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欣欣
關鍵詞:“雙減”;數學課堂教學;生成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3-
引言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1],給學校及機構提出各種規(guī)定,明確指出學生減負減壓的重要性,對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形勢,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新數學課堂的授課模式。本文以浙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討論構建高效課堂、促進生成數學的策略,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持續(xù)完善。
一、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每一堂數學課,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濃厚的學習興趣為突破口,從而帶動整個數學課堂教學。比如,在教學浙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這節(jié)課上,筆者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我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建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小明的爸爸是個股民,他上周二以每股25元的價格購買某股票800股,該股票的漲跌情況一周前五天分別是+3元、+4.5元、-2元、-2.5元、5元,輕計算星期三收盤時,每股都是多少錢?”根據這問題情景,教師時刻把握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認知有理數,從而有針對性地結算收益情況。
二、明確教學計劃方案,有效生成教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的,在為學生展開教學前,應明確教學計劃方案,精細設計,以此合理把控教學進度。雙減背景下提倡課堂教學貫徹人性化理念,定位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出發(fā)點,為學生全力營建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對此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禁忌教材內容的照搬照抄,使學生不再處于固定的軌道上自行摸索,而是結合彈性計劃,將課堂適當讓位于學生。教師應不斷活躍課堂氛圍,積極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保障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采取興趣入學的方式,打造紛繁精彩的數學課堂[2]。數學問題除了“教”與“學”,尤為重要的是,教師應轉變對教學計劃方案的錯誤認知,改變策略實施,在教案中融入數學思想,也就是說,在前期的教案撰寫準備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確立靈活多變的設計意圖,以此鞏固和強化對學生的訓練目標。比如,在教學浙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這節(jié)課上,教師應考慮到第一節(jié)設置的重要性,在教學計劃方案制作上,遵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設計探索不等式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出合理性的引導,以此督促學生在解決簡單不等式問題基礎上,經過學生散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運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體系,去解決生活中的例子,達到學以致用、靈活運用的效果。
三、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切實培育和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應嚴格遵循普遍性、主體性、滲透性、探究性原則。普遍性原則是指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為確保教育公平公正,應尊重學生的客觀需求,真正做到在日常初中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出發(f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性,面向不同群體學生,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主體性原則,強調和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針,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應開展有效生成數學活動,應圍繞學生群體,更好地為期傳授數學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滲透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禁忌照搬照抄教材內容,轉變傳統講述為逐漸滲透,切實發(fā)揮對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作用;關于初中數學課程,打造自動有效的生成教學,教師應注重時間的積累,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探究性原則是對數學課堂的改進和升級,經過結合數學問題實施深入分析與探究,切實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期間教師應確保數學問題的新穎性和多樣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基本原則為指導,有效打破“注入式”、“滿堂灌”等不良教學現象,也就是說,教師應增強對數學教學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維,根據日常的教學活動,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經過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更好地滲透新的數學思想,革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四、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師應充分展現高度敏銳的教學指揮,營造平等對話的和諧氛圍,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雙減背景下更加突出教師的引導角色,教師作為初中數學課堂的管理者、傳授者,應與學生站在一起,師生共同學習、討論、交流,鞏固和提升學生豐富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遵從學生意愿,根據學生興趣設計教學,適當調整和加大學生課上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的時間[3]。與此同時,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進度,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充分扮演好引導角色,增強和提升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參與到整個課堂活動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及目標,立體化、形象化展示抽象數學概念,根據學生個性化差異,從不同角度激發(fā)學生思維,合理應用分層教學,促進不同學生學習能力及素質提升,以此保障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結束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教師應及時以了解各種教學政策形勢為根基,根據實際教學現狀,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為構建有效的生成教學課堂,教師應善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為學生營建良好降低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任宏章,周正峰.以人為本 ?道法自然 ?生成發(fā)展——指向生成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J].中學數學月刊,2021(11):9-11.
[2]馬洪飛.生成教學,讓“教”與“學”真正發(fā)生——例談初中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及實施[J].數學教學通訊,2019(20):20-22.
[3]陸喜芳.生成“革命”,讓課堂充滿生機——例談初三數學復習課生成教學的實施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20):29-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