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 王璟琦
(河南工業(yè)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禮樂的政治性和倫理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這對于周王朝來講是奠基性的。西周金文中大量地記載了周王對大臣的冊命封賞及其禮儀過程,這對于我們研究西周禮樂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金文中對冊命禮的記載,是以在場的敘事來呈現(xiàn)出詩意化的禮儀過程及其政治倫理訴求。在此過程中,周王與受命者的位置、周王的冊命及誥辭、周王的賞賜物、受命者的頌辭、受命者對子孫的期望等也都呈現(xiàn)出一種形式化與程式化。冊命禮看似是朝廷的一種封賞形式,實際上是通過這種方式把復(fù)雜的王朝政治、社會倫理及高低貴賤區(qū)分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它還通過固定的儀式來提升任命或封賞的嚴肅性與神圣性,使之成為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倫理化和審美化活動。由于禮儀本身具有美和藝術(shù)的特質(zhì),這也致使冊命禮所彰顯的政治氣象與倫理規(guī)范也具有感性化和審美化的特點。下面就此觀點試論之。
何謂冊命?陳漢平認為,它“指封官授職,是為封建社會中之隆重典禮。無論天子任命百官,封建諸侯,諸侯之封卿大夫,卿大夫之封臣宰,均須舉此種禮儀”[1]2。何樹環(huán)認為,冊命應(yīng)該是“以冊命之”,即“宣讀書錄簡冊之命以告受命者”,“冊書中所載之命,實不以賜爵祿、命官之事為限。舉凡命臣工執(zhí)行某項任務(wù)、對百官臣民的誥教之語,甚或祝告神衹之事、賞賜之命,皆載諸簡冊”[2]27。陳夢家認為:“冊命的主要內(nèi)容有三:一、賞賜,二、任命,三、告誡;而一般的冊命亦以賞賜為多,其次任命。”[3]408綜合這些解釋可以看到,冊命禮既指涉冊命大臣,以示賞賜功名利祿,又涉及祭祀與誥教,以求大臣們的世代效忠。從這個意義上,它內(nèi)蘊著一種政治和倫理意義。
自西周中期以來,冊命禮的形式和內(nèi)容才逐漸確定下來。此后,金文的記載往往涉及周王對受賞者的職務(wù)任命,與此同時還要對之進行賞賜。所賞之物有衣之屬,裳之屬,車馬、車馬飾、旂之屬,土田、臣民、仆、兵器之屬,金玉等。除此之外,周王還要對受賞者進行誥教。如《大盂鼎》記載,周王告誡盂不要沉湎于酒,要“敬雍德經(jīng),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威”(《集成》2837)。應(yīng)該說,這些誥教之辭與《尚書》中周公召公的誥訓(xùn)在思想內(nèi)容上是一脈相承的。除誥教之辭外,還有祝誥神祇之辭,如《大克鼎》就記載“用作朕文祖師華父寶彝”(《集成》2836),意為將此鼎用作祭祀和祝誥文祖師華父之用。所以,冊命應(yīng)該是周王對下屬臣子進行任命、賞賜和誥辭的一種形式,而冊命禮則是在此過程中所舉行的禮儀。
綜上可知,從商代末期到西周早期,用銘文記載天子的賞賜形式確實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西周早期的銘文基本上是對周王賞賜的記載,很少有對周王授予官爵的記載?!霸诒姸辔髦茉缙诘那嚆~器中,只有大盂鼎(集成2837)是為了紀念官員任命而鑄;相比之下,同時期的大多數(shù)青銅器是為了紀念從周王或上司接受賞賜禮物而鑄,或更多的是為慶祝軍事功績而作。”[4]108由此看到,西周早期有極少的冊命銘文,或許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周王對官員爵位的任命屬于正常行為,或者周王極少親自冊命,一般由朝廷重臣去任命,如《令方彝》《令方尊》等(3)正如李峰所言:“實際上西周早期缺乏冊命金文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對世襲原則的遵守。如果在政府中服務(wù)是一個設(shè)定的家庭權(quán)利,那么周王的任命就沒有必要;或者即使有必要由周王任命,將其記錄在銅器上可能也沒有很高的社會政治價值?!币娎罘濉段髦艿恼w: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211頁。。第二,那些被周王任命的大臣的后代的爵位為世襲,是理所當然,無需作更多的記錄和渲染。第三,與冊命相比,通過軍事行動的建功立業(yè)并獲得周王的賞賜更具有紀念意義。但隨著王朝的統(tǒng)一與局勢的穩(wěn)定,因軍事功績而獲得周王的賞賜越來越少。與此相應(yīng),周王的封官許愿則越來越多。表現(xiàn)在金文上,由蕞爾小邦接管殷商之大邦的周王朝也在逐漸地構(gòu)建自身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tǒng)。盡管這對文化積淀不太深厚的周王朝來說又無疑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但畢竟周人并非愿意一直繼承殷商的文化傳統(tǒng),而是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冊命形式,以此來掌控更多的話語權(quán)。
