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舟(江蘇省泰興師范附屬小學 225499)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英語學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的特點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生活中是需要勞動的,勞動最光榮、最偉大,勞動是人類實踐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中,推行勞動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選擇,而要推行勞動教育,并不只是讓學生勞動那么簡單,真正的勞動教育既是指向?qū)W生的肢體活動,也是指向?qū)W生的思想的。更重要的是,勞動教育如果能夠與學科學習結合起來,那學生對勞動的理解與體驗就會更加自然,勞動教育的效果自然也會更加理想。筆者以為,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應當是課程研發(fā),只有站在課程的角度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將勞動教育鑲嵌到英語學科教學中。
勞動知識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基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需要勞動教育的奠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英語語篇教學的內(nèi)容,相機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這種勞動技術教育既可以是專題性的,也可以是滲透性的。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勞動的內(nèi)容知識,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發(fā)掘,從而讓勞動技術相關素材得到彰顯、放大。秉持勞動的眼光、大腦,英語教材中的許多語篇不僅具有英語語言教育的功能,更是勞動知識、技能、價值觀、態(tài)度的載體、媒介。
比如,教學譯林版五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的Culture time,提到了“萬圣節(jié)”,其中萬圣節(jié)有一個習俗——做南瓜燈。筆者敏銳地抓住這一教學契機,發(fā)掘相關的課程資源,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學生研討做南瓜燈的材料與流程。這里,學生自己準備相關的工具、材 料,如A Knife,a pumpkins,a tea light candle,a marker and a spoon。教師則引導學生研討、商榷制作南瓜燈的步驟:Prepare the pumpkin—Remove the insides—Draw the face—Carve the scary face—Decorate and light。如此,不僅讓學生知曉了國外節(jié)日萬圣節(jié)的相關知識,同時對學生滲透了相關的勞動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勞動的興趣,點燃了學生勞動的激情。這樣的英語教學,拓展、延伸了育人的空間,從而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閱讀是一個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有效的閱讀又是一個學生內(nèi)化信息的過程,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接觸到與勞動相關的信息,并且有效內(nèi)化這些信息,那么閱讀就可以成為增進學生勞動知識的重要方式。
學生勞動品質(zhì)的形成,不僅要依靠勞動知識的講解、滲透,更要依靠學生的親身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勞動技能,從而讓學生熱愛勞動、接納勞動。譯林版英語教材有許多內(nèi)容都是圍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而來的,這些生活經(jīng)驗蘊含豐富的勞動素材、勞動手段、勞動策略等。
比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中有許多內(nèi)容涉及勞動的內(nèi)容:Tina和Bobby的房間雜亂無章,因而小伙伴都覺得不合適。在教學中,即使教師對這些勞動性的內(nèi)容不點破,學生也能自行感受體會到整理房間的必要性。那么,整理房間要整理些什么?怎樣整理房間?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回家之后要整理房間,這不僅是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更是培育學生的勞動品質(zhì)。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簡單地談一談爸爸、媽媽在家中通常要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我們自己來做?……這些可以切實有效地讓學生幫助爸爸、媽媽分憂解難。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勞動本身就是一個實踐過程,更準確地講,勞動是勞動者在正確勞動理念的作用下,通過自身的肢體行為去獲得知識、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思想,這是現(xiàn)代合作性的勞動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更有助于學生深刻洞察勞動的本質(zhì),即勞動不是奴役人,而是解放人、舒展人,是彰顯人的本質(zhì)力量最為有效的方法。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形成更多的勞動技能,這可以讓學生所形成的關于勞動的理論認識與實踐行為更好地協(xié)調(diào)起來,從而讓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
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生成不僅是掌握相關的勞動知識、技能,更要生成勞動品質(zhì)。在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文化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全面的發(fā)展。教師既要滲透、開展勞動教育,也要引導學生對自我的勞動過程、勞動結果等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勞動內(nèi)涵,從而端正勞動的態(tài)度。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勞動。勞動不能走向異化,勞動應當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應當有助于學生成就自我。
在英語教學中的評價、反思和總結,不僅是對他人的評價、反思和總結,更是對自我的評價、反思和總結。在譯林版英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學習農(nóng)場主的工作,可以讓學生學習服務員的工作,可以讓學生學習銷售員的工作,了解交通警察、公交車司機、飛機機長等。每次實踐活動后,教師都應當引導學生反思總結:這樣的勞動有怎樣的特點?你能適應這樣的工作嗎?你對這樣的勞動有著怎樣的感受?你對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員有著怎樣的看法?等等。正是通過反思,才讓學生能認識各行各業(yè)的人和事,從而能開闊學生的勞動視界,增進學生的勞動知識,提升學生的勞動節(jié)能,發(fā)展學生的勞動品質(zhì)。當然,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勞動技術教育滲透、點撥,不同于專業(yè)的勞動教學,它領域?qū)?、范圍廣,重在基礎、重在普及、重在引領。
陶行知說,“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lián)盟”,這實際上就是強調(diào)勞動的價值。勞動是人付出必要的腦力和體力來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勞動改造了自然。正是通過勞動,人類社會才能得到發(fā)展。學校教育不僅要展開勞動與技術的專業(yè)教育,更要在所有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術教育相關內(nèi)容。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領學生認識勞動的意義。只有這樣,勞動教育才能成為一種活的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勞動的認識與實踐滲透在英語學科知識的生成中,滲透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培育的過程中,這樣學生所體驗到的英語學習過程,也就不是一個生硬的英語知識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在勞動實踐中建構知識、積累實踐經(jīng)驗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學生智慧的成長,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