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月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閱讀測評去文化背景,實用類文本居多?!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學生能閱讀新聞和說明性實用類文本、閱讀多種材料組合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獲取主要信息,得出有意義結論,并強調要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實用類文本是中學語文閱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考閱讀題注重對實用類文本的考查。為凸顯二者的可比性,本文選擇先后參加過PISA 的五省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近三年來的中考題和PISA2018 閱讀樣題,從情境設置、文本構成和問題設置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戴維·H·喬納森從情境學習角度提出學習者建構的知識置于學習的情境中,并認為學習總是被置于某些情境和學習文化里。這指明了情境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情境學習理論越來越被廣泛接受并運用到具體的學科中。PISA2018 閱讀測評框架強調對情境的重視,并進一步地將情境分為“個人的(Personal)”“公共的(Public)”“教育(Educational)”“職業(yè)情境(Occupational)”,以達到在真實情境中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近年來,語文學科越來越強調對情境的重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更是直接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同時明確在語文測評方面要堅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情境中綜合考查的理念。[1]從測評理念上來說,二者都重視情境的設置,在具體的試題實踐上,二者則表現出較大差異(表一)。
PISA 樣題的每個閱讀單元都以一個具體的真實情境開始,情境中描述了閱讀單元的總體目標(即學生需要完成的閱讀任務),構成閱讀單元的文本,為學生解決問題、完成閱讀任務提供信息和材料。真實性體現為,這些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系密切,辨認、獲取、運用相關文本信息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相融合的過程。
PISA 樣題的情境設置是真實的。個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都直接指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個人情境是指為了滿足個人需要和興趣而進行的閱讀,例如“如何照顧家禽”“牛奶能不能喝”等。教育情境是指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進行閱讀。如“搜集資料為即將開始的講座做準備”。這些有著濃厚生活氣息的情境,明確了學生的閱讀目標,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基于材料開展的認知活動,從而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建構起自己對材料信息的理解。而在傳統(tǒng)的閱讀測評中,學生需要完成的主要是有關文本主旨大意、彼此缺乏關聯的幾個問題。
語境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各種主觀要素,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三個方面。其中,上下文語境即口語交際中的前言后語和書面交際中的上下文。[2]在語境學看來,上下文語境對于正確理解詞語、語句、篇章的內涵具有重要作用。
表1 PISA2018 樣題與2018 年中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情境設置
中考閱讀重視聯系上下文語境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梳理五省市近三年的中考實用類文本試題,依托上下文語境的題目就有7 道,其中直接出現“依據上下文”的題目就有3 道。如2018 北京卷15 小題,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從選項中的“展示、闡明、闡釋”選擇出搭配最恰當的一組。回答該題時,學生不可僅憑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而要結合這些詞語在上下文語境中的含義來選擇。此外,中考對語言知識的考查,正在從注音、組詞、釋義等傳統(tǒng)方式向在上下文語境中理解的方式轉變,這體現出我國母語教育命題特色。