到了西周中期和后期,上述情況則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較為規(guī)范的冊命銘文在西周中期刻于青銅器之上,并成為那個時代的政治主題?;蛟S在王室貴族看來,當時的社會總體上趨于穩(wěn)定,因建立軍功而獲得周王賞賜的機會已經(jīng)不多,盡管有些賞賜被記錄下來,但總體來說不是社會的主流。相較于此,周王的爵位冊命或?qū)ψ嫦鹊木粑焕^承,不僅關(guān)乎自身地位和前途,而且關(guān)乎一個家族乃至子子孫孫命運的興衰,所以更值得花重金鑄造銅器以示紀念(4)馬承源所言甚有道理,他說:“銘文的意義不僅是記錄一家一室的特權(quán)和榮耀,而是涉及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因而青銅禮器就成為帶有顯示等級、地位、特權(quán)的標志,陳設(shè)于宗廟宮室的重器了?!币婑R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因此說,周人雖然看重對外族軍事勝利而獲得周王賞賜的紀念,但是更重視的是對先祖爵位的世襲或者對自身爵位的任命與提拔。加之當時周王對禮樂體制進行了銳意變革,所以具有西周政治和文化特點的冊命禮及相關(guān)銘文也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從西周中期的冊命銘文來看,周王對受命者的冊命過程,從儀式開始到最后的完成都具有高度的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其原因概為:第一,周王在國家逐漸穩(wěn)定的情況下需要進行禮樂制度的變革,以期獲得西周自身思想和統(tǒng)治的認同感。第二,雖然有一部分爵位乃為世襲,但周王試圖通過引入競爭的方式冊命那些有能力、非世襲的人才進入統(tǒng)治階層(5)李峰對西周青銅銘文中的官職任命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因世襲被任命的占了38.1%,確認新任命的占47.62%,其余的任命也沒有提到受命者的祖與父。這就很好的說明,進入上層的精英不只是世襲,還有競爭的因素。參見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第205—209頁。。第三,周王通過親自出現(xiàn)在冊命儀式中,一方面促使權(quán)力高度集中,增強自己的權(quán)威;另一方面可以收獲受命者的忠心,使之死心塌地地為之效勞。第四,從受命者來說,受周王冊命乃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作器以便作永久性紀念,是其地位、身份和榮耀的象征,更多地凸顯出政治意義。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為家族乃至子孫后代打上了榮譽的光環(huán)??傊敃r的禮制在經(jīng)過變革之后,規(guī)范的冊命儀式已成為西周時代的標志。
冊命禮在西周中期被制度化以后,其活動過程和描述方式也呈現(xiàn)出一種程序化。正如《禮記·祭統(tǒng)》所言:“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大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xiāng),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zhí)策命之,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此爵賞之施也?!盵5]1357這種說法與金文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基本相符,而在《國語》《左傳》中記載的冊命形式亦是如此??梢姟抖Y記》中記述的冊命禮確實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實際情況,如前引之《七年趞曹鼎》也可證明。