知識點展開的,所以內容、時長都存在“微型”特點,更加短小精悍,可促使學生在課前利用碎片化時間去應用微課,由此完成新知傳遞任務。如此,則可進一步滿足初中生的自主學習需求,每個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去觀看微課,也可重復觀看微課內容,直到自己產生了新知記憶,由此則可改善課前新知傳遞效果。因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客觀分析單元重難點知識,據此制作微課,以便切實完善新知傳遞效果,讓學生在課前也能實現有效學習。
例如,在“編輯與修飾工作表”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及時更新個人知識結構,使其能夠切實掌握編輯與修飾工作表的方式方法,筆者就客觀分析了本班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可能會產生的認知疑問,猜想學生在班級工作表、選定工作表這兩個操作技術上會存在一定的問題,然后便由此制作了微課,在制作微課時,筆者并未出鏡,而是將鏡頭集中在具體的信息技術操作行為上,直觀演示了選定工作表、編輯工作表的方式方法,還錄制了旁白音頻,編輯了一些字幕,規(guī)范了選定、編輯工作表的方式方法與操作流程,將整個微課時長控制在6分鐘之內,以便讓學生順利進行學科探究。接著,筆者就將微課上傳到公共網絡上,讓學生自主搜索關鍵詞觀看微課內容,自主學習選定、編輯工作表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一些動手實踐能力較好的學生會利用學校的電教室或者是家庭電腦,打開Excel表格練習如何選定、編輯工作表,而這就可進一步優(yōu)化課前新知傳遞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慶.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祖國,2020(07):275.
[2]盛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9(33):135-136.
[3]孫羽竹.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