對比PISA 測評的情境任務設置,中考同類文本試題的情境任務則相對缺乏。以提示文字“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開始,然后直接呈現閱讀材料,這樣由“材料+題目”的組合是中考閱讀命題的常見構成方式,這類題目未見情境,更未見文本特征。由于情境的缺乏,在閱讀前,學生很難對自己的閱讀目標和任務有明確和清晰的認識。這樣的閱讀訓練與生活的關聯度不高,難以產生實效的訓練效果。
PISA 2018 閱讀測評框架將文本按文本單位(Source)、組織和導航(Organization and Navigation)、形式(Format)、類型(Type)四個角度進行分類并闡述?!拔谋绢愋汀卑枋觥⑹?、說明、議論、指示、交互(Transaction)。其中“交互”即交流和互動,表示旨在達到目的的文本,例如要求完成某件事,組織會議或與朋友進行社交活動。生活中的信件,電子郵件或文本消息等都可以歸為此類。PISA閱讀框架下的文本類型,相當于我國的表達方式?;诳蚣?,下面從文本形式、文本單位、文本類型三個方面對樣題和中考題進行了梳理。
多文本(multiple)是指每個文本具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時間或不同的標題或參考資料。這些文本主題相同或相似,文本之間關聯度不大,有的甚至彼此沖突對立,體現出文本的復雜性。PISA測評重視多文本,本文所選的三套樣題,其文本單位均為多文本?!凹仪菡搲眴卧?,文本由網絡論壇上發(fā)布的帖子集構成,這些帖子內容是網友們在不同時間的回復?!袄僚翇u”單元由教授博客的網頁、書評和在線科學雜志的新聞報道三個文本構成?!芭D獭眴卧蓛善W頁文章“牛奶營養(yǎng)益處多多”和“向牛奶說不”組成。
不同材料在內容與觀點上的差異、對立,即為文本材料的異質性。如樣題“牛奶”單元:文本一“牛奶營養(yǎng)益處多多”基于乳制品協(xié)會的角度,認為牛奶集合了多種營養(yǎng)元素,具有增強人體骨骼強度等多種功能。而文本二“向牛奶說不”站在醫(yī)療記者角度,指出飲用牛奶導致的健康問題。兩個文本圍繞“牛奶”這一話題提出了極具矛盾沖突的觀點,即為材料異質性的體現。同時,“牛奶”這一話題,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綜上,PISA 所選擇的文本材料既具有思辨色彩,又貼近學生生活,引起學生共鳴,能有效鍛煉學生對復雜信息的辨別和處理能力。
非連續(xù)性文本因其直觀、概括性強的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關注,是我國中考命題的一大趨勢。從表2 來看,以五省市為代表的中考試題,都關注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考查,以單文本呈現為主,文本類型側重說明。相對于PISA 成熟的文本組織方式,中考同類試題在選材方面較為單一,編排版塊化。
表2 PISA2018 樣題和五省市2018 中考題文本構成
“選材單一”表現為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材料以說明文為主,缺少描述、敘述、議論等類型,同時,例如新聞、傳記等中學語文常見實用類文本也較少涉及。2017-2019 年,五省市中考實用類文本共13 篇,其中9 篇是說明文類,在文體類型中的比重達69%;3 篇議論類文本,比重達23%,選材集中且單一。
“編排模式化”指以非連續(xù)性文本為材料的題目中,總是選用2 個或3 個文本或圖表,比較呆板,缺少靈活性。如2018 南京卷“‘走兩步’,認出你”,直接以在一篇文本嵌套一個圖表為編排方式。非連續(xù)性文本不能局限于形式,而是要根據命題需要,選擇最為合適的材料靈活多樣編排。
此外,中考閱讀題的文本構成特點從整體上看體現為多材料和圖表結合,但內容上各個材料間同質性強,具體表現在這些材料為信息的簡單并列或同一話題的相互補充。2018 北京卷的閱讀材料由三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構成,這些材料介紹了不同的博物館、科技館,但彼此之間是并列關系,沒有太大相關性。這種選材方式和編排模式下的閱讀材料,缺乏思辨色彩,難以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PISA2018 閱讀測評框架中將閱讀策略分為文本處理策略和任務管理策略。[3]并基于此框架進行題目的命制,現已形成一套完備且科學的命題機制。中考命題也有自己的參照標準,對基礎知識以及閱讀能力的考查都可以從《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和語文教科書中找到“測評框架”要素。下面以2019 上海中考語文考試說明試作分析(表三)。
PISA 從三方面七層級做出更為明晰精準的閱讀能力層級劃分,并且由易到難設計試題。以樣題“家禽論壇”為例,該樣題依托于文本處理策略的三個方面設計試題,綜合考察文本處理策略。其試題設計精確,針對不同的閱讀能力層級設計有不同的題目,命題指向性強。第七小題“誰對伊凡娜_88 的問題發(fā)表了最可靠的回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價文本的質量和信度,命題要求學生考慮四位網友的職業(yè)背景,判斷他們的回答質量和信度,這需要多個信息來源才能準確完成該題目。學生必須首先理解每個帖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考慮每個帖子的哪些元素使它成為伊凡娜_88 問題的可靠答案。此類試題命制形式在PISA 樣題中還有很多,體現了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視。