金文資料中較為完整地記載冊命禮的情況,應(yīng)該具備以下方式:“(1)策命的地點與時間;(2)舉行策命的儀式(儐右、位向,宣讀策命);(3)王的策命通常在‘王若曰’‘王曰’‘曰’之后;(4)受策以后,受命者拜手稽首以答揚天子之休,通常是接著記述因此為祖考作祀器并附以祈壽求福的吉語?!盵3]403也就是說,在舉行禮儀過程中,它必須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就宣讀冊命而言,待到受命者“立中廷,北鄉(xiāng)”之后,有時是王親自宣命,如《鄂侯鼎》《克鐘》《史懋壺》等;有時是王令,如《康鼎》《令鼎》《班簋》《井侯簋》等;有時是王呼史官(內(nèi)史或尹)冊命,其內(nèi)容是“王若曰”或“王曰”,如《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頌鼎》《師克盨》等。冊命所包含的內(nèi)容一般都是周王的賞賜以及封官加爵,最后才是受命者稽首贊揚天子之休美,作器以祭祀祖先并祈求子孫永寶。這個過程雖然簡單,但它對于王朝的統(tǒng)治來說尤其重要,既要表彰大臣的功績,又要借機拉攏臣子之忠心;既凸顯了周王的特殊權(quán)威,又不失之突兀。它發(fā)揮了比刑罰更為有效的方式,即以恩惠和官爵來換取受賞者的絕對忠誠。
下面根據(jù)金文的記載,我們分別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物品等方面進一步分析冊命禮及其蘊含的美學(xué)意蘊。
第一,看時間。殷商末期的銘文也有時間記載,但通常把日期放在前面,商王的年代放在后面。周人在銘文中把周王的年代和日期一般都放在前面。這些日期應(yīng)該是值得祭祀的吉利日子,在此基礎(chǔ)上,周王通過祭祀之后才開始對大臣進行冊命。這也表明,周人非常信任吉時與政治之間的互應(yīng)同構(gòu)關(guān)系。
第二,看地點。冊命禮一般是在一個神圣的場所舉行。選在此場所的目的在于,以祖靈的名義分享現(xiàn)實中的爵位或賞賜。在此情況下,受命者才能一方面要繼承祖志,以期在此基礎(chǔ)上更加效命王室;另一方面還要把祖志發(fā)揚光大,以期子子孫孫形成一種連續(xù)性的效忠。如白川靜所言:“古代貴族制的重大特質(zhì)就是,王室與貴族之間以彼此的祖靈為媒介,再通過這種性質(zhì)的賜予,而進行靈的交通與結(jié)合。因此,冊命未必一定在王廟,只要居于這種關(guān)系的貴族之宮廟亦可以舉行。在金文里往往發(fā)現(xiàn)它是在王室之外,而可能為受命者之廟所里舉行?!盵6]123“此等禮儀,其所以一定要在祖廟或者當?shù)氐氖ニe行,乃是因為當時人認為這種場合必須有神明臨鑒才行,大有在神靈之前詛盟約定的意義。”[6]109也就是說,冊命的地點一般在具有宗教意味的宗廟進行,在冊命儀式舉行之前應(yīng)該有一個獻祭的環(huán)節(jié)。這就說明,冊命的方式已經(jīng)暗含著對先祖之靈的一種禱告,具有神圣的意味。這里就肯定了神圣場所的意義。正是如此,周王舉行冊命禮時一般在宮廟之中,這樣才能賦予冊命儀式的神圣性。如唐蘭先生在《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7]中認為,康宮即是康王之宮,是用于祭祀或冊命的地方。
實際上,冊命禮意味著廷禮、儀式和祭祀等活動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連續(xù)性的政治事件。需要指出,這種政治事件并非那么單純,而是在祖先和各神明之前的盟約。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天地人神都會參與進來,共融一個具有神圣性質(zhì)的政治行為。雖然如此,但在禮儀的舉行與樂舞的伴奏中也能呈現(xiàn)出那種審美的體驗與感悟。在此背景下,場所、祭祀、典文、禮儀、樂舞等,既有神圣的性質(zhì),亦凸顯出審美的意義。也就是說,儀式在人神共通的精神超越中獲得了美感的神圣性。這樣,具有政治性的冊命禮又因美感的神圣性賦予受賞者更為崇高的使命感。這就是神圣場所的意義,也是審美介入政治的重要方式。
