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云,陳雅瑜
牙周炎是常見的口腔疾病,細菌感染、牙石、食物嵌塞等局部因素與吸煙、遺傳等全身性因素均可誘發(fā)該疾病[1]。牙周炎的致病菌主要是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等厭氧菌,因此需使用抗菌藥物抑制厭氧菌生長、繁殖或清除,以達到治療效果。鹽酸米諾環(huán)素作為一種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局部應用該藥能夠在保證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的同時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目前在慢性牙周炎的治療中應用廣泛。有研究指出,與單一使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相比,在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其他抗菌藥物,通過不同途徑進行治療,能夠取得更好的療效[2]。硝基咪唑類抗菌藥物甲硝唑?qū)Ω锾m陰性厭氧菌具有較好的抑制與清除作用,也常用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療?;诖?,本研究旨在探討甲硝唑與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聯(lián)合治療慢性牙周炎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92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1月就診于廈門市同安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完全隨機法分為試驗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試驗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2~68(45.73±8.12)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21~66(46.02±8.54)歲。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2018年牙周病和植體周病國際新分類簡介》[3]中的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2)經(jīng)X線檢查可見牙槽骨吸收1/3~1/2;(3)入組前1個月內(nèi)未使用其他抗生素治療;(4)意識、認識功能正常;(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同時患有其他口腔疾病者;(2)同時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3)免疫功能異常者;(4)對鹽酸米諾環(huán)素、甲硝唑等藥物過敏者;(5)精神異常者;(6)合并糖尿病者。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行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之后取適量3%過氧化氫溶液與氯化鈉注射液交替沖洗患者牙周袋。而后對照組患者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于患者牙周袋內(nèi)緩慢注滿軟膏,1次/周,連續(xù)治療1個月。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甲硝唑口腔粘貼片治療:于患牙頰側正中牙齦表面粘貼一甲硝唑口腔粘貼片,餐后使用,溶化后可咽下,3次/d,連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臨床治療效果:其判定標準為顯效:連續(xù)治療1個月后,患者牙齦紅腫等臨床癥狀消失,且牙周袋減少2 mm以上或消失;有效:連續(xù)治療1個月后,患者牙齦紅腫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牙周袋減少2 mm以下;無效:連續(xù)治療1個月后,患者癥狀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牙周指標:以牙周袋深度(PD)、牙齦指數(shù)(GI)、牙齒松動度(MD)及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評價患者牙周組織,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進行測定、計算。(3)炎性因子水平:以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判定牙周炎性反應情況,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4)骨代謝因子水平:以降鈣素原(PCT)、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鈣素(BGP)及Ⅰ型膠原C端肽(CTX)判定患者骨代謝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使用電化學發(fā)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測定。(5)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患者在治療期間皮疹、惡心嘔吐、胃腸不適及失眠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6)復發(fā)情況:隨訪6個月,統(tǒng)計2組患者牙周炎復發(fā)率。
2.1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的78.26%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48%)更高(χ2=4.389,P=0.036),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牙周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PD、GI、MD、SB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1個月后PD、GI、MD、SBI降低(P<0.01);且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PD、GI、MD、SBI較對照組低(P<0.01),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試驗組治療前后牙周指標比較
2.3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試驗組和對照組TNF-α、IL-1β、IL-6、IL-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1個月后TNF-α、IL-1β、IL-6、IL-8水平降低(P<0.01);且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TNF-α、IL-1β、IL-6、IL-8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0.01),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試驗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4 骨代謝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PCT、PINP、BGP、CTX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1個月后PCT、CTX水平降低,PINP、BGP水平升高(P<0.01);且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PCT、CTX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INP、BGP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1),見表4。
表4 對照組與試驗組治療前后骨代謝因子水平比較
2.5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3.04%)與對照組(8.7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49,P=0.503),見表5。
表5 對照組與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例(%)]
2.6 疾病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6個月,試驗組疾病復發(fā)率為2.17%(1/46),與對照組的6.52%(3/4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1,P=0.609)。
慢性牙周炎的發(fā)生與厭氧菌慢性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發(fā)作后可引起牙齦紅腫等多種臨床癥狀,對患者口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機械方法是目前去除牙菌斑最為廣泛、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還需要抗菌藥物作為潔治術和刮治術的補充治療。鹽酸米諾環(huán)素是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該藥物對多種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均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牙周組織再生具有促進作用。另外,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不同劑型進行局部或全身治療,但局部用藥出現(xiàn)耐藥性的風險較高,而全身用藥又易引起嚴重的全身反應。因此,本研究患者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用藥后能夠在患處形成一層藥膜,使其中有效成分緩慢釋放,從而對牙周袋內(nèi)致病菌進行持續(xù)性抑制和殺滅。甲硝唑是治療慢性炎癥性疾病的一種硝基咪唑類抗生素,其有效成分進入人體后能夠?qū)毦鶧NA的合成及轉(zhuǎn)錄進行有效抑制,從而將致病菌有效殺滅,對革蘭陰性厭氧菌具有較好的滅殺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牙齦腫痛等臨床癥狀,同時可鞏固松動的牙齒[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表明鹽酸米諾環(huán)素、甲硝唑聯(lián)合用藥的效果更佳,主要與鹽酸米諾環(huán)素、甲硝唑的作用機制不同,聯(lián)合應用能夠從不同途徑發(fā)揮作用有關。
PD、GI、MD及SBI等牙周指標能夠反映患者牙周癥狀嚴重程度,致病菌慢性感染會導致牙周組織損傷,從而引起局部炎性反應,釋放TNF-α、IL-1β、IL-6及IL-8等炎性因子,致使其血清水平升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試驗組PD、GI、MD、SBI及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表明鹽酸米諾環(huán)素與甲硝唑聯(lián)合用藥方案能夠進一步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牙周指標,進而減輕炎性反應,緩解牙周癥狀,分析原因主要為:鹽酸米諾環(huán)素、甲硝唑均能夠有效抑制厭氧菌感染,聯(lián)合應用能夠進一步強化抑菌效果,從而有效減輕炎性反應,改善患者臨床癥狀[6-7]。
近年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骨代謝狀態(tài)與牙周組織的修復、再生存在相關性[8],因此改善骨代謝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非常重要。PCT、CTX能夠反映骨吸收狀態(tài),PINP、BGP能夠反映骨形成狀態(tài),通過檢測骨代謝因子有助于評估人體牙周組織骨丟失情況。另外,慢性牙周炎還會擾亂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紊亂[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試驗組
PCT、CTX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INP、BGP水平較對照組更高,表明鹽酸米諾環(huán)素與甲硝唑聯(lián)合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骨代謝。分析原因可能為:甲硝唑能夠加快鈣離子在骨組織中沉積,促進骨形成,同時通過抑制致病菌引起的炎性反應,并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9]。另外,試驗組加用甲硝唑后6個月疾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但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聯(lián)合用藥方案可降低疾病復發(fā)率,且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甲硝唑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慢性牙周炎的療效較佳,可更有效地改善機體炎性反應及牙周組織、骨代謝,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復發(fā)率,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