表3 PISA 與中考命題依據對比
中考能力層級主要關注識記、理解、運用和綜合。從命題依據可以看出,相比PISA,中考考試說明缺乏評價反思等能力的考查,考查的閱讀能力點區(qū)分度不夠,在試題中則表現為指向性的缺乏。依據考試說明命制的中考閱讀題,更重視理解分析和概括,評價反思較為缺乏。例如2017 年上海卷第二大題的第5 小題,該題圍繞《無人機時代正在到來》這篇說明性文本,共設計了五個問題。而從能力層級來看,不論是對詞語的理解、文體特征的考查,還是及概括利弊,其背后考查的閱讀能力均停留在文本理解層次,水平較為單一。中考的“評價”類試題,常見如“結合材料/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某某問題/觀點的看法”。2015 杭州卷15 題要求“對下列處理廢舊衣物的做法進行評價”,要求結合材料,對人物的行為作出評價,實際上直接歸納材料內容就可以回答。這類試題看似開放,實則指向不明,難以評判答案。
命題帶有經驗性表現為試題命制呈現模式化、類型化。全國各地每年有一百多套中考語文試題,題型本應該千姿百態(tài),但實際上卻大同小異:命題未能抓住文本特點,文學類文本的題型可以在實用類文本中設置,試題泛化、重復頻率較高。2017 上海卷第1 小題,考查學生對詞語“異軍突起”含義的理解,以及第2 小題判斷文章內容正誤的題目設計,在其他類型的文本考查中同樣適用,未能突出實用類文本的特點。中考閱讀題中大量存在這樣經驗化的命題設計,這些題目缺乏對實用類文本的針對性考查,其命題指向性不強。
通過以上對兩類測評試題的比較,我們能夠看到目前中考閱讀試題命制取得的一些進步,如文本來源多樣化、命題設置規(guī)范、具有較好的檢測和選拔功能。但相比PISA 成熟的命題理念和技術,我國同類文本閱讀試題的命制存在值得思考之處。
學生面臨的真實生活是復雜多變的,課標要求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那么這些都指明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在試題中表現為學生能否利用已有知識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通過情境的代入,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閱讀情境,實用類文本成為溝通語文和生活的橋梁,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究問題,在更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追求學生在測評情境中遇到的閱讀與真實生活中遇到的閱讀保持內在的一致性,是“保證和促進考、教、學形成良性互動的重要基礎”。[4]同時,在當前強調“學習任務群”“項目式學習”的大背景下,增加閱讀情境的設置,以“情境任務”的形式呈現的問題和學習目標,更有利于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近年來中考實用類文本的選材來源不斷豐富,有政府統(tǒng)計報表、各大報紙、期刊資料等等,但是這些文本的組合大多是信息的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按此標準選材,忽視了學生面對信息的真實情況,其結果就是學生是僅僅考試題目的理想狀態(tài)下進行信息的分析、理解,缺乏了批判思考,何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信息化的今天,隨著各種傳播媒介的廣泛使用,學生的生活被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這種現實處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辨別信息的能力。同時課標中強調養(yǎng)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閱讀測試所采用的文本材料,作為教科書閱讀的有益補充,更應該選擇多角度、有矛盾、有沖突的材料來命題,閱讀具有矛盾沖突材料的過程,就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通過對比分析,PISA 題目所具有的精細和明確的指向性,體現出科學命題的特點,這與PISA 清晰的閱讀測評框架分不開。有研究指出,“一線專家和教師在實際命題中多憑以往經驗來保證信息篩選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考查,導致實用文命題帶有明顯的經驗性和較強的隨機性”,[5]閱讀測評本身是公正客觀的評價活動,應該去“經驗性”,去“隨機性”,中考閱讀試題不但要基于一定的命題依據,還要盡可能減少應試背景下考查價值失真的影響。同時,中考閱讀文本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與此對應試題的命制也要針對文本特點來進行,打破固定命題模式在中考閱讀文本中的重復套用。否則,“在‘以考定教’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再按照命題者制定的答案進行教學,這會讓語文學習失去應有的豐富空間”。[6]因此,這方面有必要借鑒PISA 在命題方面的成熟經驗,加強閱讀試題的能力考查指向性的研究,綜合考查閱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