第三,看人物。銘文首先要記述周王在某宮,其位置是面向南方。周王在冊命之前有時會追懷和頌揚先王之美德,同時還不忘贊美受命者先祖之功業(yè)。這里,周之先王與受命者之先祖成為非常重要的隱在人物。在周人的觀念中,文王和武王通過接受天命才建立有周一代。所以,他們才是周之權(quán)力的唯一持有者?!案匾氖?,當文王和武王從現(xiàn)實世界中消失后,在周人的觀念中,他們在理論上并沒有死去。與中國早期宗教以祖先崇拜為主的特征完全符合,周人認為,文王和武王在他們的肉體分解以后(或者說從世俗世界隱藏起來),他們實際升至‘上帝’的天庭并在那里繼續(xù)生活。他們不僅陪伴上帝于他的宮廷,而且會不時地來到現(xiàn)實世界以接受儀式上后繼周王所奉獻的祭品?!盵4]298在此信仰結(jié)構(gòu)中,周王的權(quán)力乃是文王和武王的授予,當他把某些權(quán)力冊命給各大臣時,首先要對文武祖靈進行祭祀,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地享受權(quán)利所帶來的榮耀。當然那些有功之臣,也擔心有一天其權(quán)力會被收走。如《詢簋》和《毛公鼎》等就有這樣的記載。正是如此,受命者不僅要銘記先王之詔告和遺訓(xùn),而且還要對自己先祖的功業(yè)進行贊美。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保持由先祖所帶來的官爵與地位,企圖永世享受這種特權(quán)。
另外,還有右者和禮官。在冊命禮開始之時,右者主要是引導(dǎo)受冊命者的人,要么是朝中元老級的重臣,要么是受冊命者的上級。正是右者的推薦或引導(dǎo),周王對具有功勛的大臣才進行冊命。此外,禮官在冊命禮之中非常重要,由此也可反映出周制的一些問題。與殷商重巫的傳統(tǒng)不同,西周更重視史的書寫。自西周早期始,史官與作冊這種官職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金文來看,他們確實具備文字記錄與保存、文書起草與撰寫的功能,是西周政治系統(tǒng)中事件記述與歷史書寫的主要見證者。相較于殷人的非理性崇拜,周人更重視理性化的記述。這也是西周的思想趨于理性的重要表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禮官在周初為作冊和史擔任,但在西周中期則由史和內(nèi)史擔任。這表明周天子主要信任身邊之人,使權(quán)力逐漸集中在自己身邊,從而獲得全面的壟斷。
在冊命銘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應(yīng)該是受冊命者。因為青銅器的制作者一般為受冊命者,所以他一方面要記錄受到周王的冊命及其誥辭或勉勵,另一方面還要突顯祖先的功業(yè)或自己的功勞。顯然,這種炫耀是在加強自己的身份地位,以便獲得更多的權(quán)力。在得到周王冊命和賞賜之后,他要稱頌周王或祖先,以期子子孫孫永寶用之。這就意味著后世子孫也要以此為鑒,擁護和效忠后世天子。
綜合冊命銘文來看,周之先王、受冊命者之先祖、周王、禮官、右者、受冊命者、受冊命者之子孫等人物之間形成一張權(quán)力之網(wǎng)。顯然周天子并沒有直白地讓大臣效忠自己,而是通過禮儀的形式加深了自身的權(quán)威,以及為此而對大臣進行精神上的約束與控制。由此言之,冊命禮的意義在于,它用一種視覺化的儀式形式加固了各種權(quán)力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禮儀的舉行,使各種人物的情感有了一個總體的歸屬,那就是對周王的效忠。從這個意義上,這是一種更為詩意化的政治形式。
第四,看事件。王國維認為,殷周制度變化最大的應(yīng)該是嫡庶之分[8]451—480,這就形成了大宗與小宗的分化。由于嫡庶之分,一旦嫡長子作為大宗的地位規(guī)定下來,那么其他小宗族人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種向心力。上至周王,下至士大夫一般都會遵循此種制度。與之相關(guān),大宗對先祖爵位的世襲也成為其整個家族勢力的一種延續(xù)。正是如此,周王有時在冊命之時對大臣進行一番教導(dǎo)之后,還會給予其先祖遺留下來的祖旗與爵位。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中期以來的銘文所記載的官職任命也并非全部來自先祖,還有其他途徑。當然,此種職位任命多限于周代中央政府,而地方諸侯的職位更多地遵循世襲制。總體來說,周王對大臣的官職任命還是有一定的鼓勵機制。世襲加激勵,或許正是周之統(tǒng)治者獲得大臣支持與歸屬的重要手段。
第五,看物品。周王在冊命大臣之時還要根據(jù)其功勞的大小與地位的高低進行封賞。封賞之物概有幾種類型:一是禮酒;二是金(青銅器鑄造之材料);三是服飾;四是人;五是土地;六是旂(祖旂或旂之屬);七是車馬飾。賜酒的目的在于祭祀受冊命者之先祖所用,然后再進行宴享。周王通過這種方式,對大臣從情感上進行拉攏。像金這類物品如果加以鑄造,就成為祭祀祖先與日常宴享之用的禮器。至于服飾,則是爵位官職與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這是用身體的外觀來顯示其獨特地位與特殊權(quán)力的一種方式。在周人看來,人與土地也是一種財富,也可賞賜;而旂與車馬飾也是圍繞著大臣的功勛與地位進行賞賜的。所以,統(tǒng)治者舉行冊命禮,實際上是通過弘揚祖先遺風(fēng)、晉升大臣爵位與封賞各種財物的方式,以期獲得大臣們的忠誠。這就表明,作為現(xiàn)實存在的物品,因周王的封賞被賦予了新的審美與象征意義,同時其政治價值也得到凸顯。由冊命禮所賜予的物品已超出了其實用范圍,走向一種具有精神超越和政治意義的新物。
