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彤(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實驗小學 352100)
漢字是表意文字,任何一個漢字,無論是字音還是字形,其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對理解字義也有著重要意義。字理識字正是抓住漢字的這種特性,從漢字構字的表意性特點出發(fā),結合構字原理,對其進行字理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生字的讀音、構形和表義,實現三者在知識構成中的統(tǒng)一,加強漢字教學的深度,讓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更加牢固。
漢字是象形文字,最早的漢字就是從圖畫演變而來,人們將對事物的認知畫下來,于是產生了文字。隨著歷史的推進,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字形也有所改變,但許多文字仍然保留著象形的特點,從字形上表現著文字的深厚內涵。從字形辨析字義也是字理識字的常見途徑。
由于漢字的象形特點,教師運用字理識字法進行漢字教學時,就可以采取圖文并茂的方法。比如,“祭”字是易錯字,教師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圖片。甲骨文的“祭”左邊是一塊鮮肉,右邊是“又”字,是手的象形,下面是祭臺。將甲骨文字與現代文字進行對比,接著再出示該字的演變歷程,可讓學生了解“祭”字是如何演變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這樣一來,學生也能對字形產生更深的印象。從字理的角度加深理解,再從理解的角度記憶字形,最終完成對生字的準確把握。
漢字中有一些生字單獨學習難度較高,也不容易記憶,但放到詞語里卻能夠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尷尬”中的“尷”和“尬”,如果單獨拎出來,很難進行解釋,學生也不容易記住,但放到“尷尬”這個詞語里,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合,也就很快能夠掌握這個詞語的含義和字形。但在學習這類詞語時,教師也要注意幫助學生辨析,不能將“尷尬”寫成“尬尷”,這也是經常容易出現的錯誤,需要在學習時多加注意。
在學習生字時,如果學習單字比較困難,那么就可以把它放到詞語里去理解和記憶,通過這個方法降低生字教學的難度。而且漢字由于組合多樣,字義的延伸性較強,有的生字在不同的詞語里可能出現不同的含義。而成語就更加復雜,如果不理解典故和出處,學生可能無法通過拆解組合、辨析生字來理解成語。所以,教師在講解生字時不能忽視了對詞語的分析教學,同時也不能忽視識詞量的重要性。
漢字教學要從文化角度入手。我國的漢字文化歷經千萬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漢字的學習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是分不開的。在學習生字時,教師可以大量結合漢字的演變史進行教學,學習生詞時更可以將詞語的出處和相關典故作為課堂的教學延伸內容,增加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在漢字教學中進行歷史文化教學,還能增強語文教學的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加強小學生的精神文化培養(yǎng)。
文化教學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教學,也可以從一些特定的文化符號進行延展。比如,傳統(tǒng)節(jié)日、二十四節(jié)氣等,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教師可以以這些內容為漢字教學的延伸點,將這些文化符號作為主題,在班級中舉辦一些識字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中認識生字、運用生字、鞏固生字。同時,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充分沐浴傳統(tǒng)文化的芬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每個漢字背后都蘊含著其獨特的字理,不僅能夠表達一定的含義,還體現了它在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被賦予的文化意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更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在進行漢字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漢字的演變歷程,幫助學生把握為什么生字的字音、字形會發(fā)展成為今天所見的模樣,了解其字義又產生了哪些變化。了解這些知識能夠讓學生對生字產生更深的認識,明確生字的發(fā)展歷程,發(fā)散學生學習漢字的思維。
另外,在學習詞語,尤其是成語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成語故事進行講解。許多成語都來源于一定的歷史典故,一方面,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降低學生理解成語含義的難度;另一方面,了解成語誕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淵源,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成語的認知,還能提升學生的歷史修養(yǎng),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知識面。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語文素養(yǎng)和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往往是互相促進的。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可以先在課件中展示成語“完璧歸趙”,然后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嗎?‘完璧’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實這個成語與一個歷史故事有關,故事的主人公藺相如就是課文《將相和》中的‘相’。相信有的同學會好奇,那么《將相和》中的‘將’是誰呢?他們之間又發(fā)生了哪些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的故事?!苯又?,教師可以板書本課生字,如將、藺、璧等,并帶學生認讀生字,然后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中的故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個性以及人物為什么做出故事中的各種行動,從而理解相關成語的含義。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為學?!蹦敲丛跐h字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只是單方面地講述字理,讓學生通過聆聽和背誦的方式掌握字理,而是要讓學生掌握辨析字理的方法,并將其用于自主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能夠獨立地分析和解決一些學習中的問題。而且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的黃金發(fā)展時期,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他們的思維,幫助學生在不斷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做到遇事多思考,主動開動腦筋。尤其是在結合字理識字認字的過程中,更要啟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拓寬分析生字生詞的角度和層面,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領略漢字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從中獲取主動求知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強化學生學習漢字的內部動機。
學生學習了字理這個概念,認識了一些學習漢字的方法和技巧,接下來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實戰(zhàn)訓練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內容加以運用,即對已學的內容加以檢驗,也是對字理識字方法的多次鞏固,真正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課外閱讀是一個良好的訓練平臺。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大量的生字,這時學生就可以通過查閱字典、了解字理的方法來辨析這些生字,從而將其掌握。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還可以適當選取一些經典名著進行閱讀,以此達到增加識字量、拓展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后,學生對四大名著增加了一定了解,熟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經典情節(jié),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找來原著讀一讀。由于四大名著成書年代較早,原文中有許多的古字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積累古文字詞,并且學著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去查閱資料,分析和認識這些生字生詞。四大名著還涉及許多古典詩詞、成語和歷史典故,這些都能作為素材,訓練學生對字理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舉辦共讀活動,讓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定期互相分析討論,交流閱讀感想。組織共讀活動,一方面,可以監(jiān)督學生的閱讀進度,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另一方面,全班學生一起共讀,互相交流討論,這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思考,甚至更加主動地完成積累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知識的鞏固需要溫故知新。學習生字后,學生一方面要及時復習鞏固新學的生字,另一方面要定期將字形字義相近的生字整理收集起來,進行橫向對比,辨析相近生字之間的字理有哪些不同。經常進行知識的歸納對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的能力。將相近生字進行對照,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也能避免學生將一些易混的生字學混、記混,對已學知識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白鷺》一課時,完成導入后,教師可在板書中展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生字:嗜、朱、哨、韻、鶴、鷺、嫌等。接著帶著學生依次認讀生字,把握生字的基本字形和讀音,并讓學生自己一邊讀,一邊在紙上寫一寫這些生字,進一步熟悉生字。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將字形相近的生字進行著重講解,如“嗜”與“哨”“鶴”與“嫌”等。“嗜”與“哨”都是“口字旁”的生字,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自主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字是“口字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猜想,合理即可。教師也可以在課件中展示這兩個生字的古文字或其他字體,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其字形和結構,從字義上進行理解,由此區(qū)分兩個生字。在學習“鶴”和“嫌”時,由于這兩個生字都是左右結構,教師還可以對比其作為左右結構的字有哪些不同。比如,“鶴”字左右部分比較均勻,“嫌”字則左窄右寬,書寫時要注意筆畫間的避讓,從而將字寫得更加清晰美觀。
字理識字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小學生識字認字水平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時期,尤其是在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小學生在認識生字的過程中也在完成對思維的訓練。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知其然并且能夠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識字素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研究字理識字在實際教學中的多種應用方法,注意不斷優(yōu)化課堂設計,幫助學生真正攻克生字關,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