綜上所述,在冊命禮舉行的過程中,周天子很少直白地讓大臣們?nèi)バе?,而是通過禮儀形式、祖先崇拜、官職加封、物質(zhì)獎賞等方面,讓他們自愿地從內(nèi)心深處去認可,然后達到其隱性統(tǒng)治的目的。冊命禮的舉行,實質(zhì)上是一種權(quán)力的隱形存在,或者說是權(quán)力的審美化。由此可說,它是禮樂政治美學(xué)的典型代表。
禮儀在整個西周政治統(tǒng)治中非常重要,那么它的審美意義又是如何顯現(xiàn),這是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問題。從資料來看,周之王室貴族規(guī)定了諸多禮儀而且是身體力行的。在周人的引領(lǐng)下,禮儀自然地成為那個時代的審美風(fēng)尚。從這個意義上,禮儀形式本身就被賦予了審美的特點。周人在行為舉止、言語表達與身體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遵循著一種文質(zhì)彬彬的審美化表達。這就是所謂的周“文”,在那個時代“文”即為美。禮儀作為“文”的一種,使周人呈現(xiàn)出文明與文雅的美的特質(zhì)。反過來可說,周人之美與文雅是在禮儀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當然,事情至此還沒有結(jié)束。禮儀的審美化并非周人的全部思想意愿,它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在美的形式之后,禮儀蘊含著等級秩序的理念。也就是說,符合禮儀規(guī)定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美的;不符合禮儀規(guī)定的,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僭越,是丑的。所以,它又成為理性秩序的守護者。這樣,禮儀用美的形式介入其政治和倫理,它是西周禮樂美學(xué)的體現(xiàn)。
作為周“文”的一種顯現(xiàn)方式,西周冊命禮也內(nèi)蘊著審美的特質(zhì)。從金文來看,它從舉行時間、選擇地點、參加人物、任命職位、賞賜物品、告誡頌辭等方面彰顯著一個不言而喻的理性秩序。這些程式化的禮儀活動本身就因超越日常生活具有雅化的特質(zhì),其具體環(huán)節(jié)也在感性化的形式之中呈現(xiàn)美的特質(zhì),如儀式之彬彬、言辭之昭昭、賜物之華美等。正如白川靜所認為的那樣,“與洋洋頌聲同時興起了雅聲的這個辟雍禮儀,自然成了周代禮樂文化的中心,不管以怎樣的形式參加這個王朝盛儀,都可視為通過宮廷禮儀促進了政治秩序的形式。辟雍禮儀原來當然是宗教性的,但其禮儀之秩序卻與現(xiàn)實的政治秩序相對應(yīng)。在從這種政教合一形態(tài)走向政教分離的時候,不久便產(chǎn)生了廷禮,建立了廷禮冊命禮儀”[9]76。所以,冊命禮是作為一種以感性形式審美化為基礎(chǔ)的實踐活動,一方面與其他禮儀有著相同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也表征著與日常禮儀不同的審美樣式。它因超出日常生活而富有美學(xué)的意味,又因與政治聯(lián)姻而富有詩性政治和詩性倫理的意蘊。當然,冊命銘文用規(guī)范的形式和既定的程式進行記載,目的在于加強天子的權(quán)威與夸美祖先的功德,以便在此后的生活中對之感恩戴德??傊?,冊命禮還是要試圖構(gòu)建一個相對理性的規(guī)范方式,以此加強周人的統(tǒng)治秩序。也就是說,禮儀秩序成為現(xiàn)實政治秩序的象征或表現(xiàn)。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學(xué)的方式。
綜述之,冊命禮在西周金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彰顯出西周貴族政治、倫理與審美的生活。這就意味著,周人通過冊命禮建構(gòu)一個區(qū)別日常生活的雅化活動方式,由此突顯出自身的身份地位和政治權(quán)力。當然這種感性的禮儀中也滲透著一種理性的訴求。也正是如此,冊命禮在西周中后期越是被強化,越是加強其內(nèi)在的理性秩序。它在感性體系和理性完善中尋求一條屬于西周特色的詩性政治和詩性倫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